史料汇编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点史料解读与注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526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料汇编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点史料解读与注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史料汇编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点史料解读与注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史料汇编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点史料解读与注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史料汇编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点史料解读与注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史料汇编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点史料解读与注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料汇编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点史料解读与注释.docx

《史料汇编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点史料解读与注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料汇编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点史料解读与注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料汇编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点史料解读与注释.docx

史料汇编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各课知识点史料解读与注释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新中国必须实行新外交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

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

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解读】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与137位工作人员在北京外交部街的一幢3层小楼里召开外交部成立大会,开启了新中国通过外交手段捍卫新生人民政权的艰苦历程。

这是周恩来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节录,其要点是:

①旧中国的外交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②新中国必须制定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外交政策。

③新中国的外交应该建立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原则基础之上。

资料还显示:

①由于过去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旧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没有独立性,依附于帝国主义。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拥有了独立的国家主权、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因而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制定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与各国间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中苏结盟

材料一:

第一条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双方并宣布,愿以忠诚的合作精神,参加所有以确保世界和平与安全为目的之国际活动,并为此目的之迅速实现充分贡献其力量……

第三条 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

第四条 缔约国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

第五条 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是巩固革命胜利的两个基本条件。

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

──《毛泽东外交文选》

材料三:

五年来的事实证明,中苏两大国的友好同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中苏两国一贯奉行的和平政策,得到了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由于中苏两国和其他爱好和平国家的努力,在朝鲜和印度支那的战争停止了,远东的紧张局势有了一定的和缓。

──《周恩来外交文选》

【解读】苏联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年10月2日,在新中国成立第二天,苏联政府致电表示决定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两国正式建交。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率团访问苏联。

1950年2月14日,周恩来同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友好互助条约》(以下简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了1945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政府与苏联签订的、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首次重大胜利,揭开了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序幕。

材料一是该条约的摘录,材料二选自毛泽东1950年4月11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三是周恩来在1955年2月14日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五周年宴会上的讲话。

这些文献的要点是:

①中苏双方将一致制止日本及其盟国的侵略行动。

②中苏双方共同参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活动。

③中苏双方承诺不采取任何联合他国反对对方的行动或措施。

④中苏双方共同磋商解决有关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

⑤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不干涉对方内政基础上,发展两国经济、文化方面的互助与合作。

通过这些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与苏联结盟:

①有利于中苏两国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

②有利于在平等基础上加强中苏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③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④有利于我国放手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⑤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

我们说过要在一九五三年开始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

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

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象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

只有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周恩来选集》下卷

【解读】中国与印度于1950年4月建交,但两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1953年12月31日到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就两国在中国西藏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

上述资料是周恩来在谈判开始时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节录。

在这次谈话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印度方面的赞同,后来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写入了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从而首次在国际条约上成为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

周恩来这段讲话的要点是:

①中方对中印关系的日益好转充满信心。

②中国相信两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③新中国确立了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指导原则。

④只有在上述原则基础上通过谈判才有可能使中印两大邻国间存在的矛盾得以解决。

资料显示:

①只要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不仅可以解决两国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②在五项原则基础上通过谈判而非军事的方式协商解决国家间的争议,表明新中国从成立之初就奉行和平的外交方针。

4.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关系的成功范例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

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

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

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

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运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实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关于中国和印度所协议的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各项原则,即(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

两国总理同意这些原则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解读】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28日和29日分别与印、缅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

这两份声明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认为指导中印、中缅国家关系的原则,并提出将它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原则的倡议。

其要点是:

①中印、中缅国家总理重申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彼此间国家关系的准则。

②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适用于处理中印、中缅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各自国家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③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准则,有助于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增强互信、化解疑虑,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通过这些资料反映出:

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中国与印度、缅甸之间的国家关系,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边界问题,避免冲突,维护地区和平。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中国处理与印度、缅甸的关系,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

材料一: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只有真正遵循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

【解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来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在这期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非但没有被时代所淘汰,反而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

上述材料分别是1984年10月31日邓小平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谈话摘录和2004年6月28日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摘录。

其要点是:

①建立在《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基础之上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各种类型国家关系的最好方式。

它反映了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②与“大家庭”“集团政治”“势力范围”等方式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核心的是要互相尊重主权平等,在此基础上才能保障国家间互利合作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这些资料还显示: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因为它符合世界各国和人民寻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规律。

③只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才有可能,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证。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6.参加日内瓦会议

材料一:

日内瓦会议已经进入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讨论。

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就是要在承认印度支那人民的民族权利的基础上,停止敌对行为,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

……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

不仅如此,亚洲各国人民同样地支持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要求印度支那停战的呼声从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等国不断传来。

……我们大家既然坐在一起来审查和研究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办法,那么,就应按照目前印度支那及亚洲的实际情况,在承认印度支那人民的民族权利的基础上来寻求对于有关双方都是光荣的、公平的、合理的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以便在印度支那能够早日实现停战和恢复和平。

如果与会各国代表都具有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真正愿望,我相信,会议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人民日报》1954年5月14日

材料二:

关于越南,在尊重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的基础上对各项政治问题的解决,应使越南人民享有经由秘密投票的自由普选而建立的民主机构所保证的基本自由。

为使和平的恢复得到足够的进展,并为使自由表现民族意志的一切必要条件得以具备,将在一九五六年七月内,在停止敌对行动协定中所规定的国际监督和监察委员会成员国代表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的监督下举行普选。

──《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1954年7月21日)

【解读】1954年4月26日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在日内瓦开幕。

由于存在原则分歧,与会各方就朝鲜问题未达成任何协议。

5月8日会议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经过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与会国的共同努力,会议就在印度支那恢复和平、结束战争达成一系列协议,并通过最后宣言。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选自1954年5月12日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发言和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达成的最后宣言。

其要点是:

①中国主张在承认印度支那人民民族权利基础上,停止殖民战争,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②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不仅是中国也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③政治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是恢复该地区和平的重要方面。

上述资料表明:

在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第一次登上了国际舞台,为促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缓和印度支那的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7.出席万隆会议

材料一: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

所有附属国人民都应该享有民族自决的权利,而不应遭受迫害和屠杀。

各族人民不分种族和肤色都应该享有基本人权,而不应该受到任何虐待和歧视。

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决心维护世界和平,就没有人能够把我们拖入战争;如果我们决心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就没有人能够继续奴役我们;如果我们决心友好合作,就没有人能够分裂我们。

我们亚非国家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

──《人民日报》1955年4月20日

材料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

有的。

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人民日报》1955年4月21日

【解读】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二战后首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办,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共有29个国家应邀参加。

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周恩来率领出席。

以上两条材料分别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和补充发言。

其要点是:

①在国际关系中,一切国家和所有人民都应当享有平等权益。

②亚非国家必须齐心协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民族独立和国家间的友好合作。

③中国与亚非国家应该在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的共同基础上,求同存异,增强互信,彼此支持,为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努力。

这些资料还表明,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旨在:

①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和推动亚非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彼此间的团结合作。

②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共同反帝反殖,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③以“求同存异”精神,推动亚非国家相互同情和支持。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联合国里只能有一个中国

材料一:

目前以代表中国人民名义参加联合国组织并出席本届联合国大会的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已经变成了一小撮流亡分子的御用工具,绝对没有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资格。

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要求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与精神,立即取消“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继续代表中国人民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利,以符合中国人民的愿望。

──《外交公报》1950年第1卷第1期

材料二:

中国必须参加联合国。

我们还补充说,如果联合国没有代表六亿人民的中国参加,那末联合国就变成了演滑稽戏的场所……现在不是我们在联合国代表台湾,而是台湾代表我们,这是不妥当的……联合国里只能有一个中国,不能有“两个中国”,而那个中国是我们。

──《毛泽东外交文选》

【解读】1945年6月26日,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与其他50个国家的153名全权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却被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所占据。

为此,中国政府一直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进行斗争。

上述材料分别节选自1949年11月15日周恩来要求取消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利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和1956年9月30日毛泽东与印尼总统苏加诺的谈话。

要点是:

①“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无权参加联合国大会代表中国人民。

中国政府请求联合国取消其继续代表中国人民的一切权利。

②中国必须参加联合国,联合国必须有中国。

③联合国中只能有一个中国,而绝不能搞“两个中国”。

④在联合国中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无权代表中国。

2.反对“双重代表权”方案

考虑到第二十五届联大的表决情况,尼克松政府知道已很难再把中国拒于联合国大门之外,因而伙同日本佐藤政府向第二十六届联大不但再一次提出“重要问题”案,而且炮制所谓“双重代表权”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入联合国,但也“不剥夺中华民国的代表权”,中国外交部获悉美国要在联合国明目张胆地搞“两个中国”时,立即于八月二十日发表声明,指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同驱逐国民党集团的代表出联合国,这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中国决不允许在联合国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

十月二十五日,第二十六届联大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15票弃权否决了所谓“重要问题”。

──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

【解读】1971年第26届联大召开前,为了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日等炮制了“双重代表权”方案,结果以失败告终。

资料显示:

①“双重代表权”方案的实质是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这与中国的原则立场根本对立。

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就必须驱逐国民党集团的代表。

③“一个中国”是中国的根本立场。

3.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被恢复

联合国大会,

回顾联合国宪章的原则,

考虑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对于维护联合国宪章和联合国组织根据宪章所必须从事的事业都是必不可少的,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惟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决定: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惟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第26届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解读】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以上就是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

其要点是:

①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是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

②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在联合国唯一合法代表,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一切合法权利。

④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4.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

我们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

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都无权对另一个国家进行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

我们反对大国优越于小国,小国依附于大国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理论。

我们反对大国欺侮小国、强国欺侮弱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我们主张,任何一个国家的事,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全世界的事,要由世界各国来管;联合国的事,要由参加联合国的所有国家共同来管,不允许超级大国操纵和垄断。

超级大国就是要超人一等,骑在别人头上称王称霸。

中国现在不做、将来也永远不做侵略、颠覆、控制、干涉和欺负别人的超级大国。

──《人民日报》1971年11月17日

【解读】1971年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了联合国大会,有57个国家的代表在会上致欢迎词。

在这次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①登上讲坛发表了重要讲话。

其要点是:

①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该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

②反对一切形式的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③提倡尊重主权,反对干涉别国内政;提倡国际政治民主化,反对大国主宰国际事务。

④中国拥护和平,永不称霸,永不做超级大国。

资料显示:

中国一贯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发展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础,一贯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注释】①乔冠华(1913—1983),江苏盐城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外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部长等职。

1971年11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出席联合国第26届大会。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5.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启动

材料一:

如果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可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尼克松在《时代》周刊上的讲话(1970年10月5日)

材料二:

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做旅行者来谈也行,当做总统来谈也行。

总而言之,都行。

──《毛泽东外交文选》

材料三:

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大陆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由于目前存在的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

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一步骤的唯一国家。

对这个问题,我想很有限地谈谈。

因为我们不应该认为已经发生了比实际发生的更多的事情。

我们所做的就是把门打开──把旅行的门打开,把贸易的门打开。

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的与世隔绝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四: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

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人民日报》1971年7月16日

【解读】为了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斗争中的不利处境,缓和国内不断加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1969年尼克松总统上台后决定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日益强大的中国进行接触,改善两国关系。

1970年10月5日尼克松在《时代》周刊上的讲话向中国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息。

为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实现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打开中美关系长期以来的僵局,中国也表达了同美国改善关系的愿望。

1971年7月16日中国正式邀请尼克松访华。

资料显示:

①毛泽东、尼克松这样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启动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②在中美关系缓和方面,苏联是双方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因而也更加复杂起来。

③对中国来说,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以来与西方世界隔绝的状态。

6.尼克松访华

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