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388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石嘴山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宁夏石嘴山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石嘴山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宁夏石嘴山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石嘴山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夏石嘴山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宁夏石嘴山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宁夏石嘴山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1.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

赵或魏。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2.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B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C.使华夏民族得以形成D.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B.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C.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4.汉武帝时期改变了过去郡国贡赋各自为政的办法,统一派遣官吏将所要征收的贡赋,折成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进行征收,一部分运往京师供应朝廷,另一部分运往需要这些物品的地区转手获利。

这一措施

A.解决了封国对中央的威胁B.改变了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C.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D.抬高了部分地区的商品价格

5.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有价值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二重证据更有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6.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载: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由此可知

A.班固有农商皆本意识B.汉朝废弃重农抑商政策

C.士农工商等四民平等D.重农抑商政策顺于民心

7.唐代郑熊《番禺杂记》载,“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

人与交易,多得异物。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又载,“务本坊西门有鬼市,冬夜尝闻卖干柴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鬼市是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B.官府逐步放松对市的管制

C.唐代的市已有了突破性发展D.明代的坊市界限开始消失

8.考古学家在徽州先后发现了《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徽州吴拱卖山地契》《元至元十七年(1367年)徽州吴凤郎卖山地契》《宋龙凤五年(1359年)徽州谢志高卖山地契》《宋龙凤十年(1364年)徽州谢公亮退地契》等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可以证实当时

A.土地国有制遭到破坏B.农业生产集约化趋势

C.土地私人所有制性质D.契约守信机制已完善

9.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

《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猝死于佛室;《文明译从》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

这反映出

A.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B.历史现象均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10.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500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

其根源在于

A.君主专制的强化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闭关锁国的政策D.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11.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

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12.乾隆年间的《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13.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

这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14.“扬州八怪”是一群聚集在扬州的画家共同形成的一个画派,也称“扬州画派”。

清朝中期,扬州富裕的盐商喜欢用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绘画来装饰家园,扬州画派就是中国富有的商贾支持绘画的重要见证。

扬州的画家们继承了明朝城市市民绘画的传统,把书法、诗歌、绘画与篆刻融合起来,趣味表现更加自由,颜色更加鲜明,有活泼积极的入世精神。

据此,可以判断“扬州八怪”的出现

A.标志着绘画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B.完全摆脱了文人画的影响

C.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后的市民文化需求D.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弱化

15.王夫之曰:

“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以得有强豪兼并者、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由不尽归之强豪不止,而天下之乱且不知所极矣。

”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土地兼并B.农民负担沉重寻求庇护

C.当时租佃关系开始兴起D.豪强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16.明代士绅等读书人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许多地主将土地记在士绅名下,1567年仅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就曾査出这种寄名土地将近200万商。

这种状况

A.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B.导致明朝廷调整了旧的赋税制度

C.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D.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土地兼并发展

17.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

故特明宣定例。

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清帝国国力强大,成为世界霸主B.清政府对他国具有立法权、执法权

C.依法剥夺洋商在华贸易与居住权D.严格区分鸦片走私与中英正当贸易

18.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皇权思想依旧在,袁世凯1915年称帝、张勋1917年拥溥仪复辟等等,在推动政治现代化方面,材料留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是

A.北洋军阀是中国进行政治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政治现代化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现代化支持

C.皇权思想导致革命派挽救民族危亡努力失败

D.政治现代化需要有民众的现代化观念为基础

19.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

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

20.1945年8月15日,中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在这一年的9月18日,因西安事变尚幽禁在贵州桐梓的张学良在日记上写道:

“这是(第)十四个‘九一八’了,今年更比往年大不相同,我虽然还不能自由地走上我的故土,可是我的故土是在压迫之下而得到了自由……我衷心期待着解放了的故土,焕然一新。

”下列不是他十四年前的记忆是

A.日本局部侵华B.中国对日宣战C.国共相互对峙D.东北逐步沦陷

21.日军战史承认,“作战始终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中国军队“引诱日军一直深入到长沙,集中长沙城内外的30万大军将日军包围。

尔后,日军第一线部队几经苦战,……于(1942年)1月15日撤回到原驻防地。

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

”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

A.扭转了华北抗战的战略态势B.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D.体现出正面战场坚持抗战的精神

2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

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23.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

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

材料表明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24.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共颁布了四部宪法:

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

下列关于1982年宪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B.属于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C.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25.针对香港立法会部分候任议员在宣誓仪式上公然宣扬“港独”,侮辱国家和民族,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条的解释,其中包括“未进行合法有效宣誓或者拒绝宣誓,不得就任相应公职,不得行使相应职权和享受相应待遇”。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解释

A.是维护“一国两制”的重要举措B.有助于促进香港回归和社会稳定

C.是坚持“九二共识“的直接体现D.是海峡两岸交流往来的政治基础

26.在新浪网读书栏目热载小说《重生之生在农村》第六章中,作者记述道:

“1960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5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5元钱也始终花不出去,结果外婆在月子里没吃上一片肉。

”导致当时“外婆”没吃上肉的最主要原因是

A、物资匮乏,没有猪肉B、肉类专营,不准买卖

C、工业优先,忽视农业D、计划经济,生活受限

27.在古代雅典,因为控辩双方的言辞差别,陪审法庭会判处无辜的人有罪;也会因恻隐之心或辩护人的雄辩而把事实上的有罪之人释放。

这说明

A.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B.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

C.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D.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

28.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这里“最为持久的征服”主要指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公平正义的理性精神D.天赋人权的人文精神

29.1504年,人们在葡萄牙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威尼斯的五分之一,威尼斯商人被迫廉价出售货物。

从此之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欧洲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B.中东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价格革命刺激了经济增长D.葡萄牙控制了地中海商贸

30.“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马克思想要表达的是

A.现代文明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结果

B.资产阶级所创造的文明是伪善不道德的

C.资产阶级不加掩饰地呈现西方的价值观念

D.殖民主义的“传播文明”就是肮脏的奴役和掠夺

31.康熙皇帝1661至1722年在位,英国国王威廉三世1689至1702年在位。

下列关于这两位同时期的君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A.前者设立军机处,后者设立责任内阁B.前者实行君主专制,后者实行君主立宪

C.前者直接处理国政,后者“统而不治”D.前者受到丞相牵制,后者受制于议会

32.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在19世纪70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时至今天,不管你信不信共产主义,有一首歌曲依旧可以作为统治者心头的戒尺,人民手中的利剑!

这首歌曲是

A.《马赛曲》B.《东方红》C.《国际歌》D.《睡美人》

33.“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

A.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B.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解除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的威胁D.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

34.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这种模式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始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这在当时产生的积极政治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

B.赢得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对新中国的支持

C.促进建国初期工业增长奠定中国重工业的基础

D.使半殖民地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35.“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摘自《田中奏折》,日本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处心积虑,有一整套的侵略思想和理论,材料所体现的是

A.东条英机的东亚共荣圈B.德川幕府的“宇内混同说”

C.明治时代的“大陆政策”D.繁荣东亚以建立亚洲和平

36.1942年10月,美英两国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

1943年5月,中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

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

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B.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中国已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37.欧洲是二战的主战场,这场大战带给欧洲以沉重打击,西欧各国遭到重创,经济濒临全面崩溃。

雪上加霜的是,1946年秋季,欧洲又遇罕见的寒流,燃料匮乏粮食短缺,人民饥寒交迫。

次年6月,美国国务卿指出:

“必须考虑给(欧洲)以额外的、大量的和无偿的援助”。

该援助

A.导致欧洲麦卡锡主义盛行B.标志战后冷战的正式开始

C.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通路D.为欧洲统一奠定政治基础

38.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说:

“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政策来源于对全球局势的重新评估。

与1945时只有两个超级大国的两极格局不同,如今兴起了其他的权力中心……在一次未经宣布的行动中,经过细致的秘密准备,曾经以反共为其政治生涯基础的尼克松采取了戏剧性的步骤。

”据此判断,该步骤最有可能是

A.不再遏制苏联的扩张B.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C.前往北京会见毛泽东D.改善中美关系并建交

39.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被联邦法院法官裁定为违反宪法,立即暂停。

这一“违宪”裁决直接表明美国总统

A.受到美国选民的制约B.受到立法机关的制约

C.受到司法机关的制约D.受到各州政府的制约

40.在奥威尔的小说《1984年》描写的世界中,大国之间总是处于紧张、临战的状态,没有实际战争(核战争)的爆发,有的只是在边境地带偶尔的冲突。

对国家的掌权者来说,必要的不是战争,而是国家总动员体制,他们通过制造战争的危机感让国民做出牺牲,限制他们的自由。

小说的这一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二战后

A.极权主义政治的盛行B.局部战争不断的现实

C.美苏冷战对峙的状况D.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

41.20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政府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全世界,特别在亚太地区煽动反华,指责中国“输出革命”。

中国政府最能戳穿这一言论的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组织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

C.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以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

42.下表是《英国职业人口的分配和产值构成变化表》。

这说明工业革命

A.提高了英国农业机械化程度B.实现了英国向工业国转变

C.引起了英国区域经济的变化D.改变了英国世界经济地位

43.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脱离欧盟,之前的民意调查显示,“留欧”和“脱欧”的支持率不相上下。

2017年1月,英国最高法院就“脱欧”问题裁决,强调政府启动“脱欧”程序必须经议会投票批准。

据此可知

A.欧洲一体化走向崩溃B.英国政府受到议会制约

C.欧洲一体化不得人心D.英国全民一致要求脱离欧盟

44.布热津斯基说:

“美国成不了全球警察,也当不成全球银行家,甚至连全球道德家也做不成。

因为第一类需要名正言顺的合法性;第二类的根基是拥有偿债能力;而第三类则需自身清白。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美国失去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B.美国霸权行径被世界人民所唾弃

C.这是对美国霸权政策的理性反思D.美国没有经济实力做全球银行家

45.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由此而形成的相互影响、制约也大大增强,这对超级大国以实力和强权推进单极进程无疑会起到牵制作用。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影响世界政治格局B.严重削弱超级大国实力

C.改变美苏争霸局面D.延缓了“一超多强”进程

46.1933年,德国推行“四年计划”,挪威社会民主党派开始采用“计划”一词,英国政府部分官员组织了一个不分党派的智囊团体,称作“政经计划会”。

这表明

A.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共识B.国家干预经济渐成为共识

C.经济危机逐渐得到缓解D.各国陆续推行法西斯体制

47.1684年,荷兰每磅中国武夷茶售价是80荷盾,1698年,售价是7.75荷盾,至1701年,跌至2.32荷盾。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东西方贸易日益萎缩.B.茶叶在荷兰遭遇滞销

C.世界性市场初步形成D.商业革命的不断发展

48.“人生是荒诞的,现实是令人恶心的,人们在生活中充满恐惧感、迷惘感和孤独感。

所以存在主义特别强调个体自由创造性、主观能动性,把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归结为人的自由选择与创造。

”下列作品的风格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B.《拾穗者》C.《日出印象》D.《格尔尼卡》

49.世界主义者把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共同体,不同的世界主义者所认知的普世价值各不相同,如智者学派的理性、康德的道德和自由、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但是无论他们的理念有多大的差别,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世界主义者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超越国家、民族,至高无上、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则是文明体系的核心理念。

材料表明,世界主义者划分共同体的标准是

A.阶级利益B.国家利益C.民族文化圈D.价值和理念

50.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

“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

A.国际政治的新秩序已经建立起来                  B.“冷战思维”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D.各国围绕国家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51.(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

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

“但有三五十人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

”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

“各省、府、州、县,多立义学,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

”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蒙师按照乡里最诚敬的礼节聘请……官学蒙师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

……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

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

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

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并简析明清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

(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教育呈现出的新趋向并说明这种趋向的影响。

(12分)

52.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曲折坎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 中国早期典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表

时间

名称

1866年

上海发昌机器厂

1873年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878年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货币制度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

为什么?

(5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图1,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局限。

与图1相比,图2发生了哪些变化?

简要分析其原因。

(7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5分)

5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

但是,如果我们

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

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

(说明:

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

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5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初经过严重的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业凋敝,民生艰难。

政府将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借助民间和市场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

这些钱币没有统一的标准、样式和重量,信用度很差。

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杂造假,任意减重,大量滥造,导致恶钱泛滥,引发严重通货膨胀。

同时,在汉朝开国时的62个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只有区区15个郡,盛产铜矿的地区很少,反而是南方的昊楚两大藩国铜山盛布,中央政府铜料缺乏,也大量铸造耗用钢材量少的轻钱,更使货币市场混乱不堪。

如何稳定货币体系的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变得更加尖锐起来。

汉武帝凭着文景时期的积蓄,开始了对匈奴的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大增,经济陷入严重困难的险境。

汉武帝不得不进行币制改革。

公元前118年,武帝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