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沟通第四章人际沟通与交往.docx
《激励与沟通第四章人际沟通与交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励与沟通第四章人际沟通与交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激励与沟通第四章人际沟通与交往
第四章 人际沟通与交往
本章的学习讨论重点: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
二、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
三、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
第一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般表现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
主要包括:
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交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与人交往和相处的问题不是大学生独有的,但这一问题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却有特殊性。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为走向社会做职前阶段的专业基础准备,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准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重视,他们对人际交往有了更积极的看法和更迫切的要求。
1、人际关系和谐为主
人际和谐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从优秀的大学生心理品质中总结概括出来的的。
他们表现为乐于交往、主动交往、善用技巧、协调冲突、拥有朋友。
总结成功交往的大学生,在他们身上你常常会发现:
(1) 有亲和力的人格特质:
如诚实、热情、正直;
(2) 克服各种障碍,勇敢实践;
(3) 讲究交往行为的规范;
(4) 正确运用交往的艺术;
(5) 积极主动投身交往的实践。
2、大学生人际交往类型
大学生交往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积极型,他们对交往认识深刻,行动积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热情。
他们大多热心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主动承担社会工作。
二是被动型。
他们对过去封闭的交往形式不满意,渴望真诚、深厚的友谊,但感到缺少知心朋友。
有的因怕耽误学习,较少主动交往,而多是被动卷入。
三是沉静型。
这种类型人数少,他们习惯过平静的生活,性格一般比较孤僻。
平日少言寡语,不善交往,只保持和少数人交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与同文化知识水平的人交往较多,与其他阶层交往较少。
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来讲,需要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接触工人、农民等,才能在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尽管有的大学生出生在工人农民家庭,大多较少从事家庭生产劳动,缺少真正了解大众的真实生活体验。
大学生在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如研究生轻易被拐骗,交往中的偏执人格、妄自尊大等都与他们社交面过窄,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有关。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常见问题
1、不敢交往
在人际交往的实践活动中,人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只是每个人的反应程度不同。
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这方面反应特别强烈,由于害羞、自卑等心理的作用,在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在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或者在集体活动中更感到恐惧,不敢和人打交道,不敢表现自己。
严重的可导致社交恐惧症。
2、不愿交往
有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后,发现自己不如在中学时那么出类拔萃了,进而形成因嫉妒与自卑心理造成的人际障碍,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缺少人际间必要的信任与理解,人际交往平淡。
缺乏与同学的基本的合作精神,甚至视同学为敌手;有的同学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有的同学群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我高兴、我开心就愿意理你,否则就距人于千里之外。
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宽容,甚至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
有的人遇事总是回避退让,整日郁郁寡欢,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他们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但又特别敏感,心理承受力差,独往独来,不愿抛头露面,不愿与人交往。
3、 不善交往
有的大学生不善于了解和掌握交往的一些知识、技巧,在交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生硬、书生气太足,木讷,心存感激不会讲出,而在当时却不能使人理解。
有的是认知偏见产生的理解障碍,不注意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不注意沟通方式,在劝说他人、批评他人、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
有些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注意交往的原则,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懂得给人留面子,或出言粗鲁伤了对方的自尊心;或不懂得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或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等。
这些表现都有损于自身形象的塑造,影响了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往。
4、不会交往
理想模式带来的失落。
进入高校之后,新生大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的欲望,但又常常感到人际交往很困难,究其原因是许多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色彩,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导致高期待与高挫折感并存。
进而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经常津津乐道于过去的事情,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却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
有的大学生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总希望别人主动关心自己,主动与自己交往,而自己总是处于变动地位;或仅仅是一旦自己有事求人时才去“临时抱佛脚”。
使对方感到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使自己受益,而且甚至感到是累赘时,这种交往就会终止。
5、缺乏技巧
或许是上面几种因素的综合反映,这类学生表现为羞怯、自卑、孤独、猜疑、嫉妒、恐惧等。
或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
他们一般都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方法欠妥、交往能力有限、个性缺陷或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在交往过程中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导致交往失败。
长期的交往失败,使得一些学生把交往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地变得自我封闭。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空间距离、交往频率、背景相似、需要互补、交往态度、人格特征等。
从心理咨询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有的大学生因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人际交往经验,有的因性格内向或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等原因,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紧张。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常见的问题表现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异性关系等方面。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
一、人际交往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1、交往的含义
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它是人类的特定社会现象。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交流是群体的粘合剂,能使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统一。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需求,人只有在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中才能促进个性发展,有利于心理健康。
从信息交流角度看,精神交往是发信者将信息编码后输入信息通道,受信者将信息译码后接受,并将反应反馈给发信者的过程。
信息沟通的—般模式如下(见图6-1):
图6-1 信息沟通模式
2、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途径;而人际关系则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
两者的区别是人际交往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接触的过程,以及行为方式程度等;人际关系侧重于在交往基础上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和结果。
从时间上看,人际交往在前,人际关系在后,人际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人际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人际交往的意义
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马斯洛(Aaslow,A.H.)认为,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
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这些社会需要是与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不可缺失性的需要,否则,将使人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更是肯定,群体合作具有生物保存与适应的功能。
如果没有群体的合作,不仅是人类,许多生物都会灭绝。
马克思曾指出:
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没有了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也无从规定。
第一、人际交往对人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Rogcrs,C.R.)提出的人际关系哲学十分强调人际交往对个体成长的意义。
罗杰斯是基于自己的成长经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罗杰斯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因为周围的邻居都是异教徒,所以从小罗杰斯就被父母关在家里,不让罗杰斯与邻居的孩子一起游戏,他感到非常孤独。
离群索居的童年生活使罗杰斯非常渴望友谊,在别人看来普通的人际交往,在他看来都非常珍贵。
后来他创立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理论,将人际关系上升为一种哲学。
他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可能的,人们不仅可以交流思想,而且可以分享许多隐秘的情感:
对未来的梦想、内心的感受、隐秘的冲动……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益的。
通过沟通,相互启迪、丰富彼此人生;在友谊关系中,人们相互接纳及彼此探索,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第二、人际交往有助于增进交流,协调关系,促进健康和完善个性
戴尔·卡耐基曾说: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
人生是在交往中渡过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必然与一定的人际关系相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集体和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有利环境,它可以产生合力,使人团结协作,充分发挥群体的效能;形成互补和激励,使人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产生激励向上的积极情绪;促进信息交流,使人们增长知识和能力,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从而促进社会安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不良的人际关系则阻碍人的自身发展。
第三、人际交往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资源
对于各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及心理危机的干预,虽方法不同,技术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都需要配以支持性心理治疗。
所谓支持性治疗,最重要的支持是来自周围亲人与朋友的关心与理解。
当人感到悲观失意、抑郁不快时,有亲人的安慰与关怀,会感到精神的慰藉与支持,从而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
因此,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是大学生生命中的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
要倍加珍惜,也要设法开拓!
第四、 人际关系是一把双刃剑
一个人的痛苦和不幸也常与人际交往的不成功有关。
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时,它会给人以愉快、充实、幸福、成功、欢乐,并能充分调动起人的积极性;而当人际关系紧张、失调时,它又会给人带来烦恼、痛苦、失望、忧伤和阴影。
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人际交往常常是大学生来访者问题中占第一位的。
大学生的一些其他心理问题也直接或间接地与人际关系不适有关。
比如,部分大学生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原因之一是因为令人烦恼的人际关系造成的;有的大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其真实原因可能是他感到自己缺乏影响力,或者是社交经验缺乏,或者是对集体中某些人不满的缘故;有的大学生对别人不信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说他的坏话,其原因可能是与同学发生了矛盾造成的;有的大学生失恋是因为不懂得异性交往的尺度,等等。
人际交往不当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的心境,有的影响彼此的关系,甚至有的影响到学业的完成;有的人孤独、空虚、抑郁、自卑,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是因为没有与宿舍同学处理好关系而遭孤立所致。
二、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自我概念与人际交往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是什么样人的一种认识。
它引导我们对于自我和对他人信息处理的过程。
自我形象是对自我概念的知觉,由自我评价所组成,并且受我们的经验和别人的反应的影响。
自我认识对自己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形象的正确性:
自我形象的正确性依赖于知觉的正确和我们处理知觉的方式。
正面自我形象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爱、自尊、自信。
负面自我形象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自卑自怜。
自我知觉与人际交往。
高自尊的人信任他人,开放自我、主动交往、预期成功;忽略一些无关信息,强化自我形象;容易接纳他人,肯定他人。
低自尊的人猜疑他人、嫉妒、攻击、控制、操纵他人、自我防御、封闭自我、被动交往、预期失败;重视负面信息,忽略积极的信息;挑别人的毛病,否定别人。
2、关系结构与人际交往
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在空间位置上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密切关系。
如上下床铺同学,因为空间距离的接近,使双方相互交往、相互接触的机会更多,彼此之间容易熟悉。
或成为好朋友,或因为彼此价值观不同而只是熟人。
虽然地理位置不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唯一的、决定的因素,但是,远亲不如近邻,空间位置接近的优势,无疑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个有利的条件。
交往频率。
交往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人们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彼此了解,相互熟悉,进而相互帮助,建立友谊。
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态度、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经验等。
否则,交往频率过少,可能会产生冷落之感,以致感情疏远;不过,交往频率过繁,也可能破坏对方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引起反感
态度相似。
人与人之间若对具体事物有相同或相似的态度,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就容易产生共鸣、同情、理解、支持、信任、合作,从而形成密切的关系。
需要互补。
相互满足是形成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期望,空间距离虽小,也可能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一旦有了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期望,空间距离虽大,也可能是“天涯若比邻”。
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决于交往双方彼此满足需要的方式和程度,如果交往双方的基本需要都能从交往过程得到满足,其人际关系就会密切、融洽。
如果双方的需要都不能从交往中得到满足,彼此之间就缺乏吸引力;如果双方的需要在交往中受到损害,彼此之间就会产生排斥与对抗。
人格吸引。
我们喜欢他人,原因不仅来自对方。
有时是我们自身的人格因素决定对他人的好感。
人格也称个性。
个性影响着交往的态度、频率和方式,从而影响着人际关系。
以气质而论,具有多血质和粘液质的人,其人际关系一般来说,要好于胆汁质与抑郁质的人,以能力而论,能力强的人往往使人产生钦佩感与信任感,具有吸引力。
不过,能力强弱和特长的差别太大或太小,相互之间的吸引力也会减小;只有当双方的能力既有差别而差别不太大的时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才会增大。
以性格而论,诚实、正直、开朗、自信、勤奋、幽默、热情的人较之虚伪、孤僻、懒惰、固执、狂妄的人具有较强的人际吸引力。
因此人格特点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
3、个性品质与人际交往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主要有:
①为人虚伪。
与之交往,容易使人失去安全感。
②自私自利。
只关注自己的需要,不关心别人的需要,甚至损人利己。
③不尊重别人。
常常挫伤别人的自尊心。
④报复心强。
⑤妒忌心强。
⑥猜疑心重,过于敏感。
⑦过于自卑。
⑧孤独固执。
⑨苛求别人,控制别人。
⑩自负自傲。
三、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有谁不愿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呢?
首因,即最初的印象,或称第一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
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即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
第一印象赖以产生的信息是有限的,第一印象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由于认知具有综合性,随着时间的变化、认识的深入,人完全可以把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贯穿起来,用思维填补空缺,形成一定程度的整体印象。
正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近因效应
近因,即最后的印象。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后的印象对人们认知具有的影响。
最后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阐释的后摄作用。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最后的印象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对陌生人的认知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而对熟识的人的认知中,近因效应比较明显。
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既要注意平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也要注意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3、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结论。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这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的结果。
在光环效应状态下,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环被扩大,其优点或缺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
在人际交往中,你有过这种情形吗?
对外表吸引人的同学赋予较多理想的人格特征,或为那些长相比较靓的同学设计美好的未来。
例如,“你气质好,将来求职就业一定没有问题”,“那个人第一次见面就对我关心倍至,令我难忘”等等。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映的就是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投射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指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具有某些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了他人身上。
例如,一个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觉到对方对自己怀有仇恨,似乎对方的一举一动都有挑衅的色彩。
另一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加到他人身上。
例如,在考场上,想作弊的同学总感觉到别的同学也在作弊,倘若自己不作弊就吃亏了。
目的是通过这种投射重新估价自己的不称心的特性,以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5、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主要表现为: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主观、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呈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进而把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
刻板印象作为一种固定化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出概括性的评价,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深入细致的认知。
例如,男生认为女生心细、胆小、娇气;女生则认为男生心粗、胆大、傲气。
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多识广,但狡猾、小气;城市来的同学则认为农村来的同学孤陋寡闻,但忠厚、老实,等等。
四、人际交往的交互分析
人生态度与人际关系
“我好,你不好”——自恃权威的人(抬高自己,否定别人)
“我不好,你好”——自卑的人、自我否定的人
“我不好,你也不好”——施害的人、否定别人(表面上否定别人,骨子里否定自己)
“我好,你也好”——快乐的人、良性互动、双赢
“我好,你也好”(老好人哲学?
):
承认每个人存在的意义;
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的唯一;
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包括我自己;
否定一个人做错的事,但不否定这个人;
你做的事不好,不等于你这个人不好;
每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很好;
出于自我防御、自我保护做错事。
第三节 优化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
一、优化人际交往的原则
1、彼此尊重
自尊:
就是在各种场合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到他人的侵犯。
尊重他人:
就是重视他人在人格、行为习惯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与自己的差异,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
只有自尊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也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真诚的对待。
2、真诚相待
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
表面的交往所花费的心思要远远多于坦诚交往所花费的心思,而且这样的交往往往是不长久的。
真诚交往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
倍受人们推崇的有益于人际交往的品质有真诚、诚实、忠诚、真实、信赖和可靠。
而评价最低的品质中,虚伪居首位。
真诚交往是人际关系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前提。
古人云: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巩固和发展。
3、主动共情
所谓共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感受和理解力,能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能将心比心地体会对方,并对对方的情绪作出恰倒好处的反应。
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共情就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不以自我为中心,能进行换位思考,从而充分感受对方的思想、情绪,使沟通的过程更加深入和顺畅。
4、沟通技巧
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
开列自己的人际交往清单;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
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
沟通的主动性:
主动沟通者与被动沟通者的沟通状况往往有明显差异。
主动沟通者沟通对象广泛,沟通内容不拘一格,容易经沟通与别人建立并维持广泛的人际关系。
而被动沟通者正好相反。
沟通的注意水平:
该维度所评价的是沟通者的投入程度。
沟通注意水平高的沟通者,注意自己所发出的信息的准确性及对方的可接受性。
因而,他们能较好地根据反馈调节自己的沟通过程,对对方的沟通形成良好支持,使沟通始终保持较好的彼此对应性,而得以顺利延续。
沟通注意水平低者则相反。
二、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
1、非言语沟通:
解读沟通对象的身体语言
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眼神、姿态、表情、动作、声调等进行沟通。
心理学研究结果发现,人的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达70%以上。
交谈中的坐姿、坐位、手势、握手的方式、面部表情的不同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需要我们在沟通时具备相应的敏锐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
2、言语沟通
言语沟通主要是指通过言语来进行人际交流,是人际沟通的重要途径,在进行言语沟通时要注意察觉自己和他人语气、语调、用词等所包含的意思:
语气:
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如“你真坏”可以表达亲密,也可表达厌恶。
在沟通中一定要注意场合、对象而用,否则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伤害。
语调:
是指音速和音量的不同,语调的不同也表明一个人情绪的不同,同样是一句“恭喜你”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出祝福和嫉妒等不同的情绪。
在沟通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语调表达自己的想法,尽量不要伤害别人。
用词: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语句和词汇来表达,我们应该在沟通中选择那些不伤害他人的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否则会弄巧成拙。
言语沟通的关键技巧:
认同是最基本的沟通。
认同是接纳的基础,是一种基本的沟通技巧,是指在沟通中寻找共同的话题,接纳对方的某种看法。
赞美是人的心理需求。
赞美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激励和鼓舞,我们应该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去真诚地赞美别人。
感激是人情的回报。
感激是一种回报,感激有多种形式,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行动的,感激会让对方感到你没有忘记他对你的关照、觉得他在你心目中有一定位置,从而更加愿意与你交往,形成良性互动。
幽默体现了解除尴尬的应变能力。
幽默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出色的语言艺术,也是一种机制的应变能力,特别是在尴尬的场合中它是一种润滑剂。
在人际交往中,幽默的言行往往会激发别人对你产生兴趣,还可以启发自己和别人的智慧。
如一位演员谢幕时被绊倒了,观众哄堂大笑,该演员却很机智地为自己解围说:
“大家的掌声让我倾倒了,再次感谢!
”从而化解了一个令尴尬的局面,大家也更欣赏他。
倾听是理解的前提。
在人际沟通中,有时听比说更重要,要正确理解别人,必须先听懂对方,要听懂则必须专注地听,不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并不时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给对方简短的回应,不明白时要礼貌地询问对方真正的意思以免曲解别人的意思。
专注的倾听能使人感到自己的重要,能鼓励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能促进真诚的沟通,产生良好的沟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