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热点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161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热点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经济学热点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经济学热点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经济学热点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经济学热点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热点问题.docx

《经济学热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热点问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热点问题.docx

经济学热点问题

热点专题:

1.通货膨胀

2.人民币升值

3.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的通货膨胀

4.后金融危机时代

5.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6.扩大内需

7.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促进持续发展(李克强)

8.区域经济发展

 

一、通货膨胀

2010通货膨胀原因

第一,首先,自然灾害多发,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第二,由于2007年前中国经济一直过热、流动性过剩,由于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超过GDP两倍,市场流动的货币偏大,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

第三,2010年中国进行了价格调整,电、水、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从而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第四,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范,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

在当前流动性过大的情况下,资本的保值增值投资性需求造成了通货膨胀。

第五,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

第六,部分国家2010年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因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七,2010年11月初,美国宣布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释放的流动性使得中国国外农产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如原油)价格上涨,并传到中国国内,使2010年10月CPI增速超预期。

第八,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全球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物质产业转移出现了加快趋势,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体转移的加速,发达国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对中国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从而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导致抬高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

二、人民币升值

现在有种说法,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理由如下:

人民币升值,比如由现在的1美元兑6。

6人民币升到1美元兑1人民币,就可以使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进而控制通货膨胀。

另外,人民币升到1:

1美元,可以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减少出口,增加国内市场产品供应,抑制通货膨胀。

这些理由成立吗?

如果不成立,为什么还会有人宣传这些“看似有理”的理由呢?

先看看事实,2005年7月21日美元兑人民币由8。

27,跌到现在的6。

65,人民币升值20%,通货膨胀呢?

超过100%(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小得多)。

为什么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越来越厉害呢?

因为理论出现了问题。

如果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日本呢?

日圆从1美元兑300日圆升到1美圆兑79日圆,日本的通货膨胀超过300%,美国呢?

美圆一直在贬值,美国的通货膨胀怎么比中国的小得多?

这些都在说明什么?

说明人民币升值不仅不能抑制通货膨胀,还会恶化通货膨胀。

必须指出的是:

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它们宣传的观点是配合它们谋取利益的。

厉害的是,利益集团控制了信息的传播网络,给广大人民洗脑,接受它们的观念,进而达到利益集团控制广大人民的目的。

价格是什么?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这是我们过去宣传的理论,现在的理论是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费用论等,价格到底是什么?

价格是把广大人民的财富集中到利益集团手里的一种分配工具。

怎么观察到价格是财富分配工具的呢?

2010年那些IPO创造多少个亿万富翁就是价格财富分配工具的具体表现,用亚当。

斯密的话说,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把老百姓的钱,让老百姓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就弄到利益集团那里去了。

人民币升值为什么会导致通货膨胀呢?

这是由货币的分配职能决定的。

由于预期人民币要升值,外国的资本会不断进入中国,比如某天,中国有10万亿美圆的外汇储备,而进入中国的外国资产,比如超过200万亿人民币,这个时候,外国资本需要赚两个差价,一是资产价格差,二是汇率差,前者就是制造资产价格泡沫,后者就是人民币升值。

资产价格泡沫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又是外国资本的代言人要求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实际呢?

外国资本是为了赚取汇价差。

今天的通货膨胀是外国资本分配中国财富的具体表现,我一直呼吁国家外管局、统计局、商务部等部门,在你们公布中国有2。

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时,为什么不公布外国有多少资产在中国?

我估计至少有30万亿人民币,因为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外国的资产,这些外国资产,一方面制造资产价格泡沫,通过资产价格泡沫,制造通货膨胀,通过通货膨胀,又制造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让外资不仅赚取更多的汇价差,还通过资产价格差、汇价差,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

形成恶性循环,为中国经济走向崩溃边缘做好准备。

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走向崩溃边缘的一年,这是我们这些年错误政策导致的必然结果,随着崩溃边缘的到来,我们的国家将会彻底反思“改革开放”的政策,彻底反思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重新回归社会主义。

 对于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走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国内方面看,通胀压力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可以抵消全球粮食、国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从国际方面看,各主要货币“主权国”的经济和金融形势表明,目前还没渡过危机时刻。

美联储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和美国经济艰难的复苏局面使得美元前景暗淡。

外汇市场上美元指数表现疲弱,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强。

从市场供求来看,中国经济增长较快,有较多的投资机会,且投资回报率较高,因而对境外资本有较强的吸引力。

而市场对于央行加息预期日益强烈,也会吸引一部分外资进入国内市场。

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出口一直增长较快,长期保持较高的顺差水平。

这些都是人民币比美元坚挺的市场因素。

三、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的通货膨胀

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的通货膨胀,虽然同是一个人民币,但这却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而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偏偏又紧密相关,互相影响着。

人民币升值是汇率问题。

由于中国出口大于进口,导致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对中国出现大量贸易逆差,为了减少这种逆差,于是这些西方国家就要求人民币升值。

而人民币升值将造成中国商品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不利于中国GDP的增长。

所以中国政府不同意人民币升值,而是试图通过增加海外采购的方式减少贸易逆差,从而降低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但西方投机者却还是认为人民币迟早会升值,所以一些海外游资(如外商,甚至包括台商和港商)都纷纷把外汇在中国兑换成人民币存起来,期待人民币真的升值以后再兑换成原来的外汇,于是就能赚取一笔不小的差价。

由于中国现行的外汇政策,外汇可以自由兑换成人民币,而人民币兑换成外币有限制或管制。

大量的海外游资进入中国,中国的金融机构必然全额给予兑付。

几百亿上千亿的外汇涌入,现有的人民币就不够用了,因此中央银行被迫多发行人民币。

这样,国内的货币(通货)的发行量就超过了实物的生产量的增长,从而导致了单位货币,即人民币的购买力的下降,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这确实原本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对于海外游资(投机者)来说,原本是持有外汇,最终也会兑换回外汇,以赚取人民币升值形成的外汇差价。

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在中国购物,所以也不在乎人民币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下降的问题。

但国内居民却不同。

一旦发生通货膨胀,则国内居民原有的货币就会发生购买力下降,即货币贬值,并造成经济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损失,人们将倾向于抛出货币,或从银行抽出长期定期存款,转而进行其它保值增值的投资,如按揭贷款购买房地产或其它固定资产,购买黄金等所谓的保值商品等等。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

许小年:

在金融危机之后,如何进行反思,如何避免这样的灾难再一次地发生?

首先要找到这一次危机爆发的原因。

先请郭理默先生发言。

  

郭理默:

这次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我们对全球金融理解的局限性。

所以我们面临着两个任务。

首先,我们要利用已知的理论来避免危机;其次,我们要不断地致力于改善我们的商业教育,提高对危机的理解。

凯恩斯在1936年提出对那次大危机的反思。

现在,我们也需要提出新的理论框架,来帮助我们去理解、预测,以及管理可能会出现的危机。

  

中国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对我们做理论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新的刺激和启发。

在管理理论方面,中国以前被认为是一个学生,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新的情况。

最近一期的《经济学人》封面文章提到:

管理界的新大师们是谁?

就是中国。

这篇文章里尤其谈到了中国的创新和创业精神。

我来讲一下我所观察到的三个事实:

  

第一,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的上升,正在进一步减弱世界上长期存在的财富和权利的不平衡现象。

  

第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商业和金融管理模式,已经失去了可信度,而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可信度。

在这次危机中,不管用哪一个指标来看,采取行动最果断、最有效、最成功的国家是中国。

大家都希望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能够成为这次经济危机后主要的经济恢复引擎。

  

第三,全世界的公众对私营企业和政府层面上的商业和金融管理的疑虑都增加了,同时容忍度降低了。

银行业失去了他们在公众中的可信度。

尤其高奖金的行为,引起了轩然大波。

  

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是新的稳定增长理论的一个主要构建者,同时也是解决很多重大国际问题的重要参与者。

基于这些事实,我也想提出一些命题,尽管其中有些还存在较大争议。

  第一,在新的系统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种融合的现象,也就是说在西方世界会有更多的监管,而在中国监管会进一步放松。

  

第二,美元作为世界性储备货币的主导地位,将逐渐让位于一个三足鼎立的储备货币体系,其中将会包括人民币。

  

第三,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治理将要让位于一个多级化的框架。

  

第四,我想讲一下教育。

亚当•斯密一直认为财富和稳定——现在我们称它为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三大要素:

有效的生产系统、个人的道德和集体。

危机当中,商界、财务界或银行家不是能力不够,恰恰相反,他们受到过很好的培训和教育。

但在个人道德和国家角色这两个环节出了问题。

所以,商校必须向新的方向转变,变成通才教育。

要让学生更务实,更具有创业精神,更加具有前瞻性、创造力。

  

第五,我们需要更新的凯恩斯,需要有一种新的综合理论能够将经济学和金融学融合到一个单一的宏观经济发展观当中,其中包括银行、政治体系,也包括不可持续的、不可更新的能源。

这样一个新的综合理论,可能会在中国诞生。

  

紧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改革”  

许小年:

郭理默认为美国金融的过度发展,是这次危机的原因,而这次危机说明了美国模式的破灭。

中国学者对此怎样认为呢?

  

吴敬琏:

我很同意郭理默教授说的,现在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并能够通过反思形成新的理论。

但是,形成这样一个新的理论,我们还有自己的问题。

所以我想就“世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两者之间的关系发表观点。

  

从世界范围来说,大家都关注这次金融危机。

这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金融体系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改革需要完善。

对中国来说,是经济发展方式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所以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研讨班。

这个研讨班开学时,胡锦涛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讲话,其中,他有50次提到“加快”这个词,主要是加快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个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完善和改革问题,一个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两者是什么关系呢?

  

对国际这个经济体系来说,这次金融危机表明了它存在很大的缺陷。

从现象上看就是国际金融体系中出现一个由不受国际监管的、由一个主权国家发行的货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它不受黄金约束,是由一个主权国家(美国)的中央银行来监管的。

  

因为美元的不良发行,美国的信用膨胀和对于衍生工具的监管不到位,使得整个金融体系中充满了虚拟的财富。

对于在这样一个金融体系中活动的企业,它的资产负债表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高杠杆化。

  

于是当某一种冲击出现,它很快就通过连锁反应传达到整个世界,于是就爆发了金融危机。

那么这样一个金融体系为什么能够持续存在呢?

根本原因首先在于发达国家的结构问题,这在美国表现非常明显,就是极低的储蓄率、极高的消费率。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它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再平衡。

当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它储蓄率已经有所上升,但能不能持续?

现在还是一个问题,只有在实现再平衡的情况下,对于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完善才有可能实现。

否则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很难维持运转。

  

那么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呢?

应该说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得益于发达国家的结构失衡,正是因为发达国家像储蓄率过低、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得我们东亚的国家能够采取一种出口导向政策,通过出口的需求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

如果西方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再平衡,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就出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出口需求不足。

  

那我们这一年多来是靠的什么呢?

是投资,投资拉起了我们的GDP增长,而消费率并没有明显的提高。

  

怎么才能够真正用消费来支撑起我们的经济增长呢?

就要明白主要的生产要素怎样发生变化。

  

主要的生产要素包括:

第一,土地等自然资源;第二,资本;第三,劳动;第四,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人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过去的一年靠的是前两个要素,问题是如何提高后两个要素的份额。

一个要素就是劳动,即增加就业;另外一个要素是人力资本,就是说要技术进步,要改善管理,要提高效率,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普通劳动者和专业人员的收入增长。

他们收入增长了,才能够增加消费。

  

那么这种降低自然资源和资本要素,而提高生产要素中劳动和人力资本份额的行为是什么?

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归根到底一句话,中国要对世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贡献,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我们的增长模式,要克服那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

而关键,在于改革。

  

虚拟经济与全球配置,需重新反思  

许小年:

吴敬琏提出这次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因为主权国家货币作为世界通货使用,而又因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误,引起了企业、私人部门的高杠杆率,最终导致了这样一场经济危机。

吴晓灵是前中国银行(3.24,0.00,0.00%)副行长,您怎么看待全球失衡的问题呢?

  

吴晓灵:

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危机,其宏观根源是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结构的失衡和宏观政策不当导致的世界经济失衡,出现了宏观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在微观基础上来说,是某些主要经济体的国家,金融业背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制造了金融泡沫,引发了金融危机。

就经济危机后的国际和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我有三个观点:

  

第一,未来从宏观经济来说,美国为首的国家要提高储蓄率,而且为了使国内不过多地依赖虚拟经济,应该有一个制造业回归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有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因而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在所难免。

  

第二,危机爆发以来,传统经济学规则所遭到的挑战,极大地动摇了人们的信心。

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将是全球面临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中国来讲与其被动地接受通货膨胀的结果,不如主动地来调整中国的资源价格、环境的治理价格。

就是利用这个时间窗口来理顺中国的价格体系,把这个扭曲的信号扭过来,这个过程也会是通货膨胀。

虽然结果都是通货膨胀,但是什么都不做带来的通货膨胀是结构的继续扭曲,如果我们主动去做,那么带来的是一个好的未来,在正确的价格信号引导下市场化地调整经济结构。

  

第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一国经济结构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结构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比较优势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和国家投资的基本原因。

但过分的全球配置资源,也会带来全球国家之间的经济结构失衡。

在信用货币时代,在保持一国实体经济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可能是危机后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否则会带来货币体系的不平衡。

  

在过去金本位的时候,国际贸易就是黄金在各个国家之间的移动。

国际贸易是要靠黄金这个实物来制衡的,各个国家基本上是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来互通有无。

但是如果我们还是坚持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话,那么就是美国为首的国家来生产高技术产品、来搞金融;新兴市场国家就生产制造产品;一些有资源、有能源的国家就提供能源产品,这个格局就永远不会改变。

那么就永远是美国发钞票来买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所有制造业国家拿顺差的资金去支持逆差的国家,这样的格局对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并不是有利的。

因而我认为:

在各个国家基本经济平衡的前提下,互通有无,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应该是未来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也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五、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出口增速放慢

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减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

统计表明,美国经济增长降低1%,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降低4%。

另外,中国许多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

以对美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20%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实际出口增速下滑。

9月以后的中国出口月度实际增长率已经从上半年的约20%左右降至10%以下。

今年一季度,出口实际增长率已经下降到3%。

前七个月,美国的进口需求急剧下降,中国对美国出口增幅下滑8.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去年同期的16.2%下降至目前的12.8%。

2:

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限于心理冲击

由于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实施严格管制,中国金融机构持有的次级债券数额较小,损失应该可以控制在数百亿元人民币。

在资本市场方面,中国对资本项目实施严格的管制,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是分离的,国际资本市场上次级债券相关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没有蔓延到中国资本市场。

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限于心理冲击。

近期中国股票市场深幅下调逾60%,远超过美欧市场的调整幅度,显示了中国投资者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恐慌过度。

但是如果实物经济出现问题,金融危机可能对中国金融市场构成实质性冲击。

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房贷违约的风险集中在商业银行,如果房地产价格出现大幅下跌,金融系统将会受到严重冲击,并会导致信用风险向整个资本市场扩散。

热钱的流动和香港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在中国实物经济大幅下行或香港股市大跌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中国金融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影响。

3:

投资和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

由于外部需求下降,过去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达20%的出口部门面临严峻的收缩局面,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必须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也应该相应地转变。

我国经济形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经历了去年底的防过热、防通胀到今年上半年的保增长、控物价再到现在的保经济增长。

鉴于出口部门对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幅下降,10月1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而将政策的重点确定为“加大投资力度”,这一提法为近5年来首次出现。

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中国经济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即11.4%的经济增长中有4.4个百分点是消费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首次排在第一位。

为了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宏观政策将着力于扩大内需,除“加大投资力度”外,维持和扩大消费也将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4:

外汇储备管理和对外投资的风险增大

目前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

在金融全球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格局下,管理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并保证其保值增值是有难度的,而中国一向缺乏在境外成功投资的经验。

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大量的美元储备投资于低风险的美国国债,结果却遭受汇率损失。

与国债相比,公司债券与股票等收益率较高,但风险也较高。

近几年,中国金融机构和新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尝试在公司债券与股票领域投资,却遭受巨额损失。

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内地持有两房债券3760亿美元。

两房被美国政府接管后,中国遭受的损失尚不得而知,但风险显然是巨大的。

金融危机形成后,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波动性增大,显示对外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六、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经济学名词,即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

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

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2.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扩大内需

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3.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扩大内需的难点

1.有效需求不足,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2.农民购买力低。

3.传统的消费观念亟待更新。

  4.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5.大部分居民收入普遍偏低,工资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不断下降,分配结构不合理。

没有强大的中产阶层。

6.既得利益集团对扩大投资需求表现兴奋和对扩大消费需求表现冷淡或者束手无策。

7.政商勾结使得房地产市场扭曲,价格机制失灵,无法合理配置资源,无法启动房地产消费市场也影响到房地产投资需求的持续性。

影响内需扩大的主要障碍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市场启动乏力。

1998年-2001年农村市场销售年平均增长8.3%,增速低于同期城市销售增长1个百分点,较多的农村人口与较低的农村市场销售份额极不相称。

到2001年底,我国乡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高达62.3%,而农村零售额仅占全部零售额的25。

2%,即占全部人口近2/3的农村人口所购买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零售额的1/4。

(二)城市下岗失业人数增多

  困难群体范围扩大。

困难群体已由传统的“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扩大到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等在内的一个比较大的群体。

“三无人员”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1997年为56%,2001年仅为9%,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上升到91%。

(三)居民预期收入不理想

预期支出明显增大。

近年来,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明显增加。

尽管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已形成基本框架,但还很不完善。

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保障水平偏低、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

(四)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增强

民间投资增长比较缓慢。

近几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呈现加快增长趋势,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但投资的加快增长主要是增加国债及相关配套投资作用的结果。

1998年—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5%,比上世纪80年代高6.2个百分点。

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0.4%,增幅低于同期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2.4个百分点。

2002年上半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7.8%,呈现回升的势头,但仍比国有单位及其他投资增速低6.6个百分点。

(五)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

交易成本明显加大。

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是以上问题存在的根本症结。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负担较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机制不畅,扩大了困难群体;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影响着居民消费的增长;投资领域的限制,融资渠道的不畅,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地方保护主义,惩罚监管不严,助长或加剧了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