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8088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docx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docx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1]  关注社会关爱人生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当代大学生只有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好正确的职业,才能让自身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无疑是让当代大学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的价值,是价值观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也重视人的自我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既表现为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

人的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价值不是实体或属性,而是代表了主客体间的一种关系。

将人生置于价值的视

  角下考察,意味着将个体的生活实践作为价值关系中的客体加以评价,人一方向是以个体的方式生活着,另一方面又是以社会的形式生活着。

人类存在形式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人生价值关系的二重性,即自我与生活实践和社会与个体人生的双重价值关系,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价值是个具有多维性的价值系统。

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社会价值和人生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是社会的人,人生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客观实践性,人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个人行为同他人、社会群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关系,标志着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的他人或人类社会的有用性,贡献和意义。

而人生的自我价值表现为人还具有对自己的有用性,即满足自己的需要。

一般物在主体同客体的关系中,只是作为客体而存在,而人则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在人生价值关系中,所反映的主要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和“自我”都处于价值主体的地位。

从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来说,他表现为客体,因为他的人生价值要靠社会来评价。

从个人的行为或一生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来说,他又表现为主体,就是说他是站在个人需要的立场上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有无价值的。

正是人本身在价值关系中所具有的这种主客体两重性,构成了人生价值的二重性。

一方面,人生价值必然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又都具有自我性。

其次,人生价值是人生物质价值和人生精神价值的统一。

作为人生价值的主体,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

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当一个人进人青年阶段,具有了较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就会开始思考人生问题,选择人生目的。

形成对待生活的态度,就会通过提出并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最有意义”的问题,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要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准确地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评价,需要确定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尺度。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

评价人生价值的尺度究竟是什么?

人生价值的评价是否存在一个客观标准?

显然,要解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得深人到人生价值的内部,对其木质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

要达到对一个事物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就要对事物内部矛盾关系进行辩证的分析。

本质就是关系,这是世间万物普遍的辩证本性,人生价值当然也不能例外。

深入了解人生价值的本质以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人生价值的不同方面及其矛后关系。

  当代大学生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

但心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学生也大有人在。

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膨胀,又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

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党员,能够先人后己,先国家后集体,处处为他人,处处为集体。

他们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能够以大局利益为重,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在平时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表现十分优秀。

另一些大学生却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

  的,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

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

还有一些大学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他们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

少数学生不讲文明和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犯罪的道路。

当代大学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但因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方式感受时代的变革。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出现社会分配不公的情况。

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于是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超前消费。

有些人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

为追求高消费,一些人千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挣钱的多少,成为这些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的大小的主要尺度。

  三、总结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一个人满足社会的程度越高,他

  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如果他损害了社会利益,那么,他给社会提供的是负价值。

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经济、政治的,也可以是道德、艺术、科学的。

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所以个人能够在很多领域中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由于社会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所以个人越是能不断地创造,就越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也就越有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得到社会的评价和承认,在没有得到社会承认之前,就无法衡量他的社会价值。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价值关系主体和评价主体都是有阶级性的,因而在具体评价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时,就可能受到阶级偏见的影响而歪曲评价他的社会价值,甚至发生完全相反和对立的两种评价标准。

  组长:

闻丽芳201621010245

  成员:

201621010241

  201621010242

  王宏彬201621010243

  王树兰201621010244

  武丹201621010246

  熊媛婷201621010247

  201621010248

  201621010249

  杨雪玲201621010250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摘要】:

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是

  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当代

  大学生只有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好正确的职业,才能让自

  身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无疑是让当代大学生

  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关系!

  【关键词】:

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价值目标社会核心体系

  【正文】:

人的价值,是价值观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也重视人的自我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既表现为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

人的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价值不是实体或属性,而是代表了主客体间的一种关系。

将人生置于价值的视角下考察,意味着将个体的生活实践作为价值关系中的客体加以评价,人一方向是以个体的方式生活着,另一方面又是以社会的形式生活着。

人类存在形式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人生价值关系的二重性,即自我与生活实践和社会与个体人生的双重价值关系,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价值是个具有多维性的价值系统。

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社会价值和人生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是社会的人,人生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客观实践性,人的社

  会价值就表现为个人行为同他人、社会群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关系,标志着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的他人或人类社会的有用性,贡献和意义。

而人生的自我价值表现为人还具有对自己的有用性,即满足自己的需要。

一般物在主体同客体的关系中,只是作为客体而存在,而人则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在人生价值关系中,所反映的主要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和“自我”都处于价值主体的地位。

从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来说,他表现为客体,因为他的人生价值要靠社会来评价。

从个人的行为或一生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来说,他又表现为主体,就是说他是站在个人需要的立场上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有无价值的。

正是人本身在价值关系中所具有的这种主客体两重性,构成了人生价值的二重性。

一方面,人生价值必然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又都具有自我性。

其次,人生价值是人生物质价值和人生精神价值的统一。

作为人生价值的主体,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

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当一个人进人青年阶段,具有了较为成熟的自我意识,就会开始思考人生问题,选择人生目的。

形成对待生活的态度,就会通过提出并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最有意义”的问题,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要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准确地对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评价,需要确定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尺度。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

评价人生价值的尺度究竟是什么?

人生价值的评价是否存在一个客观标准?

显然,要解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得深人到人生价值的内部,对其木质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

要达到对一个事物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就要对事物内部矛盾关系进行辩证的分析。

本质就是关系,这是世间万物普遍的辩证本性,人生价值当然也不能例外。

深入了解人生价值的本质以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人生价值的不同方面及其矛后关系。

  当代大学生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

但心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学生也大有人在。

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膨胀,又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

一些大学

  生,尤其是党员,能够先人后己,先国家后集体,处处为他人,处处为集体。

他们乐于助人,勇于奉献,能够以大局利益为重,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在平时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也表现十分优秀。

另一些大学生却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

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

还有一些大学生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他们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

少数学生不讲文明和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犯罪的道路。

当代大学生虽然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但因一直生活在宁静的环境中,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的特殊方式感受时代的变革。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人们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出现社会分配不公的情况。

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于是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超前消费。

有些人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

为追求高消费,一些人千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挣钱的多少,成为这些大学生衡量人的价值的大小的主要尺度。

  三、总结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一个人满足社会的程度越高,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如果他损害了社会利益,那么,他给社会提供的是负价值。

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经济、政治的,也可以是道德、艺术、科学的。

由于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所以个人能够在很多领域中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由于社会需要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所以个人越是能不断地创造,就越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对社会也就越有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需要得到社会的评价和承认,在没有得到社会承认之前,就无法衡量他的社会

  价值。

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价值关系主体和评价主体都是有阶级性的,因而在具体评价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时,就可能受到阶级偏见的影响而歪曲评价他的社会价值,甚至发生完全相反和对立的两种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论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罗世钦暨南学报1995年03期

  2.《对人生价值观几个问题的探讨》  成力  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3.《21世纪的人将有什么价值观》王锐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04期

  4.《人生价值的结构》      靳安广    理论探讨2000年05期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人民出版社1995版

论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共同价值观作者:

王伦光

理论探讨2016年03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0-8594(2016)06-0030-04  社会共同价值观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共同体成员普遍认同并持有的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

人的价值追求是对一定的价值目标的执着向往并力图达到此目标的强烈驱动倾向。

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共同价值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彼此影响、相互制约的两个不同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人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础和核心,社会共同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追求的根本保障和方向指南。

人的价值追求蕴含社会共同价值观,社会共同价值观体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共同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历史和具体的统一。

  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共同价值观是在人的价值意识、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个体的价值追求,也就不会有社会共同价值观。

社会通过价值理解、价值交流、价值认同、价值选择等行为,整合和提升人的价值追求,使之上升为社会共同价值观。

所以,正是人——个体的人的价值追求,成为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前提。

社会共同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价值理念的系统整合,集中反映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根本价值取向,体现了国民的共同理念,凝聚了人们的共同信念。

它的生成不是社会中某一个阶级或阶层制定的,而是社会大多数成员在不同的价值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凝聚。

同一社会共同体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会有自己特殊的价值追求,由于他们生活于同一社会共同体中,所以这些特殊的价值追求之间不是完全隔绝和绝对对立的,也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关系。

这些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内容就是各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社会共同价值观反映的是个体关于社会生活实践中与自身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价值思想或观念,是个体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共同的价值追求。

如社会政治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等都是个体关于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价值思想或观念。

个人,尤其是那些思想敏锐,见解独到,具有深邃的社会洞察力和政治敏感性,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能够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杰出人物,“他们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1]。

他们能率先意识到时代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机遇,把群众中尚处于朦胧状态的要求和想法以理性的形态表达出来,形成能够反映时代发展趋势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同时从理论上加以提炼和升华,经过宣传、引导,逐步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最终成为社会共同价值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一时期邓小平的思想大体上还只是个人的价值理想。

经过几年的宣传、实践以及理论争论,逐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可见,人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前提,社会共同价值观是在肯定、融合、提升个体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的价值追求是推动社会共同价值观发展的动力。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有目的的价值活动实现的,而人活动的目的是根据自身的价值追求设定的。

人正是按照自身的价值追求而致力于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规划各种社会变革,从而创造和推动社会历史包括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前进和发展。

人的价值追求又是无止境的,旧的追求的满足又会引起新的追求的产生。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2]需要是人活动的原动力。

价值追求直接与人的需要和利益相联系,人在需要、利益的刺激下,形成一定的价值追求。

由于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关系和从事不同的实践活动,每个人的具体需要和价值追求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

这些不同的价值追求,既有实现人的求真、审美、道德等理想的追求,也有满足人们吃、穿、住、行和繁殖后代等日常生活的追求,既有正当合理的追求,也有不正当不合理的追求。

这些价值追求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的价值指向。

在社会活动中,每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形成一种单一的力,许多人的愿望形成多种多样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力,并参与到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中,这种无数互相交错的合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

”[3]“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4]“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5]正是在个体丰富的、不断的价值追求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发展。

  人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共同价值观建设的核心。

作为价值关系的主体,人既是价值选择、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承担者,也是价值观的生产者和选择者。

任何一个时代,都并存着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但不一定所有的价值观在当时都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这就要求价值主体在区别正当与不正当、合理与不合理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人们为什么坚持这种价值观,而反对那种价值观;为什么确立这种价值目标,而不确立那种价值目标,这都是一个价值选择、价值追求问题。

价值的选择、接受和认同,需要理性的思考,也需要情感的支持,更需要实际的践行。

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践行都离不开价值追求,人的价值追求是社会共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构建社会共同价值观,其核心是确立新的价值目标和倡导新的价值追求,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对国家、民族、政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感情认同,使人心有所求、心有所寄、心有所归。

但人对社会共同价值观到底抱有怎样的信念和理解,即在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和想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这取决于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

在这个价值选择过程中,人始终处在中心地位,人是价值选择主体,是价值的最高体现。

社会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只是为人们的价值选择提供一种可能,人们如何理解和把握社会共同价值观,是否真正践行社会共同价值观,最终取决于人的价值追求的层次。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不是单纯的生物意义上的人。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总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即社会的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60这充分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历史环境和条件。

  社会共同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追求的文化场域。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受价值,都内含着价值追求。

人的价值追求产生于价值评价、价值判断,实现于价值创造的实践活动。

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价值追求具有客观性,决定人的价值追求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可能脱离社会共同价值观。

人的价值追求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中进行的价值实践活动,必然要体现社会发展的系统性要求,尤其是具体历史时期的人的价值追求要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要与社会发展的整体价值目标相一致。

人的价值追求不是人的主观臆想,人的价值评价、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不可能凭空产生。

人们要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什么是应当追求的,什么是应当摒弃的,都要借助于社会共同价值观。

社会共同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是判断人们行为利弊、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准,它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价值权衡和取舍,为人的价值追求提供了价值标准、评判依据和行动指南。

  社会共同价值观对人的价值追求具有先在的制约性。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历史选择、历史创造的过程,是人们在社会发展的方向、道路、制度、体制等重大问题上对存在的各种可能性进行评价以确定最优价值目标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追求过程。

人的价值追求有其客观条件,人们只能在一定历史时代所提供的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历史环境和条件提供了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不能选择那些根本不可能的东西,历史创造有先在条件。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7]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他们是在前人已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基础上进行创造,是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出发进行创造。

社会共同价值观是从社会意识形态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它涵盖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以什么为社会理想,倡导什么精神风貌等问题,这些都涉及价值选择、价值评判、价值追求。

人的价值追求不能脱离社会共同价值观,既成的社会共同价值观作为一种先在的社会文化遗传物影响和制约着人的价值追求。

  社会共同价值观整合和引导着人的价值追求。

社会共同价值观是在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基础上形成的,它一经确立,就作为既成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