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 专题三 遗传变异和进化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717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7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 专题三 遗传变异和进化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 专题三 遗传变异和进化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 专题三 遗传变异和进化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 专题三 遗传变异和进化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 专题三 遗传变异和进化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 专题三 遗传变异和进化3.docx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 专题三 遗传变异和进化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 专题三 遗传变异和进化3.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 专题三 遗传变异和进化3.docx

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专题三遗传变异和进化3

第三篇 考前基础回扣

知识点1 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1)结构通式

(2)结构特点:

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蛋白质的合成及水解过程

氨基酸

多肽

3.蛋白质分子组成结构具有多样性,导致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1)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

(2)蛋白质的功能

①结构蛋白:

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②功能蛋白:

如酶——催化作用;血红蛋白、载体——运输功能;胰岛素、生长激素——调节作用;抗体、干扰素——免疫功能;糖蛋白——识别作用。

4.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类,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又可分为rRNA、tRNA和mRNA,在不存在DNA的生物中是遗传物质。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知识点2 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1.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是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

(1)依水解情况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其关系如图所示:

(2)依是否具有还原性分为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和非还原糖(如蔗糖、淀粉、纤维素等)。

2.所有的脂质中都有C、H、O元素,有的脂质中还有N、P。

根据功能,脂质可分为脂肪、磷脂、固醇类物质。

知识点3 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1.水是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

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是生化反应的介质。

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会影响新陈代谢,自由水比例上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相反,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时,新陈代谢变缓慢。

2.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

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可概括为一个组成、三个维持:

细胞内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维持酸碱平衡、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知识点4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的成分

细胞膜的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2.细胞的结构

(1)与膜的关系:

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

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增大膜面积的结构依次是内质网、嵴和类囊体薄膜。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细胞的功能

(1)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同时也是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与细胞渗透作用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液泡。

(3)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结构是细胞膜、核糖体和线粒体。

(4)能体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结构:

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

(5)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

核糖体(间期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高尔基体(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线粒体(整个时期提供能量)。

(6)能产生水的细胞器及相应的生理作用:

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形成。

(7)能够产生ATP的结构:

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或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线粒体(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知识点5 生物膜之间的统一性

1.在化学成分上

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都是由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但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

2.在结构上

(1)直接联系:

在真核细胞中,内质网外连细胞膜,内连外层核膜,中间还与许多细胞器膜相连;其网腔还与内外两层核膜之间的腔相通。

(2)间接联系: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可以通过“小泡”实现相互转化。

3.在功能上的联系(如: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注】 分泌蛋白(如抗体)由吸附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胞内蛋白(如呼吸酶)由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

知识点6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方式比较

2.影响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因素

内部原因: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外部原因:

与外界溶液浓度有关。

质壁分离的条件:

活细胞,具有细胞壁、大液泡、浓度差。

能够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的试剂:

乙二醇、甘油、尿素、KNO3等溶液。

【注】 50%的蔗糖溶液、15%的盐酸都能杀死细胞。

【易错点清单】

1.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元素不一定是碳,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水

细胞组成物质含量多少有鲜重、干重之分,按鲜重计算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按干重计算,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2.糖类不是细胞中的唯一能源物质

(1)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含有大量的化学能,都可以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产物中都有CO2和H2O。

正常情况下,脂肪、蛋白质除正常代谢产生部分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外,一般不供能,只有在病理状态或衰老状态下才氧化供能。

(2)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储能物质,太阳能是最终能量来源。

3.不要认为所有多肽中的肽键数都是氨基酸数-1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环状肽,其肽键数=缩合产生的水分子数=水解所需水分子数=氨基酸个数。

4.动植物细胞的根本区别不在细胞器

高等植物细胞不一定具有叶绿体、液泡,但都有细胞壁,低等植物细胞还具有中心体,因此动、植物细胞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细胞壁的有无。

5.跨膜方式小结

(1)以自由扩散方式运输的物质:

水、CO2、O2等小分子;甘油、乙二醇等脂溶性物质。

(2)以主动运输方式运输的物质:

①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小分子,如葡萄糖、氨基酸;

②带电粒子,如Na+、K+、Ca2+等;

③逆浓度梯度运输的物质都是主动运输。

(3)以协助扩散方式运输的实例:

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4)大分子物质不能跨膜运输,出入细胞是以胞吞、胞吐的方式进行。

知识点7 细胞的有丝分裂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的控制范围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

(1)间期:

染色体复制。

①染色体数目不变;②出现染色单体;③DNA数目加倍。

(2)分裂期

前期:

①染色质→染色体;②核膜消失、核仁解体;③出现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

①着丝点分裂为二,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加倍);②染色体平均分成两组,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

①染色体→染色质;②核膜、核仁重新出现;③纺锤体消失;④细胞板出现,并扩展形成细胞壁。

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细胞周期的概念:

细胞周期针对的是连续分裂的细胞。

一个细胞周期以分裂完成作为起点和终点,先间期后分裂期,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

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周期长短不同;同一生物体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细胞周期长短也存在差异,如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周期。

3.有丝分裂曲线图(如下图)

知识点8 细胞的减数分裂

1.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

(1)精子的形成

(2)卵细胞的形成

(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的识别(重点是前、中、后三个时期)

方法:

三看鉴别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以二倍体为例)

第一步:

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

第二步:

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第三步:

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注】 该方法只适用于二倍体生物。

若是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应该看移向同一极的一套染色体中是否存在同源染色体。

2.动物受精过程

受精的过程是指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

该过程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对生物的变异也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9 细胞分化

1.概念

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实质:

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

3.特点:

(1)持久性;

(2)不可逆性和稳定性;(3)普遍性。

4.结果:

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注】 ①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②通过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但数量不变;③经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降低;④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成熟的细胞(如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再具有分裂能力。

知识点10 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

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

生物体每一个细胞都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

3.实现的条件:

在离体和适宜的条件下,分化的体细胞也能表达其全能性。

4.表达的难易程度

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未分化的细胞>分化的细胞,其中受精卵的全能性最大。

知识点11 细胞的癌变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在体内易扩散和转移。

2.癌变的原因:

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癌变的机理

正常细胞

癌细胞

知识点12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1.细胞的衰老

(1)细胞的衰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2)细胞的衰老与个体的衰老并不同步。

(3)衰老细胞的最主要特征是代谢缓慢。

2.细胞的凋亡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易错点清单】

1.并非所有细胞都有细胞周期

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不具有细胞周期;进行减数分裂的性原细胞也没有细胞周期。

2.在装片中不能观察一个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连续过程

根尖细胞在解离时已被杀死,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形态固定在被杀死的瞬间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不再变化,故对于装片中的某一特定细胞来说,只能看到细胞周期的一个特定时期。

3.细胞板是真实结构,赤道板并非真实存在

(1)赤道板是细胞中央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的一个平面,只表示一个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2)细胞板是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在赤道板位置形成的一种结构,它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该结构,它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细胞的标志。

4.正常细胞中本身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正常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并参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

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处于抑制状态,故人们并未表现出癌症。

正常细胞中也存在抑癌基因,它能抑制细胞过度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

当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细胞就会恶性增殖。

5.细胞衰老过程不等于个体衰老过程

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等于个体衰老,而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是不同步的。

知识点13 代谢的催化剂——酶

1.概念:

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为RNA。

2.特性:

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温和性(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3.作用机理: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注】 ①酶既可在细胞内,也可在细胞外发挥催化作用;②可以缩短化学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③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度。

知识点14 直接能源物质——ATP

1.全称:

三磷酸腺苷。

2.结构简式:

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注】 ATP与核苷酸结构中都有“A”,但同一字母在不同分子中代表的物质不同:

ATP中的A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而核苷酸中的A仅为腺嘌呤。

其关系如图所示:

3.功能:

直接能源物质。

4.ATP与ADP的关系

ATP

ADP+

知识点15 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是指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其过程如图所示:

1.有氧呼吸

(1)每一个阶段都需要酶的参与,都有ATP产生。

(2)场所: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进行。

(3)二氧化碳由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

(4)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

对于需氧型细菌,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膜上,其中氧气是在细胞膜上被利用的。

(5)能量变化: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2.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的场所:

细胞质基质。

(2)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少的原因是有机物的分解不彻底,还有大量的能量储存在未彻底氧化分解的有机物(酒精或乳酸)中。

(3)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原因在于不同生物体内酶的种类不同。

(4)常见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

动物——乳酸;绝大多数植物——酒精;乳酸菌——乳酸;酵母菌——酒精。

【注】 人在剧烈运动时,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无氧呼吸只是起暂时的辅助作用。

3.关于细胞呼吸的相关判断

(1)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

(2)酒精生成量等于CO2释放量→只进行无氧呼吸。

(3)CO2释放量等于O2吸收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4)CO2释放量大于O2吸收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多的CO2来自无氧呼吸。

(5)酒精生成量小于CO2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多的CO2来自有氧呼吸。

知识点16 光合作用

1.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中,因此,可以用无水乙醇来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色素的分离——纸层析法。

根据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将色素在扩散过程中分离开来。

(2)实验结果:

依据色素带的条数可判断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

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如右图所示。

依据色素带的宽度可确定色素的含量,其中色素带最宽的是蓝绿色,说明叶绿素a的含量最多。

【注】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上。

2.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场所:

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暗反应需要CO2和多种酶。

(3)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CO2→C3→(CH2O)。

(4)能量转换过程: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注】 暗反应与光照无关,但不能理解为植物白天进行光反应,夜间进行暗反应。

光合作用过程中既需要水的参与(光反应阶段),又有水的产生(暗反应阶段)。

(5)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温度、CO2浓度和矿质元素等,其中光反应受光照的影响较大,暗反应主要受温度、CO2浓度的影响。

若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产物[H]和ATP减少,C3增多,C5将减少;若CO2浓度增大,C3增多,C5将减少。

【易错点清单】

1.酶促反应速率不同于酶活性

(1)温度、pH都能影响酶的空间结构,改变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2)底物浓度或酶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浓度增大,在一定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增大。

当酶浓度相同时,底物浓度增大,在一定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增大。

但底物浓度或酶浓度变化不会改变酶分子的活性。

2.ATP不是细胞内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

(1)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主要是ATP。

(2)光合作用暗反应中,NADPH除供氢外,也能直接提供能量。

(3)DNA复制过程中,其能量来源除了ATP外,还有TTP、GTP、CTP,它们也含有高能磷酸键,为DNA复制提供能量,也是直接能源物质。

3.ATP与ADP的转化并不是完全可逆的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从物质方面看是可逆的,从酶、进行的场所、能量方面看是不可逆的,即从整体来看二者的转化并不可逆,但可以实现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保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4.ATP中“A”所代表的含义

ATP中“A”与核酸中“A”的含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A代表的含义归纳:

5.并非含有线粒体的生物才能进行有氧呼吸,并非只含有叶绿体的生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线粒体、叶绿体是真核细胞才具有的细胞器,原核细胞没有。

但原核生物中有一些生物仍进行有氧呼吸,如好氧性细菌;也有一些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光合细菌等。

6.暗反应过程并非不需要光

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

前者在光下才能进行,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后者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但在无光的条件下不可以长期进行。

7.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

知识点17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实验材料

R型(无荚膜、无毒)和S型(有荚膜、有毒)肺炎双球菌。

R型肺炎双球菌实际上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突变类型,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

2.实验结论

该实验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同时,还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知识点18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材料:

T2噬菌体,属于DNA病毒,与细菌的关系为寄生。

2.实验技术:

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法。

【注】 如何对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

先将细菌培养在含35S或32P的培养基上,然后用噬菌体去侵染被35S或32P标记的细菌。

3.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知识点19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比较

知识点20 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

项目

遗传信息

密码子

反密码子

概念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mRNA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

tRNA中与mRNA密码子互补配对的三个碱基

作用

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

直接决定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

识别密码子、转运氨基酸

种类

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不同,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64种,其中61种能翻译出氨基酸,3种为终止密码子,不能翻译氨基酸

61种

联系

①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序列决定mRNA中核糖核苷酸的序列;②mRNA中碱基序列与基因模板链中碱基序列互补;③密码子与相应反密码子的序列互补配对

知识点21 基因的概念

1.概念

从作用上看,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从本质上看,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从位置上看,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核基因);从组成上看,基因由成千上万个脱氧核苷酸组成;从遗传信息上看,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包含了遗传信息,其顺序是固定的,而不同基因的顺序又是不同的;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中也有基因(细胞质基因)。

2.萨顿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方法:

类比推理法

3.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摩尔根果蝇实验(假说——演绎法)

红眼、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可以解释实验现象,用测交实验可进一步验证假设。

【易错点清单】

1.氨基酸和密码子、tRNA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共有61种,决定的氨基酸只有20种。

每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几种密码子,可由一种或几种tRNA转运;但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且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密码子与tRNA间是一一对应关系。

2.DNA的复制有可能出现“差错”

在DNA复制过程中,脱氧核苷酸序列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可能发生差错,即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基因突变。

这种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原因。

3.转录的产物并非只有mRNA

转录合成的RNA有三种类型:

mRNA、tRNA、rRNA。

4.DNA复制、转录、翻译中易错点总结

(1)DNA复制的模板是两条DNA单链,转录的模板是解旋的一条DNA链。

(2)一个mRNA分子上可连接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

(3)mRNA直接决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DNA间接决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知识点22 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2)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实验鉴别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4)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F2中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重组类型比例为3/8或5/8。

(5)鉴定个体的基因型的方法

①植物——自交或测交。

最简单的方法是自交。

②植物——花粉鉴别法。

杂合子(含一对等位基因)可以产生两种类型的花粉,纯合子只产生一种类型的花粉。

③动物——测交鉴别法。

让其与隐性类型相交,后代既有隐性个体又有显性个体出现,可认为待测个体为杂合子;只出现显性个体,则可能是纯合子。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控制性状有以下两种方式:

(2)基因型与表现型的相互关系:

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表现型,即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基因型只提供表达某种性状的潜在可能,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各种性状的表现,不仅受到内在基因型的控制,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3.伴性遗传

(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2)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男多女少——因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两条染色体都带有隐性基因时,才发病;而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带有隐性基因就会发病。

隔代交叉——如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来自其母亲,且只能传给其女儿。

女病父子病——女性若患病,其父亲、儿子必患病。

男正母女正——男性正常,其母亲、女儿一定表现正常。

(3)遗传学试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判断遗传方式、确定遗传组成、分析后代情况、计算相关概率。

判断遗传方式:

先判断显、隐性:

①如果两个性状不同的杂交组合,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总表现出一个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②如果两个相同性状的杂交组合,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子一代除表现出该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