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闲暇生活建设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及其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702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闲暇生活建设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及其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留守儿童闲暇生活建设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及其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留守儿童闲暇生活建设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及其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留守儿童闲暇生活建设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及其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留守儿童闲暇生活建设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及其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闲暇生活建设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及其对策.docx

《留守儿童闲暇生活建设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及其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闲暇生活建设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及其对策.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留守儿童闲暇生活建设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及其对策.docx

留守儿童闲暇生活建设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及其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及其对策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南下北上形成了劳务大军,推进了城乡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但是,山区农村凸现出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这些儿童是否健康成长已成了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话题。

笔者对我乡留守儿童状况作了调查,从调查结果显示:

城口厚坪是地处大巴山深处的边远乡,山大坡陡,交通闭塞,信息不通,全乡幅员面积150平方公里,总人口7200人,1800户。

经初步统计,其中有1100户中有人外出务工,占总人数的61.1%,有0—15周岁儿童610人,小学在校学生527人。

其中有留守儿童275人,占小学生数的55%,父母都在县外务工的就读小学留守儿童114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1%。

其中白合村小14名学生有12名是留守儿童。

留守率为86%。

从调查中很多数据显示,停耕还林的村比条件好一些村留守率高些。

笔者深入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和他们交朋友,访问,谈心,了解到,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可贵之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七、八岁的孩子成了“小当家”,生活自理能力强。

七、八岁就会洗衣服、烧饭、割猪草、拾柴禾。

其中有一个九岁的留守儿童王X在家一边上学读书,边护理瘫痪在床的奶奶,早上要给奶奶烧饭吃后方能上学,放学后又要为奶奶烧饭,乡亲们谁不夸她能干。

二、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活跃,父母在外,在精彩的世界里传回科学文明的种子。

三三两两小朋友在一起,讲起广东建筑如何先进,农业机械化程度如何高……。

有的还摩拳擦掌……长大后一定要当个“老板”……。

三、学习比较努力,发愤。

山区普通家庭孩子对学习好坏无所谓,而留守儿童则不同,他们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有了知识走尽天下都不怕,没有知识寸步难行,他们中,大多数立志长大后不能象父母那样打工,而要到外面闯闯,哪里能发展就到哪里发展,一定要当“老板”。

想当老板没有知识不行,知识少了也不行。

四、集体生活适应能力强。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大山区,从五六十年代部分远道学生都是实行寄宿制,近年来,国家西部寄宿制工程的推进,在中心校、完小修建了标准化的学生宿舍,我校的寄宿制如锦上添花。

在新的时期又给留守儿童大开了方便之门,有些外出务工的学生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住读,把监管的任务托付给了学校、老师,一举两得。

这部分学生,由于长时间离开父母,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集体生活。

五、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强。

父母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关爱,学习、生活中有诸多困难,孩子生活在逆境中经风雨、见世面,经过艰苦的磨练,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意志品质进一步增强。

然后,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中,有单亲监护:

男人外出务工、女人在家种庄稼带孩子,也有女人外出务工进厂,男人在家带孩子种庄稼、做家务。

有隔代监护;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作监护、带孩子。

有托付亲友管护的;有托付于学校、教师管护的……

长期以来,双亲关爱缺位,情感亲情缺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友通常只求物质方面满足,不懂得及时沟通,教育方式方法陈旧、简单,而生长在新时期儿童不能接受,隔代监护、亲友代管,不管怎样,心有余悸,孩子心灵始终蒙上阴影。

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阴影,造成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如下:

1、抑郁症

家庭结构和成长环境的特殊,或多或少地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抑郁和躁动。

患有这种障碍的要占留守儿童的85%。

相对比较,女生发病高于男生。

就读三年级的小男孩周某,在他两岁时,母亲外流另嫁了人,待他三岁时,父亲外出打工,一去八年杳无音信,没给家里寄过钱,也没给家捎过信,甚至连电话都没有打过。

他便同七十多高龄的爷爷相依为命度日月,有人问这孩子,你想不想爸爸妈妈,他说:

“我想,但我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

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出现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

他们终日想念妈妈,想念爸爸。

学校每逢周末,电话不断,不少家长从远方给孩子打来电话。

有一在广东打工的刘某给在本校读二年级的小女儿打来电话,孩子不断地说,“爸爸妈妈,快回家吧,我好想你们”!

家长回答说,我给你寄来了新衣服、小书包,孩子,听奶奶的话,今年春节我们一定回家!

当场,不少同学都流下了热泪,几个汉子泪水也湿透了眼眶……。

读三年级的郑某某,接到妈妈从广东打来的电话,并让孩子回家请奶奶第二天到街上接电话(因农村家庭无电话),这位同学兴奋极了,冒着倾盆大雨抄小路回家,为了尽早回家,他有桥不过,去淌暴涨的山溪水,不幸被洪水卷走,当第二天他妈妈打电话来时,孩子已被洪水夺去了生命……郑同学素日沉默寡言,不善交朋友,他在学校单杠上都感到惊恐,而这天接了妈妈的电话,如此兴奋,如此“勇敢”。

当父母双双从广东返回,失声痛哭,都怪我们去打工,把孩子留给他奶奶……悔之已晚,问题关健还是心理“免疫”。

2、焦虑症

六年级学生贺某,在校品学兼优,生动活泼,爱好活动,是学校文体活动积极分子。

可天有不测风云,在三个月前的一天,噩耗传来,他爸爸在河北铁矿上出事了。

从那一天起,生龙活虎的小贺不言不语,对世界上任何东西觉得不惯,突然厌世厌学。

上课更是没精打彩,笔者主动与他交朋友,与其足膝谈心,他说:

“爸爸今年挣钱要到城里买房子,待小学读完去城里上中学,可这一切成了泡影”。

他很担心,妈妈以后改嫁,继父对他不好,以后关爱他的人也少了。

像贺某这种家庭不幸不是他一家,据不完全统计,2000以来,我们这么一个小小的乡殉身于矿上有一百多人,大都是青壮年,如此,给一百多个家庭带来不幸,给孩子投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3、学习困难综合症

留守儿童或单亲监护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或托亲友监管,从小缺乏父母爱抚,他们仅满足物质需求,或放任自流或过分宠爱。

教育方式方法不对,特别是隔代监护,他们老了,有的无文化,有文化也不懂外语、计算机,知识老化,方法陈旧,或者对儿童产生误导,如此下去,对儿童学习技能产生发展障碍。

表现为并非智力低下,往往偏科。

中心校六年级期末测试,12名留守儿童,语文科合格率100%,数学合格率19%,双科合格率9%,父母外出,家里留下老弱病残和儿童,六零三八,劳动力缺乏,一般八九岁以上的留守儿童要承担家务,有的下午放学回家还要放牛放羊……,过分劳累,在家无时间作家庭作业,到校上课往往打瞌睡。

由于缺乏父爱母爱,孩子自律力差,环境特殊,学习滑坡现象严重,一、二年级是优生,到三年级后便基础逐渐滑坡下降,学习无兴趣,有时,还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社会谬论不当,认为小学生全部升初中,成绩好孬无关,只要中学努力就行,没想到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小学基础,中学也难学好。

中心校六年级刘某,乡干部、教师去请他入学,他说,宁愿坐牢也不上学读书,如果把我逼紧了,只好吃老鼠药,他对班上个别同学说,你爸没在家,也回来吧,爷爷奶奶管不了,玩起多快活。

凡此种种,造成留守儿童学习困难的综合问题。

4、品行障碍症

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在无限制状态下,部分儿童出现我行我素。

顶撞长辈,出现行为偏差。

我校五一班庄某,是从外地转入的留守儿童,由外婆监护,由于父母长年在外,他对外婆的教育视为耳边风,甚至发生顶撞,他从外地沾染的一些恶习带进了学校,感染了部分同学。

一般留守儿童手中的钱要比普通学生宽裕,往往有些家长认为没有在孩子身边,把内疚感变为给钱。

庄同学结伙了一帮“哥们”,首先是请客吃喝,久而久之,钱不够花,得另想办法,于是乎就采取偷盗,手段比成人还要高超,这样,哥们也跟着干上了,继后,商议分别回家或在其他地方偷得相当数量的钱,准备离家离校逛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他组织的活动幸亏学校发现得早,不然造成不良后果。

处于幼稚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弱,如果内部疏于防范,留守儿童极易出现心理失控和越轨行为。

六年级学生康某某,经常撒谎、逃学、旷课、打架。

进初中后,好的东西没学到,在个别人影响下竟发展到偷盗、抢劫。

长期进“网吧”,“坐茶馆”。

污辱女同学,品行发展到违法犯罪行为。

直至辍学,流浪在社会上。

在社会影响下,住读生中的留守儿童某班中的四位,学着大人的样儿晚上偷偷地“打麻将”,“斗地主”,输了后开始从家里偷钱,继后偷别人的,再发展到将学校的一些设备偷出去卖……出现了行为偏差。

六年级有位留守女同学才13岁主动邀起本班男生耍起朋友来,并相互写信,扬言毕业后去广东打工,出现行为越轨。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的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是城乡一体化建成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出现的留守儿童这一新的群体,这一群体是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全面进步。

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对症下药,排除他们存在的种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关爱留守儿童责无旁贷,强烈呼吁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

排除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建议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有赖于社会教育与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健全。

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即公平教育,务工人员就可以把孩子带到身边。

各级政府要深入基层,了解留守儿童的环境、生活、学习状况,研究他们的心理,安排组织好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

解决好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与问题。

为留守儿童创设健康良好的环境。

从法律上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父母的“养育责任和义务”,指斥个别不负责任的家长,只管生不管养或逃避责任。

个别家长,把孩子丢给祖辈或亲友,外出不见面,挣点钱进赌场、逛窖子,一两天花光,哪还想到“家里”还有孩子、父母。

对那些逃避养育责任且情节严重的应由司法部门提起公诉,追究责任。

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

形成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的综合工程。

政府要保证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建立管理的长效机制,制订农村留守儿童入学,人身安全,医疗卫生制度相关政策,保证经费投入。

建立留守儿童专门管理机构,学校建立家访记录簿,家长联系卡。

学校设立留守儿童的专门电话,教孩子发短信,电子信号箱等。

3、加强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派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教师任班主任。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各科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渗透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存在的心理障碍,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何正确地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日常化。

4、学校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采取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生活趣味,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成长为体魄健康、心态良好的一代新人。

学校要组织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手段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为一体,以游戏为主,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合理调控,挫折和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

还可以设立“心理信箱”,“老师的悄悄话”专栏,板报等形式。

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留守儿童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

学校、班主任要能及时发现留守学生的“闪光点”。

加以肯定和表扬,把他们引导到健康成长的轨道。

5、学校要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特别是要组织留守儿童从书里寻求人生观、价值观。

寻求做人的真谛。

克服孤僻、胆怯、冷漠等心理,用读书活动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读书活动,教师要指导得当,什么样的人,读哪些书,读后有何启发和感受,从而开展讲故事,展览读书笔记,比赛写的读后感,或介绍有关科技知识。

用读书活动去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用读书活动去填补留守儿童生活的空虚、失落。

6、要进一步办好寄宿制学校,进一步优化寄宿制工程的设备设施,在已有宿舍楼、食堂、锅炉的基础上,再增添部分设施,用好用活对住读生补助生活费的政策,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

教师要从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要成为既当教师,又当“妈妈”的角色,不断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集体“大家庭”的无限温暖,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关爱留守儿童,学校义不容辞要担当起这个重要责任。

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品行良好,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