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12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676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1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1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1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1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1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123.docx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123.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123.docx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123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化探索

1、1840-1950,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与殖民主义(西方列强)的矛盾。

基本特征:

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不断加剧,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革命开始酝酿。

任务: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

2、1950-1964,(太平天国运动)人民大众与封建的满清王朝、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特征:

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不断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农民革命爆发。

任务:

反抗腐朽的满清政府的统治。

太平天国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核心思想: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但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

3、1964至19世纪末,主要矛盾与特征同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开始酝酿。

这时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在探索中发起“洋务运动”,试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谋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归于失败;

4、19世纪末至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满清王朝(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两者相互交叉,此起彼落:

时而主要,时而次要。

基本特征:

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列强间共同瓜分中国,民族解放思想、民主思想及其引发的改良主张、革命浪潮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探索: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谋求实现“君主立宪”制度,惨遭失败;革命派谋求反抗腐朽的满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

5、1911-1927,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资产阶级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特征:

两半社会性质仍未改变,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任务:

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

这时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6、1927-1937,无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称为大势所趋。

任务:

发动工农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

7、1937-1945,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任务:

驱逐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维护我国主权与领土完整。

特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8、1945-1949,无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任务: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第三条道路行不通,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中国出路的探索终于完成了。

 

     两大任务和现代化关系

1、两大历史任务。

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相互关系:

a、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

b、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c、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然保留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明显的优势。

(2)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3)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军阀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专政。

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它们与外国侵略势力相互勾结,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封建统治更腐败,社会更黑暗)

(4)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5)由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节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由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

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罕见的。

(人民更痛苦,革命要求更强烈)

 

     

     评价太平天国的两大政纲

《天朝田亩制度》:

 

   是两千多年农民战争史上最具体的土地分配方案。

   反映了农民最根本的经济要求—土地。

   是比较完整的具有强烈空想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资政新篇》

  

   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一系列革新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文明的新国家。

他不仅重视中外文化交流和吸收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主张采用资本主义的有关政策,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资政新篇》是第一部资本主义的建国大纲,洪仁玕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而且较为完整系统地提出学习西方主张的中国人。

 

    太平天国运动是不是革命

观点一:

不能称革命,只能叫运动或战争。

革命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变更,农民起义不能做到这一点。

观点二:

应该称革命。

革命就是使用暴力夺取政权,从这一点上讲,太平天国可称革命。

  「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是用暴力剥夺敌对者的权力;二是对国家和社会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造。

      

  暴力是手段,改造是目的。

暴力使革命和改良相区别,对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改造使革命不同于一般的政变和暴动。

 

     西方为何抛弃太平天国

             

1、居高临下,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2、没有能力建立统治,无法也不愿意成为西方的代理人。

3、滋扰外国商务,侵犯西方“正当权益”。

4、严禁鸦片,侵犯西方的非法暴利。

 

 从三民主义角度分析为什么共产党是孙中山的继承人

  

  首先,从民族主义来看,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团结。

而在中国,这个目标的实现,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的。

  其次,从民权主义来看,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而在中国,这个目标的实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的。

  再次,从民生主义来看,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而在中国,这个目标的实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的。

 

军政、训政、宪政分别指什么?

为什么这样设计

 

  军政就是军政府,由军队暂时管理国家,作为训政预备期,进行民主启蒙、机构建设之类的工作

  训政指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

主张在训政阶段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

  所谓宪政,就是宪法政治,是指依据宪法的民主设计而形成的社会政治治理状态,是"民治"和"宪治"的结合与统一

 

    认识改良和革命两种方案

  首先,从历史的前进运动来看,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和手段。

不能进行抽象的优劣评论。

一个国家究竟走革命还是改良的道路,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包括社会政治状况、阶级力量状况等现实国情所决定的。

  其次,革命的发生是要有条件的,当统治者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即政府极腐败且虚弱、人民极痛苦且有革命要求时,革命就会发生。

辛亥革命时期,民族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腐朽的清王朝已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起义不断。

推翻这个政府已是历史进步的必然。

  最后,改良一般是在现有体制中进行的,能否实行改良或者能否成功,要看现政权是否有力量,是否有诚意,以及人民对现政权的支持和期望程度。

而清末新政的实施,证明晚清政府并不具有这些条件。

在当时的中国,不存在走改良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党成立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早期中共特点

1.党的建立过程比较迅速(俄共20年,中共2年)

2.以俄共为榜样建立的革命组织

3.与共产国际是上下级关系

4.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普遍不高

5.党内民主不彰,过分强调集中

6.党员成分以知识分子为多,工人阶级少

 

  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意义

1、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

3、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4、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政治革命有所启迪。

 

       左倾错误原因

1、旧中国经济文化的落后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急性病,是产生“左”倾错误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2、党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和缺乏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是产生“左”倾错误的主观原因。

3、共产国际和苏联的错误指导,是产生“左”倾错误的重要外部原因。

      

     中日为什么是持久战

⒈日方:

占领半个中国,保留着强大的战争力量。

但许多缺陷已充分暴露,进入战争相持阶段之后,已不可能有大规模进攻的能力。

  A、兵力不足。

  B、经济力不足也开始呈现。

  C、政局开始显现出不稳定的迹象。

⒉中国:

中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和牺牲,但潜在优势开始显现。

  A、战争的进步性和民族性,全民抗战气氛高涨,政局稳定。

  B、中国是个大国,有辽阔的大后方,人口众多,兵源充足。

  C、中国经济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新兴的后方经济快速发展。

  D、国际背景有利于中国抗战。

 

蒋为何愿意和谈

1.国内外舆论和美苏都希望战后中国实现和平

2.日本突然投降使蒋措手不及,需要时间接收失地

3.蒋介石的政治幻想,企图不战而胜

4.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共

中共愿意谈判的原因

1.国内外舆论和美苏都希望战后中国实现和平

2.解放区需要休养生息,需要时间作自卫战争的各种准备。

3.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须尽可能推迟全面内战的爆发,这就需要与国民党取得某种妥协。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1、政治上,专制、腐败、派系纷争

2、军事上,虚有其表的军事力量和严重的战略错误

3、经济上,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

4、社会政策上,拒绝全面有效的改革

5、民心上,群众彻底失望,政府威信尽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