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647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

《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笔记.docx

自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续论

  一、学习发展心理学的要求:

基本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全貌,并初步掌握认识心理发展现象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内容:

  1.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3.发展简史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定义

  一、心理发展的内涵

  (要了解这种反射)对于个体而言,初生的婴儿只有简单的无条件反射:

比如,吮吸反

  射,要在新生儿的口内放点东西,加成人的小拇指,他会吮吸;眨眼反射,有东西来到眼前,已经会本能地闭眼;抓握反射,将一物体放入婴儿手掌后立即出现的抓握物体的反射性动作,又称达尔文反射。

  名词解释或简答题:

  心理发展或心理发展的内涵

  答:

从现代意义上,心理发展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的发展变化。

心理发展是在生理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年龄或社会角色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参照系。

  二、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和性质

  1879年,冯特(心理学之父)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从而宣

  告了心理学的诞生。

(填空题)

  发展心理学亦称为毕生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描述心理发展的模式,如智力是怎么发展的,语言是怎么发展的,记忆是怎么发展的?

人格是怎么发展的。

  儿童都是在1岁左右说出他们的第一个真正的词汇;在1.5岁左右说出双词句;在2岁后开始学会正确使用代词,“你、我”,又如思维发展。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心理发展的模式具有相当高的一致性。

但心理发展模式的普遍性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文化中、不同亚文化之间,心理发展的模式又多少有所不同。

  所以,发展心理学一方面要揭示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另一方面也要描述与不同的文化和亚文化相联系的心理发展模式。

  名词解释

  心理年龄特征:

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共同具有的、使他们与其他年龄段的儿童区别开来的心理发展的本质特征称作心理年龄特征。

  2.解释性研究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又是如何影响呢,解释性研究所探讨的心理发展的机制问题。

  心理发展模式的普遍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是绝对的。

解释性研究除了关注普遍的心理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关注心理发展中个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类:

一类为先天遗传因素和生物(或成熟)因素;另一类为后天环境因素和文化(或教育)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表现为一个人内在的基因结构,它不仅据定着一个人的性别、肤色等生理指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气质、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特征。

生物因素一方面是先天遗传在后天的自然展现,另一方面也受到营养、医疗卫生和锻炼等因素的影响。

生物因素是影响心理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后天环境和文化教育因素。

后天环境因素包含一切与遗传相对的、外在于个体的影响因素,如营养、医疗卫生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人格特征和社会关系、社区环境、学校教育乃至本民族的风俗文化、社会历史、道德价值体系等。

所以后天环境因素是一个复合概念,既包括具体的物质因素,也包含抽象的心理和文化影响因素。

在所有的后天文化因素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特别受到关注,因为这些文化教育因素决定了一个人最终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念,以及建立怎样的社会关系网络。

  关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争论,通常被称作“遗传与环境之争”或“自然与教养之争”。

  遗传决定的是只是一种倾向性或易感性,而个体是否表现初遗传的心理特征,还要取决于环境因素。

  遗传决定的是只是一种倾向性或易感性,而个体是否表现初遗传的心理特征,还要取决于环境因素。

  在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时期,遗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低级(如,感知觉)的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受遗传的影响更大一些;高级(思维能力、人格等)的心理和行为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

在儿童期和老年期,心理发展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而青年期和中年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一些,儿童年龄越小,遗传因素的影响程度越大。

  简答题或论述题

  请简述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相关理论。

或如何理解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关系。

  答:

(1)关于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理论主要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交互作用论等。

  

(2)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高尔顿。

  (3)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

  (4)二因素论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都不可缺,吴伟士认为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不似相加而似相乘的关系。

  (5)交互作用论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必须通过复杂的交互作用才能生成行为,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6)现代观点认识到个体自身的能动作用。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个体内部心理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能实现,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7)对各种理论的评价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十分片面。

二因素论虽然同时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因素,更为全面,但把二者的影响看成独立的,忽略了二者的交互作用。

  二、心理发展的时间模式

  关于心理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争论,一般称为“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

  简答题或论述题

  简述心理发展的时间模式中“连续性与阶段性之争”。

  答:

(1)连续性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的累积过程,是渐进式的、连续的变化过程。

代表学派为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

(注意:

强调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理论一般都是连续性观点)

  

(2)阶段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是非连续过程,呈现出阶段性。

代表观点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新老精神分析理论。

这些理论都强调生物成熟因素的重要作用。

  (3)现在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发展既有一定的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三、心理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心理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相对性之争又称为“普遍性和相对性之争”。

  简答或论述题

  请简述心理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相对性之争”。

  答:

(1)普遍性观点注重普遍的心理发展规律研究,认为生物性成熟因素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中心理发展的规律都应该是相同的。

比如,皮亚杰人物儿童思维发展的四阶段是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相对性观点认为,文化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是研究不同文化和亚文化下心理发展的独特特征。

  (3)“普遍性与相对性之争”是研究侧重点不同的体现。

当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普遍性研究和文化差异、个体差异的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简史

  一、关于心理发展的早期哲学思想

  名词解释及可能出现的填空

  洛克

  答:

洛克否认天赋观念,认为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来自经验,通过联想法则和白板说,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将会出现怎样的图画。

  他重视儿童教育,反对体罚,对行为主义学派有巨大影响,是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的鼻祖。

虽然洛克看到了经验或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这是积极的,但完全忽视了人的生物属性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白板说

  答:

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白板说,将儿童的心灵比喻为一块“白板”,后天的经验决定这块白板上将会出现怎样的图画。

  卢梭

  答:

卢梭提出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即教育应该顺从儿童的天性。

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些美好而高尚的观念,将儿童看做是“高尚的野蛮人”,理想的儿童教育应该是在自然状况下进行,尽量避免社会文化的影响,让儿童美好天性自然展现出来,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卢梭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教育观对整个西方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答:

卢梭提出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即教育应该顺从儿童的天性。

他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些美好而高尚的观念,理想的儿童教育应该是在自然状况下进行,尽量避免社会文化的影响,让儿童美好天性自然展现出来。

  二、发展心理学的萌芽时期

  达尔文是最早采用日记法记录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者之一,在1877年出版了《一个婴儿的传略》,在书中,他描述了新生儿具备的一些先天能力、愤怒或害怕的情绪最早出现的时间、婴儿行为的原因等。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与动作心理之间不存在什么鸿沟。

  高尔顿采用家系研究法,认为遗传是决定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于1869年出版了《遗传的天才》,提出了“优生学”的概念,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四、早期的发展心理学

  德国普莱尔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婴儿的感知觉能力,于1882年出版了《儿童心理》。

  作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在儿童心理学诞生初期,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所起推动作用最大的是美国的霍尔。

  他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创设美国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杂志》,建立了美国心理学会并担任第一任主席,也是第一个邀请弗洛伊德去美国讲精神分析理论。

兴趣主要是在心理学发展与教育方面。

1891年,霍尔发表了《婴儿研究手记》,1904年发表了《青少年期》。

霍尔说“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名词解释

  霍尔

  答:

在儿童心理学诞生初期,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所起推动作用最大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

他推动了发展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提出了“复演说”,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对人类种族发展历史的重演,具有明显的遗传决定论的倾向。

  他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创设美国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办了第一份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杂志》,建立了美国心理学会并担任第一任主席,也是第一个邀请弗洛伊德去美国讲精神分析理论。

兴趣主要是在心理学发展与教育方面。

  比内

  答:

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内和西蒙是智力测验的创始人,在1905年编制完成了第一套智力测验,即《比内—西蒙智力测验》,并提出心理年龄(MA)的概念,并于1908和1911年分别出版了《比内—西蒙智力测验》第一次和第二次修订版,提出了智商的概念。

《比内—西蒙智力测验》的出版,为智力发展研究开创了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要注意一些可能会有填空的地方)

  比率智商

  答:

比内、西蒙提出智商的概念IQ,是指儿童智力的相对发展水平,通过它可以方便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儿童进行比较,由于IQ是MA和CA之间的比率,所以又被称为比率智商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熟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行为主义的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等几个重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本章内容1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2精神分析理论

  3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4前苏联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名词解释和选择填空题

  1、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或日内瓦学派。

  2、皮亚杰毕生研究的方向——儿童思维结构的发展,他于1955年创建了日内瓦大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人们将他关于认知发展的理论称作发生认识论。

  3、发生认识论同第一道简答题

  4、格式:

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术语,他将认知结构称作格式。

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

  5、同化:

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够被纳入现有的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做同化。

  6、顺应:

由于新刺激的作用,现有的格式也会适当改变以适应外部刺激的特点,这个过程称作顺应。

  7、平衡过程:

先天的平衡过程是发展的最高原则。

平衡过程保证了在同化和顺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使发展具有连续性,使成熟因素和经验及社会影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格式以确定的步伐和顺序向着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发展。

它是所有影响发展的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

  8、皮亚杰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认知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容、机能和结构三种属性。

  9、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10、客体永存:

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事物即使不在眼前,它仍然存在于某个地方。

这种认识叫做客体永存。

  11、守恒:

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12、象征性功能:

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13、自我中心:

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思维上的种种不足。

  14、去自我中心:

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形成对世界的心理表征,懂得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己对事物的感知觉,所以他开始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

  15、里比多:

人与生俱来就有性本能,性本能携带着数量一定的心理能量——里比多,它具有驱使个体行动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性本能是一切行为最根本的动力。

  16、超我:

是人格结构的一部分,代表的是习俗、道德和法律等社会约束力。

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中那些被认为是恶的、可耻的欲望。

  17、本我:

储藏力比多的人格结构叫做本我,它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活动遵循快乐的原则,即获得快乐就是好的,本我是完全无意识的。

  18、自我:

是人格中的理性成分,它调节本我与社会的关系,为满足本我的需要而服务。

  19、操作条件作用:

是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学习机制。

积极的结果称作强化,消极的结果称作惩罚。

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而惩罚则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20、最近发展区:

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得到环境的一定支持或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范围。

最近发展区比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能够更好的反映心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21、心理社会危机:

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所引起的紧张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22、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23、观察学习: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受到强化或惩罚,使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这个过程称为观察学习。

  24、内化:

工具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就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转化为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了,这个过程就是内化过程。

  25、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生物成熟因素;动作及动作相伴随的经验;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先天的平衡过程;

  简答与论述题

  1、如何理解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答:

(1)发生认识论是研究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间和空间、集合、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和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的理论,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论中的问题,所以称之为发生认识论。

  

(2)皮亚杰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认知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容、机能和结构三种属性。

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称作格式,格式是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

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格式日益复杂化、不同格式日渐融合的过程。

  (3)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四种:

生物成熟因素、动作及与动作相伴随的经验、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先天的平衡过程。

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4)皮亚杰对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持交互作用的观点,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主体的过滤和组织作用才能实现。

他认为,儿童智力来源于动作,这是智力活动的本质,体现了皮亚杰对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强调。

另外,他通过守恒概念的发展揭示了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规律,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是创造性贡献。

  2、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特点:

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相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

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

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理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2)前运算阶段2-6、7岁特点:

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

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既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感情意愿和想法。

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特点:

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

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衡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

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

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特点:

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

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3、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答:

(1)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2)在感觉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他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他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得的世界中。

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形成对世界的心理表征,懂得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己对事物的感知觉,所以他能够将自我与外界事物区分开来。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上的这种发展称为去自我中心。

  (3)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在三山实验之类的任务中表现出对他人观点缺乏认识,在语言交流时常常自说自话。

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

自我中心是儿童认知发展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局限性。

  4、试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

  答: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包括经典学习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1)相同点:

这三种观点都认为心理发展就是行为改变的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发展的。

  

(2)不同点

  经典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华生用经典条件反射来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还能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学习。

操作条件作用是指一种行为的结果改变着该行为发生频率的学习机制。

积极的结果称作强化,消极的结果称作惩罚。

强化会提高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而惩罚则会降低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他认为人的认知在行为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发生改变,这个过程称为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结果是儿童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或抑制自己的行为。

  5、试比较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答:

(1)相同点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2)不同点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性本能的动力作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会进入无意识,在无意识中继续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提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根据力比多在不同时期投放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艾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理性自我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以自我的理性调节作用为核心,提出了心理社会理论,并根据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艾里克森认为,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危机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解决,个体相应就形成积极人格成分;心理发展的动力不仅仅在于生物成熟因素,社会的期望也是成长的动力,心理发展不是停止在青春期,而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6、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

  答:

(1)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就是从个体发生的角度来研究认识中的基本问题,所以称为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对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持交互作用的观点,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必须通过主体的过滤和组织作用才能实现。

他认为,儿童智力来源于动作,这是智力活动的本质。

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行为改变的过程,心理完全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发展起来的。

  经典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华生用经典条件反射来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还能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来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他认为人的认知在行为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7、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

如何理解内化过程?

  答:

(1)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对事物的反映方式是间接的,儿童必须首选掌握一定的中介手段才可能发展出高级心理机能。

这种中介手段就是工具。

工具包括物质工具和心理工具,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就掌握了控制外部世界的手段,掌握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手段,由此,被动的不成熟的低级心理机能就逐渐转化为主动的随意的高级心理机能。

  

(2)工具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就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转化为自己内部心理结构了,这个过程就是内化过程。

  补充注意点

  弗洛伊德引用一名诗人的话来说明早期经验的影响“儿童是成人之父”。

  维果斯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比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能够更好的反映心理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4岁;3、生殖器期4-6岁;4、潜伏期6-青春期;

  5、生殖器期(青春期)

  艾里克森的八个阶段及心理社会危机

  1、口唇期0-2岁信任对不信任;2、肛门期2-4岁自主对羞耻和怀疑;

  3、生殖器期4-7岁主动和内疚;4、潜伏期7-12岁勤奋对自卑;

  5、青少年期(13-19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初期(20-30岁)亲密对孤立

  7、成年中期(31-65岁)生产对自我关注;8、成年晚期(65岁以上)完美对绝望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本章内容

  1、发展心理学的设计和研究方法

  2、发展心理学在方法学上应注意的一些伦理学问题

  名词解释及填空

  1、组群效应:

就是指横向研究将社会影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当成是年龄增长所引起的发展变化。

P49

  2、序列研究:

是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横向研究,然后在间隔一段时间后,对同一批被试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研究,从而构成纵向研究。

P51

  3、ABAB设计:

通过系统地引进和撤去自变量,观察因变量的变化,适用于个案研究。

其中A为没有引入自变量的基线水平,B为引进自变量以后的水平。

P57

  4、跨文化研究:

是在一项研究中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

P52

  5、发展心理学研究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两大类。

  6、描述性研究是要说明心理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发展心理学是要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这种研究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