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645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x

专题十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

1.(2012•江门高三调研•19题)“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

……我们必须根据实验作出判断”。

以下哪一项是属于列宁最早“实验”的内容(    )

A.用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取消自由贸易

C.全盘农业集体化                    D.按劳分配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据题干中“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说明该方法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的正确过渡方法。

取消自由贸易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特殊政策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A项属于新经济政策,C项属于斯大林建设时期的内容,D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

2.(2012•山东潍坊三县联合12月段考•14题)“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

因为要改善上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

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

”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该政策引起了政治经济危机,影响了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并认识到这方面的‘阻碍’,故可以推断是新经济实行的背景,即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故选A。

【答案】A

3.(2012•浙江湖州高三期末•17题)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

……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办法。

”下列关于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功劳”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发挥了积极作用

B.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条件下临时措施

C.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发挥积极作用

D.上述观点反映了列宁客观地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考查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

关键信息是:

“‘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它是一种临时办法”,由此判断A、B、D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胜利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后,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施的。

C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C

4.(20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质检•26题)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

【解析】本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C

5.(2012•安徽皖南高三联合测评•18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

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的特别是农民的支持。

故选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特殊的政策,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沙皇统治已经推翻,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排除D项。

【答案】A

6.(2012•北京顺义区高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20题)列宁说: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到的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在这段话中所反思的政策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建立集体农庄                    D.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为了应对国内外敌人的严重挑战,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决定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主要是在城市实行供给制,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在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口粮外,剩余粮食全部上缴国家。

这一政策对赢得战争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使国内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1921年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材料正是列宁同志对战时共产主义出现政治、经济危机后进行的反思。

【答案】A

7.(2012•江西高三六校联考协作卷•18题)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根“拐杖”所起的作用是(    )

A.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赢得了一战的胜利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D.巩固了工农联盟

【解析】从材料“打得半死”到“拄着拐杖走动”反映了苏俄成立后经济的逐渐恢复,而其中期关键作用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这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选择D项。

【答案】D

8.(2012•安徽黄山模拟)“务实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列宁仍然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对上述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高度公有的管理,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B.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做了适度调整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土地公有的同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D.新经济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化,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解析】考查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材料中的“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可知为新经济政策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利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此即让步)发展生产力。

【答案】B

9.(2012•河南洛阳高三统一考试•17题)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

”与材料所说“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相关的措施主要指的是(    )

A.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B.商品货币流通流域的改革

C.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D.国有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和所学史实指的应该是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企业收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

【答案】D

10.(2012•山东泰安质检•1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评析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文明汇合交融    B.造纸术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C.新经济政策促进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这一观点不一致”和所学史实俄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不能反映全球化的特点。

【答案】C

11.(2012•山东枣庄三校第一学期期中检测•17题)《全球通史》中说: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

”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动力”和所学史实新经济政策通过商品货币关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C

12.(2012•潍坊四县一校质监•19题)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

【解析】实际上是考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关键信息就是:

“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也就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答案】D

13.(2012•汕头毕业班质监•22题)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

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苏联工业化。

20世纪20年代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苏联采取的措施看,国家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可以看出国家全力支持工业化。

【答案】D

14.(2012•河南郑州毕业班第一质检•11题)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20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该画讽刺(    )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解析】本题较简单,漫画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国民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A

15.(2012•江苏泰兴市第一学期期中调研•15题)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义务交售制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注意题干时间“1933年”。

苏联从1927年至1932年,因此应选D。

【答案】D

16.(2012•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题)1913年—1926年苏俄的工农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6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12    112

工业总产值    100    13.8    75.5    108.1

从表中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确切的是(    )

A.战争造成了经济的巨大破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

C.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D.五年计划的实施造就了工业强国的地位

【解析】根据所学,为使苏联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

本题选D项,D项与本题反映信息无联系。

【答案】D

17.(2012•山东泰安质检•1题)英国作家约翰•斯特雷奇在其1933年的新书《力量的竞争》中说道:

“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到社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重生。

”他的结论的根据是(    )

A.资本主义即将灭亡                  B.苏联经济未受经济危机影响且发展迅速

C.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没有自由          D.社会主义是天堂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3年社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重生”和所学史实20世纪30年代当资本主义世界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时,苏联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

【答案】B

18.(2012•山东枣庄三校第一学期期中检测•18题)“(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因为政府提取了大约40%的国民收入用于再投资;相比之下,美国只提取了大约20%的国民收入。

”材料强调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能有效集中全国物力  

B.二战前苏联的体制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C.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        

D.国民收入水平较低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二战前)苏联的工业已经像事实上那样迅速向前发展”和所学史实指的是1939年9月苏联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高积累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答案】B

19.(2012•安徽省示范高中第二次大联考•21题)比较分析下图,从中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经济大危机对整个世界打击很大

B.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

D.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解析】分析“1913---1937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可以理解到A项错误,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C项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不是罗斯福新政的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D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使苏联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本题选B项,从题中可以反映出A项大危机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国家打击大,与图片信息不吻合,1913年的数据表明美国当时的工业产值已居世界第一,C错误,两图反映的是工业问题,D包含工农业。

选B正确,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答案】B

20.(2012•湖北荆州毕业班质检•22题)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所持的是怀疑态度,而1934年第二次来到时,他对斯大林说: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

”维尔斯说这句话的主要着眼点是(    )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B.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D.苏联与西方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1934年”和所学史实1929年至193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救命稻草,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就是借鉴社会主义苏联的经验。

【答案】C

21.(2012•潍坊四县一校质监•20题)“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主要反眏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从两个数字对比来看,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而轻工业发展缓慢。

【答案】B

22.(2012•河南三门峡调研考试•23题)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

从1928年到1953年的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交换价格变化的下降趋势,说明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到农重轻比例失衡。

关键信息:

1928、1952、1953、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以有题干中的数据。

ABC无从反映。

【答案】D

23.(2012•章丘第一次模拟考试•13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          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提取信息:

西方经济一团糟而苏联经济发展的事件背景是西方处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在这一时期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有效调动了全国的经济部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经济下滑。

本题容易误选A项,注意题目“苏联”一词。

【答案】C

24.(2012•襄阳调研统一测试•33题)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          B.苏联的国民文化素质迅速提高

C.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D.苏联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解析】考查对苏联斯大林体制的理解。

有材料可知其所反映的现象是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这种崇拜出现的原因一是因为在其领导之下苏联取得巨大成绩,而不是苏联的民主法治建设滞后。

故选D。

【答案】D

25.(2012•安徽宿州第一次质检•20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

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上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

公私效率的高低对比表明了斯大林体制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弊端,故选B。

【答案】B

26.(2012•山西晋中四校12月联考•21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虽然……伴有严历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考查对苏联斯大林体制的理解。

关键信息是:

“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指的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而此时的苏联正是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时期,“严历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故选C。

【答案】C

27.(2012•潍坊三县期中联考•17题)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

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

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

“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

“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请问:

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

牺牲农业,为重工业发展积累资金。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C

28.(2012•潍坊四县一校质监•21题)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以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

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解析】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

通过材料可以看到无论工业还是农业都有所发展,A、C说法是对的但片面;B不符合这场改革。

D从整体上说出了这场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D

29.(2012•内蒙古赤峰优质高中一模•34题)赫鲁晓夫曾说:

“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是争取巩固集体农庄经济的强有力手段。

他能够从单位面积上获得最高产量出发进行安排。

”这一“制度”的出台说明(    )

A.赫鲁晓夫希望调动农庄的积极性      B.当时的农业生产趋于停滞

C.赫鲁晓夫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D.当时的农业政策脱离实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理解。

根据题干中的提示“自行编制计划的制度和对于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来说”说明赫鲁晓夫针对集体农庄绝对公有化的改革,扩大农庄农民生产的自主权,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答案】A

30.(2012•广州调研•23题)在苏共的某次全会上,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这样的评价:

“个人集权,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

”该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时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材料中“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评价”可以排除A;戈尔巴乔夫主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材料中“个人集权,随心所欲”可以排除D项;B、C相比较,从“外事不慎”可知只有赫鲁晓夫与之相符,“外事不慎”是指赫鲁晓夫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答案】B

31.(2012•江苏苏北四市摸底•17题)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

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柯西金:

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结果感到满意。

加里曼:

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

柯西金:

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