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文学希腊罗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600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古代文学希腊罗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古代文学希腊罗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古代文学希腊罗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一古代文学希腊罗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一古代文学希腊罗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古代文学希腊罗马.docx

《一古代文学希腊罗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古代文学希腊罗马.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古代文学希腊罗马.docx

一古代文学希腊罗马

外国文学史教案

上编

第一章古代文学

欧洲古代文学主要指公元前9到前1世纪产生在欧洲本土上的文学,其中最辉煌、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

从总的成就上看,古希腊文学又比古罗马文学更辉煌。

纵向看,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基本上是同源的;但横向看,它们又各自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古希腊文学

古希腊文学有很丰富的文学形式:

1、神话(希腊神话);

2、史诗(荷马史诗);

3、戏剧:

古希腊戏剧产生了三大悲剧家;新喜剧。

前者题材严肃,后者戏谑,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4、诗歌:

赫西俄德教谕诗《农作与时日》和《神谱》;

萨福是诗国里的女荷马,被柏拉图成为“名列第十的缪斯”;

另外还有非常优美的田园诗

5、寓言:

伊索寓言,通过一些动物的言行来寄予道德教谕或教训。

最著名的如“兔子和乌龟”、“披着羊皮的狼”、“狐狸和葡萄”、“狮子和老鼠”、“狐狸和仙鹤”以及“牧羊人和狼”。

狮子和老鼠

狮子睡觉睡得正香,一只小老鼠跳到了他的身上。

狮子被惊醒了,十分生气,一把抓住小老鼠,要把他吃掉。

可怜的老鼠苦苦哀求:

“狮子大王,如果您放了我,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您的。

”狮子轻蔑地笑了笑,把他放走了。

几天后,狮子被猎人抓住,用绳子绑在了大树上。

小老鼠听到了狮子的求救声,跑来用自己尖尖的牙齿咬断了绳子。

狮子得救了,他非常感激小老鼠。

小老鼠说:

“我虽然小,可也能报答你!

从此,大狮子和小老鼠成了好朋友。

故事寓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有时候最弱小者也能救助最强大者。

《狐狸和和仙鹤》:

惯于玩诡计者不一定总能得逞。

思想性颇高,高度表现了人民的智慧。

6、散文:

包括演说、哲学和历史著作。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讲学好手。

柏拉图的著作多用对话体写成,如《理想国》,书中描绘了他理想中的雅典城邦的政治、军事、道德以及文艺等。

很像中国古代的《论语》和《孟子》(都是对话体)。

亚里士多德通晓自然科学和哲学知识,他的《诗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是以口头文学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后逐渐形成的,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神的故事主要包括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和世俗生活很近。

多数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很任性,爱享受,虚荣心、妒忌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还不时的溜下来和人间的美貌男女偷情。

荷马史诗中有这样的文字:

“神给可怜的人以恐惧和痛苦,神自己则幸福而无忧地生活着。

”当然了,也有像普罗米修斯这样造福人类的伟大的神。

他把天火盗到人间,使人类有了划时代的进步。

为此,宙斯把他钉到了高加索山上,每天放出恶鹰来啄食他的心脏。

补充神话例子(阿波罗、潘多拉、宙斯的风流)

英雄传说是对于远古的历史、社会生活和人与自然作斗争等事件的回忆。

英雄被当作神和人所生的后代,实际上是集体力量和智慧的代表。

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主要有赫拉克勒斯的12件大功,忒修斯为民除害,伊阿宋取金羊毛和特洛伊战争等系统。

补充例子,《外国文学史传》P15.

小结:

希腊神话是长时间形成的,神的性格和职责以及故事情节都有发展变化。

在最早的神话中,神的自然属性很强,往往具有图腾崇拜的性质,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神的社会属性逐渐居于主位。

荷马史诗中的神统就反映了氏族社会的等级关系。

例如宙斯,他在史诗中是滑稽可笑、性情乖张的氏族首领;在某些悲剧中,成了一意孤行的暴君-民主制度的敌人。

相较而言,英雄故事的历史比较简单,始终保持着野蛮时期和氏族社会的烙印。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成果,他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表达了他们对社会不平现象的义愤,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充满了乐观精神。

在后世作家的描述中,希腊神话具有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

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土壤,此后的诗歌、悲剧等都以神话和英雄传说为题材,它对于后代作家有很重要的影响。

二、荷马史诗

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关于这两部作品的作者归属及形成时间问题,迄今为止尚无定论,只能根据现有资料做一些简要的探讨介绍。

关于荷马的生活年代诸说不一,在没有定论之前,一些历史学家比较灵活地把它定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9世纪之间。

关于其出生地也是众说纷纭,但多数文献趋向于说他是希俄斯岛人或小亚细亚人。

关于荷马是盲人的说法相当流行。

因为古希腊的行吟诗人(卖唱者)多半是盲人(听觉敏锐,音乐感强、记忆力好)。

一般认为,荷马史诗的形成经历了两个时期,即口头流传时期(前12到前9左右)和文字流传时期(前6左右)。

(时间参考教材)

(一)故事情节和背景

1、《伊利亚特》:

“冲发一怒为红颜”

其产生时间早于《奥德赛》,全书共24卷,计15693行。

背景和情节如下:

《伊利亚特》取材于希腊神话素材,含义是“伊利昂之歌”。

相传阿喀琉斯父母举行婚礼时忘记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于是厄里斯扔下了一只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

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弗洛狄忒为了争夺这只金苹果,各自许诺给仲裁者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最大的好处:

成为最伟大的君王、最勇敢的战士、给他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帕里斯裁定阿弗洛狄忒最美。

后来帕里斯到斯巴达做客,在爱神的帮之下,拐走了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绝世美女海伦,并带走了大批金银财宝。

希腊各部落闻讯后异常震怒,推举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联军统帅,几十万大军、战船千余艘,浩浩荡荡远征特洛伊。

特洛伊人亦联合附近各部落,组成庞大联军,以王子赫克托耳为统帅,决意拼死固守特洛伊城。

与此同时,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也分为两派,各助一方。

这场残酷的战争进行到了第十年,双方皆损失惨重,而特洛伊城仍久攻不下。

这时,由于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仗势夺走了本该属于第一勇将阿喀琉斯的一名女俘,阿喀琉斯愤而退战,战场情势急转,希腊频遭败绩。

《伊利亚特》即以此为楔子,描写了阿喀琉斯的愤怒以及此后51天内发生的时间,波澜迭起、险象环生。

面对特洛伊军的凌厉攻势,阿伽门农被迫向阿喀琉斯赔礼道歉,但阿喀琉斯仍余怒未消、拒不出战。

在这危急关头,其好友穿上他的盔甲杀入敌阵,却不幸被特洛伊统帅赫克托耳刺死。

阿喀琉斯为此痛不欲生,愤而出战。

特洛伊人望风披靡。

最后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对阵,赫克托耳不敌,绕城三匝,终被杀死,尸体被拖回希腊阵地。

特洛伊老王普里阿莫斯冒险入阵,向阿喀琉斯跪求二字尸体,终获同意,特洛伊人隆重举哀,史诗在赫克托耳的葬礼中结束。

据传后来希腊人采取了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的木马计,佯败撤军,诱使特洛伊人出城,将内藏兵将的木马拖入城内。

入夜,希腊军突然返回,里应外合,攻下了特洛伊。

希腊人几将灭绝特洛伊人,夺回海伦,携财宝凯旋回乡。

2004,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投资1.8亿美元制作的影片《特洛伊》(Troy)(《木马屠城》)

2、《奥德赛》

发生在紧接着特洛伊战争之后的十年中。

特洛伊之战后幸存的英雄们都凯旋回国了,而智多星奥德修斯却因冒犯了海神波塞东而在海上遇难,滞留他乡。

第十年他漂流到了菲埃克斯人的斯克里亚岛,国王款待了他。

在国王的请求下,他讲述了他离开特洛伊之后的遭遇。

原来奥德修斯一行人曾被吹到了忘忧果之乡,在那里,吃了该果的人都不愿意回故乡。

奥德修斯好不容易使其手下的人逃避了这种生活。

/但他们很快又遇到了放牧的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

独眼巨人一个个地吞食了他的手下,准备最后享用他。

但他机智地把巨人灌醉,用尖木刺瞎他的双眼,逃回船上。

/接着在艾奥里亚着陆,风神送给他一个袋子。

但他手下的人误认为里面有金银财宝,在途中打开,结果里面的各路大风飞了出来,又将他们的船吹回了艾奥里亚。

/他们后来又到了把人变成猪的女巫的岛屿,游历了冥土,经过了用歌声杀人的赛人女妖所在的岛屿等。

在经过太阳神的岛屿时,奥德修斯的手下宰不顾他的警告杀了岛上的神牛,太阳神一怒之下击沉了他们的船只,除奥德修斯外其余人都葬身海底。

他本人被吹到了神女卡吕浦索所在的奥吉吉亚岛,被困七年之久。

在天神宙斯和雅典娜等的干预下,卡吕浦索被迫释放他回家。

波塞东再次摧毁了他用四天时间建造的小船,最后他流落到了斯科利亚岛。

国王为他的故事所打动,送了他许多礼物并送他回家。

与此同时,一群求婚者赖在他家里向他妻子佩涅洛佩求婚并大肆挥霍他的财物。

奥德修斯不露声色,化装为乞丐,在一次比武中将求婚者全部杀死,与分离多年的忠贞不二的妻子幸福团圆。

(二)艺术价值

1、主题与内容

(1)主题歌颂了希腊全民族的光荣传统,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质,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

尤其可贵的是,许多英雄人物同时也是劳动能手,国王、王后、公主等都不把劳动看做卑贱之事。

恰恰相反,英雄之所以被人尊重,常常和他们具有劳动本领相关。

奥德修斯曾在其他国王面前夸耀自己的竞技能力和劳动本领,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洛玛刻、奥德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都会纺纱织布。

(2)展示了古希腊英雄们的战斗生活及种种历史性场面

如《伊利亚特》》第二卷描绘希腊十军如叶走沙飞,“席卷浩荡平川滚滚而来”的情景;以及阿喀琉斯大战赫克托耳、绕城三匝的情景,都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般目睹了原始社会异族之间浩大、壮烈、残酷的斗争。

(3)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制度

当时战争指挥领袖多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各部落的酋长担任,他们虽大权在握,但并不一定能为所欲为,许多大事取决于全体士兵大会。

作为部将的阿喀琉斯可以极粗鲁的顶撞主帅阿伽门农并拒不出战,而阿伽门农也不能将其以军法论处。

(4)反映了希腊社会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

从史诗中的许多描写来看,荷马时期已经形成了阶级、私有制和奴隶劳动制度了。

军事首长比一般的士兵拥有更多的财产。

奴隶主可以随意处死手下的奴隶。

另外荷马史诗中的许多描绘还为古希腊父系家长制社会形态提供了生动的例子,这主要表现为妇女还没有公民权利,男性主宰一切。

例如多妻制盛行,妇女不参加公民大会,奥德修斯的儿子居然禁止母亲发表意见,认为讲话是男人们的事情,而母亲也认为儿子的话有道理等。

总之,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人生活的百科全书,它体现了古希腊人关于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社会、哲学、艺术和神话等的一切知识。

(5)战争真正起因(外延)

表面上是因为海伦被掳走而激起的,但如果从历史主义的态度来看,则不妨说,经济掠夺是战争的最主要的起因。

古希腊时期的特洛伊地处小亚细亚西北岸,是黑海与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商业繁荣,文化发达,非常富庶,于是引起了希腊诸王的垂涎,两个地区的冲突也势所必然。

《伊利亚特》所描写的特洛伊战争,其实是一次在神话外衣下的残酷的经济掠夺战。

值得注意的是,荷马史诗对战争本身很少做正义与否的价值判断。

诗人对战争双发的英雄都不遗余力地加以热情洋溢的赞美和歌颂,这是一种对于人本身的歌颂,超越了狭隘的恩怨是非关系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2、人物形象

描绘了中很多的人物形象,上至天神,下至百姓,都有生动精到的刻画。

但荷马史诗主要还是属于英雄史诗,因此其中刻画的英雄形象非常突出。

诗人也并不是平分笔墨,而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如《伊利亚特》中中心人物当推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诗人中写前者。

《奥德赛》中中心人物是奥德修斯,但诗人也不忘了对其他人物加以刻画。

对人物总是尽可能褒贬客观、毁于得当。

史诗中的人物,无论是外形,还是个性方面无不栩栩如生。

(1)阿喀琉斯——爱名誉胜过自己的生命

性格特点:

勇敢、善战、雄辩、坦率、真诚而又武功盖世,然而他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那烈火般的易怒性格。

所以史诗第一行就点出:

“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史诗中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造成了两次伤亡。

(略)

他爱名誉胜过自己的生命。

他母亲曾预言,他可能有两种命运,或是居安长寿,乐享天年;或是沙场捐躯,赢得千古英名。

他选择了后者。

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阿喀琉斯是悲剧被英雄的先驱。

(据说他出生后,母亲为了使他能刀枪不入,便把他浸入冥河水里,但他被母亲捏住的脚踵未能浸到冥河水,成了他的致命弱点。

阿基琉斯杀死赫克托尔后继续建立了许多功绩。

后来他被帕里斯射中脚踵而死,死后住在冥间,统治亡灵。

其弱点也是明显的:

残忍、任性、过分执拗(niu)。

眼看自己的同胞流血,他也能漠然视之、袖手旁观,傲慢的自尊心高于对自己民族的忠诚。

只有他的好友被戮时才挺身而出。

但他同时也流露出了善良的一面,例如特洛伊老王要赎回自己儿子的尸体时,他的人性恢复了,怀着恻隐之心向老人伸出手去得场面,被认为是史诗中最感人的时刻。

(2)赫克托耳

其渲染程度不如阿喀琉斯,但却更具可信度,他是一个更成熟的悲剧英雄。

他的悲剧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明知不可而为之”。

他预知了特洛伊以及他的整个民族、整个家族的覆灭,然而他依然悲壮地肩负起了保家卫国的大任,誓死与命运抗争;其二,他是富于正义感的,把自己弟弟帕里斯诱拐海伦的行为看做奇耻大辱,明白希腊师出有名,而特洛伊理屈词穷,然而却不得不站在自己民族的利益上违心地义不容辞地战斗。

正因此,他的感情世界比阿喀琉斯的感情世界要更深沉复杂。

都是民族英雄,阿喀琉斯是傲慢的凌驾于民族之上的,而赫克托耳确实热爱其民族并为其民族拥戴的英雄。

赫克托耳告别妻子安德洛玛刻而出站的一幕是历代评论家乐于征引的段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史诗如何以细腻的笔墨描摹了英雄与贤妻依依诀别的感人情景(周瑜与小乔)。

他不如阿喀琉斯那样骁勇善战,但他有更强的责任感和刚柔相济的善良的人性,因此他是史诗中相对丰满可信的人物形象之一。

(3)奥德修斯

作为“智多星”,奥德修斯不仅被认为是荷马史诗而且是整个欧洲文学的中心形象。

他不但是聪明的领导者、勇敢的战士、生产的能手,还是受人爱戴的奴隶主和好丈夫。

他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不怕困难,在不可想象的困境中表现了英雄本色,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故乡伊萨卡,用计谋除掉了那些求婚者,最后同深爱他的妻子、父亲、儿子团聚。

3、结构特色

(1)荷马史诗的情节结构很有特色,特别是重点突出,繁简分明。

十年战争发生的时间可谓多矣,但是人却只选取关键的51天发生的事件来描写。

同时把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之间的对立作为重点之中来描写。

(2)其次,荷马史诗的开场颇具匠心,从写最勇敢的将领和最高统帅之间的冲突开始,极富戏剧性。

而冲突又与女人相关:

阿伽门农争夺阿喀琉斯的女俘,由此点出阿喀琉斯的愤怒中心主题;同时,这又与史诗最初的冲突原因相呼应:

莫捏拉俄斯与帕里斯争夺美人海伦,由此引发十年战争。

(3)再次,荷马史诗在细节描写方面非常出色

其中关于阿喀琉斯盾牌的精细描写,则突出了金匠神的高度技巧。

(4)荷马史诗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称道

a.善用比喻来描写笔下的人物。

在描写埃涅阿斯时说“埃涅阿斯被打退了,有如儿童们将一头笨驴驱出了庄稼地“;而描写埃涅阿斯的对手时却说“英雄们腾空而起,宛如猛狮扑进了羊圈”。

b.喜欢用固定的形容词来给人物起绰号。

如“牛眼天后赫拉”、“白臂赫拉”、“捷足的阿喀琉斯”、“短脚的忒提斯”等。

c.喜欢使用烘云托月之法来加强他的主题

例如《伊利亚特》第三卷,海伦初次来到特洛伊城上观战,荷马不直接描写海伦是多么美,而是借老将军们的窃窃私语来加以渲染:

“那样天仙般的美人,难怪成千上万的特洛伊和亚该亚将士愿为她长期受苦难啊!

”(《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d.荷马喜欢不用连接词的排比语句。

缺点:

有一些失实的描写;另外文风比较枝蔓,有些地方渲染过重,甚至有些陈词滥调。

当然这几乎是所有的古典作品难以避免的现象。

就总体而言,史诗的语言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为后世的作家们提供了一个永远值得借鉴的楷模。

小结:

荷马史诗在世界文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概括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意识,达到了产生史诗的那个时代真善美结合的艺术高度。

后世的欧洲作家乃至全世界的许多作家常常从荷马史诗中探索素材,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借鉴艺术技巧。

马克思认为,荷马史诗不仅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童年“发展的最完美的地方”的艺术杰作。

它是人类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精神财富。

三、古希腊戏剧

西方戏剧艺术肇源于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戏剧的兴盛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古希腊戏剧最繁荣的时期是公元前6到前4世纪,那段时间雅典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节节胜利迎来了雅典的黄金时代,也迎来了古希腊文学的黄金时代。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庆典活动。

古希腊初民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常常举行简单的合唱和对话庆典活动。

狄奥尼索斯是宙斯和塞墨勒的儿子。

塞墨勒是忒拜公主,宙斯爱上了她,与她幽会,天后赫拉得知后十分嫉妒,变成公主的保姆,怂恿公主向宙斯提出要求,要看宙斯真身,以验证宙斯对她的爱情。

宙斯拗不过公主的请求,现出原形——雷神的样子,结果塞墨勒在雷火中被烧死,宙斯抢救出不足月的婴儿狄俄尼索斯,将他缝在自己的大腿中,直到足月才将他取出,交给山林之神抚养。

因他在宙斯大腿里时宙斯走路象瘸子,因此得名(“狄俄尼索斯”即“瘸腿的人”之意)。

狄奥尼索斯本来是一格植物神,但由于善种葡萄、酿酒和饮酒,并曾漫游各地,向人们传授技术,所以他通常被称为酒神,受到人们的爱戴。

每年春秋两季,古希腊人都要祭祀他,讴歌他的苦难身世,颂扬他的冒险经历和传授技术的功绩。

人们杀羊来祭奠,将羊皮披在身上,头戴羊角,装扮成半人半样的样子,模拟酒神的侍从,围绕着神坛演唱酒神颂。

这就构成了悲剧的最初形式。

故古希腊语“悲剧”一词又有“山羊之歌”的意思。

后来,像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古希腊悲剧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不再赘述。

古希腊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反映的时间和情调都很严肃。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专门讨论了悲剧的含义。

其实严格来说,希腊悲剧所产生的喜剧效果并不是悲,而是一种具有人生哲理的困惑与恐惧之情,一种对于戏剧中人物遭受苦难的深刻的同情。

古希腊悲剧在前5世纪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的悲剧诗人可谓群星璀璨,创作的作品之多,令人瞠目结舌。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

1、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戏剧家;“悲剧之王”

对于他的青年时代我们所知甚少。

相传他出生并成长与=于雅典西北的埃留西斯。

他对古希腊悲剧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把第二个演员引进了戏剧表演中。

这一引进打破了过去希腊戏剧中只有一个演员和合唱队共同演出的传统形式。

演员的增加为戏剧情节的发展和戏剧道白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可能和便利,为后世戏剧的繁荣兴旺从形式上打开了局面。

他第一个采用了故事连贯的三联剧(三部曲)形式,即三部作品具有内在联系,但又相对独立成篇。

现存的他的剧作中,只有《俄瑞斯特斯》属于完整流传下来的三联剧,其余都已不完整。

他死于西西里的哥拉,享年69岁。

他死后,雅典人史无前例地宣布他的戏剧可以重新参加节日竞赛,并授予他“悲剧之父“的称号。

他已知剧名的80部据作中有52部获过一等奖,然而只有7部传世。

(不再列举,参考教材)

《俄瑞斯特斯》三联剧标志着他在戏剧创作上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也可以说是古希腊戏剧中一部最成功的代表作。

三联剧中第一部《阿伽门农》写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凯旋归来,却被妻子及其姘妇合谋杀死。

(克吕泰墨斯特拉、埃吉斯托斯)。

起因是阿伽门农率军远征时,遇海上逆风无法开航,只好忍痛杀死自己的女儿(伊菲格涅亚)来祭祀女猎神(阿尔特迷斯),以平息神怒获得顺风。

其妻杀死他是为自己的女儿报仇。

第二部《奠酒人》又轮到克吕泰墨斯特拉的亲生儿子俄瑞特修斯为父亲阿伽门农复仇。

他杀死了母亲及其奸夫。

第三部《复仇女神》克吕泰墨斯特拉的亡魂找到复仇女神,请求他杀死自己的儿子俄瑞特修斯为自己报仇。

俄瑞特修斯苦于被复仇女神所追逐,跑到了雅典娜女神神庙求援。

雅典娜乃与由12个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团一同来审理此案。

面对复仇女神控诉的杀母之罪,阿波罗为俄瑞特修斯辩护,说杀死其母本是主神宙斯的意思,俄瑞特修斯只是奉命行事而已,不可定罪。

双方遂就杀夫罪与杀母罪孰轻孰重展开了大辩论。

陪审团裁决结果是6:

6,身为庭长的雅典娜投了赦罪一票,赦免了俄瑞特修斯。

《俄瑞斯特斯》三联剧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不仅是因为它是guxila悲剧中仅存的完整的三联剧,还因为它以高超的艺术形式表现了血族复仇这一古老的氏族习俗必须代之以法律。

阿伽门农这一家族几代人冤冤相报,每个复仇者刚报了自己的仇,又成为别人复仇的对象,最终酿成了自己的悲剧,同时又埋下了新的杀机,恶性循环,没有止境。

复仇女神对杀人犯采取复仇行为,依据的是古老的氏族伦理原则,并捍卫了母权制;雅典娜则主张对罪犯进行审讯,考察他杀人的动机,体现了一种民主精神,并由此维护了父权制,客观上反映了父权战胜母权制的社会演化过程。

家族复仇行为诉诸与法律裁判,这意味着野蛮的人类社会开始演变为一种具有法制精神的社会。

《普罗米修斯》三联剧是他创作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作品。

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和《带火的普罗米修斯》。

后两部已失传。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希腊神话。

普罗米修斯为了造福人类,盗取火种给人类,引起天神宙斯的震怒,并派遣威力神和暴力神将普罗米修斯所在高加索山上的悬崖峭壁上普罗米修斯在赫西俄德《神谱》只是个小神,他之所以敢对抗宙斯,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他是永生不死的;其二在于他知道宙斯一个秘密:

宙斯与一位女神所生的后代将最后推翻宙斯。

宙斯千方百计想知道这个秘密,但是普罗米修斯坚决不透露,并讽刺、嘲讽宙斯及其使者。

宙斯令老鹰每天啄食他的心脏。

然而普克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甘愿受一切难以忍受的苦难。

这一剧作是希腊悲剧中最崇高、风格最雄伟庄严的作品之一。

剧本热情歌颂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权、视死如归的精神;同时作为民主派的象征,普罗米修斯也成了诸神中最伟大的英雄形象,也是人类自身崇高品质的化身。

同时,剧本也鞭挞了天上的暴君宙斯,影射了当时的雅典君主。

普罗米修斯与宙斯的冲突象征着人权与神权的冲突和民主精神与专制暴力统治的冲突。

剧本用全宇宙来寓指小小的雅典城邦,把民主派与寡头派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

全剧富于这里和肃穆气氛,探讨了人类最高最美的道德规范。

普罗米修斯为谋求人类幸福而反抗暴政的情节,体现了雅典平民反对专制、渴望圣明君主治国的良好愿望。

小结:

埃斯库罗斯进行创作之时,古希腊悲剧尚处于早期阶段,所以他可以说是古希腊戏剧的真正创始者。

正是由于他使得古希腊悲剧有了较完备的形式。

其笔下的人物多半意志坚定、雄伟高大,然而性格单一,很少变化。

戏剧情节不够复杂,但颇具感染力。

另外,他的词句庄严、雄伟,夸张色彩浓厚;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比喻奇特,但有时也显得堆砌。

2、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

“戏剧艺术的荷马”

他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出生于雅典西北郊的克罗诺斯,父亲是兵器作坊主,早年曾受很好的教育,擅长音乐、体育及舞蹈。

他的一生大抵是平静而成功的,先后曾与贵族派领袖客蒙、工商业民主派领袖波利克交往甚密。

他在政治上是个温和的民主派,两次担任将军一职,曾被选为雅典十大将军之一,任期内为重新修订雅典宪法做过努力。

诗人27岁首次参加悲剧竞赛,即战胜了著名的埃斯库罗斯,并保持这一荣誉20多年,共得过24次奖赏。

阿里斯托芬称赞他“生前完满,身后无憾”。

因为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荣誉,人们认为他是个宁静而幸福的人;然而却没有作家如他一样深刻而真实地抒写了人类的痛苦和悲哀。

他一生共写过120-130部剧作,然而仅有七部完整地流传下来。

其中最著名的是《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皆取材于忒拜系统的英雄传说。

《俄狄浦斯王》是其代表作。

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示,说他将为亲子所杀,于是抛弃了自己的婴儿——俄狄浦斯,被科任托斯国王所收养。

俄狄浦斯长大后从神示得知会杀父娶母,为逃避这可怕的命运而逃离科任托斯。

在路上他与一对路人发生争执,打死了为首的老人和卫士,仅一人活着逃走。

这老人正是他的生父。

其后,他来到忒拜,猜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