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下现代文复习提纲广东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568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下现代文复习提纲广东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八下现代文复习提纲广东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八下现代文复习提纲广东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八下现代文复习提纲广东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八下现代文复习提纲广东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八下现代文复习提纲广东省.docx

《语文八下现代文复习提纲广东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下现代文复习提纲广东省.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八下现代文复习提纲广东省.docx

语文八下现代文复习提纲广东省

1.藤野先生鲁迅

文体:

记叙性散文..?

文章结构:

全文38自然段分成三大部分

一.(1-3)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通过对东京清留学生的失望交待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为下文做铺垫.

二.(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

1.)初到仙台

2.)交往经过: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谨治学)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中国妇女裹脚(求实精神)

3.)弃医从文的原因: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凡是愚弱的国民,几时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呵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

4.)与先生惜别

三.(36-38)离开仙台对先生的怀念

主旨:

本文通过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回忆片段,表达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他正直、治学热诚严谨,没有民族歧视.同时追溯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作者感情:

.同上

写作特点:

1.)明暗穿插明线:

与先生的交往

暗线:

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

2.)文字中流露感情

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

[内容上]清政府派去学习的留学生,心思却留在了打扮、娱乐,无心向学,作者因此感到愤懑,讽刺了他们造作的丑态,反映他们的无聊及肤浅,对国家危难的麻木,表现了作者的失望心情.

[结构上]交待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为下文遇到藤野先生作铺垫.

②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赏析:

“吃惊”是因为藤野先生竟然亲自给学生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的错误和脱漏使先生费神,“感激”是藤野先生的关心。

表现先生对他的帮助和认真的态度,流露作者对先生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是深深地怀念之情。

③有时我常常想: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赏析:

在当时背景下,有这么一位老师有着博爱、宽容的心,没有偏见,没有种族歧视,是对藤野先生这种精神境界的高度评价、热情的赞颂,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无比感激。

我的母亲

胡适

文体:

写人叙事散文

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4自然段):

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

第二部分(5~12自然段):

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还有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第三部分(13自然段):

总结母亲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主旨: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

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

作者感情:

文章写母亲待人接物来说明这在潜移默化影响作者,母亲正在以身作则,因为母亲的气量,家庭才得以和睦。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写法特点:

1、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赏析:

可以看出作者是真实地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语言平实,感情真挚。

2、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赏析:

讲究分寸感。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

“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种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3、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赏析:

语言真切,感受真实。

表达对母亲无言的感激。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一.文体:

回忆性散文

二.结构(内容):

⑴分段

第1段(从一位诗人来访写起,引出本文话题)

第2~13段(详写我读书时的经历,略写两位同学后来的经历)

1第二段:

交代了父亲的身份,以及那箱书对“我”的启蒙作用

2第3~9段:

叙述了“我”得到第一本书的过程

3第10~12段:

“我”到崔家庄小学读书,因贪玩受罚

4第13段:

略写两位同学后来的经历

第14段(总结全文,点出“第一本书”有不忘本的意义)

⑵首尾呼应

第1段:

他笑着说:

“课本有什么好写的?

第14段:

那位朋友再来我这里时,一定请他看看这篇文章。

三.主旨

本文是作者对于童年学习生活的回忆,作者几十年来饱尝了世间的甘苦,发现往事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应当在往事中悟出一些道理。

(表现的句子:

14段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补充:

牛汉的人物背景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承汉曾用笔名谷风。

远祖系蒙古族。

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

牛汉是40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经过了长期的坎坷磨难之后,在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他又恢复了诗的活力。

四.作者的感情

本文作者通过追忆有关“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的怀念(浅层),以及对于人间真情的珍惜与苦难生活的感慨。

五.写法特点

⑴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例句:

第3段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渗和上麻雀粪。

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

这句话通过环境描写表现“我”学习的心不在焉,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为后文写父亲对我成绩的怀疑做铺垫。

⑵语言、神态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例句:

第3段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

“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这句话中父亲板起面孔,是神态描写,体现了父亲对“我”学习成绩的怀疑与严格,体现了父亲治学严谨。

后面的语句中也可以让人读出温柔的味道,也符合下文的句子“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

⑶插叙的手法

例子:

第6段全部

使用插叙的手法,交代父辈的关系,介绍乔元贞的家境,为下文父亲修补课本和乔元贞辍学的事情埋下伏笔。

⑷文章语句浅显,而又耐人寻味

例句:

第1段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荒寒的大自然感受应到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感觉是孤寂、单调、苦涩的,而并不是完全没有快乐,第三段中“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渗和上麻雀粪。

”一句也否认了这一点。

是因为生活的艰苦与沉重,留在作者记忆中的童年,是酸楚的,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所以才有这种感觉。

⑸通过人物的未来经历,表现道理

作者→当代的著名诗人

二黄毛→战斗英雄

乔元贞→村中小贩

归纳一下,体现了教育对于人的重要作用,像作者那样从小受到父亲和学校良好的教育,才会有今天的成绩。

而乔元贞很小就辍学从而沦落成了村中小贩。

但二黄毛也不怎么学习,是一个战斗英雄,但心眼有点死,可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文体人物传记

结构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第5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列夫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反衬托尔斯泰的才华横溢和扎根社会底层,“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品行。

说明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地位和革命地位。

作者感情

对列夫托尔斯泰怀有崇高的敬意和高度的评价,认为列夫托尔斯泰平庸的外表下有着对世界和社会的深刻见解,是不可多得的文学泰斗。

写法特点

1.外貌描写

例。

第一段。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文章没有背景的渲染,像是素描直接进入肖像描画,这一句勾画了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

第二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

作者先用“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去除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并且凭借托尔斯泰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荡开一笔,仿佛要撩起托翁的胡须让读者进一步逼视他的面部“造型”。

第四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作者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写托尔斯泰相貌的普通平常。

从穿戴方面看,“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

”从职业方面看,既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可能同一帮酒徒鬼混;既可能是面包商,也可能是大主教。

事实上,托尔斯泰在真实的生活中与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作者进一步写道:

做学生的时候,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与他的战友没有什么两样;在乡间生活,也雷同于乡绅角色;坐在马车上,谁是马车夫,会叫人猜错;与农民交谈,就俨然是位农民。

作者从多种角度展示托尔斯泰普通的一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第五段,作者生动描述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作者通过拜见情景的描写,又一次让我们全方位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的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2.比喻的修辞

例。

第二段,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刻画托翁的面部特征:

整个面部,就像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制滥造的小屋;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就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等等。

总之,托翁的面部“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第七段,在这一段里,作者不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有时比喻中有夸张,而且连续运用两组排比句式描写托尔斯泰的“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

“愤怒使之冷峻,不悦使之结冰,友善使之和缓,激情使之炽烈如火。

”“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

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

最后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第八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至此,我们对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才豁然释怀,原来是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这便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作者进而写道: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里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连最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一段都是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

文体:

记叙文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总起全文,交代时间,人物,背景。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作者的内心独白,说明了作者的心理环境,暗示了安妮沙利文老师的出现,引出于老师的初遇。

第三部分第5~13自然段

“我”学习单词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第四部分第14~21自然段

一次在郊外游玩,因天气的变化使我”感到恐惧时,老师的出现给予我极大安慰

第五部分第22自然段~结尾

老师的教导是”我”学会了应用语言,也给予了作者关爱

主旨:

作者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和无私关爱下,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使人温暖,是本来孤独与无助的个体能与世界沟通。

作者感情:

作者对老师的教导心怀感激,认为老师耐心的开导与帮助是自己重黑暗走向光明,也获得了一次重生。

写作特点:

由于作者是一位聋哑人,在没有声与光的世界中,作者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描绘身边的事物,并有大量对感觉的描述,使人更能感受残疾人的心灵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

《雪》鲁迅

文体:

散文诗

结构:

江南的雪

↓(转折句:

但他…又…褪尽了)

朔方的雪

↓(转折句:

“但是……就是这样”)

暖国的雨

主旨:

通过描写滋润美艳的江南雪,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描写孤独的朔方的雪,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表达了鲁迅先生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写法特点:

修辞(像姜子牙一般小手……)

衬托

对比(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雷电颂

1、文体特点

这是一首结构严谨的散文诗。

全诗五个层次先分后合,紧密相连,由风,及雷,及电;由诅咒黑暗,再到追求光明;由歌颂火进射出光明,再到烧毁一切偶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使诗人的满腔怒火和对光明的渴望追求得以充分表现.

2、文章脉络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3、主旨

这篇著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其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

屈原和风、雷、电同化了,而诗人又和屈原同化了。

人们可以在这个历史人物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4、作者感情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渴望,也表明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5、写法特点

①内心独白想像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运用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例如:

风雷电:

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革命力量。

呼唤与歌颂风雷电咆哮。

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洞庭湖、东海、长江:

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

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统治集团。

③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例如:

1、电!

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比喻)

  2、你劈吧,劈吧,劈吧!

(反复)

  3、鼓动吧,风!

咆哮吧,雷!

闪耀吧,电!

(排比)

4、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夸张、反问)

  ④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短文两篇

1、文体特点

短篇散文诗

2、文章脉络

《日》

第一部分(l、2段):

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

写轰轰烈烈的死比寒冷寂寞的生更有意义。

第三部分(5段):

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月》

第一部分(1~3段):

写月下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

第二部分(4、5段):

写在孤寂凄清的月下,整理思绪:

忧愁沉重的。

第三部分(6段):

写姮娥为了理想——改变冰冷的月光,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3、主旨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作者感情

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5、写法特点

文章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

太阳——普照大地的爱

蜡烛——默默奉献的精神

火山——无穷的爆发力

组歌(节选)

1、文体特点

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

2、文章脉络

《浪之歌》:

  第一部分(1~4段):

写海浪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

  第二部分(5~7段):

写海浪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雨之歌》:

  第一部分(1~4段):

写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滋润万物,传递信使。

  第二部分(5、6段):

写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暗示尘世人生也是一个循环。

  第三部分(7、8段):

写雨来到了人的世界,而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的世界运动过程的各种形式。

3、主旨

  《浪之歌》中浪花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

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恋情。

 

  《雨之歌》这篇文章通过描述雨对海岸及世间万物的满腹爱情,刻画了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表现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4、作者感情

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5、写法特点

  《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

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11.敬畏自然

严春友

1、文体特点

议论性的散文(层层推进)

2、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1)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

第二部分:

1、(2-5)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2、(6-7)进一步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3、(8-10)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兄弟关系。

第三部分:

(11)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第1自然段:

反对“人与自然对立”、“人要征服自然”的说法。

第2自然段:

从人类认识自然的局限来批判人类面对自然的狂妄。

第3自然段:

指出人类开采自然资源可能就在危及自己。

第4自然段:

指出宇宙中存在比人智慧高的生物。

第5自然段:

人类智慧与自然智慧相比相形见绌。

第6自然段:

大自然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

第7自然段: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提出要“爱护”自然。

第8自然段:

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

第9自然段:

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

第10自然段:

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第11自然段:

提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3、主旨

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承认人类自身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要认识到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无情的令人畏惧的惩罚。

自然界是与人类平等的,人类应该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

4、作者感情

阐述了人和自然间的关系,告诫人们要爱护自然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5、写法特点

反问句(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3)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拟人修辞手法(有生动、形象、让人感到亲切的效果):

v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

v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v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

v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v宇宙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对比手法(突出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v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v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

v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v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1、文体特点

本文是报告文学,它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

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1.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的相同之处。

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同属于广义上的新闻范畴,都是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而且一般应为社会公众近期较关心的事件。

2.报告文学与消息、评论、通讯等的不同之处。

①时间上。

消息、通讯是最强的,基本都是当天或前一两天以内的事情,突出“新”的特点。

报告文学在时间上相对差许多,有时是已发生过一段时间再进行深入调查和细致报道,本文是记述探讨了罗泊布消逝几十年后再度被人们关注所写的一篇报告文学。

②表达方式上。

消息、通讯一般以记叙为主,以极简单的评论为辅,有时没有评论。

评论主要以记叙、议论为主,表明某个党派、阶层、团体或个人的观点;报告文学则可以广泛灵活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③文章目的上。

消息、通讯只是将事情公之于众,使人们了解最新近发生的事情。

评论则代表某一社会力量的观点和利益,引导舆论导向,阐释事件动态;报告文学则是对某一事件、现象的历史,发生发展的渊源、经过,事件造成的后果、影响,涉及到的社会范围,将来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影响作深入调查、了解、反思,其思想内涵、感情色彩、社会意义比前两者深刻得多,丰富得多。

2、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

(第1~3自然段)写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

第二部分:

(第4~9自然段)追溯历史上罗布泊的美丽景象。

第三部分:

(第10~14自然段)说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

第四部分:

(第15~25自然段)具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