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育教学理论与教科研水平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504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育教学理论与教科研水平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常州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育教学理论与教科研水平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常州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育教学理论与教科研水平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常州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育教学理论与教科研水平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常州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育教学理论与教科研水平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育教学理论与教科研水平考试试题.docx

《常州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育教学理论与教科研水平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育教学理论与教科研水平考试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州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育教学理论与教科研水平考试试题.docx

常州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育教学理论与教科研水平考试试题

2017年常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教育教学理论与教科研水平考试试题

第I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第II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说明:

①本次考试为书面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②本试卷分I、II两部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均为100分。

第I卷(教育教学理论100分)

得分

阅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序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下的空格中。

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句话体现了

A.学习者的差异性B.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C.学习方法的灵活性D.学习目标的生成性

2.民国时期,曾在山东邹平进行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运动的教育家是

A.叶圣陶B.梁簌漠C.蔡元培D.陈鹤琴

3.教育史上第一个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学科基础,建立起教育学理论的人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夸美纽斯D.卢梭

4.把教育看成是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一观点是教育的

A.复演论B.劳动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心理起源论

5.陈老师是一位班主任,她告诉学生不能随手丢垃圾,并且自己也从不随手丢垃圾,她一直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比任何语言都更有用。

陈老师的行为符合下列哪种学习理论

A.认知学习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

C.操作条件反射理论D.做中学学习理论

6.人们在印度的森林里发现一名幼年起就和狼群生活在一起的7岁“狼孩”,这名“狼孩”被解救后,不懂人类语言,不理解人类行为,完全按照狼的习性来生活,人们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他,但最终发现几乎没有成效,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关键期B.模仿期C前运算期D.顺序性

7.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

A.赞可夫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D.布鲁纳

8.刘老师在历史课讲到南昌起义的内容时,为了帮学生更好地记住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刘伯承、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等,刘老师编了一句,留着荷叶煮粥。

实际上就是根据起义领导人的姓氏谐音(刘,贺,叶,朱,周)组织起来的。

刘老师的教学是在帮助学生使用哪种学习策略

A.复述策略B.元认知策略C.编码组织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

9.某老师在因特网上查询天文景观流星雨的科普资料,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天文学科普网站。

为了方便今后经常测览该网站中的新内容,下列方法中最好的是

A.复剂网页上的所有内容到Word文档中

B将网添加到收藏夹中

C.将网址复制到一个Word文档中

D.保存当前览的整个网页到硬盘的文件夹中

10.某普通高中学校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自主发现和实现个人的潜能,能尊重自然、关爱他人、服务社会、造福世界的人”,学校的这一愿景属于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教学目标

11.下列关于论文参考文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了证明论文是旁征博引,必须要列参考文献

B.参考文献应该有完整准确的出处

C引用的著作类参考文献,应该用[J]表示

D.参考文献必须来源于权威期刊或出版的著作

12.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A.教育理论知识丰富B.职业道德崇高

C.文化学科知识渊博D.教学基本功过硬

13.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4.下列关于校本课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课程

B.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部分

C校本课程是学科课程的拓展

D.校本课程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来开发

15.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核心素养是一种高阶素养B.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统整与融合

C.核心素养不可测量D.核心素养与基础素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简答题(30分)

1.有人认为,课堂教学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为什么?

 

2.下面是何老师执教小学语文《春笋》时的一个片段。

师:

同学们,请大家看一看春笋的图片。

(PPT展示)

师:

请你来形容一下春笋的样子。

生:

我觉得春笋是由瘦到胖。

师:

哦,这应该是粗粗胖胖

师:

我们昨天都回家吃了春笋,春笋是什么味道呢?

……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何老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是否合理?

请简述理由。

(6分)

 

(2)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老师的教学设计或预期时,老师应该怎么办?

(12分)

 

1.案例分析题(25分)

张老师工作8年,不仅执教两个毕业班的数学课,还担任班主任一职,他工作认真、能力突出、成绩斐然,但他最近在职称评审中却不太顺利,连续参加了2年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理论考试,结果都没有通过,他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好所致。

这样的结果,也让张老师在思想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他觉得评不上职称,工作也没有多少意义,以前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都减少了很多,工作业绩也因此下降了不少,尽管校长也找张老师谈过心,但张老师始终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同事和领导都为张老师感到可惜,担心他会就此失去追求。

1.请你结合归因理论,分析张老师对自己考试失利归因的特点。

(4分)

 

2.请结合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分析张老师产生变化的原因。

(6分)

 

3.张老师怎样才能克服自己的职业倦怠?

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具体建议,(15分)

 

第II卷(教科研水平100分)

得分

阅卷人

1.简答题(15分)

李老师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提出:

“现在的老师工作负担很重,做教学研究会分散教师精力,因此,教师不需要做教学研究。

”你是否同意李老师的观点?

请简述理由

 

得分

阅卷人

2.理论应用题(25分)

某课题组邀请你参与课题《城市公办小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L.影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10分)

 

2课题组决定在研究的过程中把课堂观察法作为一种主要研究方法,请你结合研究主题设计份“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观察量表”。

(15分)

 

得分

阅卷人

六、理论应用题(60分)

某学校准备中报一项课题《农村初中理科实验探究课程发的案例研究》,课题组设计了以下四项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数学实验探究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

(2)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

(3)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

(4)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探究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

1.该课题研究内容的设计是否合理?

设计课题研究内容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10分)

 

2.请你为课题《农村初中理科实验探究课程开发的案例研究》设计一份完整的研究内容(20分)

 

3.请你以《农村初中理科实验探究课程实施策略》为题,写一篇学术论文。

(只要写出论文的一、二级标题即可)(30分)

 

2018年常州职称教育理论题

一、59加1分,这1分是老师借给你的,下次考好还给老师。

请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

 

二、学生屡次不交作业,老师罚站。

请从学生观角度分析。

 

一、教研组长给老师们布置作业,张老师说,把机会留给年轻老师,自己有了20年的教龄。

你是否同意张老师的观点,从教师知识结构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年轻老师小王刚刚参加工作,他认真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虚心向老教师学习,但是学期末的教学成绩还是不理想。

1、从教学规律和原则的角度分析怎样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你的教学经验,你给小王怎样的教学建议。

 

教科研

一、两位老师一为灌输式教学,另一位探究式教学

1、你同意哪一位老师的教学,为什么。

 

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能力,让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

 

二、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的课题

1、文献综述纲要,写出结构。

 

2、准备制作《幼儿园活动参与情况观察量表》,确定观察内容。

 

三、关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行动研究

1、研究内容

 

2、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写校本课程纲要

 

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策略》论文提纲

《走进新课程》资料查找目录

序言

1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通过课程来体现、实施。

P1

2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

3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p2

①知识传授——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②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③内容繁难偏、书本化——生活、趣味、经验

④主动学习、参与、探究、动手⑤评价促进教师、学生、教学实践的发展⑥三级课程管理。

4综合实践课程为必修课程: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5加强德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渗透。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2

1“知识经济”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提出。

2基础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P7李岚清、邓小平的话

3各国课改的共同趋势。

P8政府参与;协调与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目标……………………………………………………………………11

1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p11

2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转变课程功能;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联系;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建立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二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的调整……………………………………………………………………17

1课程的类型p17

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自的主导价值。

P17

3现行课程结构的不足p18发展单一性——多样化科目之间比重失衡——均衡化

4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p18-19

5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各自体现p19(结构上的三大基本特征)

6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p22一贯强调了连续性和顺序性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25

1分科课程的优点p25三点

2分科课程的缺陷p25概要阐述

3分科课程的特点p25①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②内容选择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

4综合课程类别p26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者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不同学科的互相整合。

5实施综合课程注意点p28

综合实践活动………………………………………………………………………28

1综合实践活动阐述p28和序言p3一样

2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p29

3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p29(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本质特性);自主性)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p30-31(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的重要手段更是实践探究的重要内容)

5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p32

6有效综合实践活动的遵循原则p32

7“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和课程的关系p34

8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原因/p35

9“研究性学习”课程注意问题(其中六”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p37

10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p38

11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p41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优秀传统

12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p44三个承接任务

“绿色证书”教育…………………………………………………………………46

1农村的”绿色教育”证书是”三教统筹”

三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49

1课程标准的定义/课程标准的内涵/课程标准的功能/p49

2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p50

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p51

4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转变p52(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关注教师教学向关注课程实施;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新课程标准的结构…………………………………………………………………53

1目标陈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

2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工作。

3新课程标准的特点p61五点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65

1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P65

2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是课程标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其核心是采取了行为目标陈述的方式。

P82

3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组织方式上呈现为“网络化”。

“网络化”,指内容和目标相交织,“课程目标”“专项内容”“内容目标”三个层级相交织的整合方式。

作为内容目标体系,它的内在关系具有显著的特点。

P84

4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操作方式上呈现为“行为化”。

“行为化”指对内容目标的具体操作提出行为要求和指导,一操作行为的实施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P85

四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意义……………………………………………………………………111

1课堂教学依旧是我中小学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P111

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改革观念,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观与学生观……………………………………………………………………113

1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p113p114

2过去的教学观p114

3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p115-116

4教学重过程。

教学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

教学过程指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P117

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5教学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p118

孔子说: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时教学活动一条基本规律。

6新课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7人?

独立意义?

(独立的头脑,学习主体,责权主体)p122

8师生关系包括:

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P122

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努力(尊重,民主,发展)p123

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真心对待真心爱护,展现魅力品味喜悦,完善个性展现魅力)(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p124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124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p125-128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上——行动研究——课程开发——社区型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师生关系:

尊重,赞赏;教学关系:

帮助、引导;对待自我:

反思;与其它教育者:

合作<与家长的关系>)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经验理论化。

学习方式……………………………………………………………………………130

1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单一、被动——多样、主动)p130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价值观、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p131-133

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135

1现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p135

2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强调内容(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考评制度)p136

现代教学技术………………………………………………………………………138

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的原因。

五新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141

1新课程评价发展的特点(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④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p141-144

2基础教育评价主要问题(内容偏,标准无个性,方法单一,主题被动,重心偏移)p145

3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重点(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考试的改革重点)p146

4发展性评价的内涵p148

①根本目的——促进发展②与课程功能转变相适应③体现新观念新趋势④内容综合化⑤方式多样化⑥主题多元化⑦关注发展过程

5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思路p149

6课程评价改革注意问题p150

学生评价……………………………………………………………………………151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环节(①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②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③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④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p151-154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注意点(①全面非全优;②评价技术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3成长记录袋的质性评价方法(意义p157;问题;p158评分注意点p159)

4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的体系p160

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智力的结构》

①乐观的“学生观”②重新构建“智力观”③树立新的“教育观”——理解实践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161

1促进教师评价体系的四个环节

①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②设计评价工具③收集分析反应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④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革要点,制定改进计划p162-167

教师评价包括:

教学评价,教师素质评价

2开展教师自评“反思”的原因p167

①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②自评改变了教师原来的消极被动的被评价低位,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元③教师评价自己,学校也可全面掌握教师信息

3开展教师自评的建议/p168

4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p170

四条原则:

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歇息分析看待评价结果;校方综合分析多方信息;家长学生参与教师评价需要引导p171

4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p173

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评价…………………………………………………………175

1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p175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2学校评价体系包含内容p178

考试改革……………………………………………………………………………181

1评价改革与考试改革的区别p181

2考试改革的突出表现(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结果处理;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p183

考试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法师,需要和其它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全面评价和判断学生发展的状况。

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一部分。

3“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的错误理解p185

考试万能的错误理解。

真正影响和解决本次课改的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观念,时间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课程观、教育观、学生发展观和教师观等,而不是某种方法和技术。

六新课程的管理

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192

1防止课程管理权力下放”一放就乱”的局面p194

2我国有条件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管理机制。

P193

课程管理政策与制度………………………………………………………………196

1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各自定义p196

2三级课程管理各自的职责p197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所有的课程计划只有到学校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所以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对于确保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活动课,选修课与校本课程的关系/p200

4三级课程管理防止不考试的课程落空p204

5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多样化、选择性、高质量p205

6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p205《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2001年第11号部长令施行

7教材编写人员的条件五点p207

8教材审定制的内容p207立项、核准、初审、试验、审定

9建立学校选用为基础的教材管理机制的原因p208

七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意义……………………………………………………………………211

1课程资源的定义和特点

2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3校内与校外课程

4校外课程资源内容,开发和利用/

5课程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6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改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的意义

7有教科书时,提出课程资源的原因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16

1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例:

中美教画苹果)

2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不是编教材

3新教材的特点

4筛选课程资源的方法和原则

5一般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资源各自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八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

新课程组织与推进的基本思路……………………………………………………226

1开放,民主,科学的工作思路

新课程推进的基本方针与总体规划………………………………………………229

1基本方针:

”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及坚持此方针的原因

(首先基础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其次改革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

基本原则,工作方针。

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验任务………………………………………………………231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p231

2非实验区为实施新课程需要做的准备p233

新课程的支持保障体系……………………………………………………………234

1做好保障工作的内容,四点p234

2为保障新课程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