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九年级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372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九年级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六九年级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六九年级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六九年级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六九年级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九年级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docx

《六九年级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九年级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九年级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docx

六九年级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

(教师用)六—九年级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

六年级(上、下)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

1、《陋室铭》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

这是所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

没有管、弦演奏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身心劳累。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

没有管、弦演奏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身心劳累。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答:

孔子说过:

(有君子住在里头)有什么简陋呢?

3、《爱莲说》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

4、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

答:

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清水的洗涤却不妖艳。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香气越是离得远越觉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5、《橘逾淮为枳》选自《晏子春秋》,作者是春秋时期的齐国政治家晏子

6、句子翻译

(1)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答:

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答:

圣人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

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作者是唐朝的孟浩然。

8、《望岳》作者唐朝的杜甫。

9、《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宋朝的苏轼。

10《黄鹤楼》的作者是唐朝的崔灏。

1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唐朝的王维。

12《送友人》的作者是唐朝的李白

七年级(上)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

1、《登高》的作者是唐朝的杜甫。

2、《卖炭翁》的作者是唐朝白居易。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4、《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作者是唐朝的常建

5、《伤仲永》的作者是宋朝的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6、《周处》的作者是南北朝的刘义庆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家的孟子(人名)名孟轲。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8、《卖油翁》的作者是宋朝的欧阳修,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

9、《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朝的魏学洢本文选字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10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答:

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技亦灵怪矣哉!

答:

这技艺也真够灵巧奇妙的了!

(3)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同。

答:

袒着胸露着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二人不同。

(4)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答: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代无人能同他相比,他也凭此本领自夸。

(5)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答: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死亡。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

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8)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

用这些来震撼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性格,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9)且人患志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答:

再说人就怕不立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10)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答: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便就近借来给他。

(1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答: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它立即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七年级(下)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

1、《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柳宗元(人名),字子厚,是唐朝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另一篇文言文小石潭记。

2、《黠鼠赋》选自,作者是宋朝的苏轼

3、《狼》的作者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它是一部短篇文言小说集。

4、《凉州词》的作者是唐朝的王翰。

5、《已亥杂记》的作者是清朝龚自珍

6、《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宋朝的苏轼(人名),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江城子”是词牌,“密州出猎”是题目。

7、《如梦令》是宋朝李清照(人名)的作品,作者号易安居士,该作者的作品风格属宋词中的婉约派。

8、《一剪梅》是宋朝的李清照(人名)的作品。

9、翻译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答: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答:

于是屠夫跑过去靠在它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答:

骨头已扔完了,然而两只狼仍像原先那样一起追赶。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答:

屠夫这才醒悟前一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诱骗对手。

(5)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答:

因而它并没有咬东西却装着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死的样子来求得逃脱。

(6)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答:

把老鼠从袋子里倒出来,不料它掉到地上就跑掉了。

即使是敏捷的人,也会措手不及。

(7)虎因喜,记之曰:

“技止此耳!

答:

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着说:

“它(驴子)的技艺只不过如此罢了。

(8)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答:

过了一会儿才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的,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9)益习其声,又近吃前后,终不敢搏。

答:

(虎)渐渐地听惯了它的叫声,就又走近它的身前身后,但终究不敢向它进攻。

(10)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答:

一只老虎看见它,觉得是个又高又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便隐蔽在树林里偷看。

八年级(上)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

1、《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与他合称为唐宋八大家的还有韩愈、

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

2、《孔孟论学》前四则选自《论语》,后两则选自《孟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

3、《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的作者是清朝的郑燮(人名),号板桥。

本文选自《板桥家书》。

4、《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是清朝的袁枚(人名),字子才号简斋,文中的随园主人i就是作者的自称。

5、《问说》选自《孟涂文集》,作者刘基是清朝桐城派散文家刘开(人名)

6、《卖柑者言》选自《诚意伯文集》,作者是明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7、翻译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答: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

(2)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答:

隔着竹林就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的声音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

四面有竹子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旁人,令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

孔子说: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而无所得。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勤勉好学,不以对下请教为耻,因此给他谥号为“文”。

(6)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答:

现在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仅是种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也就不能学好。

(7)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答:

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谁孔子呢?

(8)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答:

况且过目就能成诵,又会产生什么都记诵的坏处。

(9)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

答:

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好不容易借来了,必然担心别人催着要还

(10)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答:

我去跟他借,他不肯,回来后梦里还出现那种情形。

(11)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答:

这时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少年时候的光阴是多么可贵。

(12)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

答:

世间欺骗别人的人不少啊,难道只是我一个吗?

八年级(下)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

1、《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2、《公输》的作者是墨子(人名),选自《墨子·公输》,是墨家家的经典著作。

3、《庄子钓于濮水》选自《庄子·秋水》作者是战国期的庄子。

4、《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时左丘明所作。

5、《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它是我国著名的国别体体史书,是由战国时期的刘向编订的。

6、《诉衷情》选自《放翁词》,作者是南宋朝的陆游,他的号是放翁。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诗以寄》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该作者的作品风格和苏轼一样同属豪放派。

8、《青玉案·元夕》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

“元夕”是这首词的题目,它指的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9、翻译句子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答:

这就叫做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

由此看来,您受蒙骗实在太厉害了。

(3)吾孰与徐公美?

答:

我和城北徐公谁美?

(4)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答:

朝廷中的臣子,没有不惧怕大王的。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答: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答:

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了。

如果作战请让我跟您同去。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答:

有权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答: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按照实情去判决。

(9)愿以境内累矣!

答:

“(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

(10)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答: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

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九年级(上、下)文学常识、句子翻译测试

1、《岳羊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的范仲淹(人名),字希文,谥号文正。

2、《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宋朝的欧阳修(人名),字永叔。

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3、《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历史学家、文学家。

4、《答司马谏议书》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宋朝的王安石(人名)。

5、《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晋朝的陶渊明(人名),作者在文中塑造了“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后人就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当成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世外桃源”。

6、《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

7、《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是清朝的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8、句子翻译

(1)及即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答:

登上山顶以后,看到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着南面的天空。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答谁知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

(3)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答:

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又睡下。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答:

哪像我的乡邻天天在危险之中呢!

(5)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答:

其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交。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答: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答:

他们自己说祖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再出去。

(8)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

名和实的关系弄明白以后,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弄清楚了。

(9)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答:

至于怨恨和诽谤很多,那本来事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10)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答:

推行历史上贤明君主的政治措施,用来兴办有利的事情,革除弊政。

(11)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答: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1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答: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么?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答:

醉翁的本意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之中。

(1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

这种人不因环境(好坏)和自己(得失)或喜或悲。

(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

他们在朝廷做官就为黎民百姓担忧,在僻远的江湖就替君王担忧。

(教师用)09届诗、词、曲欣赏

六(上)

第一首:

望岳

(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黄。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作者在诗中描写了自己眼里的泰山,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B、诗的前三联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一联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C、诗的尾联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因此一直激励着历代力争上游的人们。

D、全诗意境开阔,格调高昂,抒发了诗人奋力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

2、诗歌语言精练而蕴含无穷的意味,品析“阴氧割昏黄”一句中的“割”妙用。

答:

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二)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2、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

试从这首诗中选取例子予以说明。

答:

如:

“阴阳个昏黄”中“割”是一个普通的字,但在这是写出了山南阳光灿烂,山北被泰山挡住阳光,因而阴晦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泰山的高耸险峻。

(三)

1、“岱宗夫如何”一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仰慕、惊叹的情感,写得非常传神。

2、“齐鲁青未了”一句以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作者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黄”描绘出泰山景色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特点。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D)

A、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赞美。

B、对泰山高大巍峨的赞叹。

C、想攀登泰山的愿望。

D、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四)

1、“岱宗夫如何?

”一句中“岱宗”指的是泰山。

2、下列空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全诗以“望”入题,却不着一个“望”字,情景交融,赞叹不已,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

B、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拨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C、“齐鲁青未了”中的“齐鲁”指的是山东地区,这首诗是杜甫在中年漫游生活中来到山东时所写,以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的热爱之情。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的景物主要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和投林还巢的鸟。

透过描写的景物还能体会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五)

1、对诗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割,是形容山南山北判若黄昏和清晨))

A“岱宗”,对泰山的尊称。

B“阴阳割昏晓”是说:

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被山峰隔开了

C“决眦入归鸟”是说:

只有双目圆睁凝视着,才能看得清入巢的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中的“会当”是“一定要”的解释,“凌”是“登上”的解释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D(富有哲理已经是高度概括了,就不能再说一般登山的事))

A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篇末点睛,写有王跃而生的登岳的豪情,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主体得以升华。

C对比杜甫《登高》一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此诗表现的是青年杜甫的另一种人生态度。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因此一直鼓励着后人勇于攀登泰山。

第二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景色怎样的特点?

答:

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优美风姿。

2、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

答:

诗人抓住西湖景物特点进行描绘议论,并运用比喻手法刻画出了西湖风采,表现了诗人景色的热爱与赞美。

(二)

1、“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从两种水、山地貌,晴、雨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晴雨多变的特点。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西湖无时不美的绰约风姿的特点。

3、关于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是)

A、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B、这首诗写于苏轼任职海南期间,应朋友之邀写了这首诗。

C、因为这首诗,西湖有了“西子湖”的别称。

D、“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三)

1、诗中的“西子”指的是西施。

2、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七言绝诗。

B、一二句写西湖水光山色无论晴雨天都是美好奇妙的。

C、撒播内四句运用比喻是为了赞美西子的美丽。

D、“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照应。

(四)1、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没有晴天美好。

B、第二句说雨中的山云雾迷茫似有若无,非常奇怪。

C、第三句在西湖和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的关系。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既是描写西施的,也是描写西湖的。

2、本诗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六(下)

第三首:

黄鹤楼

(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作开头交代黄鹤楼的来历,作者寻踪至此,却是人去楼空,发出世事茫茫的慨叹。

2、作者登高远眺、描绘江景,采用对偶的修辞,展现出视野辽阔、植物茂盛的景象。

此句中的叠词“历历”、“萋萋”的使用,是诗歌朗读时呈现声音铿锵和谐的音律美的特点。

3、关于此诗,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现是(A)

A、这首石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B、这是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情感的作品。

C、这是抒写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D、这是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二)

1、阅读全文,指出加粗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D(悠悠:

久远的意思))

A、昔(旧的、以前的)人已乘黄鹤去。

B、此地空(空荡荡)余黄鹤楼。

C、黄鹤一去不复(再)返,D、白云千载空悠悠(形容从容不迫)。

E、晴川历历(清楚可数)树。

F、芳草萋萋(草木茂密的样子)鹦鹉洲。

G、日暮乡关(家乡)何处是?

H、烟波(雾霭笼罩的朦胧)江上使人愁。

2、对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满怀思乡愁绪的作品))

A本首诗的主旨是:

借求仙访道题材,以抒发自己在现实中遇到的不平。

B诗人巧妙地利用了黄鹤楼的传说,从而使诗篇产生了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

C诗中描写了登黄鹤楼所见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

D“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第四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人。

1、颈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撼”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答:

“撼”字写出了洞庭湖破涛滚滚,把岳阳城都撼动了,表现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答:

这首诗表达了希望获得张丞相的赏识,获得朝廷任用,在仕途上得到发展的愿望。

(二)

1、此诗是孟浩然写给当朝丞相张九龄的,表达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他援引、引荐的心情。

2、诗歌开头从描写洞庭湖水涨时湖面平满和水天相接的盛大景象,接着写洞庭湖滚滚滔滔的声势,附近都处在水气的笼罩之中。

3、面对滔滔湖水,欲济无舟楫,作者把话题从描绘景色转至言事,以舟楫喻引荐之人,一语双关,把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的心情表达得自然恰切。

4、关于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A、诗歌前半部分写洞庭湖优美景象,后半部分抒发想做官却投靠无门的心情。

B、这首诗运用的是借事说理的手法。

C、“涵虚混太清”与“波撼岳阳城”句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洞庭湖湖水磅礴的气势。

D、“徒有羡鱼人”化用“临河而羡鱼,不知归家织网”谚语来暗示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人引荐。

(三)

1、“垂钓者”在诗中的含义是引荐人才的人。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现是(D)

A、本诗题目《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张丞相”指的是当时任宰相的张九龄。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云”和“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了。

C、“欲济无舟楫”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的是自己有做出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是没有人推荐。

D、“端居耻圣明”说的是自己有一身才能却没有被发现,不能为国家出力,只能无所事事,这真是君主的不圣明啊。

(四)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作者是唐朝的孟浩然(人名)。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开头两句写站在湖边,远跳湖面的景色,突出了浩瀚的湖水和痛苦浑然一体的雄伟景象。

B、三四两句描写洞庭湖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波涛汹涌使湖滨的岳阳楼都受到了震撼。

渲染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C、五六两句以自己意欲渡湖可是没有船只为喻,表达自己因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退隐江湖的决心。

D、最后两句巧妙地化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古诗,委婉含蓄地希望对方给予帮助。

(五)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张丞相的引荐))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丞相的引荐))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第五首:

山居秋暝

(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苏轼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表达的画面。

答:

一轮明月高挂蓝天,月光透过松枝照下来,清澈的泉水淙淙地在山石上流淌。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诗人描写了深山宁静、优美的景物和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洁净纯朴的山野生活的喜爱和决心远离灌肠、洁身自好的思想。

(二)

1、诗中以动写静的名句是(C)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D、随意春芳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