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264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范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范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范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范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

《范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

范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伴你教品德与社会]我长大了

  〖学生实态〗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感知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的同时,并不知道爱与关怀应该是双向的,对父母所给予的深情的爱,他们往往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心安理得。

这些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不知道理解、关心他人,不知道父母抚育自己的艰辛,不懂得理解与关心父母,特别是不懂得应该回报父母的抚育与关爱,因此,对学生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从人之初始,从他们的孩提时期,从他们的家庭生活、家庭构成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开始,对他们进行教育。

这种教育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植根于他们的生活之中,因此是十分有效的。

  〖教科书分析〗

  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家庭中生活并成长起来的。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从出生到逐步健康长大过程的回顾,启发学生理解父母给予自己生命的恩情,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回味自己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体会家庭的亲情,对自己的成长经历产生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聆听父母的心声、学生自主的讨论、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成长,从而热爱家庭,关心和孝敬父母长辈,具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能够反映自己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事情。

  

(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以及父母与家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学生如何认识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具有的关系。

  3.课前联系一些学生家长,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在承担家庭角色时的内心想法,并在课前用录音机录下一些家长的心里话。

  4.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懂得孝敬长辈;知道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互相尊重,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相待。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事物与现象。

  3.知道有关自己成长的事情,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知道在家里应具有哪些文明礼仪,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通过播放父母对孩子说的心里话,营造一种温馨感人的气氛,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感受父母的爱意,体会亲情,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

  2.通过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温馨美好画面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这一问题的思考,进而深切地体会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同时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3.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已经长大了,我应该为创设温暖的家做些什么”,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对学生进行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能力的训练,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分析事物和现象。

  4.在本节课的结尾,通过“我的心里话”让学生把自己在整节课积聚的情感释放出来,把自己对父母的热爱与感激之情真切地表达出来,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实施过程〗

  

(一)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亲情

  1.教师播放录音。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的学生家长平时想对自己的孩子说却又没能说出口的心里话的录音,并在播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反应。

  2.教师提问。

  让学生说一说听了录音后的感想。

可以选择那些听了父母的话热泪盈眶的学生回答,使课堂气氛进一步升温。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谈体会,以营造一个相通且相同的心理环境。

  3.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设问。

  师:

我们这节课的名称是《我长大了》,但是为什么张老师却要在课上放录音,又要你们谈感受呢?

这和我们的新课有什么关系呢?

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教师仔细听完学生的回答后,给予称赞。

  

(二)我们美好的生活是谁带来的

  1.教师请学生借助投影仪向同学展示一些自家美好生活的照片,大家一起分享美好幸福的回忆。

  2.通过对照片的描述,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美好的家庭生活是父母长辈付出了努力和心血换来的,体会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我为温暖的家做些什么

  1.教师提出问题。

  师:

在这样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同学们一天天健康地长大了。

但是你们在享受温暖生活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应该为这个温暖的家做些什么,对家庭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

讨论完毕后,每组选派几名代表陈述本组同学的观点,并要说明理由。

  3.教师在对每个小组的陈述进行评价之后,将学生写的卡片贴在“温馨宝典”――红心卡上。

  4.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质疑、解释、补充等活动,逐渐地转变了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开始形成了主人翁责任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四)我的心里话

  1.教师引导学生对父母说说心里话。

  师:

你们真是长大了,懂事了,说得多好啊,老师都感动了,要是你的爸爸、妈妈能听到,一定会很高兴的。

你愿意说给他们听吗?

  2.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话尽情地说出来,使学生与旁听的家长一起分享家庭的温暖。

  〖反思〗

  父母对于子女深切的爱是从子女诞生伊始就产生了,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家庭生活之中,并贯穿于子女成长的整个过程。

学生沐浴在这种至爱之中,但往往是身受却未必感同。

要想达到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产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和行为,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情感是本主题教学中的重点。

因此,我在对这一主题的教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把情感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如从课前调查访问学生家长到请一些学生家长认真做准备、制作录音等,这就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始终沉浸在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之中,较好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从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表现看,基本上达到了“以情动人”“以情晓理”的效果。

因此,以情感作为主线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的设计是正确的。

虽然课前的准备工作量是很大的,但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本班学生的人数较多,小组人数也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集体讨论的时间很短,未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以改进的。

  〖反思〗

  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体验,《我长大了》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生活,提升学生对家庭生活的认识”的要求。

  这节课用播放父母的录音导入,中间有父母参与课堂活动,让课堂教学与家庭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了课外的课程资源,并且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具有激励作用。

学生在课的结尾进行的“我的心里话”这一活动中的真诚表现,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爸爸、妈妈抚育我

  〖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体会是父母给了自己生命,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懂得个人的健康平安是家长呵护的结果。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体验能力及收集资料的能力,进而发现和理解生活中蕴涵的道理。

  3.感受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萌发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重和孝敬之情,形成热爱家庭的态度和情感。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实施过程〗

  我懂事了

  〖本课题教学目标〗

  1.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

  2.学会关爱父母、关心家庭,增强自己对家庭的责任感。

  3.乐于分担家务,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通过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活动引入主题。

  使学生加深对父母的热爱之情,并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介绍父母的工作。

  2.交流活动。

  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并谈谈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

  请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的工作情况,并谈谈自己父母在工作岗位上对社会做的贡献。

  通过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对家长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从中了解到一些平时不知道的情况。

  3.了解母亲节和父亲节的由来,提升对父母的情感。

  4.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学会关爱父母,并设计自己孝敬父母的行动计划。

  6.家长评议,并与学生进行交流。

  〖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体验与父母的亲情,帮助学生把这种亲情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将对父母的爱落实到行动上。

在课前,请学生先了解家长的工作情况,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二)实话实说

  1.请家长介绍自己的工作。

  请家长在课上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

(让学生了解为人父母的家长承担着家庭生活、哺育子女的重担,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用辛勤的劳动为社会做着贡献。

  2.学生现场采访家长。

  生:

您工作那么忙,还要照顾孩子,累不累?

  生:

您觉得工作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生:

如果您的孩子调皮,您会怎样?

  (三)交流活动――“夸夸自己的父母”

  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介绍自己父母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尊重父母的劳动,为父母的工作而自豪的情感。

在交流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对父母的工作流露出贵贱之分的错误认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帮助他们认识到,人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有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学生关注自己的工作情况。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为家庭做着贡献。

  (四)知节日、知典故、知传统

  使学生对父母的亲情上升为理性的爱。

  1.了解母亲节、父亲节的由来。

  2.由己及人,交流古今中外父母关爱子女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所有的父母都是值得尊重的,他们在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

  3.在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的时候,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

  4.组织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古诗《游子吟》,引导他们认识到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师提问学生《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回报父母。

  (五)讨论与行动

  1.学生讨论和发表。

  师:

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回报自己的父母呢?

  生:

打酱油。

  生:

拖地。

  生:

收拾房间。

  ……

  让学生议一议:

  

(1)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父母有什么样的反应?

(引导学生认识到做这些事就是懂事的表现。

  

(2)还有哪些事情可以不用父母为我们操心?

(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和克服坏习惯也是懂事的表现。

  (3)哪些事情我们已经做了?

  (4)哪些事情我们还没有做好?

  2.设计一周行动计划表。

  教师说明要求:

  ★一定是自己力所能及的、经常需要做的日常家务劳动,而且一旦列入了计划,就应坚持下去,不能只是“三分钟热情”。

  ★直到现在为止,还是爸爸、妈妈在做的日常简单家务劳动。

  ★内容不要过多,一两项即可,最好不要超过三项。

  (六)信息反馈,情感交流,真情互动

  1.展示学生的行动计划,并请家长做出评价。

  2.现场采访家长。

  看了孩子们的计划,您有什么感想?

您对孩子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家长们纷纷表示很受感动,觉得如果孩子能像计划中的那样做,会觉得孩子太乖了、太懂事了,会更加爱孩子的,并希望孩子们能够持之以恒。

  3.学生讨论。

  请学生谈一谈对家长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

(学生纷纷表示,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对他们的劳动说“不”;希望爸爸、妈妈在他们没有按照计划做的时候提醒他们。

  4.教师总结。

  师:

同学们通过对家长工作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父母工作的艰辛,从而更加体谅父母,关爱父母,表示要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分忧,这说明你们都长大了,懂事了。

我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你们对爸爸、妈妈的付出一定会有所回报,如果那样的话,你们的爸爸、妈妈一定会更爱你们,你们的家庭一定会更加温暖、更加幸福。

  5.布置作业。

  

(1)按照行动计划表去做。

  

(2)以日记的形式写出行动后父母的反应及自己内心的体验。

  家里的文明礼貌

  〖本课题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确立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树立对爸爸、妈妈要有礼貌的情感。

  2.懂得文明礼貌可以让亲人间关系更融洽,文明礼貌可以筑就一个暖意融融的家。

  3.知道在家里什么时候怎么做才是文明礼貌的行为,并乐于去做,进而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1.用调查统计的方式得出在家里不注意文明礼貌是个普遍现象的结论。

  2.用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在学校与在家不同的行为表现。

  3.用体验的方式感知亲人间注意和不注意文明礼貌时,自己的切身感受有什么不同。

  4.用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在哪里。

  5.探究、讨论和设计:

家里有哪些地方需要文明礼貌,小组讨论,并设计出《家庭文明公约》。

  〖实施过程〗

  

(一)调查和统计

  教师出示四种画面,请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情景在自己的调查表上做出选择。

要求是:

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对每个情景中的两种表现做出选择。

  第一个情景:

早晨离家上学前

  A.向父母说“再见”;

  B.天天在一起生活,天天都见面,说不说“再见”无所谓。

  第二个情景:

当有事要进父母房间时

  A.敲门,得到允许后再进去;

  B.都是一家人,没必要敲门,可以直接推门进去。

  第三个情景:

妈妈做好了饭,叫你和爸爸吃饭

  A.等妈妈―起吃;

  B.都是一家人,你等我,我等你,多累呀,可以边吃边等。

  第四个情景:

回家之后,很累了

  A.坐要讲究坐相,再累也不能四仰八叉地;

  B.往沙发上一躺,怎么舒服怎么坐。

  接着请各小组分别统计组内A,B选项人数的多少,然后全班统计A,B选项的人数。

最后的统计显示:

选A的有16人,选B的有24人。

  

(二)讨论和探究

  师:

现在大家可以看出选A和选B的人数相差不多,但你们能看出选A和选B的同学代表了哪两种观点吗?

  (学生说得比较零散,有的说选A的表示一家人比较客气,选B的表示在家里很随意很自由等。

板书――A选项代表的观点:

家人之间也应该讲文明礼貌;B选项代表的观点:

家里是自由自在的地方,可以完全放松自己。

  师:

选A或选B的同学能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教师要给出争论的时间,让学生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时学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选B的学生坚持认为,在学校都被管够了,在家里还要注意这注意那,累死了,家都不像家了;而选A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家里人会很高兴和舒适,觉得选B的同学太自私了。

  师:

刚才你们说的听起来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的,让我们来看几个采访片段,听听家里人的感受吧。

  (三)体验和感受

  播放采访学生家长的录像片段,小记者向家长提出的问题:

  

(1)妈妈正在做饭时,孩子自顾自吃起来和等妈妈一起吃,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孩子进您房间时,敲门好还是不敲门好,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

  师:

(提醒学生)这都是我们学校我们这个年级的学生家长,你们的爸爸、妈妈想法一定和他们差不多。

  (通过播放采访录像,学生发现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和站在家人的角度想问题是不一样的。

这时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只顾自己。

比如吃饭,本来想一家人没必要等,但如果和爸爸一起等妈妈吃,妈妈是很高兴的。

教师再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一下,自己对家人或家人对自己,讲文明礼貌和不讲文明礼貌时的不同效果。

结果有的学生说爸爸进他房间,不敲门自己会觉得很不高兴,是“打扰我了”;父母外出不打招呼是“不怎么在乎这个孩子”。

然后引导学生将心比心。

  师:

你希望父母尊重你,那你对父母应是怎样的态度呢?

  (得出结论:

我们的家庭只有互相尊重,相互讲文明礼貌,才会让家里充满爱和温暖。

讲文明礼貌,实际给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带来了舒适温馨的感觉。

  (四)讨论和总结

  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概括在家里注意文明礼貌的好处,全班交流。

  生:

文明礼貌让家里每个人都快乐。

  生:

温暖的家庭从文明礼貌做起。

  ……

  (五)讨论和设计

  让学生思考家里还有哪些地方应该做到文明礼貌、怎么做,并根据“什么时候”和“怎么做”的思路设计出《家庭文明公约》,并拿回家和父母交流讨论。

学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如家庭成员不管谁有事出门,都要相互打招呼;回到家里也应该打招呼“我回来了!

”;互相之间都不能翻私人的东西等。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多用了“相互”的概念,可见他们很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示出了“平等”观念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成人平时都爱给孩子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却没有想到家庭的氛围和习惯是要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创设的。

  居家生活讲节约

  〖本课题教学目标〗

  1.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节约是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表现。

  2.学习合理消费,乐于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勤俭节约的具体做法。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布置调查采访任务,带领学生到军队干休所调查,并做好记录。

  第二课时

  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己调查采访的成果,并在全班交流;召开“节约与攀比”小型讨论会。

  〖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调查、参观、访问任务

  

(二)调查访问过程

  1.带领学生到军队干休所老干部活动室,听取姚老(78岁)、王老(81岁)的报告。

在做报告的过程中,姚老脱去了外衣,露出至今仍穿着的、打着补丁的衬衣。

  生:

老爷爷,现在您穿的衬衣,在我家早当抹布用了。

  生:

您家没钱吧?

  从大多数学生的眼神里,我发现学生对眼前看到的情况不理解。

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王老、姚老的情况:

王老就任过晋冀鲁边区抗日一营营长、华北野战军某部司令,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离休后来到大连;姚老曾任满蒙抗日联军兵团参谋、东北野战军某纵队政委,解放后在东北局任职,离休后来到大连。

他们都在20世纪30年代参加了革命,打过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奋斗了几十年,他们都有60多年的军龄,是军级以上的干部,每月的离休金有3000多元,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勤俭的作风,将节省下来的离休金用于对子女的教育和对希望工程的捐助。

  王老:

(语重心长地)孩子们,知道你们佩戴的红领巾的来历吗?

  生:

纺织厂做的。

  生:

是先烈用鲜血染红的。

  姚老:

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下一代不再挨饿受冻。

听说你们当中有些同学有浪费、攀比的现象出现,你们认为这样做对吗?

  同学们有的默默无语,有的惭愧地低下了头……看得出来,学生大都被老人们勤俭的作风、高尚的精神境界所感动。

  2.参观展览室。

  我们参观的干休所展览室的陈设很简单,除了玻璃罩下的一件件珍贵的展品和图片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被眼前的一件件、一幅幅展品及图片惊呆了。

“这样的衣服也能穿?

”“这样的碗也能用?

”……学生在窃窃私语。

  3.学生向老革命、老干部进行访问。

  生:

爷爷,您什么时候参加革命的?

  生:

那个时候您们的生活条件怎么样?

  生:

现在生活好了,您们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老干部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使学生了解到,在战争年代,环境非常恶劣、条件异常艰苦,广大军民养成了不怕困难、自力更生、艰苦朴素、不浪费、讲节约的良好作风,并将这种作风保持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