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典故之断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239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中的典故之断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成语中的典故之断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成语中的典故之断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成语中的典故之断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成语中的典故之断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中的典故之断句.docx

《成语中的典故之断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中的典故之断句.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语中的典故之断句.docx

成语中的典故之断句

成语中的典故

煮豆燃萁(曹植)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煮豆燃萁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破釜沉舟(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纸上谈兵(赵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背水一战(韩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指鹿为马(赵高)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围魏救赵(孙膑)

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卧薪尝胆(勾践)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

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负荆请罪(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

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闻鸡起舞(祖逖)

《晋书·祖逖传》:

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望梅止渴(曹操)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

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完璧归赵(蔺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惊弓之鸟(更赢)

《战国策·楚策四》:

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比喻经过惊吓的人。

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程门立雪(杨时)

出自《宋史·杨时传》:

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现比喻尊敬师长。

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毛遂自荐(毛遂)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胸有成竹(文与可)

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草船借箭(诸葛亮)

《三国演义》: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

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铁杵成针(李白)

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李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前途光明的学业或事业,即便有天赋的人去学习去做事,也是难以一帆风顺的。

但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学下去做下去,最后一定能成功。

四面楚歌(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草木皆兵(符坚)

《晋书·苻坚载记》: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约法三章(刘邦)

《史记·高祖本纪》: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现在指以语言或文字形式定出几条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条款。

老马识途(管仲)

《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

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滥竽充数(南郭)

《韩非子·内储说上》: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

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

或者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明镜高悬(秦始皇)

《西京杂记》卷三:

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

又名秦镜高悬。

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

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执法严明,办事公正无私。

也比喻目光敏锐,识见高明,能洞察一切。

名落孙山(孙山)

宋·范公偁《过庭录》: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

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悬梁刺股(苏秦)

悬梁

《太平御览》卷载:

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刺股

见于《国策·秦策一》载: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

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

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班门弄斧(梅之滨)

《蓬轩别记》:

采石江头李太白墓在焉往来诗人题咏殆遍有客书一绝云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亦确论也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

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纸醉金迷(孟斧)

宋·陶觳《清异录·居室》:

(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纸光莹四射金采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醉,醉人;迷,被迷住。

原意是被光芒四射的金纸所迷住。

后用来形容奢侈豪华腐朽享乐的生活。

按图索骥(伯乐)

伯乐《相马经》:

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

索找;骥良马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寓意为:

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能死背教条生搬硬套,否则会闹出笑话招致损失;应当在实践中验证前人流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暗箭伤人(公孙子都)

宋·刘炎《迩言》卷六:

暗箭中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以其掩人所不备也

放冷箭伤害人。

比喻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人。

百步穿杨(养由基)

《史记·周本纪》: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春秋时楚国养由基善于射箭,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

后形容箭法或枪法非常高明。

杯弓蛇影(杜宣)

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

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後郴因事过至宣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於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鞭长莫及(伯宗)

《左传·宣公十五年》:

楚子伐宋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原意是虽然鞭子长,但是打不到马肚子上。

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病入膏肓(缓)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所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膏肓:

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

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

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寒而栗(义纵)

《史记·酷吏列传》:

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相传义纵为整顿定襄的治安风气,一下子处决了四百多个重罪犯和为罪犯开脱的人。

那天虽然不冷,但却使得当地老百姓吓得发抖。

栗,指打颤;不寒而栗,指不冷却又不断打颤发抖。

形容十分害怕。

车水马龙(马皇后)

《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

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车像流水,马像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出尔反尔(孟子)

《孟子·梁惠王下》:

吾之有司为国而死者三十三人而民皆不为其长上而死之也诛之则不胜诛不诛则又痛恨民众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中老弱者辗转饿死乎沟壑轻壮者则逃难至四方如是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者怠慢而残害下者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恰好得以返还其恨也君无须责之焉君行仁政则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

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出人头地(欧阳修)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让这个人高出一头。

后形容超过一般人或高人一等。

唇亡齿寒(宫之奇)

《吕氏春秋·权勋》: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 

荀息曰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著之外皂也君奚患焉  

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道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攻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亡:

没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利害相关。

打草惊蛇(王鲁)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

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

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大义灭亲(石鹊)

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子从弑君之贼国之大逆不可不除故曰大义灭亲

左传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诗.邶风.击鼓.怨州吁也)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卫大夫也石厚之父也石碏汉丞相石奋之先祖)谏曰:

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恨也)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左传鲁隐公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  

及卫州吁立将脩先君之怨於郑而求宠於诸侯以和其民使告於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於是陈蔡方睦於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公问於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

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於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於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於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涖杀石厚于陈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为维护正义,对犯罪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有惩罚。

 

东窗事发(秦桧)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四·佞幸盘荒》:

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其意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熺亦死王氏没蘸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东窗下谋划的事被告发。

比喻阴谋败露。

东山再起(谢安)

《晋书·谢安传》:

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晋书·谢安传》:

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官至中书令司徒

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分道扬镳(元志)

《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

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道:

道路;镳:

马嚼子;扬镳:

驱马向前,分路而行。

比喻志趣不同各走各的道路。

风声鹤唳(符坚)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

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

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

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唳:

鹤鸣声。

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汗流浃背(曹操)

《史记·陈丞相世家》:

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

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浃:

湿透。

汗水流得满背都是。

形容非常恐惧或惭愧。

现也形容流汗很多,衣服都湿透了。

鹤立鸡群(嵇绍)

晋·戴逵《竹林七贤论》:

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鸡鸣狗盗(孟尝君)

《史记·孟尝君列传》:

齐愍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篃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鸡鸣狗盗,学雄鸡啼叫,装狗进行盗窃。

成语故事源自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学鸡啼叫,骗开城门。

后多用作贬义,比喻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只不过略有低下本领的人。

也指微不足道的本领或偷偷摸摸的行为。

骄奢淫逸(州吁)

《左传·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骄:

骄横;奢:

奢侈(形容一种浪费);淫:

荒淫(形容过分贪恋女色);逸:

安逸、放荡。

指骄纵、奢侈、荒淫、放荡。

后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

口蜜腹剑(李林甫)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

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嘴上甜,心里狠。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口若悬河(郭象)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若:

如,像;悬河:

瀑布。

讲话像瀑布倾泻,滔滔不绝。

形容能说会辩,口才很好,口齿伶俐。

鹿死谁手(石勒)

《晋书·石勒载记下》:

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

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洛阳纸贵(左思)

《晋书·文苑·左思传》: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棻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斯文吾有异焉故聊以余思为其引诂亦犹胡广之于官箴蔡邕之于典引也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序曰余观三都之赋言不苟华必经典要品物殊类禀之图籍辞义瑰玮良可贵也有晋征士故太子中庶子安定皇甫谧西州之逸士耽籍乐道高尚其事览斯文而慷慨为之都序中书著作郎安平张载中书郎济南刘逵并以经学洽博才章美茂咸皆悦玩为之训诂其山川土域草木鸟兽奇怪珍异佥皆研精所由纷散其义矣余嘉其文不能默已聊藉二子之遗忘又为之略解祗增烦重览者阙焉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

南辕北辙(季梁)

《战国策·魏策四》: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想到达南方,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破镜重圆(徐德言)

宋·李致远《碧牡丹》:

破镜重圆,分钗合钿,重寻绣户珠箔。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

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

夫妻离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或和好。

巧取豪夺(米芾)

宋·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

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