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dquo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195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dquo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dquo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dquo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dquo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dquo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dquo结题报告.docx

《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dquo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dquo结题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dquo结题报告.docx

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dquo结题报告

昌平区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材料

 

 

“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

陈艳

单位:

霍营中心小学

结题时间:

2010年11月9日

 

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目录

一、研究背景2

(一)政策支持2

(二)我校情况2

(三)概念界定2

(四)研究现状述评3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4

(一)研究目的4

(二)研究意义4

三、研究对象和范围4

(一)研究对象4

(二)研究范围4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5

(一)研究方法5

(二)研究内容5

五、研究过程5

(一)准备阶段的工作6

(二)实施阶段6

(三)总结阶段7

六、研究结果7

(一)制定有效地教学目标7

(二)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9

(三)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11

(四)注重有效地教学评价14

(五)教学环境与条件的优化15

(六)实践效果16

七、分析与讨论17

八、反思与展望18

九、参考资料18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支持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特别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及受教育中课堂学习有效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家教委《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为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了原则与依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在全市各区县开展建立随班就读工作保障体系的通知》为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我校情况

霍营中心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一直接纳随班就读学生,且随班就读学生人数连年增加。

本校现有随读生7人,其中智力残疾学生6人。

除此之外一些学生还存在心理、学习和交往障碍。

为了让这些儿童能够更好的参与到普通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而实现“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随班就读工作目标,我校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课堂中的学习对于这些孩子是最直接有效地刺激和影响。

虽然学校一直贯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关注随读生,但是在课题刚刚启动时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因此我校就这些随班就读学生课堂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主要问题有:

1.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教学目标不明确。

2.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教学内容适应性不强。

3.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教学方法上缺乏针对性。

4.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教学过程中缺乏科学性。

5.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评价上缺乏包容性。

(三)概念界定

1.课堂教学:

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2.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四)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学者们对随班就读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80年代末期,昌平区随班就读研究组首先提出了“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在全国随班就读现场会(山东昌乐)上进行了介绍。

随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应伟忠等人又提出了“分层递进”教学模式。

这种“分层”的理念,奠定了随班就读面对“差异”实施“差异教学”的策略基础。

但是,这种策略是建立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基点之上,而且注重的是教学内容,“接受式”教学成为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这当然是受历史发展的局限。

2.“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提出。

2000年初,中央教科所陈云英、华国栋提出了随班就读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为随读生提供更多的帮助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这种策略重在随班就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十五”期间,昌平教师进修学校周德林老师组织课题组主持了教育部特教课题“随班就读语文教学分层评价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所构建的随班就读课堂教学5个环节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现代教育理念。

但这种“分层评价”的策略也只是框架式的,缺少具体的方法和过程。

本课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在新课改理念下体现以指导学生“学”为主的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

正是基于我校对随班就读学生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题和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已有研究成果,我们选择从对随班就读学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力求从微观层面探索出符合我校实际,提高针对随班就读学生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1.通过对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提高学校教师制定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目标。

2.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随班就读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照顾到随班就读学生。

3.探寻对我校智力低下学生身心缺陷的多种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克服自身障碍,顺利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从中受益,得到实际的发展和提高。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不同学生,给予相应的恰当的教学评价。

(二)研究意义

开展随班就读是对残疾儿童实施义务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有利于残疾儿童就近入学,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力,促进社会和谐;同时,由于随班就读采取了有利于满足各类儿童的不同需要的教育、教学措施和方法,有利于残疾儿童和普通学生的“一体化”,实现教育融合:

1.有效改善随班就读的整体状况,提高我校社会声誉。

2.保障残疾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促进学校与家长的进一步和谐。

3.满足残疾儿童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实现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

三、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研究对象

霍营中心小学智力残疾随班就读学生及任课教师。

(二)研究范围

霍营中心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1.问卷法:

调查问卷于2008年12月发放给霍营中心小学1-3年级随班就读学生及任课教师。

共发放问卷25份。

2.文献法:

本研究考虑到问卷,访谈等调查手段所获得资料的有限性和局限性,从2006年5月开始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不仅包括书籍资料的收集,同时还从cnki中国期刊网上搜索整理出较有代表意义的论文200余篇。

在归纳和整理这些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调查内容和研究角度。

文献资料的归纳和整理,既是本文调查研究的基础,也是本文调查研究的佐证和补充。

3.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是在动态的课堂中进行,我们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行动研究来关注课堂教学,关注教师,关注随班就读的学生。

4.个案研究法:

通过选择和剖析具有典型意义的随班就读个案,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探寻原因,讨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因本研究小组长期在霍营中心小学从教,从可行性出发,本研究以学校个案研究为对象。

我校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作与政策要求基本同步,有较强的代表性。

因此,以我校为个案,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5.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二)研究内容

1.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

2.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内容适应性的研究。

3.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方法,途径的研究

4.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从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共两年时间。

(一)准备阶段的工作(2008年7月——2008年9月)

1.课题组成员及学校教师对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研究,更加深入了解本课题的相关信息。

2.课题组通过对学校教师及随班就读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初步掌握我校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本校教师就随班就读学生上课时的态度、认识、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进行了调查;同时,对随班就读学生对教师的认可、上课教师对他们的关注程度等进行了了解。

3.教师培训:

学校针对本课题,专门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有关随班就读基本理论、历史沿革、国内外组织模式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组织研究人员参加专家讲座,强化学习。

4.经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和资料准备,课题组于2009年8月积极准备完成了开题报告,课题申报材料、课题论证、课题实施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8年10月——2010年1月)

1.研究人员进入班级开始对教师和随班就读学生开展动态观察研究,第一阶段历时一学期。

这一学期的动态观察主要包括了对教师备课、教法、学生的反应。

2.通过对动态课堂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升,初步构建出智力残疾随班就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3.课题组成员将总结,提升的课堂教学方法,策略利用假期对随班就读任课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4.进入动态观察的第二阶段,以此了解教师在接受针对性培训之后在备课、教法、评价上的改善,并以学生的反应作为检验指标。

同时,对上述方法再总结,再完善。

5.组织随班就读任课教师参与课题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反思,及时总结新的理念和方法,丰富方法,并建议教师在课堂实际中加以运用。

本课题以我校动态课堂为依托,促进研究的层层深入。

研究人员及任课教师并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来丰富经验,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这种从课堂中来再到课堂中去的科研方式受到了课题组老师的好评。

大家觉得每次的活动主题突出,活动有重点;既听课、又评课,人人有反思;既有操作层面的课堂教学实践,又有理论层面的指导与讲座,人人有收获。

(三)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1.梳理成果

随班就读任课教师开始整理归纳随班就读学生个案,以时间为维度,梳理随班就读学生三年来的变化,并对自身所采用的针对性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上交书面成果。

2.提炼方法

课题组收集整理随班就读教师归纳材料,梳理分析,找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

3.案例集或论文集

整理出了15份随班就读学生课堂学习典型案例。

4.研究报告

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整理上述所有资料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初稿的撰写工作。

5.准备结题

课题组成员对研究报告加以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定稿。

六、研究结果

(一)制定有效地教学目标

随班就读的教学目标是指残疾儿童经过教学活动后所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确定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目标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要具有层次性

教学目标本身具有层次性,它包括课堂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

这里所说的层次性是指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层次性。

智力残疾儿童由于身心方面的缺陷,智力发展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差异还比较大,因此,在随班就读的教学中,要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级别,对于我们确定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目标要有挑战性

随班就读的教学要对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而目标不能定得过低,但又不能定得过高,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影响教学的顺利实施。

目标要定得恰当,就是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这就是教学目标的挑战性。

其理论依据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目前已有的水平与经过教育训练后预期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应该在这个区域内。

要使教学目标具有挑战性,首先,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目前的情况,包括:

学生的社会特征,如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班级水平、心智发展水平以及对学习内容是否有兴趣等;学生对学习新的内容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学生对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

其次,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要明确地表述出来,并内化为学生的需要。

3.目标要体现全面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通中小学的教学目标往往局限于单一的传授文化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发展。

这一点,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来说尤为不利。

因为不能在频繁的测验、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大量作业,也不能适应教师加班加点的教学方法,残疾儿童往往处于不利的境地。

普通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在使所有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这无疑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根据这一要求,学校教学目标要体现全面性,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下表为我校刘老师在《5的口诀乘法》中的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目标

普通学生

随读学生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经历编排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掌握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1.了解乘法的意义,经历编排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对普通学生来说,刘老师依据教学大纲来设定了3项教学目标,并根据普通学生的不同层次对其进行知识的拓展,由最基础的理解乘法的意义到自己发现乘法的简单规律。

对残疾儿童来说,刘老师的教学目标首先确定为要学好教材中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保证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再调整教材。

使智力残疾儿童达到能够运用乘法进行计算。

使其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其层次也要不断提高,以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

(二)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随班就读智力残疾儿童的教学内容和普通儿童教学内容基本一致,教师不能过多地对内容进行改变,以免残疾儿童跟不上普通班级的教学进度。

但是,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选择,以适应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对随班就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保持整体性。

普通中小学现行的教材是有关专家根据普通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科本身的逻辑性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精心编写的,其内容是各学科领域内最基本的知识、概念和观念,它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不能迁就残疾儿童的身心缺陷,破坏现行中小学教材的整体框架,甚至随意删减课程。

2.加强基础性。

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开发学生个体方面的潜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来说,也是如此。

因此选择的内容应该包括使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同时也包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的能力。

3.增加实用性。

为培养残疾儿童健全的人格,教学内容应增加实用性,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为残疾儿童的生活服务。

一方面,要注意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调动残疾儿童的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加社会服务和技术训练的内容,渗透职业教育因素,使残疾儿童获得服务社会和谋生的方法以及职业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4.注重补偿性。

残疾儿童大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行为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这是阻碍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竞争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补偿残疾儿童的身心缺陷是随班就读的主要教学任务。

要针对残疾儿童的不同情况,增加补偿性的教学内容。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对智力残疾儿童可以采取“删、补、改”等几种方法选择随班就读的教学内容。

“删”就是将一些对于残疾儿童来说难度比较大,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距离比较远、并且与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予以删除。

例如,小学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中,有8个生字,普通学生要求音、形、义都掌握,而对于随班就读的智力残疾儿童来说。

“橱”、“魂”、“喷”这三个字不需要掌握,可以删除;“梗”只要通过实物掌握,“蜷”通过动作演示掌握。

“补”就是补一些实用的、直观具体的内容或材料,可以是作为残疾儿童课前的铺垫,也可以是课后的巩固。

同时,也可能给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一些发展性、探索性和与现代科技有关的内容;“改”,就是对教学内容的难度、分量、进度和顺序进行一些调整。

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明显低于目前学习内容所需的认知水平,注意力易分散,记忆缺乏目的性,识记速度慢,言语贫乏,词汇量少,思维刻板,缺乏灵活性等情况,无法适应当前学习内容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在各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关键环节或是随读生难以理解接受的环节,考虑针对不同学生需要设计不同教学措施,提供辅助性的帮助,可选择辅助理解资料,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出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一课《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设计这样的自学提示:

学完生字,让学生拿出笔来,看看课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把它们找出来,在下面画上小圆圈。

然后再找一找,这些景物都怎么样,用曲线画下来。

对于这样的学习要求,普通学生完全能够完成,但对于随读生来说,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则不理解,不知该画些什么。

我发现我班的随读生王乐清画出一整句话。

我对他说:

“课文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

有梨树。

”我在他的书上把“梨树”下面画上小圆圈。

这下,他懂了,快速地画出了“苹果”、“稻海”、“高粱”。

这些景物怎么样了呢?

我提出了第二个要求。

对于这个要求又使他陷入了困难。

这时我为他提供了辅助理解的材料,(材料一),让他连线,他在自己阅读课文后,能很快准确的根据内容连线。

这说明他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在理解句子时,我这样设计:

出示两个句子,大家比一比,看哪个好,记着要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梨树上挂起金黄的灯笼。

梨树上挂起灯笼。

两句哪句好?

为什么?

有的同学举起了手,回答是第一句好,金黄的是颜色,有了颜色就告诉了我们梨是黄的,我们就像看见了黄色的梨挂在树上。

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美在哪了。

同学们立刻讨论起来。

针对随读生,我为他提供了辅助材料(材料二),使他能很准确的找到重点描写的词汇,对课文进行理解。

在理解整篇课文后,对随读生又重复第一个要求:

课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

这些景物都怎么样,用曲线画下来。

这时他已经理解了课文,对老师的要求也准确的理解了,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该怎样做,也就按部就班的完成了任务。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

对于随读生,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很困难,基于此点,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注意随读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在必要时段给予必要的辅助性支持,可以纲要式、图表式、连线或填空等等。

当然最后还是要回到书本,培养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

对于随读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才是最大的,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引导。

在随班就读教学中,要努力适应学生的教育需要,在教学的各方面,无论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还是心灵情感的交流,都要兼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辅助材料一(连线)

梨树翻起波浪

苹果举起火把

稻海挂起灯笼

高粱露出脸颊

辅助材料二(口头填空)

()的灯笼,()的脸颊,

()的波浪,()的火把.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重直观性,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随班就读生参与学习全过程,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消化内容,达到目标,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低年级智力残疾学生的兴趣、个体差异、性格取向等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学习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愉快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运用小组讨论,角色表演,游戏等多种方法手段,让智力残疾的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班级授课制

我国普通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学校按年龄和学习程度将学生编成一定规模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集体性的教学。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早在十六世纪就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产生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班级授课制具有下列优点:

一是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

由于每一名教师同时可以教十几名学生,因此用较少的教师就可以培养数量较多的学生。

而且同一个班级,甚至在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可以共用相同的教育资源,如实验仪器、图书、场地等,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里接受教育,相互之间会进行竞争,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也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随班就读不要求教师对普通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有过多的改变,残疾儿童应主要在普通班级中接受集体教学。

这对于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也有好处。

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有其局限性,比如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对于随班就读来说,其最大的弊端在于不能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难以照顾到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使残疾儿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上述弊端,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作为对班级授课制的补充。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给每个小组指定一些学习材料,让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互相帮助,一起学习,共同达到教师规定的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

(1)合作小组的划分

小组一般分为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

所谓同质小组就是小组内的成员之间的情况基本相似或相近,一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同质小组后,小组之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

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就是同质小组。

所谓异质小组就是小组内成员之间的情况有较大差异,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后,每个小组之间的性质则是相近或相似的,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一般为异质小组。

小组一般以3一6人为宜,年级越低,人数应越少,残疾儿童应安排在同学关系较融洽的小组中。

小组建立之初,应安排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随着小组教学的深入,可以逐渐过渡到让能力较弱的学生担任组长。

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安排残疾儿童担任组长。

(2)合作小组的要素

一般说来,合作小组应具有以下几个要素:

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小组内成员之间是一种紧密型的关系,成员之间学习效果好坏、进步的快慢、能否得到老师的奖励都是互相依赖的,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个体的责任。

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为小组承担责任,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是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或者随便挑选小组内一个成员的表现,因此每一个成员都能对小组的最后成绩负责;面对面的积极互动。

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一定的社交技能。

每个小组成员都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如懂得怎样倾听他人发言,知道如何从他人发言中获取信息,能够清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内发生了争议,知道怎样处理等;小组加工。

有专门的时间对小组活动的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每个组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对小组的贡献有多大,对小组内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