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总结要点.docx
《心理学复习总结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总结要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总结要点
1、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性事件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最早的心理学论著。
1879年,【德】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心理学的众多流派:
早期的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格式塔学派、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
2、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试误说
⏹学习是基于本能,以情境和本能反应之间的连结为准则。
⏹学习定律:
◆练习律(lawofexercise)
应用律(lawofuse)-若一个可变的连结得到使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结就得到加强。
失用律(lawofdisuse)-若一个可变的连结长期得不到使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结就会削弱。
◆效果律(lawofeffect)
若一个反应导致了一个满意的事态,连结的力量就增强;
若一个反应导致了一个令人烦恼的事态,连结的力量就会削弱。
3、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
⏹心理学的唯一主题应该是行为“由行为主义者所看到的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把人的活动和行为作为它的研究对象的部门。
”
⏹一切行为都不过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的“由行为主义者所看到的心理学……是纯粹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
⏹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并控制行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4、新行为主义的代言人-斯金纳(B.F.Skinner)——强化理论
通过某种动作获取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A.大鼠在实验箱内走动偶尔踩到杠杆时→即得到食物,如此重复多次,动物即学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
食物-强化刺激(Reinforcer)
B.呀呀学语的婴儿偶尔发出一声“妈”→即得到母亲的吻,久而久之,婴儿便学会了叫妈妈。
母亲的吻-强化刺激
⏹强化的类型:
◆正强化-若某一行为能带给行为者感到愉快和满足的东西,行为者就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
◆负强化-若某一行为结果能消除使行为者感到不快和厌恶的东西,行为者会倾向于重复该行为。
◆惩罚-若某一行为会带来令行为者不快的东西,行为者就会倾向于中止或避免该行为。
◆剥夺-若某一行为会取消令行为者愉快的东西,行为者就会倾向于中止或避免该行为。
⏹强化时间表:
◆连续性强化
◆间断性强化:
固定时距、变异时距、固定比率、变异比率
5、社会行为主义者-班杜拉(A.Bandura)
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理论专注于操作而忽视了行为的内部决定因素,而认知论的方法却把自己沉溺于思想中而脱离了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则要在它的框架内既包含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也包括与操作关联的决定因素”。
观察学习(替代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替代学习即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反应,或对现存的行为反应特点加以矫正的过程。
”
观察学习的特点:
⏹观察学习并不必然具备外显反应
⏹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
⏹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具体的榜样、符号性榜样、诫例性榜样
⏹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对榜样行为的观察不仅取决于该行为的特点,也取决于观察者本身的特征、过去的经验及当前的意愿。
⏹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
观察者的认知结构和练习活动(外显/内隐)对保持的效果均有影响。
⏹再造过程-从记忆向行为的转化
复制从榜样中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
此阶段,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动
动机是指由复制行为而得到强化。
强化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6、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晚期的人格结构理论:
伊底(id):
“快乐原则”迫使心灵指向本能欲望的满足。
自我(ego):
“现实原则”伊底和外在世界的中间人,负责自我保护。
超我(superego):
“完美主义”指导和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准则。
7、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防御机制的定义
为了应付消极的情绪状态,个体在潜意识中发展出一些对付它们的方法曲解现实,将真实的感受逐出意识之外以保持心理安宁,这些潜意识技术就是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的特点
-防御机制的作用是避免或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
-大多数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起作用的;
-大多数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时人们通常意识不到。
⏹主要防御机制简介
1、压抑(Repression)
“压抑理论是整个精神分析框架赖以存在的柱石。
”——-弗洛伊德(1934)
压抑是指把令人感到紧张和痛苦的思想、观念,以及个人无法接受的欲望和冲动排除于意识之外,使其不为自己觉察到。
压抑是一种动机性遗忘,被压抑的思想观念储存在潜意识中。
2、投射(Projection)最原始的防御机制。
指把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欲望、人格特征或动机强加到他人身上,认为那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所具有的特性。
3、置换(Displacement)
对象置换(Objectdisplacement)个体把应该对某个人或物表达的情感转而表达给另外的人或物。
驱力置换(Drivedisplacement)对象不变,情感改变。
4、否认(Denial)拒绝承认那些令人感到痛苦的情感、思想、经历或可怕的事实。
5、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如果个体觉察到某种令人恐怖的潜意识欲望可能返回意识层面,则个体可能会运用与这种欲愿相反的行为来减轻不断增强的焦虑。
6、认同(Identification)把某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以某人自居以减轻焦虑的防御机制。
7、退化(Regression)当个体面临冲突、紧张、焦虑,特别是遭受挫折时,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活动水平。
对象退化(Objectregression)个体无法从某人(物)获得满足时,就转向曾获得满足的对象上。
驱力退化(Driveregression)一种驱力受挫的个体转而追求另一种驱力的满足。
8、升华(Sublimation)
原来用于满足本能的活动为更高的文化目的所取代。
7、潜意识的特点
⏹一般条件下,潜意识中的内容无法到达意识领域;
⏹潜意识的操作方式是非理性、非逻辑的;
⏹潜意识追求的是快乐,它的唯一目标是满足欲望和释放本能;
⏹潜意识中的内容与语言相互分离。
8、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
-意识——核心是自我,自我包括有意识的知觉、记忆、思维和感情,其功能是保持个体的同一感和连续感。
-个人无意识——靠近自我的区域,包括各种被压抑、遗忘、忽视以及过于微弱,还不能被意识到的各种经验。
-集体无意识——人通过遗传获得的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理烙印。
⏹“心理倾向性”
-内倾:
心理活动多指向内心。
-外倾:
心理活动多指向外部世界。
⏹内向人格的特点
做事谨慎、孤寂沉静、爱思考、多疑、害羞、乐于自我反思、对新环境的适应不够灵活等。
⏹外向人格的特点
善交际、活泼开朗、情感外露、热情、诚恳、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但比较轻率、缺乏自我分析和批评等。
⏹心理活动功能”
-思维:
帮助人揭示自然和自身的本质。
-情感:
给人以痛苦或愉快、恨与爱、悲与哀的主观体验。
-感觉:
提供给人外部世界的具体事实。
-直觉:
超越事实与逻辑而把握现实的本质。
格式塔心理学
9、图形组织的格式塔规律(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接近法则(LawofProximity)
-相似法则(LawofSimilarity)
-闭合法则(LawofClosure)
-连续法则(LawofContinuity)
-良好图形法则(LawofGoodFigure)
10、科勒的学习理论——顿悟说
•苛勒“黑猩猩学习研究”(1913-1917)
“黑猩猩取香蕉”——学习不是盲目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对行为与情境关系的顿悟,形成新的格式塔。
顿悟学习的特点
•从问题解决前阶段到问题解决阶段的过渡是突发性的质变过程
•在问题解决阶段,行为操作通常极为顺利,少有错误行为出现
•由顿悟产生的问题解决方法通常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时间
•由顿悟获得的学习原则通常易于被迁移
Wertheimer三种类型的思维
思维方式特征
a型思维
有聚焦和再聚焦两个阶段。
在聚焦阶段,主体以客观和整体的方式看待情境;在再聚焦阶段,主体打破旧的认知框架,以全新观点看待问题,导致问题的解决。
y型思维
盲目尝试错误以寻求问题解决方法
b型思维
介于a型思维与y型思维之间
1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人的主要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
◆低层次需要与生存直接相关,而高层次需要与生存较少有直接联系;
◆不同需要的满足要求不同的环境条件,与低层次需要相比,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要求较多的前提条件,但它一旦满足会产生较强的主观幸福感。
12、罗杰斯——助人成长的人际关系“三要素”
◆真诚一致:
“表里如一”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无条件接纳”
◆同感:
“感同身受”
13、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影响
▪意义非凡的1956年
◆Miller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说
◆Chomsky转换语法研究
◆Bruner思维活动的策略研究
◆Newell&Simon“的逻辑理论家”程序
▪信息加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Neisser(1967)发表专著《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内部因素
行为主义的衰败
格式塔心理学的传播
◆外部因素
邻近学科的影响: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
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产自动化、教育实践、智力开发等
▪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认知化、认知科学
14、感受性
•感受性指个体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通常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Ø绝对感受阈限——个体刚刚能够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
Ø差别感受阈限——个体刚刚能够觉察到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JND)。
Ø阈下刺激的感知效应
15、感受性变化
感觉适应——感受器在某种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改变。
Ø感觉后效——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
Ø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
Ø感受性训练——感觉的可塑性。
16、知觉加工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17、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
刺激物的特点(强度、对比性、活动性、新异性等)
个体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个性、爱好、知识经验、情绪状态等)
◆有意注意
提高对活动任务的认识,培养对活动的间接兴趣,精心组织活动任务,
锻炼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
对活动任务本身的浓厚兴趣,操作的自动化。
18、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体的知识经验等。
◆注意的稳定性
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的转移
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活动上。
19、记忆的分类
v情节记忆vs.语义记忆
情节记忆:
依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或情景的记忆,一般与个体的亲身经历密不可分。
语义记忆:
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地点无关。
v陈述性记忆vs.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
关于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
关于怎样做事情的记忆。
v外显记忆vs.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经验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
内隐记忆:
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20、信息加工的观点
记忆的三级加工: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
当感觉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对信息做短暂的储存,其记忆容量有限(7±2)。
长时记忆:
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事件、信息、情感、技能、单词、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的仓库。
21、遗忘
ÿ不能“全盘否定”的遗忘
v白痴学者
v“活日历”(超常态记忆综合症患者-AJ)
ÿ有关遗忘的理论
v消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的消退
v干扰说:
遗忘是相似材料之间的干扰
v压抑说:
遗忘是由情绪的压抑所致
v检索困难说:
遗忘是信息检索困难所致
22、如何提高记忆力
ÿ编码阶段
v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和意识水平
v进行深层次的意义加工
v多个感觉通道协同活动
v将记忆材料形象化、韵律化
v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
v运用记忆术
v注意记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
ÿ储存阶段
关键:
组织有效的复习
v复习要及时
v复习时间间隔宜先密后疏
v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的安排应考虑材料的特点、学习者的年龄等因素
v注意排除前后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
v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v充分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提高复习质量
ÿ提取阶段
v“编码特异性原则”的运用
尽量产生尽可能多的提取线索来帮助恢复最初的背景
回到最初的地点进行回忆
v元记忆的运用
培养良好的元记忆直觉,突破考试时间的瓶颈
23、思维的分类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运用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活动。
❑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
聚合性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的思维。
❑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宏观思维/微观思维
宏观思维-从大的框架或背景去分析、思考问题。
微观思维-侧重于对问题进行细微的分析。
❑系统思维/点状思维
系统思维-从系统各因素的动态的有机联系中思考问题。
点状思维-孤立、静态地思考问题。
2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空间和问题表征
❑定势:
Luchins“水罐问题”
❑功能固着:
“蜡烛问题”
❑推理误区:
“四卡推理问题”
❑情绪与动机
25、情绪和情感的作用(详见教材80页)
v动机和唤醒功能
v社会功能:
适应性、工具性、感染性等
v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学习、记忆、社会判断、创造力
26、情绪的管理与调控(这个ppt上没有详细内容)
◆情绪智力与情商
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对其加以识别并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的能力(Salovey&Mayer,1990)。
小测验(P160)
◆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
◆不良情绪的控制
27、智力测量概述
心理测量概述
用以检测个体能力、行为和特质的测验程序。
正式测量的基本要求:
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关于智力测量的若干问题
测验编制和实施的科学性:
量表的信度、效度、标准化
正确看待智力测验的结果:
IQ的可用性和解释
智力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探讨:
基因?
环境?
基因+环境?
28、智力测验的发展
Terman(1916)斯坦福-比奈量表
特点:
引入了“智商”概念
关于心理迟滞的诊断
Wechsler(1939)韦克斯勒-贝尔维尤智力测验
特点:
包括语词和非语词(操作)测验
韦氏成人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分类
29、智力理论
智力因素理论
Spearman的二因素论
Thurston的群因素论
Carttell关于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的理论
智力结构理论
Vernon的层次结构理论
Guilford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
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Das的PASS模型
情绪智力
30、人格结构
奥尔波特(G.Allport)的人格理论
1、人格结构是个体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
2、特质是人格的框架和个性的根源。
3、特质使个体行为具有一致性。
4、主要有三种特质:
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卡特尔(R.B.Cattell)的人格理论
1、特质是人格的因素,是个体相对持久的反应倾向。
2、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特质。
3、人格特质可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4、根源特性是人格的基本成分。
5、根源特性联合起来就可以解释某些表面特性。
Cattell提出了人格的16种因素,并编制了16PF。
艾森克(H.J.Eysenck)的“大三”人格理论
人格具有三个基本维度:
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精神质(Psychoticism)。
⏹麦克雷(R.R.McCrae)和考斯塔(P.T.Costa)的“五因素模型”
人格的五因素包括:
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开放性(Openness)、随和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重点)
31、人格评价资料的来源
1、L资料:
生活史料,如信件、日记、档案、传记等。
2、O资料:
观察者提供的等级评定。
3、T资料:
来自于测验或实验程序,如投射测验等。
4、S资料:
来自于自陈式的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
32、常用的人格测评工具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量(16PF)
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3、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量(MMPI)
4、五因素人格问卷(NEOPI)
5、罗夏墨迹测验(RIT)
6、主题统觉测验(TAT)
33、人际知觉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对人际知觉起重要作用。
2、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对象信息对人际知觉起重要作用。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如:
“情人眼里出西施”等)
4、社会刻板印象——对某一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34、人际吸引
外貌吸引——“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
”(亚里士多德)
♦接近性吸引——空间距离的接近(如:
“远亲不如近邻”)
♦相似性吸引——“道不同则不相与谋”
♦个性特征吸引——能力吸引、性格吸引(性格互补性吸引)
35、从众心理
什么是从众心理——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来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
♦有关从众心理的经典研究
♦影响从众心理的因素
1、个体的特点:
性格特点、性别等
2、群体的特点:
群体的一致性、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等。
3、刺激物的性质
36、心理健康的标准与评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1、环境适应判定法
2、症状观察法
3、心理测量法
37、人格优势的价值实践分类系统:
六种美德
1、智慧与知识:
好奇心:
对事物感兴趣
热爱学习:
乐于掌握新的技能、主题和知识内容
判断力:
从多角度思考和考证事物
创造性:
能想出新颖和多产的做事方法
社会智慧: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动机、感受、能力等
洞察力:
能够为他人提供明智的忠告
2、勇气
勇敢:
不因威胁、挑战、困难或痛楚而退缩
毅力:
完成由自己开始的工作,即使工作中面对困难,也会坚持
正直:
说实话和真实地展现自己
3、仁爱
仁慈:
做好事;帮助他人;照顾他人
爱与被爱:
重视与别人的亲密关系
4、正义
公民精神:
有团队精神,努力使团队成功;对团队忠心
公正:
依据公平和公正的观念,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领导力:
鼓励所在群体完成工作
5、节制
自我控制:
规范自己的感觉和行为;自律;控制欲望和情绪
谨慎:
对自己的选择小心谨慎;不会过分冒险
谦虚:
不张扬自己的成就
6、精神卓越
美感力:
留意和欣赏生命中所有的美丽、优秀和富技巧之处
感恩:
留意身边发生的好事并为此感恩
希望:
对未来抱有最好的期望并努力达成愿望
灵性:
对崇高的人生目的和宇宙意义持有贯彻一致的信念
宽恕:
宽恕做错事的人;接受他人的缺点
幽默:
喜欢大笑和逗别人;给别人带来欢笑
热忱:
包含激情和干劲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