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集体教案事业编参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7010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集体教案事业编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统编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集体教案事业编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统编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集体教案事业编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统编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集体教案事业编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统编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集体教案事业编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集体教案事业编参考.docx

《统编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集体教案事业编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集体教案事业编参考.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集体教案事业编参考.docx

统编版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名师集体教案事业编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一线名师集体备课精品教案

最新统编版/部编版第二单元

本套教案是根据2017年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编写而成。

本教案编写中认真参考了国家新教材培训中温儒敏、王本华、唐建新、韩涵、朱于国、王佑军等专家学者在新教材培训中的讲话精神,特别注重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理念,力求站在更新的高度和更开阔的视野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

本教案内容详细,将可能用到的知识点,按照基本的课堂流程,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步呈现,每一个教学环节,设置明显的标题,使教学环节条理,容易把握。

另外,本套教案大致流程都是由“导入新课”、“学生展示自学”、“整体感知内容”、“品味语言”、“探究主题”、“理解文章写法”、“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等环节构成,便于把握讲课的流程和规律。

本套教案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部编版新教材的教学思路,使其尽量符合国家新教材培训中专家学者的要求。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不一定相同,个人在教学使用中时,可以根据实际进行删减、增补,灵活使用。

 

第二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包括五篇文章:

5黄河颂/光未然6最后一课/都德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8木兰诗。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但是,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政治灌输和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启迪和感染,从而唤起对于祖国山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的热爱。

同样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黄河颂》《土地的誓言》侧重情感的抒发;《最后一课》《木兰诗》则侧重故事的讲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同样是侧重抒情的作品,《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又有不同:

前者更为直露,以气势磅礴取胜;后者注重众多意象的排铺和抒情性描写,更为深沉隽永。

单元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精读。

2、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3、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4、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精读。

2、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3、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4、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1、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2、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教学措施

1、注重涵泳品味,指导学生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2、略读课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

3、指导学生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4、扣住语文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

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单元教学准备

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及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自学。

课时安排

5黄河颂/光未然2课时

6最后一课/都德2课时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1课时

8木兰诗2课时

写作学习抒情2课时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2课时

 

5、《黄河颂》教案

使用人:

教学时间:

2017年3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精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黄河的形象,体味作品中的民族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精读文章,注重涵泳品味,在字斟句酌中,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学习精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黄河的形象,体味作品中的民族情感。

2、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黄河的形象,体味作品中的民族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黄河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思考探究”预习课文。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名句,然后谈谈你对黄河的感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浪淘沙》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可以说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

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精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黄河的形象,体味作品中的民族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三、检查自学,展示成果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湖北省光化县人。

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

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

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2.黄河颂名片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

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它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

3.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周恩来代表党向全国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号召。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

3月份,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4.识记重点词语读音。

山巅(diān)澎湃(pénɡ)狂澜(lán)浊流(zhuó)

宛转(wǎn)劈开(pī)屏障(pínɡ)哺育(bǔ)

滋长(zī)摇篮(lán)一泻万丈(xiè)气魄(pò)

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气魄:

气势,魄力。

滋长:

生长;产生.

澎湃: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哺育:

喂养,比喻培养。

狂澜:

巨大的波浪。

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一泻万丈: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文中指前者。

浩浩荡荡:

水势大。

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九曲连环:

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

四、课堂学习过程

环节一:

倾听黄河的颂歌

现在请大家认真倾听课文录音,整体文章感知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你从标题“黄河颂”能看出哪些信息?

点拨:

“颂”是关键词,意味着作者抒写歌颂赞美之情;歌颂赞美的对象是黄河。

2、说一说听了《黄河颂》,你有什么感受?

点拨:

我感受到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黄河的形象,体味到作品中奔涌而出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情感。

我感受到中华儿女对黄河对热爱,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环节二:

读出黄河的气势

同学们,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请大家想象这一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黄河的形象和宏伟的气势。

要求:

有感情的诵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读出气势。

把握诗的内容,逐步理解黄河的形象和宏伟的气势。

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划分出诗歌的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点拨:

第一部分:

朗颂词,表明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部分:

歌词,歌颂黄河。

第一层:

望黄河(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望到黄河的宏伟形象。

第二层(啊!

黄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

第三层(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的精神。

2、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是什么?

点拨:

我们民族的精神是伟大而又坚强!

3、作者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望”字统领哪些内容?

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有什么特点?

点拨:

“望”字统领“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劈成南北两面。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涛滚滚、气势恢宏的黄河奔流图,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4、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点拨: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是黄河的自然特点。

“奔向东南”“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是黄河的地理特征。

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

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5、最能体现诗人对黄河赞颂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点拨:

最后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

”号召我们向黄河学习,充满战斗决心。

环节三:

品味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浸润在诗歌中,仔细品读诗歌,给课文做批注,在字斟句酌中,揣摩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结合时代背景,通过下面问题理解作者要通过黄河颂抒发怎样的情感?

1、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

为什么?

点拨:

不好。

“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说明黄河有宏大的气势,能显现出整首诗的阔大意境。

而“看”的距离较近,不能突出黄河的宏大气势。

2、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什么?

点拨:

“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宛转”、“九曲连环”等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从天而降、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感受到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

3、“奔向”“掀起”“结成”“劈成”这几个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

这几个词,渲染出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征表达的淋漓尽致。

4、为什么说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点拨:

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5、为什么黄河是“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点拨: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

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点拨: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无数条“铁的臂膀”。

这位黄河“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势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激发了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7、“啊!

黄河!

”在文中反复出现几次,其作用是什么?

点拨:

反复出现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8、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首诗歌作者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时代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周恩来代表党向全国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号召。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

3月份,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点拨:

这首诗歌抒发诗人对黄河的热爱、歌颂之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环节四:

体会抒情的技巧

现在,我们合作交流,理解这首诗歌的是如何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的?

问题:

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

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点拨:

这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直接抒情。

如“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啊!

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啊!

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我们学过的《雨的四季》“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荷叶·母亲》“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环节五、读出爱国的激情

同学们,假如我们回到了那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我们要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以小组为单位朗诵《黄河颂》,看谁朗诵的更有感情,能激发出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

环节六、学会对比阅读

请同学们将《黄河颂》与《长江之歌》进行对比阅读,说说二者的异同点。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点拨:

两首歌词都是以物喻人。

《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

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希望我们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使祖国更加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落后挨打的日子不再出现!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和俗语。

2.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民族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描写黄河宏伟形象

歌颂黄河伟大贡献

学习黄河坚强精神

激发自豪感与自信心

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教学反思:

 

6、《最后一课》教案

使用人:

教学时间:

2017年3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3、理解作品内涵,培养爱国情感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从小说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都德的资料和写作背景,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活兴趣,导入新课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3、理解作品内涵,培养爱国情感。

三、检查自学,展示成果

1、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1866年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扎》,186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它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背景介绍

本文写的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3、文体知识

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哽住gěng  赚钱zhuàn   捂住wǔ   踱duó步  惩罚chěng

祈祷qídǎo  宛转wǎn    诧异chà  喧闹xuān   胳膊gēbo

皱边zhòu   肃静sù    懊悔ào   钥匙yàoshi  郝叟hǎosǒu

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惩罚:

严厉地处罚。

懊恼: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懊,悔恨。

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诧异:

觉得十分奇怪。

踱来踱去:

来回慢步行走。

四、课堂学习过程

环节一: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最后一课》的朗读录音,然后进行诵读大比拼,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更有感情。

思考下面的问题:

1、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

(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

(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2、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

3、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引起人们的注意。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我”的见闻感受。

5、战争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感人事例很多,特别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节课来写呢?

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以孩子、老师的小视角来表现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环节二:

合作交流,理解最后一课

请同学们合作交流下面问题,理解最后一课:

1、文章是借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文章的开头却写了很长一段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为什么?

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具体表现在:

一是让小弗郎士的表现和下文形成对比,同时描写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又展示了他对敌人的恨,为下文埋下伏笔;二是通过小弗郎士的内心活动,间接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平时,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烘托作用;三是作者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并说说这些不同表明了什么。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地,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还有镇上的人。

老师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这三方面的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3、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

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点拨: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这段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

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

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环节三:

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对一些精彩段落、语句做重点品读、批注,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看谁分析的更精彩。

全班交流:

1、小弗朗士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