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校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6936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校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校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校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校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校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校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校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校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校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校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广东省汕头市金中南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试卷总分:

150分;考试时长: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明究竟是土生土长,还是自外输入的呢?

在古代,这肯定不是问题。

向来都是“中国”辐射周边,哪有“华夏”是舶来品的道理?

19世纪末,英国学者拉克伯里提出黄帝是从古巴比伦迁来的。

此外,还有人认为华夏始祖从埃及来的、印度来的、中亚来的,不一而足。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发掘了河南渑池的仰韶遗址,这是中国现代考古发掘的序幕。

他发现仰韶文化的彩陶与中亚的彩陶纹饰相似,于是提出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自西传入的假说。

于是,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对中国文明西来说深信不疑。

在今天,所谓的“民科”圈子中,西来说仍颇有市场,需要再做辨析和澄清。

人类“走出非洲”说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已经从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DNA分别证实全球现代人的母系和父系均根植于十多万年前的非洲大陆,我们都是智人的后代。

大约两三万年前,智人的一支进入现在的中国境内,我们所说的56个民族,基本都是他们的后代。

中国人的祖先的确是外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与文明也是外来的。

什么是“文明”?

不少人倾向于用西方学者的三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市)来界定,但是,美洲文明缺乏铜器,印加文明甚至没有文字,但没有人否定它们是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高级形态,社会复杂化是它的重要表现。

大约在5800年前,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已经开始了社会复杂化的先声,阶级分化愈加明显。

而在5300年前崛起的良渚文化,则被视作“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良渚古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城墙有40到60米厚。

良渚古城、“土筑金字塔”莫角山(上有宫殿基址)以及周边的水坝,堆筑土方量约为1200万立方米。

据推测,完成这样的工程,至少需要1000人连续工作十年。

没有相应的社会调动能力,这是难以想象的。

良渚文化的墓葬、居址、聚落都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区分,俨然是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鼎、豆、壶、璧、钺、琮等礼器,都见于良渚文化。

中国文明的重要特质“礼”,或已出现。

良渚文化在距今4300年左右消亡,但它的一些文明要素,在夏商周三代文明中时有闪现,它融入了中国文明的肌体。

中国文明自主发生,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发展进程中没有与外界进行交流。

远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中国文明便与西亚、中亚有着间接的接触。

小麦、黄牛、绵羊、山羊、马、战车、青铜冶炼技术等逐步传入中国,为中国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我们并不能因此说,这些外来因素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原生性。

中国文明的创造者生于斯、长于斯,与今天的中国人血脉相连。

中国文明的产生也不是建立在冶金术、小麦、战车等基础之上的,它们主要是“龙山时代”之后传入的,中国文明在此之前便已确立基本框架。

它们传入之之后,也并没有改变中国文明的性质。

金属冶炼技术是当时的高端技术,它是否外来尚存争议。

但无可置疑的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实用工具比例很小。

原先用陶器制造的鼎、豆、壶等礼器,换成了青铜质地,但它们“礼”的内涵没变,中国文明并没有因此丧失了自身的特质。

(摘编自2017年11月29日《中华读书报》陈民镇《为何说中国文明不是西来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瑞典人安特生主持的考古发掘和相关假说彻底动摇了当时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立场,影响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B.良渚文化是在继承长江下游的崧泽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被视为“我5000年文化的实证”。

C.一些外来文明因素并未影响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主要是他们传入的时间相对较晚,而中国文明的基本框架业已形成。

D.金属冶金技术是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之一,看它是否中国原生并不重要,因为它与中国文明并没有什么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并交代了相关背景,预示了文章立论中带有驳论的特点。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什么是文明”的界定,通过辨析,为中国文明原生性的论述打下了基础。

C.文章围绕中国文明原生性的问题,主要从考古角度例举了相关的考古证据,加以分析论证。

D.文章很好的运用了辩证思维,既深入论证了中华文明原生性,也肯定了外来文化的促进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果,生活在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并非中华民族的祖先,而是已经灭绝了的远古生物。

B.文章在论证中两次提到“礼”,可见,作者认为“礼”是社会复杂化的结果,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C.尽管全球现代人的祖先都来自于非洲,但与中国文明一样,其他各地的文明也都是自主发生的,而不是外来的。

D.良渚文化尽管已经消亡,但它在后世文明中时有闪现,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延续的特点,证明了文明的原生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远 山

张世勤

莽莽苍苍,四面青山,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世,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

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了,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

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

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

爹,转弯了。

可他再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这种情况还从未有过。

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

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

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在记着父亲对它的好?

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哎,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

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

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

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

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

爹,转弯了。

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

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

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

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

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

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

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

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

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

真的?

真的。

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

年轻女人又来了,她说,你怎么不卖呢?

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

他说,叫青树。

住在山里?

是的。

你不觉得枯燥吗?

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

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

他便问你叫什么?

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

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

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

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

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

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

红苗说,我喊。

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的舒展。

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

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

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

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

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

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卖山果。

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

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

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

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

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

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

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

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

爹。

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青树喊:

爹,我转弯了。

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体现了他失去父亲的不习惯,这也是为后文红苗的出场张本。

B.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的变化与生活的转变。

C.进山后的红苗被深山感染,融入青山绿水中,“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凋敝的思索。

D.“远山”这个特定形象其实隐喻的是传统的文化观、价值观与社会观;作者极力渲染山间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喜爱。

5.小说用拟人手法描写“老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1月3日晚上,两位90后女主播在某平台直播手撕郭敬明和沈煜伦的书,双双称不读书也能赚大钱开跑车。

在当晚的直播视频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最后进入社会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长大以后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读书又有何用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二: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

读书无用。

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其实,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

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读了大学,不代表马上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或许更难华丽转身。

它反馈于人的“好处”,未必能够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马上兑现,而常常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其中好处,需慢慢体会。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

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

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除了薛屯村,媒体还报道过河南林州的梨园村、河北邯郸的王桃园村、山东平度的庄子村……那么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

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

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内在逻辑。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除了贫穷、当地基层村组织格外重视教育等原因,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

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

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

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

大兴社学。

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遇学官以宾礼。

师儒竟劝,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①多挞死。

继宗榜曰:

“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

”儒怒。

继宗入见曰:

“为治有体。

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

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

”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

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

“金具在,与我印券。

”中官咋舌不敢受。

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

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

“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

数与中官张庆忤。

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

帝曰:

“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

”敏惶恐,遗书庆曰:

“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

”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

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

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

继宗欲宽之而无由。

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由是十人者获释。

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

“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

”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

人服其鉴。

(选自《明史·杨继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进士,科举时代经过殿试考取的人叫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

其他五部为吏部、吏部、兵部、户部、工部。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再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实。

D.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州府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贡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

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文人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

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调查此事,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面职责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

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平时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具收据,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

他监察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将都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2)数与中官张庆忤。

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①

杜 牧

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②,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③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注] ①张祜:

唐代诗人,家世显赫,初居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被元稹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以终。

②黦(yuè):

污迹。

③仲蔚:

“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句连用两个比喻描写了暮春时节诗人来南亭所看到的美好风光。

B.“独步长堤不见人”,这“人”可指任何人,也可指诗人的朋友张祜。

C.第三句写桃花满山遍野开放,就像红锦一样美丽灿烂,没有污迹。

D.第五句写会唱歌的百舌鸟站在高枝上婉转歌唱,赞扬像百舌一样口才好的人。

E.“独送春”运用拟人手法,以梨花送春,照应题目中的“残春”二字。

15.从全诗看,表现了诗人对张祜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按要求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

(5分)

(1)请默写《琵琶行》中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两句诗句。

(2)请默写杜甫《登高》中的颔联。

(3)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所谓一叶知秋,这些事件折射出我国的社会治理目前存在一些应当引起深思的问题,亦即民主法治的新漏洞。

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具有管窥蠡测、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到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如果做事粗枝大叶,势必给工作带来严重危害。

③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于2月8日晚正式揭晓,又一个春天,又一次感动,这些普通人的大爱精神不绝如缕,是时代的精神丰碑,是民族的灵魂。

④当年他独闯关东,筚路蓝缕,硬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下了这份家业。

⑤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已经激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大家纷纷猜测中国是否会采取更进一步行动来保护本国的权益。

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导购却常常使人不胜其烦,兴味索然。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刚刚举行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上,习总书记不间断做了200多分钟的工作报告,并且全程站立,声音始终沉稳有力,令人心生敬佩。

B.今年7月,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脱贫、扶贫。

C.更重要的是,我们以法律的形式作为抗战的正义性和对死难英烈的纪念固定下来,就是让历史不灭,让丰碑不朽,让强大的民族精神气质永远凝聚。

D.近期,传销组织活动猖獗,传销人员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欺骗有关群众让他们误入传销骗局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社会广泛关切。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能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被读者接纳《南方都市报》今年上半年的发行量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00多万份。

B.春运铁路格局的改变,反映的不仅仅是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变化。

C.民族主义和宗教情怀是极易激发战斗欲的两种感情。

它们的叠加将产生激烈的“化学反应”,演变为对其他民族“坚不可摧”的抗拒与排斥。

D.父母对孩子监护管理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流浪乞讨的根本原因。

所以,能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解决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