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6928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湖北杨柳

[单元目标概说]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

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本单元选编的《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等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你一定会听见的》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

学习这一组文章,可以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走上辩论台”,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培养思辨能力,获得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心理品质,培养运用资料来阐述自己观点的写作能力,并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A]重在仿写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同时它也是一篇极有条理的说明文。

无论是生动形象、用语典雅地介绍物候现象,还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地介绍与物候有关的知识,学生都能从中很容易地体会到说明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让学生模仿作文,可以在实践中更深地领会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激趣

教师出示一组有关物候谚语的幻灯片。

如:

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

烟囱不出烟,一定是阴天;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芒种火烧云,夏至雨涟涟。

没有龙舟水,便有寒露风。

盐罐返潮,大雨难逃。

蜻蜓低飞江湖边,必有大雨雷闪电。

桃花开,杏花落,播种大田没失错。

槐花开满沟,播种花生保丰收。

布谷叫,种大田。

雁走霜将见。

由此自然过渡到《大自然的语言》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介绍了哪些物候学知识?

明确:

首先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说起,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介绍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再次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最后指出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三、研读体验

1.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明什么是物候,偏偏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一)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二)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三)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说明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2.教师小结:

写文章,特别是说明文,一定要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样才能便于读者接受,便于读者了解知识。

这篇文章考虑到人们的认知规律,先介绍现象,再揭示原理,写作顺序由表及里,使文章通俗易懂。

3.那么,这篇文章条理清晰的这一特点还表现在哪些段落中?

明确:

如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使文章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

又如文章开头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帧序来介绍物候现象。

文章的第二段按照由植物到动物的顺序来介绍物候现象。

第三自然段由古代写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4.为了使条理清晰,作者在用词上有何特点?

明确:

如第一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立春过后一再过两个月一不久一于是转入一到了秋天一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而介绍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时也用如下词语:

首先一第二个因素一第三个因素一此外,条理更为清楚。

四、仿写实践

1.口头实践:

《我们的校园》

要求:

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校园的景色。

学生思考,在课堂上互相交流。

2.笔头实践:

《新型的台灯》

第一步:

教师进行写作指导。

文章的后一部分采用了“分点”说明的方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所谓“分点”说明,就是从分说的角度,对说明对象进行“一点”“两点”“三点”……式的解说,几个“要点”说完了,事物的特点也就显现了。

同学们进行课中写作活动。

第一步:

指名构思。

说一说《我最喜欢的几种学习方法》。

第二步:

小组讨论。

向学生展示一款新型台灯,并下发其说明书等材料,通过观察和资料写一篇介绍台灯的说明文。

同学们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整理成文。

要求:

①用“分点说明”的方式,并配以一定的语言标志。

②由主到次地写。

第三步:

个人展示。

以新型台灯为内容写一篇说明文。

要求:

在分点式说明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方法,比如:

拟人手法、描绘手法、答问手法等等。

[教学设计B]重在品析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在用语方面是极有特点的。

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弄懂的学科,为了使读者容易接受,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并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事情变得生动形象,使之成了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佳作。

所以在教学上,以品析语言为突破口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实用而有实效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浯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

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此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本文的用语典雅,是一篇生动、有趣的说明文。

二、学习字词,将下面的词语读两遍。

衰草连天一鬓毛衰

连翘一翘尾巴

差异一差遣一差劲一参差

观测一道观

播种一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一落枕

三、整体感知,弄清结构。

1.速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说一说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1—3段):

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文章先介绍现象,再揭示原理,写作顺序由表及里。

四、研读晶析,语感体验。

(一)品味文章语言生动的特点。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运用了哪些词语?

仔细揣摩、品味。

答:

开笔用“沉睡”“苏醒”等词将“大地”拟人化,给人以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三种: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勾勒出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显得十分舒展。

“次第”一词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用“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出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写燕子归来用“翩然”来修饰,写出燕子轻巧的身体、轻盈的飞舞姿态,十分形象贴切。

写秋风落叶,用“簇簇”一词写出秋天的肃杀景象,用“渐渐变黄”写落叶,写出了落叶颜色逐渐淡化、枯萎的过程,写得有声有色,景观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此外,“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作者把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灵性,说“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既然有灵性,也就能说话了,这样下一段用拟人手法将物候现象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很自然了。

本段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既准确又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

4.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次第萌发孕育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

途周而复始

(二)品味文章语言科学性的特点

竺可桢原文第1段最末一句为“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但改文中被改为“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科学与准确的特点。

在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词语也突现了这一特点?

如: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三)品味文中反义词的运用

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小结:

这些反义词放在一起,有的表现了事物的变化,有的突显了事物的特点。

使用了它们,使得文章显得既简洁,特点又鲜明。

五、扩展延伸,语言实践

话题:

从现代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看现在是否还有必要研究物候学?

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设计C]评点式教学

[创意说明]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在学习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一、通读全文,用横线标出各段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提问:

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书上写下自读笔记。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解决。

三、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仔细揣摩、品味。

要求在书上圈出你认为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在书上标注理由。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四、积累:

将用语精典的文段选一些抄在笔记本上(写上一点体会更好),然后读一读,背——背。

[资料整合平台]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

古称“日北到”和“日南到”,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

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

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

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

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下雪。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奇妙的克隆

[教学设计A]辩论平台

[创意说明厂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人,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怎样认识科学这把双刃剑?

通过演讲辩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不仅让学生了解克隆的知识,也是对学生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一次检阅和冲击。

[教学步骤]

—、探究“什么是克隆”。

1.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

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水果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等)

2.明确什么是克隆。

①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

明确:

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②齐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3.讲解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教师小结: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

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二、追溯“克隆的科研成果”。

1.分组自学(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

自学要求:

(1)将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等知识依照一定的顺序设计成表格,反映“克隆的科研成果”;

(2)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

(3)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

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是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

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

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3.教师从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进行小结。

三、讨论: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

1.阅读思考。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

同时出示一份关于“克隆人”的一则消息:

“‘克隆人’已成功?

美公司重大技术突破令人不安。

”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

”的辩题展开讨论。

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

(1)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2)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3.教师小结。

四、课后整理。

[教学设计B]话题式教学

[创意说明]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的习惯,培养学生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整合的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克隆技术,增强科学意识。

[教学步骤]

一、活动动员,交代主题——走近克隆。

二、活动准备:

布置活动内容:

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有关克隆的资料,对照课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编写一则关于克隆的材料,自由拟题。

拟题参考:

《克隆简介》——介绍克隆的基本情况,如什么是克隆、克隆的研究现状及运用等。

《克隆技术大事记》——介绍克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有影响有意义的光辉时刻。

《克隆,真奇妙》——意在突出克隆科学开创新天地,带给人们新体验以及给人类带来的极大好处。

《克隆人,喜?

悲?

》——阐述观点,展现个性。

《我成为了克隆科学家》——发挥想象,预测克隆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前途。

三、课中活动:

1.根据材料内容,将学生分成五组,每小组选一位组长,组织小组内交流。

2.每小组推选一至二位同学上台宣读自己编写的关于克隆的材料,并告知材料来源。

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好发言记载,准备评议。

3.全班评议,从材料的丰富性、内容的科学性、语言的文学性和思想的创新性等方面评议,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作品奖、最佳态度奖。

[教学设计C]突出文体特征

[创意说明]每一种文体必然有鲜明而突出的特点。

抓住文体特点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很快掌握文体的特点,又方便学生头脑清晰地梳理各种知识。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很快地掌握阅读这种文体最基本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是一种极有实效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传授关于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二、学习新课

(一)找出说明对象。

1.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争取2分钟内读完。

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并用语句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

2.要求四人为一组,自学“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写一份“克隆技术大事记”。

学生讨论、交流(各组派一名代表作简单的解说;提出需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

(二)梳理说明顺序。

1.组织学生讨论说明的顺序。

2.文章的第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体会作者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用意。

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

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是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

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

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

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

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三)归纳说明方法。

三、拓展学习

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资料整合平台]

○关于“克隆人”的一则消息。

(见http:

//www.sina.com.cn2002年1月3日)

○克隆技术大事记

1938年:

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设想。

1952年:

科学家开始用青蛙进行克隆实验。

1970年:

克隆青蛙实验取得突破,青蛙卵发育成了蝌蚪,但是在开始进食以后死亡。

1981年:

科学家进行克隆鼠实验,据称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了正常的鼠。

1984年:

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

1997年2月24日:

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培育成功。

科学家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

1998年2月23日:

英国PPL医疗公司宣布,该公司克隆出一头牛犊“杰弗逊先生”。

1998年7月5日:

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

1998年7月22日:

科学家采用一种新克隆技术,用成年鼠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第三代共50多只克隆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克隆动物。

1999年5月31日:

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成年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只雄性老鼠。

1999年6月17日:

以美籍华人科学家杨向中为首的研究小组利用一头13岁高龄的母牛耳朵上取出的细胞克隆出小牛。

2000年1月3日:

美籍著名华人杨向东,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6头牛犊。

2000年1月:

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这只恒河猴被命名为“泰特拉”。

2000年3月14日:

曾参与克隆小羊“多利”的英国PPL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培育出5头克隆猪。

(摘自新华网)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导读一自读

[创意说明]抓住两篇文章在结构上的共同之处,对教材灵活处理,一篇教师导读,一篇学生自读。

这样,既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可以从书本、报刊、电脑等中查找,做好记录。

2.教师可制作课件。

二、课堂学习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引入“恐龙”这一话题。

2.导读《被压扁的沙子》

①出示导读话题:

文章提出的两种观点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证明其中的一种看法是正确的?

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②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探究,形成结论。

指名回答上述话题,师生共同形成如下结论,多媒体展示:

观点:

“撞击说”和“火山说”。

说明方式:

提出两种看法,证明其中一种看法是正确的。

说明依据:

斯石英的形成原因及性质。

结论: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③教师小结:

文章是按“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行文的。

3.自读《恐龙无处不在》

①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用“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眼光阅读分析说明文的写作思路,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

②学生学法实践:

用上述学法自学课文《恐龙无处不在》;指名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三、语言实践活动

1.活动话题:

我眼中的恐龙

活动要求:

依据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知道的恐龙及相关的话题。

2.活动话题:

我来到了恐龙时代

活动要求:

合理想象,展现你最佳的创意。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评价。

生物入侵者

[教学设计]体验式教学

[创意说明]物候、克隆、生物入侵等知识,让学生感到新奇,但与学生的生活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深刻体会到它们带给自己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换一个角度,让学生进入另一个角色,或许就会有不同的效果。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

二、课堂教学

体验一:

报社记者。

1.教师出示“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案第541(节选)”,将其改写成一则消息,给学生模仿的把手。

2.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改写。

3.学生交流。

体验二:

文章评论员。

1.以四人为一小组,就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或其他方面来对这篇文章进行讨论,并写一篇一百字以内的评价性文章,可以全面评价,也可就其中某一方面进行评点。

2.学生活动、交流。

体验三:

科幻小说家。

1.话题一:

假如你身处在“生物入侵者”肆虐的环境中,你会怎么办?

2.话题二:

时间已进入了21世纪,这时你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你对人类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学设计]语言学用式教学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文章,其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值得玩味。

本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用说或写的形式来深化教学细节,丰富的学生对语言特点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教师放音乐磁带,要求:

①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②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2.勾画出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语句或段落。

3.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感受,教师点拨评价。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归纳文章的结构]

四、品味实践

1,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的要求:

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2.品味文章重点句子和语段。

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和语段,说说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语言揣摩,学习技法。

①把声音形象化,或摹声,或绘形,或状神,或描态,展示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②化单为众,构成排比段,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③运用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接近和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的思考。

4.学生挑选文章中的句式进行仿写。

五、延伸拓展

读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学生交流读后感。

[资料整合平台]

O作家作品的相关书评(节选)

桂文亚的《大外套的秘密》有那么一种魅力,它犹如一抹灿烂的微笑,挥之不去,久久地闪烁在我们的视野之中,给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几分美丽和温馨。

她有那么一种本领,即能在荒芜中发现繁茂,能在嘈杂中发现宁静,能在宁静中发现美,能在美中发现人生的哲理。

她所有的散文(包括她的摄影作品)都是这样完成的;她把瞬间的感动和感悟近手完美地保留了下来。

所有的女作家对自己的生活都是津津乐道的,桂文亚也不能例外。

桂文亚本人称:

我处在“人”的世界里的一份感情和依恋;处在“景”的世界里的一份观察和体会;处在“物”的世界里的一份学习和反省。

第二,它们很自然,没有虚伪和造作,大部分时候的“我”显得很好笑、很傻、很呆;不过,这就是我!

第三,其实也没有什么第三。

总而言之,真实和自然就是了。

这个“大孩子”的确显得很傻、很呆、很好笑,她不知道自己身上具备的恰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最优秀的品质。

她还很不自信,不知自己坚守的意义和价值。

任何一个作家的宣言和表白都是作家力图达到的目标,自己做得好与不好有待于读者评价。

我觉得她不仅做到她所表白的,而且做得更多。

桂文亚始终在向读者倡导一份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向读者阐述积极进取的意义,在向读者传授如何在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中发现极具价值的东西的方法……热爱生活就是从平凡、嘈杂、无聊、乏味的人与事中发现一点什么。

这一点,恰是我们许多儿童文学作家不屑做的,也是没有能力做的。

对微小事物的精细观察、分析、演绎、归纳,是桂文亚散文中独有的、始终如一的特点。

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阅读完她的作品都会发出一个相似的感喟:

啊,我们的生活还是蛮有意思的么。

因为他们的感官开始变得精细起来,还没有脱离桂文亚对他们的影响。

最后,我想用埃里希·凯斯特纳(荣获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