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6867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docx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docx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学设计2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学设计

重庆二十九中王瑞

鲁迅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本文语言含义深刻,特别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平常语句却又深刻的意蕴,或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或有复杂的情感,需要结合上下文,揣摩作者叙写中蕴含的意蕴。

具体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研读特有句式,比如转折句的使用等;

2.冷静叙述与热烈议论、抒情结合的表达形式;

3品析富有言外之意的表达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训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对文章选取材料组合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训练其思维能力;二是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的分析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梳理各部分的关系,理清文章结构,训练学生组合材料的思维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注解链接背景资料等,理解文章思想情感,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

1.分析刘和珍形象特点,把握其精神;

2.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

二、教学参考

(一)教学建议;

1、依据文本体式特点教学。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为追忆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悼念性文章,它应当是一篇祭文,这种文体往往以叙写人物的生平事迹,或作者与之的交往为主体,并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来表达哀思、崇敬或赞颂,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又是一篇记叙文。

它具有强烈的时政色彩,似匕首、如投枪,后来被作者编入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教学时,既要抓住一般性祭文的特点,又要突出其个性,即纵深开阔的构思、冷静而富有内蕴的语言,这样亦能最大程度扣住学科核心素养教学。

2、注重化解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膜。

首先要引导学生结合注解以及链接背景资料,充分了解“三一八”惨案的历史背景,还有鲁迅的写作背景;其次要尽力搭建不同时代年青人心灵的桥梁,让学生在走近的过程中感受悲壮之美,经历精神的洗礼。

3、以学生的疑惑作为教学的起始点,在研讨疑难中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不宜用生硬的提问代替、牵制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学情分析:

本教案立足于文本体式特点教学,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质疑、探究意识,以及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故适用于中等水平及以上的学生。

2.教学目标:

(1)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探究的阅读意识;

(2)在捕捉各部分关键语句的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结构,初步体会叙议结合的写法,思考不合常规处的妙处;

(3)分析刘和珍形象特点,把握其精神,理解简笔刻画人物的妙处;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法(学生的疑点是教学的起始,需要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化解课文的难度)

比较法(与常规悼念性文章作比较,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文思路写法的独特魅力)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预习要求:

结合注释,了解“三一八”惨案,通读文本,扫除字词障碍,大体把握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可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

二、导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提,有局部的,有整体的。

按照文体特点去阅读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回忆、悼念性文章是叙述性散文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别,你读过的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你认为这类文章有什么共性呢?

(明确:

一般叙述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其优秀品质,抒发哀痛怀念之情)九十年前,鲁迅先生也以一篇《记念刘和珍君》作为祭品奉献给“三一八”惨案烈士,你认为作者是按什么思路来写的呢?

三、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大体结构。

点拨可以捕捉的语句:

第一部分第2段“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二部分第2段“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反复句)

第三部分“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过渡句)

第六部分“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寥寥”第七部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小结句)

小结本文大体思路:

抒情,交代缘由---叙述,生平事迹----议论,理性思考

四、与林语堂《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作比较,简单说说二者的异同

明确:

同,记叙与议论抒情交错使用,相辅相成;

异,《悼》文以叙述生平为主,《记》叙写生平简略,融合了更多的议论成分。

五、其实写法与思路的不同大都因为写作缘由不尽相同,结合一、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等句子探讨鲁迅的写作缘由。

明确:

悼念死者,揭露敌人(反动政府、文人),唤醒庸人。

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

所以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经历,而把重心放在刘和珍的死难、社会的反应、未来的启示上,以刘和珍这个点折射“三一八”惨案,进而折射社会现实,使作品具有超越一般纪念文章的深广性。

六、作者对刘和珍着墨并不多,但这个人物给你留下印象了吗?

试结合全文相关内容说说。

明确:

人物事迹

记叙重点

叙事目的

开头写刘和珍“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生活艰难”,“毅然”,“预定全年”。

 

表现刘和珍对真理的渴求。

第三部分写女师大风潮

“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表现刘和珍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表现刘和珍的善良与和蔼;表现刘和珍有独立的思想,富有责任感。

第五部分写刘和珍等的遇害过程。

“欣然前往”“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并非“受人利用”,遭遇的是虐杀

作者根据需要,精选一两个片段,突出了刘和珍可爱的青年、可敬的猛士这一形象,寄托了无比的悲愤之情。

写人不在于多,在于精和准,在于巧裁妙用。

七、课时练习:

捕捉各部分关键信息,完善全文结构内容梳理。

(见学习目标详解)

交流课堂上未解决的疑问。

第二课时

1.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章已有整体把握,初步鉴赏,对局部语句理解仍存疑难,表达特色,言语形式还需深入体会。

2.教学目标:

(1)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掌握理解语句的基本方法

(2)研读矛盾句、修辞句以及转折句(重要语句中虚词)的表达效果,品味作者冷峻而深沉的语言艺术。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法、启发比较法、朗读法。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检查评价学生对全文结构的细化梳理。

二、导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文章眉目越来越清楚了,对语句的理解还有些什么问题?

三、学生交流一些语句的理解。

示例: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浓黑的悲凉”“最大哀痛”描写了因青年牺牲、反遭污蔑而极度悲哀的心情,“它们”,指反动政府和文人,是一群以我的痛苦为快乐,以人民的痛苦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禽兽不如的刽子手,袒露苦痛是厚重的祭奠,更是对敌人的仇恨和蔑视。

四、小结理解重要语句的基本方法:

抓语境、抓关键词、抓修辞。

五、祭奠烈士,鲁迅把自己最强烈的情感灌注其中,爱憎分明,悲愤交织,找出最能让你体会到鲁迅情感的句子,揣摩它们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是高考考纲要求“鉴赏评价”中“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中的考点之一,可具体分为三类题型:

理解词语含义,理解句子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

(1)重要语句的类型

重要语句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一般包括:

①含蓄句:

结构复杂、意思隐晦、蕴涵哲理的句子。

如: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②修辞句:

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沉默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③结构句

A.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如: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B.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如: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2)体会语句的含意

语句的含意一般有基本含意(表层含意)、深层含义的区别。

体会语句的含意,包括三层意思:

①体会语句的表层意义;②体会语句的语境意义;③体会语句的句外意义。

如: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这句话的表层意义是段政府不仅对外宣扬死伤者是暴徒,还指使文人制造流言来中伤她们。

但结合上下文语境,上文说刘和珍、杨德群身上有棍棒的伤痕,是虐杀,这不仅让我们思考,到底谁才是暴徒?

下文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告诉我们流言比惨象更阴险更凶残,上下文的语境使得我们对这句话加深了理解:

段政府自己采用了血腥镇压的方式,还要颠倒黑白,且用制造流言的方式来愚弄大众,这是多么的无耻!

再体会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反动政府对人民群众采取的统治方式有武的一手,即凶残的武力屠杀;还有文的一手,即严酷的思想统治。

这就是为什么鲁迅先生要作文来揭露真相,唤醒民众,警示大众要起来斗争的原因了。

(3)重要语句类题型解题思路

①简洁但内涵丰富的语句的解题思路

A.结合语境分析。

对文章中具体语句含意的理解必须结合文章具体语境分析,通过对具体语句前后句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

一般而言,对所要理解的具体语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者后面的句子,或者就是原句的变通。

如第二部分第2段最后一句“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个“必要”到底是什么?

结合语境分析,“离三月十八日也已经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因“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所以要写东西来使人们不忘却,警醒庸人,牢记血债。

B.抓准关键词。

语句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者是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成分,它们通常揭示着事物的性质或者状态。

理解语句可通过抓住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效果。

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关键词是“直面”和“正视”,这两个词意为勇敢面对,不逃避,正确看待,坚持斗争。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

C.抓句子主干,关注修饰、限制成分。

理解重要语句含意可以从抓句子主干入手,同时特别留心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成分。

语句的修饰、限制成分常常起着揭示语句内涵的作用。

如“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是一个长句,它的主干是“事实为明证”,这一回刘和珍们在弹雨中的表现,足以证明中国女子百折不回、殒身不恤的勇毅,这种勇毅虽遭数千年压抑,但始终没有消亡。

女子尚且如此,作者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看语句的位置。

处于段首或段尾的重要语句,常揭示段意;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结性的语句往往揭示文章的脉络层次。

如第七部分第2段的短尾句“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者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对这一段明显有总结性的作用,告诉我们此段写的是这次事件的意义。

②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的解题思路

A.确定修辞格

B.“还原”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C.组织答案,结合作用和情感

如“沉默啊,沉默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运用了呼告、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沉默啊,沉默啊”将一呼告反复两次,表达了对衰亡民族的痛心,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列举两种结果,并将两种结果进行鲜明的对比,警示人们如果不奋起斗争,就只有死路一条,而且这不是几个人的死亡,而是全民族的灭亡。

这句话既是对全民族的呼唤,也是对反动派的警告,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下社会现状的痛心和对人民群众觉醒起来、奋然斗争的希望。

研读示例:

1.矛盾句

(1)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5)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6)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7)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8)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表面上看这几句话在语义上充斥着矛盾,作者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有要说的话”,但却屡屡表示“无话可说”。

在言与不言中作者徘徊不定,自打嘴巴。

但这样的语义逻辑矛盾,恰恰暗含了作者内心冷静的理性与热烈的情感的交错,从思维变化的维度来看,并不矛盾。

第一组中“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句是在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后所述。

这一“必要”应理解为鲁迅对像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认同与爱护。

第二组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和“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这两句话都是在叙述“庸人”的世界中,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后提出的,表达了作者欲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抗拒遗忘的想法。

第三组中“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一句紧接着详叙了刘和珍等人的遇害经过以及她们在死难面前的互助,这一叙述侧面证明了她们并非“暴徒”,而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在这几句欲言的表达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进步学生的爱,看到了鲁迅对麻木的国人的警示,看到了鲁迅对诬陷青年学生的反动政府的有力回击。

这就是尚能保持冷静状态下的鲁迅,一个有爱、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鲁迅。

但冷静的、理性的鲁迅却又时时为心中猛烈的情感的火焰所燃烧,呈现无语的状态。

第一组中“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和“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是在论及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时所述。

第二组中“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是在叙说惨案发生的经过,反动当局凶残屠杀进步青年,走狗文人无耻污蔑进步青年后所说。

第三组中“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一句处于全文结尾,是作者在分析请愿的意义,提出“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后提出。

在一、二组无语的表述中,充斥着对反动当局凶残暴虐的控诉,对走狗文人阴险无耻的愤怒,两次谈及都使他无话可说,这样的无语正是强烈情感使然,是情到深时的无言,鲁迅太愤怒了、太痛苦了。

第三组中“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一句区别于前面的“无话可说”的表述。

前两组中的“无话可说”,愤慨的同时并未真的无语,叙述还在持续。

而作者在“呜呼,我说不出话”的表述后却真正无语了,全文止步于此。

“说不出话”较“无话可说”所表达的情感则更为浓烈,强烈、丰富的情感已无法以言语的形式来表达,而只能寄以“呜呼”的长啸来倾诉。

此时,情感的浓烈打乱了言语的形成逻辑,情感占据了身体的各个器官,理性被最大程度的压抑,情感成为个体的主导,情感甚至能等同于个体,个体也充溢着情感,情感的强烈程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顶峰状态。

其他矛盾句,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在矛盾中彰显出对志士最大的敬意,悲壮有力。

2.转折句

本文大量使用转折句式,其中以关联词“但”来连接的有10处,以关联词“但是”来连接的有2处,以关联词“然而”来连接的有5处,以关联词“而”来连接的有3处,以关联词“却”来连接的有3处,以关联词“可是”来连接的有1处,全文共有24处语义上的转折。

转折关系复句又叫主从关系复句,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转折关系复句语义上呈现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明显体现为情感不断地跳跃与突转。

即便是叙述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转折语气,“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大量转折句式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情感虽在理性的控制之下,却从来未曾冷却,保持着一种热度,这样的处理也使得叙述之后的抒情、强烈情感的表达,更为顺畅。

3.修辞句

(1)“沉默啊,沉默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运用了呼告、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沉默啊,沉默啊”将一呼告反复两次,表达了对衰亡民族的痛心,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列举两种结果,并将两种结果进行鲜明的对比,警示人们如果不奋起斗争,就只有死路一条,而且这不是几个人的死亡,而是全民族的灭亡。

这句话既是对全民族的呼唤,也是对反动派的警告,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下社会现状的痛心和对人民群众觉醒起来、奋然斗争的希望。

(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前面对三位女子临危不惧进行了热烈的歌颂,后文“伟绩”与“武功”构成互文,并使用反语对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学生行径的无比痛恨和辛辣的讽刺。

(3)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本句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喻成“煤的形成”,用大量的流血牺牲却只能换取历史的一小步前进。

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黑暗的社会里,若想推动历史的每一小步前进,必然要付出惨重的流血和牺牲的代价。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意即徒手请愿的方式对历史的进步起不到作用,明确表达了自己不赞成请愿斗争的方式,对“三一八”惨案作出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从中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激励人们采取更有效的方式更加坚决地斗争下去。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情感丰富,既有对反动当局凶残暴虐的控诉、走狗文人阴险无耻的揭露,又有对青年学生流血牺牲的颂扬,对青年学生生平际遇的追忆,还有对麻木不觉醒的国人的警示,对奋然前行的猛士的激励。

而且本文情感强度高,全文字里行间充斥着鲁迅的大悲、大哀、大愤、大怒。

但如此丰富、高强度的情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并没有表现为不可抑制的热力喷发,而在语言上呈现出冷热交错的独特风格,在冷静的理性中,情感更显强烈、复杂、深沉。

六、小结:

全文字里行间充斥着鲁迅的大悲、大哀、大愤、大怒。

但如此丰富、高强度的情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并没有表现为不可抑制的热力喷发,而在语言上呈现出冷热交错的独特风格,在冷静的理性中,情感更显强烈、复杂、深沉。

作者用自己的血泪,奉献给读者一颗鲜红而不屈的心,情发于死,念在生前;于死者寄生者之情,求生者之道,不愧为“民族魂”!

七、课时练习:

“回望刘和珍”为题写一篇短文,叙议结合,融入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例文

仿佛回到上个世纪的北平,三月春光嫣然,你穿着素雅的学生装,手里拿着刚刚送到的《莽原》,带着和蔼的微笑,走向青瓦灰墙的教室,这样的季节本就是属于你的美好!

可那非人间的浓黑要绞杀一切的美好,于是你走在请愿队伍的前面,要用铿锵的呐喊,刺破夜的苍穹。

坚硬的子弹,柔弱的身躯,嘈杂的街市,淋漓的鲜血,只有笑容始终挂在你的脸上。

当身躯倒下的时候,又是什么始终屹立不朽?

那是你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刚强,是为国、为正义殒身不恤时的勇毅和从容。

不仅仅是你,还有张静淑、杨德群,还有千千万万为了国家正义而牺牲的人们,他们是真正的猛士,以此来实现了人生的价值,真正的价值。

刘和珍君,你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或许因为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世事安稳下,我考虑更多的是电视剧什么时候更新,考试什么时候开始。

而真正的有心人,是会从这些许文字中努力找寻当时的痕迹,并对那些忠勇之士铭记在心,并真诚地向所有无论以何方式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以及那些追从自己内心做出选择的勇士致以最大的尊敬。

点评:

本文以课文为据,合理想象,用叙描的方式复活刘和珍的形象,在此基础上生发议论,赞其勇毅,并与现实之我进行对照,讴歌个体生命对社会的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