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和19课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748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和19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18和19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18和19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18和19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18和19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和19课教案.docx

《18和19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和19课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和19课教案.docx

18和19课教案

18*永生的眼睛

一、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的解说

1.思想内容: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

2.语言表达: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二、教材位置的解说

1.人文主题的位置: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2.训练重点的位置:

三下第18课《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中仅仅是一个少年的阮恒却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去救一个朋友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无私的关爱!

在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对于器官移植,对于无私奉献,相信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

但是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器官移植非常陌生,对其意义更是不理解,因此,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另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我班学生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七、教学准备:

按课文前的“提示语”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或事例。

学习时间:

1课时

八、教学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1、教师导入:

《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可是她只能用手去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

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给多好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

2.揭示课题,齐读。

3.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

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提示:

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

(2)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部分:

母亲捐献角膜

1、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不理解)

2、画出父亲说的话:

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

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2)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3)指导背诵这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学习第二部分:

父亲捐献角膜

1、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

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3、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我紧紧地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1)自己默读这句话。

(2)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

(3)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预设:

同桌互相交流后指名说。

生1:

我认为是父亲的眼睛永生了,从他说的话中,我懂得了帮助别人是最有意义的。

生2:

琳达的父亲能这样想,确实令人敬佩。

师引导:

大家的发言令老师感动,你们经过自己亲身体验真正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心愿。

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父亲的心愿呢?

生:

我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能够帮助他人

 

 

由安静引入,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捐献眼角膜的意义

 

学生通过自己对器官移植的理解,结合父亲的话,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生命生命

一、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的解说

1.思想内容: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

生命是什么?

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2.语言表达: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

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二)教材位置的解说

1.人文主题的位置: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2.训练重点的位置:

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本文前,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

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

如果学生没有准备好,教师可提供一些参考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五、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六、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关于生命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有的甚至需要我们去思考一辈子。

今天这节课我让我们共同走进杏林子写的一篇散文《生命生命》,我们一同来思考生命是什么?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全文,读不好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

课文关于“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

(2)那课文讲了几个事例呢?

 

二、品读赏析,体验感情(精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大声朗读课文

出示自读指导:

你从那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的那种震撼?

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2、你从这些震撼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句子1: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

那样鲜明!

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说说什么打动了你?

或者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里体会到的?

A现在你就是那一只飞蛾,想象一下,那只捏着你的手会有多大?

再想象一下,那个伸手来捉你的人会有多大?

B感觉到攥着你的手越来越紧,你们这渺小的飞蛾,如果此时要你开口说话,你会说什么?

 

A思考,要读好这段话,尤其需要注意哪些词语?

请你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4)飞蛾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

(我即使弱小,但也要活下去,渺小生命对生的渴望)

(5)指导感情朗读。

句子2: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这粒香瓜子的生长环境会是怎样的?

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2)这小小的香瓜子在没有任何营养的情况下,能冲破坚硬的外壳是多么不容易啊。

但仅仅只活了几天,你觉得它的努力值得吗?

 (3)指导朗读。

 

(7)再读课题。

香瓜子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就算只能活几天,也要让这几天的生命焕发光彩,这就是生命生命。

 

预设:

学生可能总结出前两个飞蛾求生瓜苗生长

师引导:

第三个事例是在干什么?

生:

作者用听诊器听自己的心跳。

师:

应该怎么听才能听的清楚?

生:

安静的听。

师: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聆听”来表达安静的听的意思。

所以第三个事例就是----

聆听心跳。

生可以从课文找到:

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

那样鲜明!

2、“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昂然挺立。

3、“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单单属于我的。

这些语句都传达了对生命的强烈感受。

指名学生朗读。

预设:

生可能回答:

我感受到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师引导:

你从哪些词句中能感受到呢?

生可能找到: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师:

说明飞蛾很。

生1:

脆弱生2:

渺小

师:

即便这样,它有没有放弃生命?

生:

没有,它仍然挣扎着。

师:

除了挣扎,还有哪个词?

生:

强烈。

感到求生的欲望

生:

极力!

让我感受到小飞蛾求生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让我震惊。

师:

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这段话,读出飞蛾对生命的渴望。

 

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词语:

冲破坚硬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师:

通过这些词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

我能感受到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

生:

我能感受到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坚强生存的勇气。

 

整体感知,疏理事例

 

品读赏析,体验感情

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理解生命的意义

 

移情体验,使学生站在飞蛾的角度来思考,体会生命的顽强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如果说逆境中的“飞蛾求生、瓜苗破土”让作者看到了强大的生命力,那么“静听心跳”则是作者亲身感受到的生命律动。

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

(一读)

二、交流讨论,理解生命真谛。

师:

在这篇文章的背后也有一个生命力如同飞蛾,香瓜苗一样顽强的作者——杏林子,及其她对生命感悟的一段话

(1)(出示):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到来;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成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

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使用他,而不应该白白地糟蹋它。

”——(生接着读课文)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A、奥运赛场上,刘翔跑完110米栏后的心跳意味着()。

B、一位病人恢复了心跳,那意味着()。

师;心跳对于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都有相同的意义,那是你生命尚存的记号,我们每个人有相同的心跳却没有相同的人生。

你是怎么来理解“聆听心跳”这个故事的?

(2)学生介绍查找到的杏林子资料。

请同学介绍杏林子的资料。

(3)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些信息时,你的心中,是否会涌起一丝感动呢?

再来读4自然段,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的内心(二读)。

(4)你觉得杏林子是个怎样的人?

你敬佩她吗?

为什么?

三、课外拓展,书写生命感言。

杏林子正是用她的整个生命历程告诉我们:

生命的最大意义就是生命的永生。

(1)、读名人的生命格言

(2)、介绍部分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

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2、畅谈:

怎样使自己的生命也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3、抒写生命感言——请拿起笔在课前老师发给你的书签上写下你此刻对生命的认识。

生命因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精彩。

 

预设:

学生可能回答1:

我感觉生命很不容易,每一次的心跳都要有意义。

师引导:

那要怎么做才能有意义呢?

生从课文中找到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总结:

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努力奋斗,才不会白白糟蹋生命。

 

 

 

随堂检测

 

检测分析

------------------------------------------------------------------

------------------------------------------------------------------

------------------------------------------------------------------

教学反思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