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6427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

《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docx

小学教育学考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xx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意义

①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

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其作用

(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遗传及其作用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及其作用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学校教育及其作用

①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Ⅱ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Ⅲ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Ⅳ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②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Ⅱ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Ⅲ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观察。

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②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③记忆。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

④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

⑤情感。

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

⑥自我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教师的专业素养

具有学科知识素养、广泛的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

(1)敬业。

敬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第一要素。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质量观。

(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名称职的教师或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人格特征:

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社会xx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问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一般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具体的制约因素有: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计划的内容

①教学科目的设置②学科顺序③课时分配④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一是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二是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

三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注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

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2)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

①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

②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的为最终目的

③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④贯彻幼儿、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衔接的原则

⑤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等等

(3)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的意义

第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小学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即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和

5检查知识(包括技能与各种认识能力)五个阶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一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二是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三是学生特点,

四是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五是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授课的优点

一是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

二是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三是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

四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①钻研教材;②了解学生;③设计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

①学期教学进度计划;②单元计划;③课时计划,即教案。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堂好课要

1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2正确的教学内容,

3恰当的教学方法,

4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5有严密组织的教学过程。

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

①观察法

②测验法

③调查法

④自我评价法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我国小学xx目标具体包括:

首先,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2)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①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小学xx的主要原则有: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xx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

说服、榜样、锻炼、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

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具体任务包括: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xx;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

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

4班会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1它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Ⅰ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Ⅱ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Ⅲ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Ⅳ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V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课外活动的彤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

第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于学生的了解。

第三,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

第四,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第五,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