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word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6405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word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word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word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word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word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word文档.docx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word文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word文档.docx

最新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word文档

《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

学习目标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2.注意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打动学生,创设美的

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使学生掌握通过运用精到的比较,分析问题,阐发观点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使学生掌握化抽象的理论问题为形象的实感的方法。

4.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1.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他的座右铭: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

《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2.林庚,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

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林庚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3.钱钟书

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

《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字词汇总

援例:

引用成例。

援,引用。

锱铢(zīzhū)必较: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

咬文嚼字: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本文中指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斩截:

“斩钉截铁”的省略,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剥啄:

拟声词,模拟轻轻敲门的声音。

岑(cén)寂:

寂静。

推敲: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游离:

比喻离开集体或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蕴藉(jiè):

(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才高八斗:

形容富有文才。

学富五车:

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付梓:

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

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

后来泛指写字著作。

尺牍(dú):

书信。

下乘(chéng):

下品、下等。

不落于言筌(quán):

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筌,捕鱼的竹器。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1.《咬文嚼字》一文中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2.《说“木叶”》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学者,也是诗人。

作者拥有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此课文旁征博引,把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挑选出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3.《谈中国诗》这篇课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旁征博引,在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中,阐释中国诗的特征。

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语言生动,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理清结构

1.《咬文嚼字》一文共八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③僧推月下门。

   僧敲月下门。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意在说明作者认为咬文嚼字重要的原因是“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第三段);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第三段);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第五段);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第五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

”由此明确作者的观点是:

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6—7),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

从正负两面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

  第六段运用苏轼诗歌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诗句从阅读角度正面论证善用文字的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第七段从写作角度论证文字联想意义的负面影响,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通过分析文中的语言“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说明本文只是从一些方面谈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的道理,并提出对于文学创造者的要求和期望。

抓住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语言分析。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说“木叶”》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至三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一段,列举屈原的《九歌》、谢庄的《月赋》、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王褒的《渡河北》中的诗句为例,说明“木叶”是诗人们所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阐释“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二部分是第四至六段,阐释“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四段,论述“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

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第五段,阐释“木”之所以有这个特征的原因。

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

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六段,论述“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

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

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

“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的绵密之意也消失净尽。

  第三部分是第七段,做出小结: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3.《谈中国诗》全文8个自然段,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阐明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

就是说,谈起中国诗,意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规律。

按照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则不然,抒情诗出现得异常早,戏剧随后,史诗没有。

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第三部分(第3~第7自然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

  作者在第3自然段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较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在第4、5自然段(第4自然段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起,到“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止;第5自然段从“巧得很”起,到“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止)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联结着确切”意思一样。

“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

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

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作者在第6自然段(这段起自“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止于“除以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指出,“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作者在第7自然段(自“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起,到“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止)指出,中国诗除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

例如,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形式的作品”。

  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中国的”成分。

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

因此,“读外国诗每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读者“回到本国诗”。

把握重点

《咬文嚼字》

1.文中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试分别加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把握全文内容,提高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参考答案:

(1)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

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

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时,要注重推敲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说“木叶”》

1.“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在平常的阅读中,圈定主要信息点,培养学生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2.文章是怎样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的?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的滋味。

参考答案:

文章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可以查得到的词语的意思。

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

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

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

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

《谈中国诗》

1.课文第一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设题意图:

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句子意思的能力。

参考答案: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

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

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

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设题意图: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巧妙的比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体会比喻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的超长性,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道破天机。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

钱氏作比喻,重文采亦重哲理——“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其中道理更是相当深刻的。

其他如把中国诗中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是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妙”中凸现了一个“准”字。

文章又在比喻中结尾:

“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之于研究者的关系。

知识迁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

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

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

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

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

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D.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B.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

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参考答案

1.B试题分析:

有效信息在第一段: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

”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逆推错误。

2.D试题分析:

A项原文在第二段: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

“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

此题张冠李戴。

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

C项信源在第二段末: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此项言过其实。

3.A试题分析:

A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

“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