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164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监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环境监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监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

《环境监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监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监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

环境监测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环境监测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10月

一、以美国历史为鉴:

中国环境监测行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1、美国监测行业发展驱动:

执法加强+市场化手段推行+强力执政部门出现

研究美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历史我们发现,环境监测行业加速发展是环保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从投资驱动的环保市场向以市场化为特征的成熟环保市场转换的过渡时期——往往是环境监测行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就是美国上世纪70-80年代。

(1)美国环境监测产业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发展历史

监测系统建设较早起步,但受到资金、法律等因素制约,长期处于低速发展状态。

美国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始于水质监测,发展始点可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空气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监测体系也分别于20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开始建立。

美国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早于其他国家,但监测点位数量和检测指标数量均较少,同时受到州政府投资不积极、投资主体缺失等因素制约,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2)美国环境监测产业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的发展历史

开始加速发展,至90年代已经基本实现全国覆盖。

上世纪70至90年代是美国环境污染事故的集中爆发期,美国环保署在此期间加快了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速度,环境监测点位快速增加,同时监测指标的覆盖面也更广。

至上世纪90年代,美国已经建成了“全范围、全方位”的环境监测覆盖系统:

水质监测形成全天候、全范围的监测网,实现各大水域和水系全覆盖;大气监测点位数量增加至2000余个,基本能够覆盖全国;全部环境监控指标数量达到70项,涵盖全部主要污染物。

我们分析,促使上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监测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主要原因有:

驱动力1:

美国在上世纪60-70年代进入环保法律体系快速健全时期,准确环境监测数据成为执法必然要求,因此政府大力推动了境内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速度。

驱动力2:

泡泡政策、排污权交易等环境污染控制的市场化政策出台,而准确监测和业主自身利益相关,业主方开始主动安装环境监测设施。

驱动力3:

美国环保署成立并接管环境监测事务,监测体系建设得到强力部门的统一管理,行政阻碍减小。

2、中国监测行业加速发展条件已具备

我国环保行业目前发展阶段与美国上世纪70年代相当,环境监测行业快速发展条件已经具备:

①薄弱的环境监测能力与政府迫切的环境治理需求不匹配;②环境治理的重点从投资驱动在向市场化驱动方向发展,对监测数据的精确度要求提升;③国内监测企业技术国产化积累基本完成。

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认为中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加速时期将至,环境监测产业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1)环保法律体系快速健全,需要更全更准的监测数据执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环保法律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快速出台:

13年12月环保部发布水泥、铅锌冶炼等多个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新标准;14年4月新《环保法》第四稿通过人大审议;14年5月环保部收紧锅炉、垃圾焚烧、冶金等四个行业的烟气排放标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环境监测网络的监测参数和覆盖范围远不能达到政府监管的基本要求:

1)空气监测方面,国控网和省控网建设尚未完成;2)水源地监测方面,已开展定期水源地水质监测的城市占重点水源地城市比例不足30%;3)重金属、VOC等新领域方面,现有监测能力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伴随中国环保法律体系逐步健全,未来环境监测系统加速建设是必然,环境监测产业获得快速发展的机遇。

(2)环境治理以市场化手段为核心,对监测精确度要求提升

我们率先在2014年中期策略报告中提出,中国环保产业正在由政府投资驱动的1.0时代向市场驱动的2.0时代转变——新一届政府治理环境的思路从政府投资主导向加强监管、用市场化手段驱动市场投资转变:

①一方面在政府层面加大环境的监管、执法和处罚力度,创造有序、良性的市场环境;②另一方面推行环保税、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完善收费机制、引入民营资本进行投资。

我们认为新思路强调的“加强监管+推行市场化环境治理手段”都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大大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政府和企业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要求都大大提升。

(3)国内企业技术积累完成,进入进口替代步伐加速

环境监测仪器生产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细分领域之一,是政府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智能测控装备在环境领域当中的应用。

与此同时,国内龙头监测仪器生产企业已初步完成技术积累,常规产品已经基本能够实现进口替代。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在采购环境监测仪器的过程中开始优先考虑本土品牌,国产设备的市占率快速提升。

2012年国外和国内监测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5%和15%,进入2013年以来国产设备市占率快速提升,并超过进口设备,预计14年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80%。

(4)环境监测数据成为政绩考核重要指标

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于美国,“大政府”体制在实施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等“国家工程”时,受到的阻力更小。

另一方面,伴随公众环境意识觉醒,政府政绩考核中环保指标成为重要方面,而可度量的数据必然来自于监测,因此,这种行政考核制度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行业发展重要动力。

以河北省为例,大气监测数据成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产业调整方向和力度的重要指标,这从一定意义上激发了更多环境监测市场需求的释放。

二、空间测算:

更新+新增,市场空间约70-80亿元/年

我们梳理正处于建设期的大气、水质、重金属监测体系,发现上述细分市场的空间接近200亿元:

1)大气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正处高峰期,按照常规6参数监测站平均投资计算,“国控网”+省控网”尚存约50亿投资需求;2)“水十条”出台在即,水质监测系统加速建设是大概率事件,水源地监控+重点排放企业监控+地下水监测共计存在约70亿元市场空间;3)国家制定重金属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指标,电镀等重点企业监控+火电脱汞监控+重点流域、水源地监控将产生近万套固定源监测设备和便携式分析设备需求,总市场空间约9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中国环境治理深度提升,监测指标将不断增加,新兴的监测需求如VOCs、POPs等将接棒现有的大气和水质监测需求,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我们综合考虑环境监测的现有需求、新兴需求和存量设备更新需求,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环境监测行业的市场空间将维持在70-80亿元/年的水平。

1、大气环境监测正在进入建设高峰,尚存近50亿投资需求

现阶段大气环境监测领域正在进入建设高峰期,需求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1)“国控网”建设进入第三阶段,尚余约6亿元投资等待落实;2)各省出台省级监测站建设规划,“省控网”建设“接棒”“国控网”,产生新的投资需求。

目前大气监测的重点在于快速提升监测站点位数量,按照常规6参数监测站一般投资计算,尚余近50亿投资需求。

(1)“国控网”建设进入第三阶段,剩余约6亿元投资等待落实

环保部在12年一季度先后下发《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和《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两项文件,启动了全国范围内建设环境监测国控网的工作。

根据规划任务,将在2012-2015年分三个阶段,建设覆盖地级市的1436个监测站,预计总投资20亿元。

目前“国控网”建设已经完成了前两个阶段,建设站点945个,落实13.9亿元投资。

14-15年,将完成剩余96个地级城市的监测站建设,预计第三阶段的投资需求为6亿元左右。

(2)“省控网”建设“接棒”“国控网”,带来40亿环境监测站建设新市场

“十八大”之后,国家对环境监测准确性的要求提升,促使地方政府加大环境监测点位密度。

在“国控网”建设的同时,山西、安徽、河北等多个省份陆续出台本省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建设规划,在”国控网”的基础之上,增加监测点位密度,以达到准确还原环境监测数据的目的。

从已有的县级监测站建设规划来看,地级市以下县城、重要工业开发区和人口密集村镇都存在建设6参数及以上站点的需求。

全国共计2862个县级行政单位和1600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若建立6参数自动在线监测体系,按照《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建设项目申报技术指南》中环保部的建议仪器标准计算,将创造42.59亿元的市场空间。

2、水质监测70亿市场有望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后加速释放

受到政策缺失等因素影响,国内水质监测市场的发展速度一直较为缓慢。

根据环保部2013年公布数据,目前仅有一百余个环保重点城市开展定期水源地水质监测,占全部重点水源地城市比例不足30%,反映出国内水源地监测和排污企业监测能力仍然较为薄弱。

根据环保部信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将报送国务院,年内出台是大概率事件,水污染监测能力在政策出台后快速提升是必然趋势。

我们认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后短时间内,水质监测系统将在国内快速普及:

1)水源地监控将快速完成61项指标的监测能力建设;2)国家重点监控废水排放企业和污水处理厂需新建或升级现有排污监控能力;3)国控和省控的约550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覆盖面积将建设污染监测系统。

按照目前5参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和地下水监测系统价格计算,市场空间约为70亿元。

(1)水源地监测和重点排污企业监测存在45亿元市场空间

全国338个水源地保护城市,861个定期监测水源地保护区需落实61项指标监测能力的建设;同时,国家重点监控的4001家重点废水排放企业和3606家污水处理厂也将新建会或升级排污监控能力。

全国将产生近万套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采购需求,按照目前5参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50-60万元/套的价格计算,市场空间约为50亿元。

(2)地下水监控存在25亿元市场空间

环保部发布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建立国控+省控的地下水监测系统的要求。

其中国控网覆盖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省控网覆盖面积约105万平方公里,按照5个/千平方公里的点位密度计算,全国需建设约2.5万个监测点位。

按照目前地下水监测系统10万元/套的价格计算,市场空间约为25亿元。

3、重金属总量控制指标首次确定,90亿元市场渐打开

根据《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国内重点区域的铅、汞、铬、镉和类金属砷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需要较2007年削减15%,这是国内首个重金属的总量控制指标。

我们分析目前的政策内容,预计未来一段时间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核心在于:

1)电镀、冶炼等行业内的重点企业;2)火电烟气汞污染控制;3)重点地区流域、水源地断面监控。

(1)市场空间方面

我们认为,“十二五”后期和“十三五”前期的环保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被环保部列入严格防控名单的4452家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2)在运的约4500套大型燃煤机;3)国家划定的14个重点治理省份中138个重点治理区。

上述固定排放源将产生约9000套重金属监测设备需求,结合区域治理过程中产生的移动监测设备需求,总需求将接近万套,按照目前重金属监测设备100万元的单价估算,总市场空间达到90亿元。

(2)技术水平方面

根据治理对象的特点,重金属的监测目标集中在烟气、废水和土壤三个领域,其中土壤和烟气监测设备的生产难度最大,国内仅有少数厂商具备污染成分快速分析的相关产品。

聚光科技和天瑞仪器研发起步较早,已有相对成熟的产品面世;先河环保通过收购CES公司,获得了世界领先的监测技术。

4、以VOC为代表的环境监测新需求:

箭在弦上,整装待发

除上文中分析的常规污染物外,新的监测指标也伴随环保治理升级开始涌现,目前的热点VOC治理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VOC(VolatileOrganicCompound)是多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总称,环保领域通常把任何能够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碳氢化合物都认定为VOC污染物,是PM2.5的重要前臵污染物之一。

目前国内VOC相关政策较少,市场尚未完全打开。

伴随政府对雾霾治理认识的加深,VOC将“接棒”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成为下阶段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的重点。

由于VOC属于混合污染物,成分稳定性较差,副反应众多,使得污染物成分难以确定,监测设备生产难度较大。

根据行业专家估计,全国范围内存在约500套VOC在线监测仪需求,市场总规模约为15-20亿元。

三、监管加强使行业进入集中度提升的加速整合期

1、行业内企业小弱为特点,多数小企业不具备技术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

中国环境监测仪器生产行业的竞争特点可以概括为“小而弱”:

1)小型企业数量众多,构成行业的竞争主体,这些企业不具备研发实力,凭借特定产品或服务实现差异化生存;2)仅有少数大型企业拥有自主研发的完整产品线,资金和技术实力较强,具备持续成长潜力。

(1)大量小型企业构成竞争主体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监测仪器专业委员会的统计,国内总资产低于1亿元的监测企业数量占高达65%,环境监测行业CR4仅为40%左右,远低于烟气环境工程服务等其他细分行业。

参与竞争的小企业通常专注于特定零部件生产和专用设备生产,研发和扩充产品线的能力较弱,成长能力有限。

(2)少数大企业具备持续扩张潜力

目前国内总资产高于10亿元的大型企业仅有7家,占比约为10%,但是这7家大型企业的销售额在全行业中的占比却高达70%。

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大型企业的产品线较全、同时销售网络铺设更广,能够占据更多市场空间。

未来凭借大型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资金实力,其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2、小企业退出+进口替代=龙头公司市场占有率将提升

中国环境监测仪器生产行业的发展历史较短,监测设备的统一评测标准尚未建立,大量小型公司通过压低产品价格争抢市场份额。

受到价格和研发能力影响,小型企业的监测设备往往存在测量精度不足、仪器使用寿命短和智能化拓展空间少等问题。

在环境监测要求不高的初级阶段,小型企业可以凭借特定的客户获得生存空间;但是伴随环境监测精确度要求提升和政府需求从单一的设备采购向第三方运维、大数据方向发展,技术能力较弱的小型企业低端设备将被淘汰。

小企业退出意愿提升,为龙头公司创造了加速并购,提升市场占有率的机遇。

与此同时,国内大型监测企业的技术积累已经初步完成,进口替代步伐加快,推动本土环境监测仪器生产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加速提升。

(1)伴随小企业退出意愿提升,龙头公司开始加速并购

2013年以来,本土环境监测行业中兼并行为不断,龙头公司快速拓宽现有产品线:

1)先河环保收购美国CES公司获得世界领先的重金属监测技术、与解放军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合资公司进入VOC监测和治理领域;2)聚光科技收购东深电子进入水利信息化系统市场;3)天瑞仪器拟收购宇星科技51%股权以进入环境监测市场。

可以预计,伴随中国环保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和监测行业逐渐成熟,龙头公司的并购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2)国内企业技术积累完成,进口替代步伐加快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内监测仪器生产龙头企业已初步完成了技术积累,常规产品的技术参数已经能够达到进口产品的水平。

在技术水平提升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在采购环境监测仪器的过程中开始优先考虑本土品牌,国产设备的市占率快速提升。

2012年国外和国内监测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5%和15%,进入2013年以来国产设备市占率快速提升,并超过进口设备,预计14年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80%。

四、从设备销售→第三方运维→大数据服务提供,龙头企业强者恒强

1、监管对数据准确度要求大幅提升,第三方运营市场快速发展

伴随环境质量加速恶化和环境治理的市场化程度提升,政府对于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精确性要求快速提升。

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认为伴随水质、大气网络在“十三五”初期逐步建成,环境监测的工作重点开始向提升监测数据准确性方向转移。

在杜绝“假数据”、提升监测数据精确度,同时不增加地方政府岗位编制的前提之下,监测站交由专业的第三方运营将是必然趋势。

为满足政府的第三方运营服务需求,环境监测设备公司的技术团队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充,大型公司技术团队实力更强,在开展第三方运营业务方面优势更加明显。

(1)专业运维服务是杜绝“假数据”的最优选择

目前重点城市已经完成近千个“国控网”监测点位的建设,从运行结果来看,普遍存在监测数据可靠性较低的问题。

未来使用更加专业的第三方进行数据监测和仪器维护,是杜绝环境监测“假数据”的最优选择选择。

(2)环保部门编制内岗位数量有限,第三方运维服务填补人员缺口

各级环保部门的人员编制数量有限,监测站点增多带来了运营人员缺口。

我们认为。

在综合考虑政绩压力和经济性优势的前提下,聘请专业第三方提供运营服务,将成为地方政府保障环境监测站稳定运营和数据准确性的最优选择。

(3)“物联网和大数据”是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专家观点,目前加紧建设的环境监测体系仅是环境物联网的传感器端口,后端配套数据分析和应用系统之后,才能获得完整的环境大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

我们认为,伴随各领域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成,监测数据应用能力提升将成为下阶段投资重点,配套环境物联网系统或环境大数据分析系统,将成为进一步提升政府环境决策能力的最优解。

大型环境监测仪器生产商具备系统搭建和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率先受益于环保物联网建设。

雪迪龙于2014年5月收购北京思路创新公司20%股权,率先布局环境物联网这一新兴市场。

思路创新的主营业务是为地方政府配套建设环境信息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能够依托于环境监测传感器,为地方政府提供实时环境决策、环境质量预警和环境应急管理方案提供等服务。

目前该项业务规模仍然较小,不能成为公司成长的主要动力,但是伴随各地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和数据分析需求显现,环境大数据业务快速发展值得期待。

环境物联网名词解释:

环境物联网是环境监测系统的配套设施和分析中心,能够把监测数据收集至专用服务器进行存储和分析,并针对变化的环境数据提出实时决策。

政府可以利用环境物联网实现海量监测数据集成、污染源控制决策细化,为更加科学的环境管理模式提供助力。

五、以美国龙头公司为鉴:

行业特点决定龙头企业有天然并购冲动

1、监测行业细分市场空间小、技术壁垒高,龙头企业有天然并购冲动

我们分析美国环境监测仪器龙头公司的发展历史,发现阻碍其持续成长的瓶颈主要有两个:

1)特定监测细分市场的空间小且分散,难以支撑公司持续发展;2)不同细分领域的技术、市场差异较大,进入门槛较高。

在这样不利于大型公司发展的背景之下,珀金埃尔默(PKI.N)、安捷伦(A.N)、丹纳赫(DHR.N)和赛默飞世尔(TMO.N)等龙头公司通过持续研发+外延并购的双轮发展模式,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成为跨国、跨行业的监测仪器生产商。

(1)特定监测细分市场的空间小且分散,难以支撑公司持续发展

我们对比环保产业内不同细分领域的市场空间,发现环境监测行业的市场规模较小,同时竞争更为分散。

市场规模来看:

大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等环境监测细分市场的空间普遍在百亿上下,远小于脱硝工程服务、水处理工程服务等行业的千亿规模。

竞争格局来看:

根据环境协会监测仪器专委会的统计,目前中国在册的环境监测仪器生产和销售企业接近300家,其中水质监测、废气监测等行业的CR4不足50%,远低于其他环保细分行业的水平。

(2)不同细分市场之间壁垒较高,并购是快速打破壁垒的最优选择

环境监测仪器属于精密设备生产行业,新产品研发的难度较高;同时不同监测对象的技术差异较大,使得特定的专业制造商难以快速进入新的细分市场。

上市公司利用资金优势,通过持续并购打破不同细分领域之间的壁垒,保持高速发展势头。

2、丹纳赫:

“并购-整合”发展战略成就其全球领先地位

丹纳赫(DHR.N)介绍:

公司成立于1969年,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分析仪器生产商,在生命科学仪器、环境监测、医疗设备等领域的技术、市场优势明显,2013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91亿美元。

丹纳赫(DHR.N)发展历史:

公司是典型的“并购-整合”发展模式公司,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公司以每年10-15家公司的速度进行并购,其中比较重要的并购包括1999年并购HachCompany(哈希公司),搭建水质监测业务平台,至2012年该业务营业收入贡献达到18亿美元;2003年通过全资子公司福禄克并购Wavetek(威尔泰克公司)的精密测量部门,瞄准电气校准市场,目前该项业务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领先地位。

目前丹纳赫公司已经通过并购拥有了近600家子公司,形成了工业过程分析、环境监测、工业科技、牙科仪器、生命科学和医疗诊断六大战略平台,同时在上述大部分领域中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丹纳赫(DHR.N)核心竞争力分析:

我们认为,丹纳赫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监测仪器生产商,主要是在以下方面具备核心竞争力:

1)具备标准化的管理体系、2)具备领先的技术团队、3)公司并购发展的战略清晰。

凭借上述核心竞争力,公司能够高效整合并购标的,保证其快速并购的持续性。

具备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公司于1987年从丰田引进精益管理体系,是世界上首批实现管理标准化的企业之一。

目前仅凭丹纳赫在美国的全球总部约40名员工,即可管理旗下的600多个子公司;同时公司要求每个员工(上至总裁夏至门保安)制定精确的每日工作计划,在业务范围扩展至中国、德国和日本等十余个国家之后,仍可精确控制每个员工。

凭借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丹纳赫能够快速、充分地整合并购标的,使其完全融入其庞大的企业集团,为下一步并购奠定基础。

技术整合能力强:

丹纳赫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团队,在研发领域投入充足,2013年公司研发费用支出达到12.5亿美元。

凭借技术优势,公司可以快速“消化”并购标的的核心技术并将之与自身已有技术整合的能力,可在并购之后快速形成完整技术链条;

公司并购发展的战略清晰:

丹纳赫管理层对于监测仪器市场的认识非常清晰,在上世纪80年代即确定了“并购-整合”的发展战略。

1980年以来,公司以每年10-15家公司的速度进行并购,获得了进入牙科仪器、生命科学和医疗诊断等细分领域的机会。

根据公司战略,未来丹纳赫仍将持续并购,未来几年的并购预算高达40-50亿美元,公司成长动力仍然充足。

3、赛默飞世尔:

持续收购,成就行业龙头

赛默飞世尔(TMO.N)简介:

公司是全球排名第二的测量、分析仪器生产商,2013年收入超过130亿美元,在精密监测仪器生产、工业过程分析及精密设备部件生产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赛默飞世尔(TMO.N)发展历史:

公司成立于1956年,在5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赛默飞世尔已经完成了几百次收购。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监测系统建设提速,公司凭借频繁的收购,成功进入多个新的环境监测细分领域,环境仪器生产业务一度成为公司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至上世纪80年代,美国环境监测行业进入成熟期,公司开始转型,一方面进入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收购LDC等公司进入生物仪器等新兴市场细分。

目前公司已经获得医疗、环保、化工、电子等多条产品线,市场覆盖美国、中国、日本等多国,成为世界测量仪器行业的绝对龙头。

4、安捷伦:

外延并购+研发消化,扭转公司增长乏力局面

安捷伦(A.N)介绍:

公司前身是惠普公司的测试部门,于1999年实现独立并上市募集21亿美元。

2013年公司收入达到68亿美元,产品线覆盖电子测量仪、生命科学仪器和基因分析仪器等领域,属于监测仪器生产行业第二梯队企业。

安捷伦(A.N)发展历史:

公司在2001年将业务重心转向电子测量领域,并把医疗产品事业部出售给飞利浦公司。

在这样错误的发展战略之下,公司在2003-2010年间收入规模始终在50亿美元左右波动,增长乏力。

至2009年,公司开始内部整合和产品线调整之:

1)安捷伦将自身拆分为三个业务集团:

生命科学、化学分析和电子测量,三个新业务集团分别整合和消化前期并购公司的技术,大幅拓宽生命科学仪器、基因分析仪器的产品线;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