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袋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824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袋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常袋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常袋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常袋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常袋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袋村.docx

《常袋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袋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袋村.docx

常袋村

【概况】

常袋村隶属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是常袋镇政府所在地,偏县城西南9公里,村庄居邙山之巅,地理条件优越。

面南伊阙,北靠黄河,东临小浪底专用线,北面还与小浪底镇交界,南与南麻屯接壤,东与朝阳镇连接,西有横水镇,新安县为邻。

全村12个生产小组,在籍3100人,’750户,村庄面积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60亩,林地面积150亩,共计总面积为3.8平方公里。

常袋村属丘岭地区,凹岭突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秋多雨酷热,冬春干旱,有四季明显交替的气候特征。

宜种植小麦、玉米、红薯、五谷、豆类等农作物,值得一提的是深层煤碳有待开采。

村庄茂林蔚然,映带左右,交通便利,经纬分明,大街小巷基本达到了水泥路面硬化。

彻底改变了旧时常袋晴日车过尘灰飞扬,雨天泥水横流的情景。

村庄以外,野花幽香,沟壑11条,皆有名称:

西凹沟、后凹沟、杨树沟、下凹沟、塞北沟、血子沟、南波沟、霍凹沟、桑树凹沟、还有狼窝沟,沙坡沟。

由于多种原因,现今只有南坡沟,沙坡沟、西凹沟泉水叮咚、潺潺流水,其它沟壑均已干竭。

常袋村名的由来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刘伶,不但学富五车,词章华丽,名重当世,且喜饮酒,长饮不醉。

一日南游至杜康仙庄,见酒旗飘飘。

上书“杜康造酒醉天下”,颇不以为然。

遂与仙庄掌柜杜康订下协议:

杜掌握必须拿出上等好酒,刘先生如喝醉需按杜掌柜要求付酒钱;如喝不醉,掌握柜分文不取。

于是杯盘摆上,推杯换盏,刘伶饮毕,依然谈笑风生,似无醉意。

杜掌柜微笑相送至门口,二人话别。

刘伶当时属于北邙,还家时行至常袋村西北岭上,山风吹来,酒意大发,遂醉倒在路旁,酣睡过去。

口中汩汩流出香气四溢的酒液,像一条小溪直达北面洼底,即现在的酒流凹村之所在。

随行家人见刘伶如此醉倒,久唤不醒,即扶车送至家中。

刘伶三天三夜不曾醒来,家人以为醉死遂以棺椁盛殓,择日下葬。

事过三年,家人正商议为刘伶举行三周纪念之礼,见一鹤发童颜老汉,走上门来相问:

“此处可是刘伶刘先生府上?

”家人说:

“是!

老先生有啥事情?

”“三年前我与刘先生签约,喝醉酒须付酒钱,今日特来讨要,望能通报。

”家人一昕,怒气冲天,喝道:

“大胆老儿,我家老爷已过世三年,今不向你索赔,反来讨要酒钱,看打!

”齐刷刷围上一圈,就要动手,杜掌柜将手一拱道:

“慢来,你家老爷现在何处?

”家人说:

“已殡葬三年。

”杜掌柜道:

“快快掘墓开棺,先生今日将醒!

”家人以为这老头儿说疯话,又欲动手,内中有见多识广之人,观此老汉,仙风道骨,声若洪钟,气度不凡,劝家人道:

“老先生既如是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量他也走不了,何不开棺一试?

”众人答应,一齐前往墓地。

倾刻问墓已掘开,抬出棺木。

开棺一看,众皆惊讶,刘伶面色如生,一遇阳光眼睛微睁,家人上前扶起,但听刘伶打个呵欠口中念念有词:

“真好酒啊!

真好酒啊!

”众人皆信杜掌柜之言是真,遂向刘伶说杜掌柜前来讨要酒钱,刘伶即命回府款待。

酒饭已毕,刘伶问道:

“杜掌柜,可要多少酒钱?

”杜康从腰问扯出一小布袋说:

“造酒需要用粮食,只要装满这一袋就可以了!

”刘伶一笑吩咐道:

“打开库房,尽袋装满。

”谁知粮仓已尽,袋仍未满,原是仙袋一条。

又据传说,常袋村原为杜康母亲的娘家,杜康为了报答舅父,从刘伶家讨来的粮食和永远盛不满的仙袋就留给了舅家,因为杜康的舅父也是酿酒老手,于是舅家的酒坊就有了用不完的粮食,由于仙袋长,故称该村为长袋村,不知何年何月又将长袋村改为常袋村。

因为地处黄河古渡和古都洛阳连结的交通要道上,地势险要,经济繁荣,常袋村随成为洛阳西北的屏障和重镇,所以又被称为常袋镇。

经查证至少在清代乾隆年间,洛阳地图就对常袋镇有所显示。

且一直沿用至上世纪50年代,现今有人把袋写为代这是两者并同,并无非意。

常袋村由来已久,人口逐年递增,现有在籍祖氏姓25个,分别是刘、李、郭、杨、乔、赵、高、张、王、武、董、孟、徐、信、崔、姜、许、和、陈、宋、范、要、薛、吴,另有最近迁入司姓的l家。

上述诸姓刘、李、郭、赵、杨、乔、高七姓家族人数众多,可谓是祖居姓,其余18个是相继迁入。

据考证元朝末年,常袋村人是从山西洪桐大槐树处迁民而入的,据刘氏家谱载,迁入常袋村是在元朝末年,杨氏家谱记杨氏先祖明朝初,由山西杨家堡迁居洛西北乡樱桃沟村,后由樱桃沟迁入常袋村,18个迁居姓,其中孟姓是因修建小浪底水库迁民而人的,在所有姓工中最具特色者应是李姓,李姓系少数民族蒙古族的后裔,是国王木华黎父亲的第八代排行的第四的儿子受贬来到洛阳,后因其它原因迁入距洛阳北25里的李家营村,这就是洛阳蒙古族人的根,现在的常袋村李姓就是自木华黎的父亲数起15世时从李家营迁入常袋村的,具体年代均无法考证。

【经济产业】

常袋村人均耕地面积一亩,是粮食产区,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建国初期全部是旱田,单产只有50公斤左右,建国后,通过兴修水利,搞水土保持,坡改梯等,到70年代末,亩单产还在150公斤以下。

改革开放后,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加上化肥的广泛使用,到目前,旱田亩单产超过300公斤,70年代起,村里先后打深井4眼,使水浇地面积不断增加,目前占耕地面积的2/5,且亩单产超过400公斤。

常袋村的养殖业一直没有形成规模,以家庭养殖为主,大概情况如下:

奶牛10户,每户最多养10头;肉牛20户每户最多养2头,猪50户每户最多20只,羊15户每户最多5只,鸡30户每户最多15只,兔15户每户最多30只,鸽15户每户最多100只。

在建国前到建国初期常袋村的工业基本是一片空白,60年代逐渐兴起,村里办起一个有30人左右的机器零件配件厂和一个20余人的建筑工程队,还建成一个以红薯片为原料的酿酒厂,当时称红旗酒厂,为常袋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原有的设备跟不上形势的需要,村里又穷,缺乏资金更新设备,配件厂、酒厂、建筑队相继被淘汰,从业人员都转向外出务工上了。

常袋村历来都是洛阳通往横水,新安县,直至止西省的必经之处,但道路泥泞,坑凹不平,直到70年代,才凭老百姓肩挑,人力车推拉铺上了当地的礤礓石,但路面质量仍然很差,这时公交车也从洛阳通到了常袋,每天只有两趟,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

到了80年代,先后铺通了洛阳一一常袋、孟津一一常袋两条柏油路,但路面质量差,不久便坑凹不平,给车辆带来诸多不便。

90年代初,小浪底专线从常袋村穿过,才有了一条象样的水泥路。

随着政府”村村通”政策的实施,公路状况不断改进,到目前,高质量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常袋村已成为孟津县西南部的交通枢纽,南通麻屯、洛阳,东至朝阳、平乐、白马寺、东北至县城,北到小浪底,西至横水、新安县,四路班车往返行驶。

10—20分钟一班,交通相当便利。

建国前,新安县北部的山货(木炭、硫黄、陶瓷制品等)都经由横水,常袋运往洛阳,当时的运输工具相当落后,都是人担、车推、牲口驼等,常袋村是最重要的一站,所以街上的住宿,餐饮业较为发达。

有四、五家饭铺,2家住宿店,还有2家杂货商店和3家粮油店,因此,建国前常袋村也称常袋镇。

50年代前期,国家进行工商业改造。

局势开始变化,在政府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政策实施下,成立了常袋供销合作社,供销社是集体经济发展迅猛,到50年代后期完全取代了私人店铺,统治了常袋的商业,随后供销社不断发展壮大,拥有生产资料门市部、百货部、日杂门市部、早晚门市部和营业食堂5个店铺,并且还建立了一个食品加工厂,60年代,这些店铺和加工厂都集中在常袋老街的民房内,相当拥挤,60年代后期,供销社扩建,逐步搬向常袋新区,70年代中期,新区基本形成,供销社全部搬至新区。

从80年代开始,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私人店铺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常袋街上大小店铺220余家,有日用百货、土杂电器、餐饮、蔬菜、服务业等应有尽有,其中规模较大的商店有:

常袋供销社日杂综合门市部,常袋供销社五金电料门部,常袋供销社综合超市,常袋供销社纺织百货商场,常袋百货门市部,永昌商店,友谊综合超市,常袋综合批零部,有同时接待300人以上就餐的餐饭店有:

常盛缘酒楼,家家饭店,振安饭店。

建国前,常袋村有一个古庙会,日其是农历每年的三月二十日,支址在村南庙前,还有一个是每年“小满”节前六天的物交会,会址在常袋老街上,建国初,根据需要,把庙会会址移到街上,并规定每月的二十日都是会期,由于经济不断发展,60年代中期,在小满会的基础上又规定农历每月的初八都是会期,到了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经济更加繁荣,政府确定,取消每月二十日的物交会,改为每月的初三、十三、二十三日、初八、十八、二十八日为物交会,每到会期,商户云集,市场热闹异常,一片繁荣景象,目前常袋已成为孟津县境内较大的集贸市场之一。

【社会事业】

常袋村由于地理位置及气侯特征所致,总是十年九旱,收成欠佳。

旧时全村只有影响较大的三眼浅水井(九组老井,六组胡洞井和l组乔家大院井),和三个大波池(上往波池,西门波池和南庙波池),以此供给人畜用水,一遇旱情,即发生水荒,要到邻村和西洼河,北洼河远距离去挑水,抬水。

真可叹常袋村人只能靠天吃饭,生活十分维艰,只从解放后兴修水利开始,此一问题才逐步得以缓解,关于水利工程,从略概述。

后洼水库,也称同心水库,始建于1957年,是常袋村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水利工程,其次就是西沟水库,修建于1965年,随着两个水库的落成,又先后开凿深井8眼,以下以时间为序明示,10组1974年,3组1975年,ll组1992年,1组1993年,4组1994年,7组1996年。

应该说明的是6组1975年开凿的深井由于废弃不能使用,于是1996年又在原井南10米处新开凿深井一眼。

在上述水利工程基础上,1965年北洼提水工程建成,1972年西沟提水工程建成,此两个工程对当时浇灌农作物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1981年,选常袋村最高点10组深井之处,始建容量为120吨的水塔一座,主要是供全村人畜用水,完工于1983年,常袋村就从这个时间开始用上了自来水。

诸多的水利工程,成全了常袋村的千古美梦,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特殊意义。

常袋村道路纵横,经纬分明,一条主道南北贯通,北接黄河古渡,南连洛阳花城。

当年公社迁址,古今闻名的后大路在为今日昌盛的新街,这条新街与南北主道交加,形成了物资交流的会址。

和上街平行向南200米处开通的东西大道,西半部1991年开通,东部2002年开通,大街以北是小浪底专用线。

三条平行大道,间隔距离均匀,美观而适用。

现今的常袋村庄以内还有很多水泥硬化的小道,户户相通,家家相连,不论刮风下雨,行走起来,都十分方便。

虽然如此,还有两条村内道路尚未能硬化,一条是5组6组,另一条是9组10组。

1962年村里通电,起初主要是一些单位如学校的照明用电。

同年还建立了电站,首开先河使用动力电的第七生产组1964年安装的电磨。

在这之后,机井、副业等也相继使用了动力电。

2000年电网进行了改造。

在通讯方面:

解放初期有摇把电话,仅在大队和一些单位使用,1992年固定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电讯事业发展速度很快,现在常袋村人用手机的不亚于1500人。

村委有电以来就有广播,用起来方便,关于邮政,常袋村解放前早已有之,并设在李应禄家,人们称李家是邮政局,解放后一段时间因李家偏僻,故将邮电局搬到上街郭润生家。

而后邮电局规模壮大,人数随之增多。

出由原来的单一邮寄发N_N现在的多种营业,现在的邮政局设在新街与乡政府邻邦。

学校的发展:

旧社会开始,始于私塾,1940年由乔作栋、郭仙舫、姚北辰、李茨潘等人倡仪并捐款在常袋村创办洛阳县私立达德初级中学,首任校长孟灿亮,1943年10月达德中学更名为洛阳私立公正中学,校长李太亚,1947年学校停办c,之后在此校址办起了初级小学,和完整小学,文革期间在小学基础上,增加了初中部分,人们称戴帽初中。

1969年在原小学操场建起了青砖结构的大通洞房,在这里创办了”五七”高中,后因师资力量达不到要求故而停办。

停办时高中在原校址以东也建起了一些教室和办公住室,所以借些又办了一所乡初级中学,与原戴帽初中并存。

只不过两初中之间相隔一条小沟(北庙沟,现已不存在)。

在三级办学阶段,常袋中学建教学楼两幢,当时的乡党委书记是周宗良,小城镇建设时,乡党委书记郭建平,上下奔波,征地36亩,投资400万余元,在小浪底专用线以西,常袋村东北处又新建一所全县一流,规格上档次的初级中学,于2004年11月28日正式使用。

原有的初中也将小学搬了进去,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戴帽初中已不存在了。

而今中学、小学、东西并立,环境四时如春,师长辛勤耕耘,学子奋力笔耕,家庭学校、社会相互沟通,景象热烈而且蒸腾。

现今小学12个班,学生428人,25名教师,中学18个班,千余名学生,61个教职工。

如今的两所学校,可谓是学校亦称是乐园。

常袋村幼儿园,早在1958年已经存在。

60年代初停办,80年代至今,幼儿园相继兴起,并且不只一处,也都比较正规,寓学寓乐,为人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常袋村的教育,村两委会支持,广大群众关心,1992年通过多方协商,成立了常袋小学校董委员会。

常务主任郭润生,会计刘北海,出纳杨凌欣,成员刘广汉、梅育林、刘长信、郭平仲、刘长在等。

后聘请刘友信为名誉主任,期间人员不断增多乔百勤为主任,刘景云、杨永顺纳为新成员,校董会主要成绩有6点,一为小学建楼一座,因临街,所以上面住教师,下面出租,增加了学校收入。

二为小学翻修教学楼一座,三为小学建教室一栋,两个教室,四动员杨瑞立为小学捐款建教学楼一栋(教室三个),五做课桌150张,六对考上大学的学生人给以奖学金,激励学生深造。

除此上述六条,董事会还出面先后有两次对小学的捐款活动,第一次社会捐款2.1万元,第二次是1998年全民捐款3.7万元,共计捐款5.8万元,董事会成绩之大,功不可没,应载入史册,影响后人。

常袋村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医疗卫生条件很差,仅有杨聚、赵富生、刘富山等人自行看病,直至1953年村里才有卫生室。

常袋公社成立,遂有公社卫生院,现在是常袋乡卫生院,2007年元月1日,常袋村新农合作医疗正式成立。

此即常袋村医疗卫生的沿革情况。

常袋村文化设施,解放前主要有远近闻名的经正楼、南庙舞楼、学校舞楼等,解放后经正楼的后面是戏台,每年的物资交流大会都要在这里唱大戏三天,村戏不断,特别是春节期间年年唱戏尽兴,这个戏台不平凡,直到1962年,才又在6组建起了一个四面有土围墙的大剧院,舞台大,场地更大,一些大型会议都在这里召开,能容纳万人余。

80年代初,在新街新建现代一流剧院,上书五字t·常袋影剧院”,好大气派,从书法艺术角度观赏者。

络绎不绝,因为此书是书法家刘景阳的亲笔,城镇规划时影剧院被拆作,现荡然无存。

【人民生活】

建国前常袋村内萧条冷落,人们衣不遮体,穷困寥倒,揭不开锅者较为普遍,逃荒要饭到处可见。

住房砖木结构很少见,大都凿坑靠墙打洞避雨挡风,夜间照明油也用不上,更谈不上什么文化生活。

徒步外出,担销为生无任何交通工具。

建国后各种政策深得人心,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产力得到了很快的发展,60~70年代,电开始进村入户,路上有了自行车,大队部有了摇把电话,人们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更得人心,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住房由人土木结构逐步转化为砖混结构,多为平房。

接着部分人家也建成小楼,人们已开始讲究房屋结构外观典雅,式样新颖。

室内摆设合理自然,村内开始铺设自来水管网。

手扶拖拉机、黑白电视机、摩托普遍使用,农业机械化小有规模,架子车已过时落后。

80~90年代至今,村内硬化道路数条,住房不光是楼上楼下,而且逐步走上了套房结构,铁门铝窗,金裹银镶,有庭有室宽畅舒适,沙发壁画,矮柜壁灯装饰庭中,彩电风扇户户皆有,部分人家已购置了空调、冰箱,黑白电视销声匿迹。

大部分人家已有机动三轮,个别人家已有小汽车,小麦种收也用上了播种机,收割机,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手机已普遍使用,有事外出,田间干活都用手机联系。

闭路电视、影碟机普遍发展。

街上马路平坦,路灯齐亮人行道上,树木成行,各种门市、超市齐列两旁,时尚衣服,生熟肉店,水果鲜菜,任你挑选。

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已开始注意多吃副食,营养搭配,注重保健,早晚休闲。

街上有中老年活动室,农闲雨天,来此休闲,麻将、象棋娱乐热闹非凡。

政府的文化教育投资逐年增大,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民间艺术】

常袋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较厚,

扇搭造临时舞台)戏,日本侵略中原,民不聊生,时有中断,后在杨创、杨双贵带领下,请洛南戏曲教师刘乐培育出刘宝剑、杨东明、杨水生、杨富、黑旦等,使戏曲艺人发展到十几人。

解放后,又有一批戏曲爱好者如杨万顺、刘景轩、刘红娃、高黑、张池、杨兆民、郭黄、刘金凤、郭荣平、杨琴、郭爱、刘运来、李中举参与演出,所演时装剧《白毛女》、《二溜子改造》等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加之村领导乔守恭、赵天福、李山峰、郭润生、杨尉林的参与和支持,常袋业余剧团迅速壮大,制有胸徽,可谓南至洛阳市,北至黄河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先后赴新安堰寺沟、义马、观音堂、咸阳等地演出。

虽然反映抗日战争的《掩护》、解放战争的《三月三》,以及公私合营的《游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时装剧受到好评,但常袋业余剧团在文革期间仍受到致命摧毁,在包村支部书记张文渊(公社干部)带领下,大破四旧,将戏装焚之一炬。

在样板戏盛行之际,村剧团又演出移植革命样板戏《红灯记》,1972年又排演小戏曲,有刘捞子、和西川、校壮、杨宏晓、刘景湖等率领在各村巡回演出,并到马屯公社的明达、南达宿和小浪底工地,后沟演出受到县、公社领导的好评,其中郭圈、李孝悌受到嘉奖。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在支部书记李山峰、副书记杨蔚林、大队长郭润生率领下召集老艺人又演出了古装戏《十五贯》等曲目,1980年分田到户,戏剧再次搁浅。

1991年在支部书记刘万敏支持下,又购置了四面排鼓、饶、镲和铜锣,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得以挽救,1992年在村委会主任李孝悌和民间艺术社社长郭润生带领下,又将停滞了十余年的戏剧恢复壮大起来,添戏装、购幕布、置音响,买乐器传帮教,使戏剧名声大震,赴西小凡、马岭、九泉庙会和新安县望头物资交流会演出,戏曲排鼓相争辉,所到之处赞扬喝彩声一片,同时又增添了花轿、旱船、大头舞、秧歌,到1998年排鼓增至20面,另有一面四人齐擂的1.5米直径大排鼓,历年代表乡赴县汇演,实现了村领导李孝悌组建孟津西半县第一排鼓队的誓言。

加之文化大院的落成,“精神文明传播墙”的创建,升国旗、办舞会吸引了邻村邻乡的人前来共欢,受到省、市领导好评,参观团络绎不绝,达到鼎盛时期。

常袋村原村委旧址是文化大院,琴棋书画,元奇不有。

老艺人刘景阳书画,在村民郭润生老人家里展出,景阳善画牡丹,兼写其它,他的作品奇特,墨香意深。

【人物】

刘逢山:

在解放军中化名李冰,曾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郭帅:

原任老城区政协办公室主任。

刘友信:

又名王谨,曾任孟津县商业局局长、工商局局长。

李万欣:

曾用名鑫,1926年生,蒙古族人,原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税务局工作,后调舟曲县粮食局任局长。

杨灿文:

1928年生,曾任北京华泰建筑师事务所助理工程师。

李北海:

蒙古族人,1954.年生,任舟曲县公安局任党委书记、政委(副县级)。

李绪滚:

蒙古族,1957年生,任舟曲县矿泉水开发公司经理,2005年调舟曲县城市管理监察大队任办公室主任。

高雪兰:

洛阳市饮食服务总公司党委书记。

别开生面的婚礼乔守宽老人如今82岁高龄,退休在家,子孙满堂,乐享晚年,他身上有很多常袋第一。

乔守宽老人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常袋村第一任支部书记,他的婚礼也别开生面。

乔守宽1949年秋经驻村工作队干部李君子(后任孟津县组织部长)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由于立场坚定,工作积极,认真负责,1950年任团支部书记兼公安员,管制改造地、富、反、坏、土匪、恶霸,捍卫保护贫下中农的胜利果实,维护红色政权,使党支部的得力助手。

但他有一个父母包办的婚姻,虽元感情基础,但也勉强凑合。

女方出身于富农家庭,加之女方父亲兄长晓知他参加村里工作,不予支持,提出让他出门学门手艺,看不起他参与政治,因此工作恍恍惚惚,情绪低落。

驻村工作干部李君子知情后开导说:

青年人要有报国之志,革命者决不能让四类分子拖住后腿,不行就离婚,再找个贫下中农子女。

在唯成份论的年代里,婚姻服从组织也不为过,于是乔守宽与前妻到麻屯区(常袋村当时受洛阳县第一区麻屯所辖)办了离婚手续,领回常袋村第一个离婚证。

因经过土改分田、分房,所以二人也进行了房产田地分割。

由于这桩离婚是第一个到区政府办理手续,并且是为了革命工作,此事深受时任区长的张世裕关注(张世裕现安葬在洛阳烈士陵园),急召后楼村妇联主任陈素商谈,为乔守宽务色对象,立即牵线搭桥让杨沟村妇联主任杨玉芳与乔守宽见面,杨沟、常袋是邻村,为工作二人都风风火火,经常见面,多有了解,因此一拍即成,虽无花前月下,但有会前会后,二人相见恨晚。

1951年3月便到区里办理常袋村第一个结婚证。

在驻村干部李君子新事新办,不骑马、不坐轿、不破张浪费、不要彩礼、不摆宴席、不拜天地、要拜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操办原则下,一切有序进行,新娘只买了一身衣服,连一瓶认为是奢侈品的雪花膏也没买,便万事俱备。

结婚当天,村里派出全副武装民兵十人,荷枪实弹,小学校长宁玉坤相继16人腰鼓秧歌队前去迎亲,隔沟鸣枪三响,新娘只身步行前往,一路秧歌鼓点,“一、二、三、四”口号,一进常袋老街,腰鼓秧歌达到高潮,干群齐聚,万巷皆空,随队前行,在街南堂前,党支部书记乔守恭、农汇主席赵天富讲话致词,并请新人谈恋爱经过,因新娘杨玉芳是妇联主任,思想开放,讲了一个满堂彩,赢得热烈掌声,随后众人蜂涌到乔家院中,由支书乔守恭主持,二人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行三鞠躬,便告礼成。

这是常袋村有史以来,第一对新婚夫妇向毛主席行礼。

因为此次婚礼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影响较大,广为流传,参加当年腰鼓队的老党员、退休人员郭荣贤近年还对乔守宽老人讲起此事,引起老人朗朗笑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