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羊河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团队实践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823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羊河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羊河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羊河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羊河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羊河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团队实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羊河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团队实践报告.docx

《黄羊河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团队实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羊河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团队实践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羊河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团队实践报告.docx

黄羊河农场种植结构调整团队实践报告

 

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以甘肃黄羊河农场为例

 

严莉郝同利李曼菲朱恺毓吕冰洁胡超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甘肃省武威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2012年7月

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

----以甘肃黄羊河农场为例

摘要:

本次调查主要是以位于武威市的黄羊河农场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个别专访等形式,深入农民家里,对当地农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对黄羊河农场种植业体系进行调研,包括种植品种、种植规模、种植方式及加工方式,并调研黄羊河农场的经营模式、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等。

调研当地传统农业的运作方式,并于黄羊河农场相对比,深入了解黄羊河农场在生产和经营方式上的优势。

以黄羊河农场为示范,向当地传统农户推广。

鼓励队员了解学习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增长队员们的实践生产经验,让平时的理论学习有付诸实践的机会,激发队员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关键词:

种植结构,产业经营,调研,建议

 

引言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种植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双重制约。

农业生产活动受作物自身生长发育的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也不能无视农民种植习惯和生产利益,同时还要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政策的严重制约和限制。

作物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象,也是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黄羊河农场所处的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在保证FAO的前提下,农场的主要转变的种植的作物品种,由主要粮食作物逐渐转变为更有经济效益的水果,和药用价值的罂粟等作物。

这样的调整并不是盲目的做出的决策,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绝对比较优势认为:

每个地区都有生产某些产品的绝对有利条件,如果每个地区都能抓住各自具有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而在不同的地区间自由交换,那么将使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得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物质财富迅速增加。

这就是自古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意思。

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已基本固定在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

在相比之下,位于甘肃武威的黄羊河农场就有更大的优势去种植其他的经济作物。

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高效资源利用对低效资源的转换。

黄羊河农场为了整合当地优质资源,实现整体的效益的跃进,也响应甘肃农垦产业发展五年规划,进行了种植产业调整。

黄羊河集团是1953年经政务院批准建设的甘肃第一家机械化国营农场。

是由国家调配干部、复转军人、支边青年、大专院校的知识分子在共同完成“屯垦戍边,建设河西”的历史使命中开垦建成。

集团现拥有土地15万亩,已建成标准化农田88812亩,果园9560亩,防护林23500亩。

辖区总人口10000余人,其中在职员工3000名,离退休人员1200名。

拥有账内总资产4.98亿元。

近年来,黄羊河集团公司坚持“五化”模式,即经营方式产业化、企业形式股份化、生活方式城镇化、企业文化个性化、生态环境良性化建设,创新改革,发展培育了葡萄、啤酒大麦、亚麻、甜糯玉米、良种繁殖、中药材、商贸旅游、果品、蔬菜9个产业化经营项目,使企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第一章绪论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首次出现了买方市场。

地这种情况下,种植业结构也势必要相应调整。

但目前各种农产品包括粮棉油、瓜果菜、肉蛋奶均出现相对过剩,种植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尽管如此,调整又是不可回避和延缓的课题。

对此,我们团队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基本思考。

种植结构的基本调整

种植业结构的基本功能是保证市场供应,满足社会需求,增值增效,发挥其国民经济基础作用。

为此,在温饱没有解决、总量短缺的时候,种植业结构调整应以增加粮食等主产品的总量,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主,基本是为吃穿而种,为生存而种,确保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在温饱基本解决,人民生活进入小康,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转变为商品生产,就要求种植业转变为为生活提高质量、为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饲料、为外贸提供商品、为农业增效增收,基本上是为富而种,为发展而种,确保民富国强。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出发点

  种植业结构调整不论在任何阶段,都要履行人民吃饱、吃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全面需要。

确保13亿以上的人需要的量、小康生活的质、工贸发展需要的专用品种,满足量与质的要求、解决吃与用、增产与增收的问题,应当是新阶段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

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

  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多点发展、重点突破、搞出特色、形成规模、种养加贸协调发展。

 

第二章黄羊河农场调研

通过相应的资料查询,我们了解到了黄羊河农场的一些基本的情况。

关于种植业的调整,黄羊河集团也出台相关的计划和政策。

通过我们的调查,不难发现,农场的所主要种植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粮食作物,而是主攻葡萄,马铃薯,果蔬,大麦等作物品种。

有别于其他的农场或个体种植户的的品种选择(大多数种植玉米),必然代表了整体的种植结构的不同,黄羊河集团董事长李宗文说,黄羊河集团现在已形成特用玉米、育种、蔬菜、果品、商贸旅游、啤酒大麦、亚麻、中药材等多个产业链条,产业格局已经成型。

可以见得,黄羊河农场这招另辟蹊径的确收获颇丰,例如将种植的大麦,葡萄转变为制作啤酒和葡萄酒的原材料,并且建立的相应的种植基地(目前还在建设中),据官方的统计资料,在规划期建立啤酒大麦基地面积50万亩,在莫高黄羊河葡萄庄园新建酿酒葡萄基地1万亩,包括之前的种植面积,整个葡萄基地将达到4万亩。

如此庞大的种植规模是传统农业种植可望而不可即的。

种植品种的确定即是农场整体发展方向的确定,在正确的方向的指引下,进一步加大种植规模。

这样的调整虽然是一步步缓慢的进行的,但是每一步却迈的踏实。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考虑到为什么选择的作物品种是上述的这些,为什么不是别的作物。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了,黄羊河农场所在的地区是典型的西北天气,干旱少雨,而且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当然种植的作为也必须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并且能在此环境下能有更加良好的生长优势再考虑到作物的稳产性,重要性,抗旱性,经济性等方面。

所以选择葡萄,马铃薯,大麦,果蔬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所能做出的最好的抉择了。

有了种,自然就有了后续的收。

但收了之后,伴随却都是喜忧参半的复杂情绪。

当地传统的农业户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的模式,这样看似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实则却拉长的经营战线,整体的经济效益并不高。

黄羊河农场虽然从表面上看,也是“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但是却有所不同,黄羊河集团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延生出了包括啤酒原料产业、葡萄酒产业、果蔬产业、马铃薯产业等在内的六个特色产业。

再则,农场更注重于产品的加工,例如啤酒,葡萄酒的深加工,果蔬方面则充分利用大量的蔬菜进行深加工,产品如番茄加工、脱水蔬菜、低温库保鲜蔬菜、辣椒酱、棉籽、葵花油加工、色素加工等。

对于其特色产业的加工,农场也做到了“自给自足”,如棉籽油加工,真空保鲜糯玉米的生产,马铃薯的加工。

从某种程度上看,黄羊河农场其实也是一个产品加工场,加工制造具有自己品牌的各种农副产品。

其具体的产业发展措施详见《甘肃农垦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产业目标实现措施》。

从整体的经营模式上看,黄羊河农场走的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并且通过签定“订单农业”,先后在武威市凉州区、古浪县、青海省民和县等地建立了葡萄、玉米、啤酒大麦、果品、亚麻等农产品生产基地。

以上我们已初步的了解到黄羊河农场种植作物品种,种植规模,产品加工,经营模式等方面的信息,下面将是关于农场的种植方式,经济效益等重要信息的调查。

农场的主要种植方式为间作和单作,其中几大基地那个的都是单作的种植方式,大面积种植大麦,葡萄,罂粟等作物。

这样的种植方式的确有利于田间的管理和机械化作业。

在少数的耕地里可以看到玉米和其他的作物的间作种植的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黄羊河农场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我们在途经罂粟种植园的时候,停下来稍微察看一下,立刻就有值班的工作人员警惕的走上前来,示意此处不能暂留。

而且在沿途中,我们明显的发现种植园四周都用电网和油布包围起来,完全采用是封闭式的管理手段。

由于当地缺水比较严重,所以农场里可以随处看到用与灌溉的大大小小的沟渠,不够它整体给人的感觉仍然是比较落后的,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节约灌溉的目的。

不过在葡萄种植基地中却看到了延伸至各处的细长的用于浇灌的导管,可以见得,农场也注意到相关的节水问题,正在以葡萄园为试点进行的改进措施。

从种植方式上看,农场与传统农业没有很大的区别。

基本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但是在管理上却是采用的比较严格先进的方法与措施。

至于经济效益等相类似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一系列的数字中窥测一二。

自1981年在甘肃农垦率先扭亏为盈以来,连续29年盈利;自1990年以来每年利润过百万元。

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856万元,较上年增长16%,完成计划的100%;完成营业收入19183万元,较上年增长10%,完成计划的100%;资产保值增值率102%,完成计划的102%;职均收入20018元,完成计划的111%;实现利润128万元(不含莫高分红)。

近年来,先后落户安置贫困山区和周边务农农民工1031户,共计3986人,为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起到了重要作用。

龙头企业每年提供工商服务业正常就业岗位1000余个,提供劳动收入近2000万元。

每年为附近农民提供农业季节性劳务收入2000万元。

每年向当地工程队支付工程款项超过2000万元。

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种植基地10余万亩,增加农民收入超过2000万元。

这样的经济效益是传统农业完全不能比拟的,通过上述的数据,可以确定黄羊河农场在当地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其示范性,带头性,

以及在农业上的创新性都是值得当地农民争相看齐的一面旗帜。

 

第三章实践调研成果

这次黄羊河之行,我们团队收获颇丰。

了解到一个大型国营化农场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过程。

并且,对于农场的种植结构调整所涉及到的我们所学的农业气象学,农业推广学以及各类农学基础课程,进行了实践的运用和检验。

在实践中,团队成员积极与农场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与学习,极大的扩展的我们的知识面与价值观。

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些许问题,例如农场的品牌宣传力度还不够,对于外省的消费者来说,黄羊河还是个相当陌生的。

并且农场的种植结构调整和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与当地的传统农业衔接也不是太紧密,并没有整体带动好当地的农业发展,而出现了一家独大的现象。

这些问题也希望农场与当地有关部门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解决。

对于此次关种植结构调整,我们实践团队总结出了几点建议:

一,发挥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

根据对目前政策取向的分析,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时固然要强调品种和品质的结构调整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确农产品的总量供给与市场有效需求相适应的问题,亦即总量的平衡是结构调整的基础。

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我国农民人均土地经营规模小,技术含量又不高,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

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通过保护价机制保护农民利益。

在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的宏观范围内,对农业采取更加广泛的保护和支持政策,这应当成为中国农业发展政策选择的基本原则。

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

因此,强化市场信息服务,比如政府支持建立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等,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

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供大于求,这为我们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

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

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4.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收益增加。

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举足轻重的任务就是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带领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利益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明春,甘肃武威市作物气候经济优势分析及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南京气象学院报,2001.

[2]姜艳华,黄土高原北部集雨补灌区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模式研究,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全国农垦种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

结论

粮食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为现阶段我国农村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建设中关于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所存在的盲目的选择,政策上的不均衡,理论与实际产业不相结合等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关于解决种植产业调整方向,提高种植产业调整的重视程度、加强种植业调整建设、加快基础产业链建设、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实行严格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种植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对种植工作的领导等建议,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新农村农田种植结构调整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古人云:

“名以食为天。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种植业发展,切实增强粮食支撑保障能力,实现种植资源可持续利用。

 

致谢

本调研报告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我们在做社会调研期间始终得到老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在报告完成之际谨向指导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指导老师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并将继续影响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

感谢学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在思想、学习上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还要感谢在此次社会调研活动中积极配合我的乡镇干部、人民群众,感谢你们给了我们走进基层,了解村民村意的机会,并让我们在这次调研中加强了对农村发展现状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了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辜负社会对我们的教育和期望,努力工作、学习并争取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