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诗经》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580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册《诗经》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上册《诗经》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上册《诗经》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上册《诗经》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语文上册《诗经》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册《诗经》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docx

《高二语文上册《诗经》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册《诗经》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上册《诗经》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docx

高二语文上册《诗经》三首教案人教版第三册

2019-2020年高二语文上册《诗经》三首教案人教版第三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诗经》及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和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三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无衣》、《静女》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诗作体察我国西周和春秋时代劳动人民婚姻恋爱、劳动战斗的生活现实,感受卫国战士英雄主义精神、青年男女对爱的向往和弃妇对负心汉的痛心。

【重点、难点】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二、学习鉴赏《卫风·氓》

1.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力所能及疏通诗句。

2.范读

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者教师范读。

3.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氓》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顺着“恋爱——婚变一一决绝”的情节线索来叙事。

恋爱(1~2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婚变(3~5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决绝(6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诵读指导。

《诗经》是四言诗。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例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读一篇,要读出篇内节奏、情调。

1~2章,追述恋爱生活。

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呼之欲出。

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3~5章,追述婚后生活。

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

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

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6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

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

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

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节)       1~2章          3~6章          6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哉

载言载笑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5.朗读、背诵

6.欣赏艺术手法

①对比

《氓》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

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比、兴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土“信誓旦旦”变为“土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

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可让学生删掉“兴”的诗句,与原诗比较,感受、鉴赏其艺术效果

7.总结、拓展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邶风·谷风》、《君子于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经》的艺术魅力。

8.布置作业

(1)《氓》中的一些词语,现在仍有生命力。

请按示例举出例子。

示例:

垣yuán——矮墙,也泛指墙。

(断壁颓垣)

①载……载……zài——一边……一边。

(载歌载舞)

②咎jiù——灾祸。

(咎由自取)

③贿huì——财物。

(行贿受贿)

④耽dān——沉溺。

(耽于幻想)

⑤陨yùn——落。

(陨石、陨落)

⑥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

(浩浩汤汤)

⑦爽——过失,差错。

(毫厘不爽,屡试不爽)

⑧罔wǎng——没有。

(置若罔闻)

⑨靡mǐ——无,没有。

(靡日不思)

⑩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形容勤劳。

⑾遂——顺心,满足。

(遂心如意)

⑿躬——自身。

(事必躬亲)

(2)选读《诗经》其他诗篇。

 

 

 

附:

板书设计

情节       章节       基调           手法

恋爱       1~2章      热情、幸福

氓     婚变       3~5章      怨恨、沉痛     比、兴

决绝       6章        清醒、刚烈     对比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学生阅课本方框里的文字。

下面我们学习鉴赏《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二、学习、鉴赏《邶风·静女》

1.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疏通诗句。

2.范读

3.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

全诗三章。

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

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一直不出现。

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

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醉。

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美人之贻”。

4.鉴赏点拨

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

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

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5.朗读背诵

三、学习、鉴赏《秦风·无衣》

1.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疏通诗句。

2.范读

3.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秦风·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

“无衣”,这是实写。

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

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

“与子同仇!

”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4.诵读指导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5.欣赏重章复唱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土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6.朗读、背诵

四、总结、拓展

《诗经》许多诗篇都是重章复唱,每章句式大致相同,只更动少数几个韵脚的字,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

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

同学们课外可以选读《伐檀》、《硕鼠》、《采薇》、《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并尝试着把《采薇》与《无衣》,把《关睢》、《蒹葭》与《静女》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五、布置作业

1.一些词语,现在仍有生命力。

请按示例举出例子。

示例:

同仇——我同你一样仇恨敌人。

(同仇敌忾)

①甲兵。

兵——兵器。

(短兵相接,秣马厉兵)

②俟sì——等待。

(俟机进攻)

③隅yú——角落。

(墙隅、城隅、向隅、一隅之地)

④踟蹰chíchú——犹豫徘徊。

(踟蹰不前)

⑤贻yí——赠送(贻赠,馈贻)

⑥洵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