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32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8735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32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32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32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32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32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32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docx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32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32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32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docx

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32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

第32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工程评价及其影响。

往往对相关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连带考查,形式多样,频率较低,2017年前全国卷没有命题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地理背景

二、南水北调工程

1.南水北调三线方案图示

2.南水北调三线比较

调水路线

西线

中线

东线

水源区

长江上游金沙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江阴段

供水区

西北干旱地区,重点是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六省(区)

京津、华北平原中西部及沿线湖北、河南部分地区

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

可调水量

与水质

调水量较小、水质最好

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

调水量最大、水质较差

地形、地势

对调水线

路的影响

地形复杂,工程艰巨

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

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过黄河后顺地势北流

现有可

用设施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

【深度思考】 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除南水北调外,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提示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三、南水北调的意义及影响(以东线为例)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

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缓解争水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

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

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控制地面沉降。

2.消极意义(以东线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海水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长江泥沙淤积加重,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土壤易发生盐碱化。

(4)沿线经济发达,大量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考点一 南水北调的背景和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方法

我国先后实施了若干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而这些问题亦成为地理学科中较重要的问题。

要掌握此类问题,需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1.跨区域调配资源原因的分析思路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

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

③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流动性。

(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

①本地少。

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

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3)举例论证:

①针对水资源调配工程,主要分析调出区的气候特点、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等;调入地区的气候特征、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等。

②针对水电输送工程,主要分析水电输出地区的地理特征等,包括河流流量、落差,交通等;水电输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化石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等。

③针对天然气输送工程,主要分析天然气输出地区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等;天然气输入地区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2.解决该资源短缺途径的分析思路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选择的分析思路

(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3)安全系数高。

(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知识拓展 世界著名的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美国北水南调工程

其中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最为著名。

加利福尼亚北部湿润,南部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是著名的阳光地带,但干旱少雨,通过调水,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等城市的生活和工农业用水得到了保证。

2.埃及西水东调工程

从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引尼罗河水向东穿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干旱的西奈半岛。

通过调水,苏伊士运河两岸将新增耕地380万亩,促进当地的发展和繁荣。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工程

澳大利亚政府在大分水岭东侧河流上游修建水利工程,通过自流或抽水,将东坡河水一部分调入西侧墨累—达令盆地。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可以供水,还可利用落差发电供应东部城市。

4.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

以色列把北方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干旱缺水的南方。

利用南部充足的光热条件,发展水果、蔬菜、花卉等产业,使之成为国家赚取外汇最多的产业之一。

(2014·浙江文综,1~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

(1)~

(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解析 第

(1)题,把长江水调往北方,可能导致华北平原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引起次生盐碱化,不会解决盐碱化问题,①项错;南水北调东线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丙河段水量较过去增多,有利于改善航运条件,②项正确;丙至戊段中,丙丁之间北高南低,无法自流,丁至戊段南高北低,可自流,故③项错误;把长江水调往华北平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戊地用水紧张,④项正确。

故D符合题意。

(2)题,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了解决或缓解北方缺水的问题,必须保证水源地的水质不出现问题,这样可以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A项正确。

南水北调,使得长江的径流入海量相对减少,不会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B项错误。

南水北调使长江的入海径流减少,可能使甲地咸水入侵的概率加大,不会降低咸水入侵的可能,C项错。

长江口外海洋潮汐规律是由日、月、地球相互间的作用力产生的,不会受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D项错。

答案 

(1)D 

(2)A

南水北调的影响思路分析

考法一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分析及影响

1.(2016·江苏地理,25~26)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

读图回答

(1)~

(2)题。

(双选)

(1)与2003年相比,2013年(  )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解析 第

(1)题,由图1可知,从2003年到2013年,地表水、地下水的供应量均下降,而再生水供应比例明显提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2003年供水总量为35.8×108m3,2013年供水总量为33.3×108m3,供水总量下降;由图2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3年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环境用水增幅最大。

(2)题,南水北调会缓解该市用水紧张的局面,但不可能解决缺水问题,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南水北调水供水量上升,会增加该地区的用水成本。

答案 

(1)AC 

(2)AD

考法二 跨流域调水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2.[2015·广东文综,41(4)、(5),14分]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

(2)题。

材料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6分)

(2)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8分)

解析 第

(1)题,南水北调工程对该地带来的有利影响,既有自然方面(水量、气候、生物),又有社会经济方面(航运、养殖、旅游),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2)题,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包括:

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工业布局、强化监督制度、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

答题中要注意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答案 

(1)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扩大,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2)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的工业;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加强对沿岸工业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考点二 我国重要的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西电东送

2.西气东输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①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a.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煤炭为主,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b.矿物能源中具有清洁优势的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很低。

长期以来北煤南运给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

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a.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b.四大气区:

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

c.油气发展战略: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调入地区的意义

对调出地区的意义

①缓解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发展;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③东部地区进行西气东输工程的配套建设,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④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促进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实现西部能源结构气化,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3.晋煤外运

类型

主要线路

东西运

煤通道

通往东北

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州线

通往华北

京包—京沈线、大秦线(在秦皇岛港出口)、石太—京石—京沪线(在天津港出口)、陇海线(在连云港出口)等

南北运

煤通道

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沿海运

煤通道

以海港为枢纽

(2018·广东六校联考)“西气东输三线”工程主供气源来自中亚三国。

读图,回答

(1)~

(2)题。

(1)“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干线沿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我国的(  )

A.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B.阴山、秦岭、南岭地形区

C.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区D.黄河、长江、珠江流域

(2)该工程建设产生的显著影响是(  )

A.加快新疆资源开采,促进其经济发展

B.诱发沿线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C.缓解沪、浙、珠三角等地区能源短缺

D.深化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以判断,“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干线不经过第一级阶梯、阴山山脉和寒带地区,经过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D正确。

(2)题,该工程是从中亚国家输入天然气,可以深化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A错误,D正确;该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小,排除B;该工程不经过沪、浙,排除C。

答案 

(1)D 

(2)D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

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