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不是产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547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玲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不是产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李玲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不是产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李玲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不是产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李玲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不是产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李玲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不是产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玲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不是产权.docx

《李玲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不是产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玲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不是产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玲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不是产权.docx

李玲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不是产权

                              李玲:

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不是产权

 

网易财经讯2003年以来,经过近5年的思考和酝酿,医改方案千呼万唤才出来。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几个问题包括:

本轮医改的亮点和突破、定位和基本方向选择的背景、方案的基本框架、五项近期改革的情况、医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一些趋势和展望。

一、本轮医改的亮点和突破点。

第一个和大家交流的问题是本轮医改的亮点和突破点。

第一个亮点是在定位上回归到健康本位,将健康作为民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的若干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如国企改革)让路,或者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条件。

大家可以看到,这次医改方案确立的目标是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

我们对健康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认识到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从过去的主要为解决看病问题,到现在为保障人民健康,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战略转型。

定位上的这个重大改变,是我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在社会发展方面,不尽人意,老百姓有很多的抱怨。

民生的发展,是我们未来30年工作的重点。

这一轮新的医改,就是要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同时,我们对我国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我们国家经历了很多大事,从年初抗冰雪灾害,到四川汶川抗震,到后来举办北京奥运会,我想在座的很多院长都是参与者。

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过去很多被我们自己否定的东西,在这一系列重大的事件中,都充分体现为我们制度所具有的优越性。

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说并没有完全确定,而我们正在探索的医改可以说是在为未来全面可持续发展探路。

在当今金融危机等形势下,我们的发展面临一个选择。

如果按过去传统发展模式的话,我们基本上是用GDP衡量发展的结果。

尽管现在我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二或者第三位,但在人均水平上,我们还很落后,还在100位之外。

中国有13亿多人口,要在人均GDP上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准,可能是遥遥无期,甚至是不可能的。

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有限,它承担不了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达到目前发达国家人均GDP的水准。

也许我们未来得发展能找到新的模式,能够让老百姓得到健康的保障,解决13亿人口的一个大国的健康保障,也是对人类的贡献。

因为这个问题,目前最发达的国家——美国都没有解决,如果中国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贡献!

我们有没有能力呢?

我们曾经依靠制度的优越性,在低水平上很好的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在经济快速发展30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探索出新的模式来,实现覆盖全民的健康保障,保障“病有所医”,因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第二个亮点是从医疗卫生本身的规律出发。

以前在医疗领域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主要照搬了经济领域的经验,违背了医药卫生本身的规律,所以这些经验在医疗卫生领域常常并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这一轮的医改强调“公益性”,无论是改革方案的设计,还是卫生制度的建立和服务体系的建立,都要以维护公益性作为一个出发点。

同时这一轮的改革,正视政府的责任,强调政府主导,旨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个亮点是立足国情,“双管齐下”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也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如何能够让老百姓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一定的保障?

比较好的方法是“双管齐下”,也就是说一方面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和覆盖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对基本医疗卫生的投入。

所以目前的定位就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由政府提供,大病医疗通过社会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

这次医改特别强调了医疗服务能力,尤其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

第四个亮点是强调改革方案的综合配套,强调制度的建设,并不是某一个单项的政策。

这一次的改革俗称“一个目标、四梁八柱”。

目标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四个体系的建设和八项配套的措施。

同时,改革目标远近结合,有长期的目标,也确定了近期的重点改革。

过去也实施了很多医疗改革措施,一些措施常常不能落实或者收效不好的原因,关键在于各项政策不配套、不协调。

比如我们从2000年以来,一直试图解决医疗费用中药品所占比例偏高的问题,但是经过发改委24次降价、医疗机构行风整顿等各种方式,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就是因为没有完整的配套措施。

如果只是单项改革措施,往往可能一项政策导致一系列其他的扭曲。

第五个亮点是有一些新的举措和新的决策方式。

这次的方案提出了一些以前没有提出的措施,比如,提出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过去我国只有基本药物目录,没有基本药物制度。

再如,提出建立人才的保障制度。

我们目前的医学、医院管理、保险管理等教学培养方式和我们的需求有一定的脱节。

我们应该从药品、人才等等方面,综合配套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保障。

又如,提出逐步建立统一整合的信息系统。

这一点对中国未来的医改是一个重大的基础建设。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人口健康信息库,现在面临的很多管理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缓解甚至解决,而这个信息库的建立,我们中国具有制度上的优势,在其他国家很难实现。

还有就是国务院成立医改领导小组。

过去两年,国务院成立了由16个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领导小组,联合制定医改方案,方案制订之后,成立医改推动机构,这样组织措施,才能真正保证医改持续往前推进。

在决策方式上,这次也有一些新的举措,在推动政府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贩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比如这是中国第一次尝试对于这么大的社会公共政策,采取全球招标改革方案,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麦肯锡公司以及国内的多家研究机构都提交了医改方案报告。

同时,国务院层面、各省市层面,都召开开了很多座谈会和进行了调研,征求各方的意见。

现在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很多国外同行都非常羡慕我们,因为在国外也很少这样尝试过。

当然,因为我们在尝试,所以征求意见稿出来以后,各方的反应非常热烈,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征求意见稿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更多人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现在有一些评论提出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也进行一下点评。

首先,很多人提出这个医改方案太专业,看不懂。

客观的原因是,这毕竟是一个专业领域的改革方案,必然有很多专业的概念和名词,尤其是医疗涉及生命,医改是一个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精确的阐述。

何况这又是我们第一次经历对特定领域的改革方案全民征求意见,没有相关的经验和必要的知识积累。

但也不是说不可能改善一些,比如在医改方案公布的同时,如果有配套的医改知识普及、辅导阅读等工作,应该更能让老百姓真正看得懂、看得明白医改方案到底是什么。

其次,有的人批评医改方案太原则,都是一些框框条条,没有一些看的见、摸的着的内容。

国家层面的改革方案比较原则一定程度上也是必然的。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是一个具体的、操作性的医改方案,那就不是一万多字能写完的,不知道几十万字才能写清楚,那就可能不仅是“看不懂”了,还要“看不完”了!

这个方案实际上是定目标、定框架,具体的配套措施的实施方案我们还没看到。

另外,中国这么大,各地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所以在国家层面定下的原则目标和基本框架基础上,需要各个地方因地制宜的设计适应他们实际情况的详细医改措施。

因此,具体内容还要看八个配套方案和各地的具体措施。

还有一些批评认为这个医改方案有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逻辑上有问题。

我认为这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这个方案确实是平衡部门利益基础上的设计。

由16个部门组成的小组设计了这个方案,要兼顾到甚至超过16个部门的利益。

在平衡的过程中,前后的一致性可能就会存在一些问题。

二是这个方案也是平衡价值取向基础上的设计。

至少到现在,对于医改到底如何定位,医改到底是为了什么等基本问题,社会上和政府部门都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

方案中的一些表述兼顾不同的取向,也导致了一些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无论方案是专业的还是通俗的,是原则的还是具体的,对医改方案的评论标准,我觉得还是应该回归到“以人为本”,回归到温家宝总理所提出的要求,就是能否实现“让老百姓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尤其是能否让老百姓受惠。

二、本轮医改定位的背景

第二个跟大家交流的问题是这一轮医改定位的背景。

这次医改为什么会选择上面所分析的定位?

说到底是因为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学习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这样的定位。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也正是这次医改所面临的大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对发展目标的回归。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经济为本,更不是以资本为本。

我们一切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得到幸福,因此我们接下来的改革应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对认识手段的回归。

调整和改建发展必然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

我们正在进行第三次思想解放。

在这一次思想解放的讨论中,我们首先应该对我们的发展阶段和环境有重新的认识。

30年以后的今天,中国所面临的国情、世情已经完全不一样,我们的发展阶段已经完全不一样。

我们已经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迈向小康的发展阶段。

老百姓也从解决生存问题,到了有更高层次需求得阶段,而这个层次的需求是社会发展方面的,包括教育、医疗、养老保障等。

其次,我们应该对30年改革开放做认真的总结,吸取其中的经验,也要能够避免其中的教训。

另外,我们应该深化对市场经济和政府责任的认识,尤其是最近正在发生的由美国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可能让我们对市场的功能和政府的职责会有很多重新的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实事求是”优良传统的延续。

实事求是,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实事”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和阶段,“求”的关键是解放思想,“是”就是适合中国发展的制度、道路。

实事求是就是根据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和阶段,用解放思想的办法,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制度、道路,解决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适合中国的道路?

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健康,发展的手段其实是政府和市场都要发挥作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够掌握它们之间最佳的平衡点。

当前,正是“实事”变革的时点,我们正面临着理论、国情和时局三重变革。

首先,我们面临着发展理论的变革。

美国经济学家IrmaAdelman进行了很好的总结。

发展是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最基本的命题就是发展的两个最大的推动力——政府和市场的互动。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每个国家都在寻求自己最佳的发展路径,但各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实际上跌宕起伏,由于知识、意识形态、国际环境、国内环境等的变化,基于各个国家实践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也经历了演变和革新。

经济学家比较有雄心壮志,总是要用比较抽象的、简单的变量,把非常复杂的经济问题刻划出来,因为经济学家有一个信条,就是“保持简单,否则就是笨蛋”。

但是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增长问题,它是跟一个国家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文化历史、所处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近乎僵化的信条,造成了发展理论的三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不发达只有一个单一的原因,也就是说在所有影响发展的变量里面,导致不发达的只是某个特定的变量,只要把这个变量改变了,其他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能自动导致发展。

实事上经济学理论对这个特定变量的认识也在各国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

从二战以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缺乏资本被认为是不发达的根本原因;从五十年代开始到六十年代,发现发展中国家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导致发展受到制约;到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又发现,发现不正确的相对价格没有反映出相对的经济稀缺程度,尤其是政府发起的“赶超”发展导致价格扭曲;作为这个观点的延伸,从八十年代开始认为国际贸易才是发展源泉,要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国际贸易;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政府本身是阻碍发展的原因,这一时期是世界经济普遍放慢的时期之一,新自由主义也在同时代达到顶峰;八十年代末开始,更多观点认为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东亚经济的奇迹以及OECD国家对新自由主义的反对,很对研究认为无效的政府才阻碍发展,好的政府就可以促进发展。

从这个理论认识演变的过程中,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逐渐遇到危机是其中影响最深的一个思潮变革。

从亚当?

斯密开始,都认为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就能解决问题,政府只要做“守夜人”就行了。

但是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让人们看到无形的手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以政府干预为特征的凯恩斯主义兴起,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普遍实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稳定经济,例如罗斯福“新政”。

政府干预多了以后,确确实实带来了所谓的“政府失灵”,再加上前苏联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也遇到了不少挫折,使得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思想盛行,成为撒切尔政府和里根政府经济政策的哲学基础,表现为私有化和减少甚至取消国家对经济的监管。

比如在上世纪70、80年代,撒起尔政府把英国铁路都私有化了,但是私有化之后发现政府补贴比原来还要高,效率还不如原来高,当时英国的铁路出了很多问题,车祸频发。

所以最后英国把铁路又重新国有化了。

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受新自由主义影响的结果。

因为减少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取消对金融部门的政府规制,让没有任何有效规制的资本得到充分的自由,在很短时期里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

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多少时间,终究演变成为今天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美国等政府正试图通过大规模的金融国有化来化解这次危机。

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性的作用,但也导致了今天的金融危机。

从中可以看到,对于经济的发展,在一段时期市场起主导作用,但放松监管以后,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也走到极端。

当市场走到极端的时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

政府干预过多之后,又需要放松政府的监管来使得经济更有活力。

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但也是一次绝佳的机遇,为什么?

它让我们认识到我国正在走向一个新的发展起点,让我们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来思考未来应该怎么走。

在当前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的情况下,与哈耶克同时代的学者波兰尼所提出的大转型理论值得引起我们重视。

这个观点认为完全自我调节的市场力量是十分野蛮的力量,会对社会与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尤其是造成两极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但是一个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两种力量之间进行平衡。

市场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有政府等保护性力量的介入,提供公共服务、社会保险等公益事业,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解决过度的市场力量造成的社会分化和矛盾。

这是一个人心所向、规律性的趋势。

发展理论的第二个误区是认为用单一的指标就足以评价发展的绩效。

我们过去用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

森指出,GDP的增长只表明了一个国家要改善大多数国民的福利所具有的潜力,而没有说明社会实现这种潜力的程度。

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美国是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是缺少好的制度和安排,美国目前超过20%的人口没有医疗保险,没有得到很好的医疗保障。

发展理论的第三个误区是认为发展是一个线性的过程。

越来越的的研究表明,各国的发展道路不是独一无二的,各国要因地制宜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且初始条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因此必须充分考虑现有的国情,另外,国家的发展轨迹也是可变的,需要动态调整。

发展理论的这些演进,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其次,我们面临着国情的变革。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也存在不少问题。

有学者指出从1978年到2003年,我国的发展模式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单一追求GDP增长,GDP增长速度是干部评价体系的最主要业绩考核指标;二是社会的不平等程度在加大,社会矛盾在加剧。

王绍光教授通过分析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结构的变化验证了我国正处于波拉尼所指的“大转折”时期。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市场力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医疗领域,卫生总费用中的政府支出政府预算支出和社会支出开始是双重下降,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医疗负担由老百姓自己承担。

这就是为什么老百姓抱怨越来越大。

2003年以后,医疗卫生等民生发展问题得到了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家可以看到,社会支出和政府预算的支出都在增加,个人支出的比重在下降,也就是说政府等保护性力量在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的平衡发展。

另外,我们还面临国际时局的变革。

可以说,今年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着重大的考验。

频发的生产安全事故、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都是对我国的严峻考验;从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延伸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政府,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些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是什么?

任何机制本身都存在缺陷,都可能出问题,政府体制存在“政府失灵”,市场体制存在“市场失灵”。

当出现问题、导致危机时,社会和老百姓都需要找一个负责方,出面解决危机,为危机负责。

原则上说,应该政府的责任找政府,市场的责任找市场。

但是,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市场的危机是无数个市场主体共同行动的结果,没有具体的人为之负责,企业等法人,是可以破产的,只承担有限的责任。

而一个国家是要持续下去的,必须承担无限责任。

市场出了问题,老百姓还是要来找政府的,因为他们找不到“看不见的手”。

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状态:

有限的政府,无限的责任。

无论问题是由政府失责造成还是市场失灵造成,甚至由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造成;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最终政府都要负最终责任。

理所当然,政府只能为市场机制带来的问题兜底。

这次三鹿奶粉事件导致的食品安全危机,应该说主要是企业的问题,但是如果找市场负责,那么面对无数的奶农、无数的奶站,很难找到他们负责,顶多就是个别企业破产,实际上还是政府来承担这个责任,免费收治所有患儿,从而避免社会不稳定。

金融、房地产等这些都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美国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也逃脱不了这一规律。

为化解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如此大规模的介入,实施国有化,也就是政府最终买单,为什么呢?

我想这都是考虑政府的责任,重新认识政府的责任。

在这一轮医改机制设计中,我们应该提早认识到这个问题。

医疗和金融、房地产具有不同性质,它有更多的公益性、福利性,所以应该充分认识到政府的责任,政府该管的,那就管到底、管住,而不该管的,是可以交给市场,但是在交给市场的同时,不能放松监管的责任,因为最后的责任承担者还是政府。

我们知道,在这次美国的金融风暴中,最后实际上是这些金融、房地产企业“绑架”的美国政府,美国政府面临两难的境界。

如果让它们倒闭,经济就会垮掉;如果对它们实施救援,那就要用纳税人的钱去为资本所犯的错误买单。

现在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方法是直接干预,至少保证现在的稳定。

但这个办法也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在美国政府决定对这些金融和房地产公司实施国有化的时候,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已经向政府提出,要求政府介入,它们也要求政府买单。

美国两大航空公司也开始要求政府买单。

近年来,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和航空业一直面临亏损,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疗保险费用太贵了,如果把医疗保险费用都算进去,它们都要破产,所以它们要求政府买单,否则就不能生产了。

这就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问题,企业可以为所欲为,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绑架”国家和政府,反正到最后该拿的钱我早就拿了,损失就由政府替我兜底。

这次的金融危机除了让我们重新认识政府的责任,同时对医改也有一些直接的影响。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中国应该说有信心只受比较小的影响,但是经济也确实已经开始放缓,最后受多大影响,能否独善其身,还有待观察。

对医改来说,有利的一面是,外国尤其美国经济放缓之后,我国的出口受阻,需要拉动内需来保证经济的增长,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是拉动内需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政府直接增加了消费,另一方面,医疗等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稳定老百姓的预期,让他们不需要拼命存钱为未来看病,从而释放老百姓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现在是推动医改的非常好的时机。

不利的一面是,如果我国经济显著放缓,财政收入就会下降。

而这一轮医改政府将承担更大责任,要加大政府投入,如果

财政收入收缩,政府的投入不能到位的话,就会影响到医改的顺利推进。

不仅中国医改面临这样一个时机,美国有经济学家也认为现在是医改的最好时机。

美国目前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总统选举。

美国《新闻周刊》请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给下任总统提一些建议。

其中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兹教授就认为美国经济有两大资源浪费,一个是大肆扩张的军费开支,另一个是医疗。

美国目前的状态,已经影响到了美国整个社会的健康状况和总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刚刚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鲁格曼教授也认为医疗改革不能等了,并希望下任总统能够拿出魄力来,迅速推进美国的医改。

通过以上对我们所面临的理论变革、国情变革、时局变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背景,这也是这次医改所处的大环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解放思想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和互动。

关于监管的理论认为,任何社会都必须对经济生活施加控制,以追求对整个社会有利的目标,可以分为四种策略,包括市场竞争、私人诉讼、公共强制监管和政府所有,它们各有利弊。

从市场竞争到政府所有,管制带来的社会成本逐渐增加,但从政府所有到市场竞争,无序带来的社会成本逐渐增加。

到底采用何种方式,需要在两种社会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所以市场和政府都只是手段,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候,面对不同的产品和社会目标,应该选择不同的、最适合自己的制度安排。

我们现在医疗基本上是比较放任的,各级医院看什么病都可以,病人也可以很自由的选择就医,但是这样方式带来的无序的成本和浪费也是非常厉害的。

实际上,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市场和政府的互动是一个演进的过程。

从政府职能的历史演变看,原始社会是没有政府的;资本主义初期,政府的作用也非常少,只是充当“守夜人”;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之后,政府干预增加,发挥更大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政府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大;而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市场的力量占据了优势;但是东亚经济和中国的发展又让人们重新看待政府的作用。

三、本轮医改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第三个问题,我们看一看本轮医改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什么?

医疗卫生体系包括筹资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药品、器材供应体系和人才的培养体系,是一个综合的、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

这次医改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

四大体系包括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就是筹资体系或者保险体系的建设,还有药品保障供应体系的建设。

这覆盖了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主要内容,还有人才培训等等配套的机制。

具体地说,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就是建立健全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我们都知道公共卫生对促进健康卓有成效,这个也是我们这次医改非常强调的一个部分。

我们过去的医疗卫生发展,虽然一直强调防治结合,但是事实上更主要的发展在体现在医院的发展,尤其是2003年SARS之前,我们都关注治疗疾病,努力找病来治病。

但是,对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主要靠治病、靠吃药是解决不了健康问题的。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无病防病,治“未病”。

所以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对我国人民的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这次医改非常强调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医疗服务体系,就是在城市基层各级各类医院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覆盖城乡的格局,特别强调加强农村卫生体系的建设,这一点也是针对我们最薄弱的医疗环节。

另外就是医疗保障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加大推广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而且还要逐步把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解决。

还有就是药品供应体系,要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核心,同时规范药品生产流通规范药品生产流通。

八个支撑就是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系,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监管体制、人才保障机制、信息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