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545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docx

《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含答案.docx

人教版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

1.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

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曲线增长

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2.下列关于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同一区域内不同种类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B.不同地域内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能不同

C.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是相同的

D.一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土壤小动物较多

3.分析图示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B时期

B.影响B→C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C.该种群数量在D点达到K值

D.如果人为地给此种群提供营养物质,达到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值B点的时间应延后

4.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

经过一段时间后,有关山崩形成的土石堆积处首先出现的生物集群一般是(  )

A.个体体型比较大,且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类型

B.个体体型比较小,且环境适应性较弱的类型

C.地衣首先在土石堆上定居

D.多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且通常以种子繁殖

5.某种群的年龄组成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组成

6.在一个密闭恒定的容器中培养酵母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

B.培养过程中每天定时采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种群数量

C.酵母菌的计数方法一般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

D.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

7.生态学家高斯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天之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只左右,将此数值定为K值。

关于K值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仅适用大草履虫在该培养条件下

B.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也适用大草履虫在其他培养条件下

C.不同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相同或相近

D.相同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有可能不同

8.根据表中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统计数据,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9.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10.环境条件变差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是(  )

A.层次不变,层次结构简单

B.层次减少,层次结构不变

C.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

D.层次不变,层次结构不变

11.图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

则水体中好氧性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12.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起点分别是(  )

A.次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B.初生演替、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C.次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D.初生演替、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

13.在开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要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取样调查,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

A.随机观察法

B.取样器取样法

C.标志重捕法

D.目测估计法

14.根据所给曲线分析,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在C点是进行海洋捕捞的最佳时期

B.在D点的细菌体内可以形成芽孢

C.在E点种群生长处于稳定期

D.在B~C段内,生存空间没有成为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

15.下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

则(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16.下列哪组生物之间的关系与人和SARS冠状病毒之间的关系相同(  )

A.狼和兔

B.噬菌体和细菌

C.豆科作物和根瘤菌

D.大、小两种草履虫

17.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18.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历程短

B.人类活动总是降低群落的丰富度

C.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D.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多种高等生物的过程

19.“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中的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

A.

B.

C.

D.

20.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其性质的数学形式。

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

①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③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

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  )

A.400a·0.8m

B.0.8a·400m

C.a·320m

D.320m

二、非选择题

21.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问题: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

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

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

(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

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引起的。

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

株/m2)。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_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

22.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

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

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1)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________。

(2)在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________法。

(3)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

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23.在珠穆朗玛峰的河谷森林里,有一种雀鸟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煤山雀、黄腰柳莺等鸟类总是在森林的中层营巢。

血雉和棕尾虹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的苔藓和昆虫。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森林中共同生活的各种生物都有密切的关系,如煤山雀、黄腰柳莺间的关系是________,血雉和昆虫则是________关系。

(2)在这个森林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生物外,还有一类生物没有提到,它们主要是各种________,这类生物主要生活在________里,这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________。

(3)上述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的明显的分层现象,应该称为________。

24.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

对于有较强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他们用自制的取样器进行土壤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1)本探究性研究在实施计划中,主要的操作环节有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2)在采集小动物时,对体型较大的可用________取出。

对体型较小的可用________采集。

(3)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

(4)该兴趣小组拟对一种新型杀虫剂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

加水稀释的杀虫剂,蚯蚓若干,相同木箱数只,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清水。

①实验步骤

a.取________,在其中铺满相同厚度的________;

b.分别向A、B木箱中喷洒________________并使土壤保持湿润透气;

c.向A、B木箱中投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观察并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无蚯蚓,你如何设计该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某实验小组欲探究外界环境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目的:

探究酸雨对水体中原生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材料器具:

干稻草、蒸馏水、池塘水、量筒、滴管、载玻片、SO2溶液、盖玻片、显微镜、镊子、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等。

探究过程:

a.取适量的干稻草加水煮沸,然后冷却至室温后,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结果。

b.将冷却后的稻草水均分到两个大烧杯中,并分别标号为A、B。

向A烧杯加入________;B烧杯加入_______。

c.向A、B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池塘水,混合均匀后,取水样用显微镜进行检查,以后每隔3天,对原生动物的________进行观察并记录。

d.分析数据。

请分析并回答:

(1)补充探究过程中的空缺部分。

(2)干稻草加水煮沸的目的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到的生物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中加蒸馏水的烧杯,结果如图所示: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始时培养液中有机物较多时,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然后随有机物减少而减少,最后,培养液中所有的动物种群终将灭亡。

②从演替方向来说,这种演替的群落结构是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由于锥形瓶中的营养物质有限,酵母菌的数量是先以“J”型曲线增长,而后增长速率逐渐降低,最后呈负增长。

对酵母菌取样时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而不是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样。

2.【答案】C

【解析】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所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也可能发生改变。

3.【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曲线的含义,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增长的“J”型,“S”型曲线的含义不同。

由图可知,在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这时种群数量在左右,是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并且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先增加,达到最大值后又减小,最后种群增长速率为零,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达到K值。

4.【答案】D

【解析】群落的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土石堆积处首先出现的生物集群大多为一年生且能产生大量种子的草本植物,这些生物对环境适应性较强。

5.【答案】C

【解析】甲图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属于年龄组成中的增长型;S型曲线中的K/2处对应的时刻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并且以后的一段时间中种群的数量还在增长,因此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6.【答案】D

【解析】由于培养开始时有一定量的氧气,所以有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当氧气被消耗掉时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在取样时要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计数,由于培养基的营养物质是一定的,所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不会稳定在某一数值,而是不断减小,不呈“S”型增长。

7.【答案】A

【解析】K值是指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同的环境条件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环境条件下的K值是不同的。

8.【答案】B

【解析】纵向比较各个数据可以看出:

甲国家幼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大,老年个体所占比例很小,从年龄组成上看属于增长型;乙国家幼年和成年个体数量相当,从年龄组成上看属于稳定型。

9.【答案】D

【解析】

10.【答案】C

【解析】环境条件变差,其中生存的生物,会因为不适应变化的环境,使得其数量和种类减少,当然生物层次的复杂性会减弱,层次结构也会变得简单。

11.【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是“一次性有机物污染”,而不是连续污染。

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靠好氧微生物,因为开始污染物含量较多,所以微生物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增加,但随着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污染物逐渐减少,导致微生物的斗争加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大,微生物数量减少。

12.【答案】A

【解析】该演替为典型的次生演替,最先出现的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然后才出现多年生草本植物。

13.【答案】B

【解析】由于土壤中的生物有的较小不易观察,所以在取样时要借助取样器。

14.【答案】B

【解析】E点种群增长为0,种群达到最大数量,环境开始恶化或限制种群的增长,细菌可形成芽孢。

15.【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死亡率逐渐升高,出生率逐渐下降;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说明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种群在c点之前呈现增长趋势,c点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位于a点之前;从曲线中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影响的结论。

16.【答案】B

【解析】SARS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同理噬菌体这种病毒必须寄生在细菌中。

狼与兔为捕食关系,豆科作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大、小两种草履虫为竞争关系。

17.【答案】C

【解析】根据公式:

第一次标志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故种群数量=50×42÷13≈161,但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灰苍鼠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应多于13只,因而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应小于161只。

18.【答案】C

【解析】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历程长。

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增加群落的丰富度。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选项是生物进化的过程,而不是群落演替的过程。

19.【答案】A

【解析】在自然界中,种群不能无限地增长,因为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制约因素(捕食、食物供应、传染病流行等)的作用也在增加。

所以在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种群增长是一个“S”型曲线。

20.【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该种群一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则两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a×(80%×400)2,三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80%×400×80%×400=a×(80%×400)3,以此类推,m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80%×400)m=a×320m。

21.【答案】

(1)样方法 S0 

(2)遗传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3)C 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4)20 0

【解析】

(1)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

(2)树木A和树木B是同一物种的两棵植物,两者的区别在于遗传物质不同,属于基因多样性,同一物种基因型的多种多样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树木A与树木D、E、G是不同物种的几种植物,属于物种的多样性。

(3)表格中四个物种,只有C物种的数量逐渐上升,因此C最有可能是外来物种。

(4)在第10年开始λ<1,可知从第10年开始该种群是负增长(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之后增长率虽然开始上升,但λ还是小于1,种群数量依然在减少;直到第20年λ=1时,种群数量停止减少,故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

第20~30年间λ无变化所以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22.【答案】

(1)群落演替(或“次生演替”) 

(2)样方 (3)油松和刺槐 阳光

【解析】

(1)耕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3)两种生物重叠越大说明它们之间的资源竞争就越激烈,分析表可知油松和刺槐的重叠度最大,即油松和刺槐的竞争最激烈;阳坡和阴坡的主要区别是阳光。

23.【答案】

(1)竞争 捕食 

(2)细菌、真菌 土壤 生物群落 (3)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从题中可以得到信息,煤山雀和黄腰柳莺都生活在森林的中层,二者之间的食物会有重叠,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而血雉是以苔藓和昆虫为食,所以它跟昆虫存在捕食关系。

在生物群落中还有各种微生物也是比较重要的角色,包括各种细菌和真菌,主要生活在土壤里,属于分解者。

河谷森林里面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而各种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就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24.【答案】

(2)包着纱布的镊子 吸虫器 (3)某地土壤小动物类群(种类)和数量统计表

(4)①a.木箱两只,编号A、B 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b.等量的加水稀释的杀虫剂和清水

c.等数量的、大小和生活状态相似的蚯蚓,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d.A、B木箱中蚯蚓的存活情况

②预期结果及结论

可直接统计喷洒杀虫剂和清水后两箱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加以对照说明

【解析】

(2)为避免伤及小动物,体型较大的要用包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型较小的要用吸虫器采集。

(3)设计的表格要体现出动物的种类及每种的数量。

(4)注意在“新型杀虫剂”有无为自变量的基础上,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设计实验,在A、B两木箱中放置等数量的、大小和生活状态相似的蚯蚓,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分别投放等量的加水稀释的杀虫剂和清水,观察A、B两箱中蚯蚓的存活情况,由于是探究实验,预期结果应注意各种可能性。

25.【答案】

(1)b.适量的SO2溶液 等量的蒸馏水 c.相对密度 

(2)①灭菌 ②提供有机物 (3)空气和加入的池塘水 (4)①滴虫 肾形虫 ②由复杂到简单

【解析】干稻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有机物,而不能有其他生物干扰,所以要灭菌。

观察SO2对群落生物的影响应设置对照实验,而最终观察到的生物来源于加入的池塘水或空气。

在研究群落数量变化时只能从其相对密度来考虑。

从实验结果的曲线中可知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在起始段内数量较多的生物是滴虫、肾形虫。

由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是有限的,所以生存环境变的越来越差,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