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体态语技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350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 体态语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2章 体态语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2章 体态语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2章 体态语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2章 体态语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 体态语技能.docx

《第2章 体态语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体态语技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章 体态语技能.docx

第2章体态语技能

第2章教学体态语技能

1.教学体态语的涵义和特征

我们把在人际交流中能够传递特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称为体态语言,它是人类除言语行为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信息传输渠道。

所谓教学体态语,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来传递教学信息、表达情感态度的一种无声教学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

“人说出来的话,不单是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这里有交谈者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一忽儿又好象在怀疑所作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教师恰当地运用体态语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具体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有时还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的体态语言,与人们日常使用的体态语言相比较,又有其独特之处:

(一)有意性

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使用的体态语言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

例如见了熟人,面部会很习惯地、随意地露出笑容以示好感;与人交谈打手势,也是随随便便,无须经过精心的设计、准备。

而教师则不然。

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位于众多学生视线的焦点处,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从而给教学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教师对自己的体态语言应该时刻加以注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意性”。

  

(二)伴随性

  《乐记》中有一段话: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是说人们手舞足蹈是补充“言之不足”,借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

有声语言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常常借助态势语来传递某些附加信息,使学生听其声观其形,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教学体态语使人们在感觉、记忆、思维、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特殊的暗示,让人心领神会,得到那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信息。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言语起着主导和决定的作用,体态语只是次要的辅助。

这是因为言语的适用范围比体态语更为广泛,表情达意更为确切;体态语往往受约定俗成和人的生理机能自然表露的限制,相对狭窄一些。

而且,由于心理背景和交流场景气氛的不同,还会使相同的体态语蕴含不同的思想内容,容易产生歧义。

  (三)选择性

  从应用效果上可以将教师体态语言大致划分为积极体态语言、消极体态语言和无意义体态语言三大类。

所谓积极体态语言,是指能够支持或修饰口头讲授,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疑点、难点,能激起学习兴趣的体态语言;而消极体态语,是指非但不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还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其学习的体态语,比如眼盯天花板就属此类;而无意义体态语,则是教师个人的一些习惯性动作,如有的教师讲课时手撑在讲桌上,这类体态语一般不致于干扰课堂,但又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滥用体态语,应尽量选择积极体态语,避免无意义体态语,克服消极体态语,以保证教师用最集中、最精简的非言语行为,承载最丰富的信息,最优地发挥其表达、传输教育信息的功能。

2.教学体态语的功能

  关于教学体态语的功能有很多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交流、诱发情感

  教师的体态语是教师的知识功底、思想观点、内心情感的综合表达,具有激发学生情绪,引起师生共鸣的作用。

学生往往从教师表情的或忧或喜、或惊或怒,来感悟教师的内心世界,领悟教师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散学了,──你们走吧。

  韩麦尔先生并没有过多的语言,但是他的思想、情感、愿望都在悲愤、激动的体态中尽然释放,学生的理解也更为彻底了。

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德行和最深刻的虔诚的艺术”。

  

(二)调节管理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体态语来调节和控制课堂,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保证教学的顺畅和圆满。

例如,对上课不听讲的学生,教师可以用眼神示意,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将注意转移到学习中来。

  体态语在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可给学生亲切感、和谐感。

例如:

提问时启发学生思考,头稍稍偏斜,会让学生有信任感。

若是学生回答时,声音不够洪亮,教师微微侧身敛眉,学生就会自觉提高音量。

若教师对学生说:

“请大声些”,就有可能会打乱学生的思维,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三)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恰当的体态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也就能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提高学习动力。

  (四)直观的示范

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是用口头语言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但实际上,他们也通过丰富的体态语言将众多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并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和心灵。

小学生模仿力极强,他们不但受教师言语所传播的思想、知识的影响,而且也深受教师一举一动所传达的各种信息的影响。

教师的举止神态在无形之中成为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因而,教师为人师表,必须注重自己的体态语,塑造好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3.教学体态语的构成要素

4.教学体态语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体态语进行不同的分类,按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表情语

教学中的表情语就是教师通过眼、脸、嘴、鼻、眉来传递教学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非言语沟通的动态反应形式。

表情语主要通过眼睛和面部来表达。

1.眼神

眼睛是心灵之窗,它能反映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态。

生理学研究表明,眼睛在获得知识时较其他感官有着更突出的功能。

据测定,人的感觉印象的77%来自眼睛,14%来自耳朵,9%来自其它感官。

新课改倡导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学会用眼神进行教学,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关怀和殷切的期望。

面部表情能够表现出很多内容,是对教学有声语言的充分补充。

积极乐观的面部表情会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学习的佳境;严肃抑郁的面部表情会让学生情绪低落,萎靡不振。

因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每时每刻都应以饱满的情绪面对每一名学生。

(二)手势语

手势语是人体上肢所传递的交际信息,包括手指、手掌、手臂及双手发出的能承载交际信息的各种动作。

在课堂教学中,手势语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手指语言。

手指语灵活多样,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

例如,教师讲授时,不断用手来指点板书,就能起到强调和引起注意的作用。

研究表明,当十指交叉表示“心情沮丧”,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手势。

而当老师和持有这种姿势的学生交谈时,应设法消除他的这种姿势,比如递给他一本书或其他物品,这样,他紧紧交叉的十指就会自动打开,从心理上缓和了紧张的情绪,这有利于同他作进一步的交谈。

2.手掌语言。

一般来说,手掌语言按照不同的手掌方向可分为三种:

掌心向上,掌心向下和手掌紧握,食指伸出。

掌心向上表示诚恳、谦逊和赞同的意思。

教师在提问学生时使用这一手势不会使学生有压抑和强迫的感觉。

掌心向下表示命令、要求,比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示意学生坐下。

而第三种则让人有强制性的感觉。

教师讲授、提问和指示学生时,应尽量使掌心向上并双手摊开,表示真诚与公开,尽量避免使用另两种手势。

3.手背语言。

将手背在身后可以起到一种放松心情、缓和紧张情绪的作用。

(三)体势语

体势语是指通过头、手、肩、胸、腰、臀、腿、足的动作,进行非言语沟通的动态的反应形式。

体势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头势

教师有时通过头部的运动态势表达特定的含义。

有三种类型:

点头、侧头、摇头。

点头可以表示同意、赞许;侧头可以表示感兴趣或怀疑两种意思,有时教师有意为之,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产生怀疑,以重新思考,再寻正确答案;摇头则多是传达否定、拒绝的信息。

2.坐势

教师的错误坐姿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无论是课上、课下,在教室还是办公室,教师坐姿都要端正。

教师在坐着辅导学生时,不可以趴在讲桌上,否则会让学生以为教师精力不支;亦不可手托下巴,让学生以为教师漫不经心。

3.站势

站是教师的基本功。

有的教师登上讲台时,不是侧身而站,就是站时重心移动太快。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侧身而站和面向黑板而站说明教师的心理是封闭的,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不利于教学内容的讲授。

另外,站时重心不能忽左忽右。

在学生陈述时,教师最好身体微微前倾,以示对学生的话很感兴趣。

4.行势

虽然每个人的走路姿态都有所不同,但个人的步法、跨步大小和姿势却是随自身情绪的不同而改变的。

坚定有力的步伐,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自信与沉着。

(四)服饰语

教师服饰语又叫课堂仪表。

个人仪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身上的标签。

学生据此可以推断老师是何种类型的人。

特别是对于不太熟悉老师的学生来讲,更容易受此标签的影响。

如果教师有一个较好的仪表,则易获得学生的喜爱,相反,则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拒绝接受对方的心理,降低教学内容的可信度。

在此,教师应注意:

在学生对教师的了解认识过程中,“第一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第一次上课时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神态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学生对教师的赞许或者是不满的议论,往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必须认真检点自己,他应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

”当教师走进教室还未开口时,他(她)的仪表已经成为全班学生的注视中心。

有的教师却不以为然,认为现在都是开放的年代了,“衣着穿戴,各有所爱”,不必那么谨小慎微,于是穿着过分华丽甚至刺眼的奇装异服,举止轻率随便,一进教室就对学生形成了“新异刺激”,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奇特的衣着上。

相反,有的教师邋里邋遢,不修边幅,衣服上有饭巴或是扣错了扣子,也会给学生懒散拖沓之感,这些都能引起学生交头接耳,评头品足,卑睨不屑,因而淡化和抑制了教学内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效果。

有一位不拘小节的青年教师,上课时常常把他漂亮的夹克衫敞开来,露出里面的大红毛衣,也许他自己觉得很“潇洒”、“挺帅”,可是有些学生却不那么看,认为他“流气”,从心里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而另外一部分追求“时髦”的学生则有气味相投之感,竞相模仿。

课后一部分学生说好,一部分学生说坏,两种看法不同的学生为之而发生争论,一时间,好端端的一个班学生分成两派,搞得思想混乱,纪律涣散。

一般地说,教师衣着打扮一要整洁,二要大方,要符合自己的职业要求和年龄特点,要色调和谐,肥瘦合体,款式大方,给人以稳重端庄,温文尔雅的感觉,这样就可以把一个美好有益的形象和行为信号输送给学生,以便在他们的脑海时塑造一个有利于教育和教学的完美良好的形象。

5.教学体态语的应用要点

  

(一)共意性原则

  师生共意原则是指教师在运用体态语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充分地、精确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含义,达到师生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体态语不像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那样有着准确而固定的含义,其信息内容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共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生的心理背景。

教师应了解民族民俗习惯,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和学生建立起特定的体态语。

例如,有的教师象调控旋纽一样地转动手腕,表示让学生“加大”音量。

(二)精简性原则

体态语言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必须本着“少”而“精”,适当适度的原则,使之在课堂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

如果一节课中教师的体态语运用过于频繁、夸张,以至手舞足蹈,势必造成教师忙于比划,学生眼花缭乱,不但起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尊重性原则

教师在运用体态语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的体态语应从善意出发,对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包含对学生的挚爱与信任,并体察学生的情感、认识等方面的愿望和要求。

教师不能随意地使用否定性体态语,更不能使用蔑视甚至敌视性的体态语。

例如,对学习较差的学生白眼相待,对犯错误的学生横眉冷对,对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学生视而不见……这些做法都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同时,这也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会认为教师傲慢、苛刻,从而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

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给以真诚帮助,哪怕是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会投去赞许的微笑或鼓励的眼神,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上进心,使他们逐步克服身上的一些弱点和缺点,激励他们取得越来越大的进步。

(四)美感性原则

美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做出的姿势、动作应优美、规范。

教师运用体态语言虽然与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不同,但追求的效果是相同的,那就是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熏陶。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准确恰切,优美规范。

强调体态语的美感,并不意味着矫揉造作,拿拿捏捏。

体态语应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应简洁优美,不能繁冗丑拙;应新颖多姿,不能陈旧单调;应协调一致,不能杂乱无序。

(五)最优搭配原则

所谓最优搭配原则就是要求教师的体态语言在与有声语言一起运用时,必须是合理搭配,最优选择,在多种体态语言综合运用时同样应最佳组合。

贯彻最优搭配原则,要求教师努力做到:

1、对各种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有详细透彻的了解

首先,言语表达中的语义、腔调与非言语行为中的表情、眼神、体态一般情况下是相辅相成、互相印证、互为补充和统一的。

教师运用有声语言表达一定的教学信息,就应当同时伴随相应的体态信号,视听结合,增强言语达的效果。

换言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在传道授业中主导作用的同时,熟练掌握和有效地运用体态语,发挥言语交流不可替代的作用。

否则,教师讲课像背书一般,毫无表情,动作呆板,缺少体态表达,势必造成枯燥无味和难免使学生怀疑教师讲的是否发自内心,降低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影响教学效果。

同样,抛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有声语言,无病呻吟,故作姿态,挤眉弄眼,同样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以至对教学效果起干扰破坏作用。

其实,当有声语言表达困难或无法表达时,体态语等非言语交流手段便可成为主要的表达手段来传递信息、表情达意。

由于体态语言的直观性、直接性、交际

性、辅助性与协同性,使体态语往往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下收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奇妙效果。

总之,教师只有对言语及各种非言语交流手段不同的功能、特点及相互关系有具体和全面的了解,才能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妥善地选择,有效地运用,为最优搭配奠定基础。

2、有对课堂管理具体问题情境的准确把握及对有关对策的选择能力

我们先来看这样两则教例:

1987年10月号《语文学习》刊载:

石老师讲《梁生宝买稻种》,上课时问学生:

“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学生回答:

“不喜欢。

”石老师愕然,然后他说:

“我不大相信,喜欢这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

”石老师依然笑容可掬。

有人举手,石老师数着说:

“一个⋯.两个,再也没有了?

那就加上我一个(石老师自己举起了手),一共三个⋯.”石老师的风度、表情、动作、语言配合得有声有色,使这堂一开讲就“差点砸锅”的课,却“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节省了一课时”。

如果这位教师面对此情此景,两手直搓,不知所措,或暴跳如雷,训斥学生,恐怕这堂课真的会“砸锅”了。

由此可见,教师对课堂情境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手段(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合理选择、运用,是贯彻最优搭配原则的关键。

3、合理把握体状语言表达的量度和强度

不同的体态表达方式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同一种体态行为运用的程度不同,其表达的意义也会有着某些微妙的差别。

因此教师运用体态语时应做到简洁、明了、分寸适当,防止体态语在同一时间范围内运用次数过多、种类变化过于频繁。

纷杂无序反而不能突出主要意图,并且实际上还会相互干扰。

一般而言,教师的体态行为过于拘谨、无力、稀少,会使学生感到局促、古板、枯燥乏味;但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唾沫四溅、动作幅度过大或装腔作势,像演戏一样,又会使学生只注意教师的动作、表情而忽视教学内容。

(六)自我意识原则

教师体态语的表达是有意性与无意性共存的,并经历一个从无意为主到有意为主再到下意识、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由于教师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学生监督之下并对学生产生某种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自我意识,经常保持提醒的意识,以自己的整个人格和全部行为来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增强体态表达的自我意识,一般要经历3个阶段:

1、有意识地监察自己的各种体态信号

如自己在不同的情绪状态和沟通需要下都有哪些体态行为,各种体态行为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体态行为进行记录,自己下定义和解释自己的各种体态信号,并根据不同心态下各种体态语言信号的规律,建立起各种体态语表达模型。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对自己在高兴、欣喜、激动、悲伤、失落、愤怒、生气等各种情绪状态下的各部位的体态语状况及其规律,会获得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

2、对自己体态语言信号进行亲身体验

任何事物,只有在获得直接体验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才能自然地将其与自己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自我体验的过程,不仅可以使人们将各种身体语言信号与自己的真实情绪状态的沟通过程更自然、更充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可以使人们有机会对在第一步骤中建立起来的各种体态语下定义和自我体验,还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完善。

只有完成这一过程,体态语才是有生命的体态语,对体态语的自我解释也才能成为有生命的、确切的解释。

3、自觉运用各种体态语和整体模型,并检验其有效性,即考察学生理解与自我定义是否一致师生沟通是以沟通信号的共同经验背景为基础的。

在许多情况下,即使同一种文化背景,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验,这使人们在对某种体态语言行为及整体模型的解释完全可能产生差异。

当差异超出一定界限时,就可能产生误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避免因体态语的使用而引起的误解,教师就需要检验自己的体态语行为的有效性。

如果更多的人对自己体态语行为的理解与自我解释存在明显的不一致,那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修正自己的定义。

就像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与异性的随便亲近总让别人以为她对异性有特别感情,那么这位女孩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就有必要重新解释和调整一番。

教师在教学及师生交往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对自己体态语的领会、理解与自己的定义和意图保持一致。

一旦产生歧义,教师应当进行自我调整与修正。

应当指出,以上所提出的教师体态交流的这些基本原则,是在对课堂教学管理中师生体态交流的有关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后提出的,因而它们具有的逻辑性,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和规定。

必须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运用,防止顾此失彼、相互割裂。

教师必须在文化教育熏陶的同时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训练、自我调适,形成良好的体态语言和行为习惯,从而具备优雅的风度和优美的教态,成为倍受学生欢迎和尊敬的老师。

6.教学体态语的提高途径

(一)眼神

眼神是最具表现力的体态语言,可以传递出内心深处惟妙惟肖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运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视的方式

不同的注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正视和环视为主。

正视是让目光落在学生的脸上,通过和学生目光的直接接触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情感。

正视学生的眼睛,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显示出教师的庄重和威仪;环视是目光在较大范围内作环状扫描。

环视常带有监督或检查意味,教师环视时应尽量使自己的面部表情显得自然。

2.注视的时间

长时间注视有盯和瞪,短时间的注视有瞥、扫、飞等。

教师应与学生有目光的接触,但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侵犯了对方的个人空间,容易引起误解。

有研究表明,3秒钟的目光接触就会使人心理不适,超过5秒钟就会令人心里过分紧张。

课堂上,教师目光若是一直落在一个或几个学生身上,就会使学生紧张,反而不利于课堂学习。

3.目光的合理分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目光明澈、热情、敢于正视人,是一种襟怀坦荡的表现,容易博取学生的好感。

如果目光闪烁游移,或者麻木无神,则给学生一种消极印象。

教师应当合理分配目光,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美国昂塔里欧学院教育博士约翰·克勒观察了19位教师在课堂上一刻钟时间内,凝视时间超过30秒的注目方向。

他发现:

教师平均用44%的时间直观前方,39%的时间与他右边的学生交换目光,只用19%的时间与左边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优势发展不均匀,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教师)左半脑发达,因此它所主司的视觉器官便偏向于右边活动,再是教师在课堂上大多是进行逻辑思维,主要应用左脑,这也促使视觉器官偏向右边的学生多于左边的学生。

目前这一结论尚未得到进一步证实,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即教师的目光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方向的学生,分配不合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微笑语

微笑语是指通过嘴角肌肉微微上提而形成的笑容来传递信息的态势语,通常都是不出声的。

微笑语一般是通过嘴部和眼神流露出来的。

美学家认为:

在人的千姿百态的言行举止中,微笑是最美的。

微笑与形象,有着一种微妙的、奇特的关系。

微笑的教师易受学生的欢迎。

教师的微笑蕴含着和蔼、慈祥、热情、富有同情心、热爱学生、敬业等优良品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微笑要真诚热情,即便是否定批评,也要以真诚的微笑来否定,而不能冷笑、讥笑。

教师的笑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笑,是一种甜甜的笑。

教师恰到好处的微笑,能够创造一种愉悦、融洽、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不苟言笑的教师应当试着练习微笑。

微笑首先表现在口角的两端要平均地向上翘起,在练习时,为使双颊肌肉向上抬,口里念着普通话的“一”字音。

笑的关键在于善用眼睛来笑。

如果一个人的嘴向上翘起时,眼睛仍是冷冰冰的,就会给人虚假的感觉。

训练眼睛的笑容,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取一张厚纸,遮住眼睛下边的部位,对着镜子,心里想着那些最使你高兴的事情,让双颊肌肉抬升,并做微笑的口型,就会十分自然地呈现出微笑的表情了。

(三)手势语

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臂的动作变化来表达信息的。

根据教学情境适当地运用手势,能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吸引力。

慷慨激昂的议论,配以鼓励性的手势,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侃侃而谈的叙述,加上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势,可以起到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角色”的作用。

1.选择具有良好效应的手势语

手势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教学中运用那些具有良好效应的手势语,有利于沟通师生情感,传递教学信息。

有位教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选择六名女学生分两组(A、B)把教室后面的两张课桌搬到教室前面,在发出指示时使用同一音调、同一词句和同样的面部表情。

对A组,运用轻柔的手掌上抬的手势;对B组,运用食指指点。

观察结果发现,A组三名女同学从座位上起立去搬课桌时,均向教师微笑;而B组则面无表情,且没有用目光与教师交流。

之后教师分别找她们谈对指派她们干活的看法。

A组一致认为:

为集体做点事是应该的,更何况老师让她们做是信任她们;B组则认为:

老师让我们搬,我们就搬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依据教学情境反复推敲,精心设计,适时适度地使用手势语,便有利于传递特定的情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讲究手势语使用的频率、摆动的幅度以及手势的姿态

手势语应优美和谐地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手势语必须准确得体,有助于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

通常不宜使用过多过杂的手势语,以免学生眼花缭乱;也不宜反复使用同一种手势,以免使人感到单调、厌烦;使用任何一种手势时,都不要过分夸张,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摸不着头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