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积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233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文言文积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课外文言文积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课外文言文积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课外文言文积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课外文言文积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文言文积累.docx

《课外文言文积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文言文积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外文言文积累.docx

课外文言文积累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积累

【原文】

东床坦腹

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①。

丞相语郗信:

“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

“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②。

”郗公云:

“正此好!

”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③。

【注释】

①郗(xī)太傅:

郗鉴,曾兼徐州刺史,镇守京口。

②矜持:

拘谨。

坦腹:

敞开上衣,露出腹部。

按:

后称人女婿为东床或令坦,本此。

③逸少:

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译文】

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

王导告诉郗鉴的来人说:

“您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

”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

“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郗鉴说:

“正是这个好!

”一查访,原来是王羲之,便把女儿嫁给他。

【拓展】赞许王羲之处事坦然不慕权门;肯定郄太尉善于识人。

“东床坦腹”的典故就是出之于此。

【原文】

王右军诈睡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②。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③。

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

“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④。

于时称其有智。

【注释】

①“王右军”句:

王敦是王羲之的堂伯父。

《晋书·王允之传》认为这事属王允之。

允之也是王敦的侄儿。

减,少于。

②钱凤:

字世仪,任王敦的参军,是王敦的谋主。

王敦发动叛乱失败后,他也被杀。

屏人:

叫别人避开。

逆节:

叛逆。

③剔吐:

用指头抠出口水。

④从横:

即纵横,此指到处流淌。

【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很喜爱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帐中睡觉。

有一次王敦先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床。

一会儿,钱凤进来,屏退手下的人,商议事情,一点也没想起羲之还在床上,就说起叛乱的计划。

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抠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

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

“不得不把他杀了。

”等到掀开帐子,才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于是才保住了命。

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有智谋。

【拓展】通过写王羲之是一个深谋远虑、机智聪颖、随机应变的人,以及大将军和钱风是一个阴险毒辣,有反叛之心的人。

告诉我们:

当我们遭遇不测、面临险境时,应当随机应变,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以自救。

【原文】

汰侈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

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

恺惘然自失。

【注释】 

舆服:

车辆、冠冕和服装。

尝:

曾经示:

给.....看

讫:

完毕 

疾:

同“嫉”,嫉妒。

铁如意:

搔背痒的工具,因能解痒如人意,故名。

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

恨:

遗憾 

卿:

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

条干:

枝条树干。

 

绝世:

世上少见。

如恺许比:

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 

甚众:

非常之多。

罔然:

失意的样子。

【译文】

石崇和王恺比阔斗富,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

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

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

王恺把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搔背痒的工具敲它,马上就打碎了。

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

石崇说:

“不值得发怒,现在就赔给你。

”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

王恺看了,自感失落。

【拓展】反映当时的士族搜刮民财现象。

表现出了这些富人的攀比之心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心态。

【原文】

郗公吐饭

郗公①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②。

乡人以公名德,传③共饴之。

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

“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④,解职归,席苫⑤于公灵床头,心丧⑥终三年。

【注释】①郗公:

郗鉴,字道徽,博学儒雅著称,官至太尉。

永嘉丧乱:

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313),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永嘉五年(公元311),匈奴南侵,攻破洛阳,俘虏怀帝,焚毁全城,史称“永嘉丧乱”西晋由此衰亡。

②馁(něi):

饥饿③传:

轮流。

饴(sì):

同"“饲”,给人吃东西。

④剡县:

县名,晋时属会稽郡,在今浙江嵊州市。

⑤苫(shàn):

居丧期间睡觉时用的草垫子。

⑥心丧:

不穿丧服,在心中服丧。

【译文】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

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

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

乡里人叹道: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

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

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世说新语》原文及译文(20)_孙长江_新浪博客来源:

(-《世说新语》原文及译文(18)_孙长江_新浪博客来源:

(-《世说新语》原文及译文(17_孙长江_新浪博客来源: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13)_孙长江_新浪博客来源:

(-《世说新语》原文及翻译(10)_孙长江_新浪博客

【拓展】本文通过写郗公是个贤德善良、爱护孩子的人,告诉我们:

高尚人士定有好报。

【原文】

扬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译文】

扬布穿着白褂子出去。

天下雨了,他脱下外衣,只穿着黑衣衫回家。

他的狗以为是陌生人,汪汪乱叫。

杨布火了,就要打狗。

哥哥扬朱走出来,拉住弟弟说:

“别打别打,你怎么能怪狗呢要是让狗出去时一身白毛,回来时变成一身黑毛,恐怕你也一下子认不出来吧。

【启示】1.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头脑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要学会换位思考,并理解别人。

凡遇是非,务必先内求诸己,切莫忙于责人!

2.以短浅的目光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是不对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3.遭遇别人不友好的表现,应设身处地,反躬自问,不应一味责怪别人。

4.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

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

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原文】

医扁鹊见秦武王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

左右曰:

“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

“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1.扁鹊:

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县)人。

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擅长各科,反对巫术治病。

入秦后,太医令李醯自知不如,派人将他刺死。

2.除:

去掉,此可引申为医治。

3.石:

石针,即砭(bian),中国古代用于治病的石针。

4.已:

停止,引申为把(病)完全治好。

5.君:

指秦武王。

【译文】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让自己来医治,可是国君的近臣说:

“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将反而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

“君王与同懂得医道的人商量这件事,与不懂得医道的人商量会破坏了这件事。

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则是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会导致亡国。

【拓展】医人和医国虽然不同,但在听取专家意见,不胡乱采纳纷扰的意见上是一致的。

我们行事施政时最忌讳不能果断决策,而果断决策的前提就是要听取最合理的各种建议,如果有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建议,那么我们决策起来就比较容易,最可怕的是乱听建议、听一些专业不对口、对问题知之不详的人的胡说八道,那么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

专家有专家的资历和优势,他们是花了数十年的工夫在一个问题上研究,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最有发言权。

可笑的是在我们周围,一旦一个人成名了,他就什么都通了。

电影明星就应该演电影,但社会上叫他处理国家大事的有之、搞地产开发的有之、教学育人的有之,可见非理性因素在人们处理问题时影响的确很大。

【原文】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注释】

(1)诸暨:

县名,今属浙江省,现诸暨市。

(2)诸生:

众多学生。

(3)已:

完毕。

(4)辄:

总是。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

“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拓展】文章告诉我们:

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文】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主:

赵襄子.御:

驾车.王子期:

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

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

更换.后:

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

谐调.⑤诱:

引导.⑥此……所以:

这就是……的原因

【译文】

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襄主说:

"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

"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启示】赵襄主同王子期赛马,在多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

赵襄主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

问题在于青之能够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

赵襄主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马的基本要领还摸不着边。

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习之大敌。

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

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

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若只急功近利,只会事违人愿。

【原文】

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

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

“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

【译文】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一次夜里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上酒。

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

“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拓展】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

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原文】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注释:

①管仲,隰(xí)朋:

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

古国名.②迷惑失道:

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

挖.

【译文】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

"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

"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拓展】桓公、管仲等回来时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

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

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原文】

沈约传

(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

兴宗常谓其诸子曰:

“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译文】

沈约家境孤苦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都不放下书卷。

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

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

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

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

蔡兴宗常常对他的几个孩子说:

“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拓展】沈约之所以能成才,是因为他自身笃志好学。

 

【原文】

郭伋传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

“儿曹何自远来”对曰: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注释】

①郭伋始至行部:

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

地名。

③别驾从事:

部下官吏。

竹马:

骑在儿童胯下的竹竿。

④野亭:

郊野外的亭子。

【译文】

郭伋刚到任时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路旁拜迎。

郭伋问:

“孩子们为什么从远方来”孩子们回答说:

“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

”郭伋辞让致谢。

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把他送到城外,问“使君您哪一天能回来”。

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

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

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这是郭伋做人的方法。

【拓展】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原文】

君子有三乐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译文】

孟子说: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拓展】由孟子的“三乐”,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所说的人生之“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原文】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注释:

①常一人居外:

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

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

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

"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

"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

"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拓展】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本文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

【原文】

颜回好学

(1)年二十九,发尽

(2)白,蚤(3)死。

孔子哭之恸(4),曰:

“自(5)吾有回,门人益亲(6)。

”鲁哀公(7)问:

“弟子孰(8)为(9)好(10)学”孔子对(11)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2),不贰过(13)。

不幸短命死矣(14),今(15)也则亡(16),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发白,死的很早。

孔子哭得很悲伤,说道:

“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了。

”鲁哀公问孔子:

“你的弟子中最好学的是谁呢”孔子回答说:

“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命短而死,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

【拓展】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不迁怒,不贰过”的修养。

“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

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

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

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

记住了这两点,错误就不会再犯。

【原文】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

“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译文】

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

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

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

“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

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

“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拓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如果我们能在了解真相后勇于承认错误,这是难能可贵的。

【原文】

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拓展】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奋斗的结束.4.人死化鸟,只是一种幻想,但故事所表现出来的死而不屈的精神,却永远激励后人。

【原文】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先誉其盾之坚,曰:

“万物皆莫能陷之也。

”俄而又誉其矛之利,曰:

“吾矛之利,万物莫不陷也。

”市人诘之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

“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破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

“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没有不能穿破的!

”市场上的人质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不能回答。

众人都嘲笑他。

【拓展】做事情,说话都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言过其实。

【原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拓展】刻舟求剑,比喻事物已发生变化而仍静止地看待问题。

【原文】

叶公好龙

叶公⑴子高⑵好龙,钩⑶以写⑷龙,凿⑸以写龙,屋室雕文⑹⑺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⑻而下之⑼,窥⑽头于牖⑾,施⑿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⒀走⒁,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⒂。

是⒃叶公非好⒄龙也,好夫⒅似龙而非龙者也⒆。

【注释】

1、叶公:

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2、凿:

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的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