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100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docx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docx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

城市设计至今仍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学科领域。

从科学发展渊源看。

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在建筑学领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然后分离出来的学科。

二战以后,城市规划日益偏向于社会、经济和技术计划相结合的系统规划,注重政策原则,省略环境设计。

与此同时,建筑学科则向以功能单元为分类标尺的单体建筑倾斜,逐渐失去了整体环境设计的层面。

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两极分化与现代城市多要素、多层面的复杂性不相适应,引起种种环境危机。

50年代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已成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吴良镛曾在北师从伊利尔·沙里宁教授。

因此,60年代后城市设计思潮的兴起为弥补和填充这二级的空缺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传统形体空间规划设计的回归。

这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人简单的认为城市设计就是以建筑群、建筑外部的城市空间为主体的形体设计。

然而,现代城市设计的范围远非仅此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体化要求城市职能之间既要脉络清晰,又具多元联系,其复杂程度所引发的问题不可能在规划政策和单体设计这二级上的都解决。

城市设计必须以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为己任,形体和空间形态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城市职能三维内在联系的充分认识之上。

“哈佛大学60年代才开始成立城市设计专业(一般以此为世界城市设计专业的首创首,其实并不是如此);日本更晚,70年代才有了城市面上设计研究所;欧洲也是如此(开始称专业)。

因此,世界上真正好的城市设计例子寥寥无几。

”现代城市设计的根本宗旨是“为了人”,城市设计必须促使环境形态与人的行为活动和生理心理的支持互动。

此外,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与组织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第一章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

一、城市设计概念(向个专门的定义)

(一)非严格意义上的概念

指人们为某种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正是城市设计塑造的这种空间和环境,形成了整个城市的艺术和生活格调,建立了城市的品质和特色。

融贯特征:

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建设专项规划,详细的规划及至修建性设计等一系列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工作中都包含城市设计的内容。

(二)几种概念观点

1.E·培根的观点(应用形态概念)

(1)“城市设计专门研究城市环境的可能形式”

(2)城市设计者从事三种不同的工作:

(a)项目设计;(b)系统设计;(c)城市或区域设计。

(3)曾主持费城和旧金山城市设计工作的埃德蒙·培根,在研究考察历史上著名城市的案例后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由市叫无数的决定形成的,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官能(感性)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了很多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评板()、表达()和实现()三个城市设计的基本环节。

2.K·林奇观点(理论形态概念)

已故美国著名学者林奇(k.)又于1981年推出一部城市设计理论巨著——《一种好的城市形态理论》(A)。

林奇教授从城市的社会文化结构、人的活动和空间形体环境结合的角度提出:

“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

进而应“从城市空间结构上实现人类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之共存”。

他尤其崇尚城市规范理论(),这同样是一种从理论形态上概括城市设计概念的尝试。

3.J·巴奈特的观点

曾任纽约总设计师、现任宾州大学教授的巴奈特(J.)曾指出:

“城市设计是一种现实生活的问题”,他认为:

我们不可能像柯布西埃设想的那样将城市全部推翻尔后重建,城市形体必须通过一个“连续决策过程”来塑造,所以应该将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

巴奈特坚信,这才是现代城市设计的真正含义,它逾越了广场、道路的围合感,轴线、景观和序列这些“18世纪的城市老问题”。

确实,现代主义忽略了这些问题,但是“今天的城市设计问题起用传统观念已经无济于事”。

他有一句名言,“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

4.E·沙里宁的观点;返朴归真的“自由城市”

沙里宁认为,“中世纪城镇是按照居民的最高理想,而形成的一种真诚的表现形式,……中世纪城镇中有两股相互作用的活跃力量,使城镇的面貌保持良好的秩序。

一种是强有力的艺术形式,另一种则是对这种艺术形式具有促进作用的鉴赏态度。

5.F·吉伯德的观点:

寻求历史和传统交融的城市

吉伯德在《市镇设计》(,1965)一书中指出,“作为一个环境,中世纪的城镇是美好的,朴素而清洁的,……理解它不需要理论或抽象的设计理论”。

由于城市小和具有人的尺度的连续性,永远不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他还指出,所有伟大的城市设计者都应有“历史感”和“传统感”。

6.芦原义信的观点:

混乱中的内在秩序感

日本建筑学会会长、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其名著《隐藏的秩序——东京走过二十世纪》中指出,“在日本的城市中,局部洗炼的。

在胡乱布置的后面有一种隐藏的秩序使得它们适合于人们居住。

”(1991)

7.《城市设计评论》杂志

《城市设计评论》杂志1976年1月号上则阐述了这样的观点:

“城市设计寻求一种形体创造所凭藉的政策框架,并在设计面上涉及城市组织构造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在这个意义上,控制的局部性、设计委托人的多重性、计划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同时,城市设计与体形开发的管理有关,并需要一定的执行机构。

8.《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概念

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

“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形体方面所做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

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的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控制。

例如公建住房、商业服务中心和公园等。

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形体,……但它们并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如公路网、照明系统、标准化的路标系统等。

三是城市或区域设计,这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如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区更新改造保护等设计。

”这一定义几乎包括了所有可能的形体环境设计,是一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集大成式的理解,与其说是定义,不如说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界定了城市设计的可能工作范围。

9.1990年“城市设计北京学术研讨会”的观点

1990年5月召开的“城市设计北京学术研讨会”达成都市这样的共识:

“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

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

10.《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概念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而进行的诚意细规划和具体设计。

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

(三)概念小结

城市设计作为一门新型的独立学科,自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派生出来,从宏观上促进城市形体环境质量提高,并保障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活的“适居性”()要求。

概念小结:

有不明确性,学术界对其的认识和理论及研究多种多样,纷繁杂沓。

一般的共识是:

以城市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形象,通过对城市环境三维的空间设计,来贯彻城市规划思想,指导城市环境元素的进一步设计。

吴良镛先生认为:

城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填补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中间环节的直空……同时它为个体(群体)的建筑设计提供条件,有助于整体考虑设计问题,并启发构想。

美国城市设计师巴奈特(J.)认为:

城市设计是“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

因此可以认为它是处于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含园林建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

主要是对城市形体环境即三度空间进行设计,同时也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

其包括内容可表现为:

I:

过程形态

从城市总体规划→工程单项设计过程中,城市设计原则→贯彻始终

整体形态

四个主导学科之融合:

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及环境设计、景观学。

·《城市问题百科全书》(日)的概念

二、城市设计历史的回顾

(一)古代的城市设计

1.与城市文明共生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几乎与城市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

在古代,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密不可分,几乎等同。

它是随着人类最早的聚居点的建设而产生的。

大约一万年前,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人们进入了永久性的聚居生活,其住所营造亦有了明显进步,并结合了基地的自然和生物气候条件。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小亚细亚的聚居点在公元前5000年已经具有标落形。

随着手工业从农业的分离,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人出现了,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于是,城市便诞生了。

城市革命和城市的产生,对于人类文化传播的贡献,仅次于文字的发明。

在史前人类聚居地形成和营造的最初过程中,大都依从自然环境条件的共同法则,如许多古埃及城镇都是沿着河道发展起来的,而且按照人们喜欢的风向,依据所在的位置、环境、海岸走向、河谷或山坡地势修建他们城镇,并都建筑于自然高地或人工高台上以抵御水患。

这一时期的著名实例有埃及的孟菲斯、卡洪、底比斯等古城。

就在这一时期,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原始宗教曾一度成为当时的主导文化形式,如“占卜”和“作邑”,一种由僧侣抓沙撒地落沙所呈图案决定未来城市平面规划的方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理解和崇拜转化为城市设计主导因素的事实。

2.古希腊的城市设计,雅黄卫城,米利都城

希腊文明之前,欧洲缺乏城市设计的完整模式和系统理论。

这一时期城镇建设和城市设计几乎都出自实用目的,除考虑防守和交通外,一般没有古埃及、古伊朗城镇那样的象征意义。

古希腊时期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传世之作毫无疑问当属雅曲及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是当时雅典城宗教圣和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雅典卫城建于城内的一个陡峭的高于平地70~80m的山顶台地上,东西长约280m,南北最宽处为130m。

山势险要,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

1940年,著名希腊学者萨迪斯曾分析雅典卫城,发现其中建筑布置、入口与各部分的角度都有一定关系,并证明它合乎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分析。

公元前5世纪,希波丹姆所做的米利都城重建规划,在西方首先系统地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格网,建筑物都布置在网格内,这种系统被公认为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

希波丹姆第一次从理论上论述了这种规划设计模式。

不过,这种格网系统是强加在位于丘陵地区的米利都城上的,其后古罗马城出于政治、军事要求也采用类似的格网布局。

3.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设计,城市与广场

古罗马时代已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

选址、分区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

芒福德曾指出,“他们(罗马人)从希腊城镇中学到了基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教规划形式中的各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通衢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还有剧场——罗马人都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特有的转换,比原来的形式更华丽更雄伟。

”著名案例有:

罗马、庞贝等。

公元前275年在地中海沿岸规划建设的平面呈方形的派拉斯()营地,是古罗马时代军事要塞城镇设计的原型。

今天欧洲大约有120~130个城市都是从这一城镇原型发展而来的。

古罗马时代的北非城市提姆加德。

古罗马城的平面布局划分,因循了古罗马人当时对宇宙的理解和认识:

城市的两条基线代表宇宙的轴线,基线划分成的四个部分代表宇宙的构成。

罗马人城市设计的范本:

正四方形平面,正南北走向,中心十字交叉的路口正对四面的街道和城门。

古罗门广场()也是这一时期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包括了审判、庆祝、竞技等。

其中,罗马城本身的广场群最为壮观辉煌,其四现一般多为庙宇、政府、商场。

巴西利卡等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有罗马罗曼努姆广场()、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

这些广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平面布局较为规整。

4.中古时代伊斯兰国家的城市设计

伊斯兰世界继承和发展中、近东地区古代的城市概念,同时又很好地结合并丰富了伊斯半文化本身。

穆斯林们建造了大大小小的城镇,其动机还是出于建立自己营垒的军事要求,以及统治者追求享乐安逸的目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根源,即是伊斯兰国家骆驼商旅,从其他民族输入了城市文化。

代表性的城市案便有伊斯坦布尔、巴格达、伊斯法罕、哥多巴和格兰纳达等。

早期的伊斯兰文化几乎没有城市平面规划的准则,唯一可以辨识的空间规则和秩序就是群集形式的社区中心——清真寺及其周围的教民住区,沙漠荒丘,气候干热,是中古伊斯兰城市无法逃避的环境背景,因而城市建筑多采取封闭式的形式。

密集的聚居区又多由封围式的庭院构成。

公元642年,穆斯林人在尼罗河岸建成了福斯塔特城,这个城市的中心是阿穆尔大清真寺,这里也就是后来的开罗。

巴格达是公元762年由政教合一的领袖曼苏尔主持修建,766年竣工。

建设吸取了占星师哈里特()的建议,采用了圆形设计方案,把新城市建造成太阳的象征。

波斯古城伊斯法罕()、席拉兹()等,都是典型的伊斯兰城市。

伊斯法罕重建于公元903年,1587~1629年建设达到高潮。

城市平面为圆形,四座城市,城内建筑物极多,宫殿、清真寺、发达的街道系统、桥梁,布局很规则。

哥多瓦()和格兰纳达()则是西班牙境内两座著名的伊斯兰城市。

阿拉伯人占领比利牛斯半岛(今西班牙)后,哥多瓦逐渐发展成为伊斯兰教世界在西方的最大城市和首都,极盛时城市人口达50万,城市四周筑有坚厚的城墙。

哥多瓦的宫殿是当时世界最宏大的建筑之一。

哥多瓦大清真寺则是伊斯兰世界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大殿面积达14000多平方米。

有立柱618根。

西班牙另一个重要的伊斯兰城市格兰纳达,位于该城一个地势险要的小山上的阿尔罕伯拉宫是伊斯兰世界保存得比较好的一所著名宫殿,其设计体现的主题园思想及其与自然地形的有机结合。

5.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设计

欧洲到了中世纪,城市开始作为主教与国王的活动中心兴建起来。

中世纪城市是以一种“渐进主义”()的方式自发成长起来的。

中世纪城市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要塞型。

是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军事要塞居民点,以后发展成为新的社区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第二种是城堡型。

城市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

城堡周围有教堂或修道院。

在教堂附近形成广场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

第三种是商业交通型。

这类城市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而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要道、关隘、渡口通常是进行商品交换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居区。

中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城市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城市,是最早战胜封建主主而建立的城邦。

佛罗伦萨是当时意大利纺织业和银行业比较发达的经济中心。

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路网比较规则。

城市面积达4802。

到14世纪佛罗伦萨已有9个万人口,市区早已越过阿诺河向四面放射,成为自由布局。

意大利最富庶强大的城邦是威尼斯。

它是意大利中世纪最美丽的水上城市。

城市水系作为枝节状分布鞋,一条大河从城中弯曲而过,形成以舟代车的水上交通。

城市建筑群造型活泼、色彩艳丽,有敞廊与阳台,波光水色,夹持其中,构成了世界上最美的水上街景。

山城锡耶纳()也是意大利著名城市,它是由几个行政区组成的。

市中心的坎波()广场则是几个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焦点。

广场上有一座显著的、处于中心位置的市政厅和高耸的钟楼()均建于13世纪。

锡耶纳的主要城市街道均在坎波广场上汇合,经过窄小的街道进入开阔的广场,使广场具有戏异的美学效果。

直到今天,它仍是该市的一个巨大的生活起居室。

法兰西著名古城巴黎则是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最初的罗马城堡建立在塞纳河渡口的一个小岛上,即城岛。

中世纪的巴黎,街道狭窄而又曲折,1180年开始修建卡佛尔堡垒,1183年修建中央商场。

位于城岛南部的巴黎圣母院的主要工程也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

中世纪城市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缩小了,统治者建立了许多城邦国家。

中世纪早期城市大多是自发形成的,这些城市的布局形态以环状与放射环状为多,虽然教堂、修道院和统治者的城堡位于城镇中央,但布局很自然,后期工商业发展,也建造了一些格网状城市。

特别是无历史遗迹的新建城市常采用方格网状的规划布局。

中世纪的城市设计和建设曾取得了很多成就。

这些城市的建设充分利用了城市制高点、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从而形成各自的城市个性。

在城市主教区范围内,还分布着一些辖区小教堂和水井、喷泉。

井台附近有公共活动场地。

一般市民的住所往往与家庭和手工作坊结合,住宅底层通常作为店铺和作坊,房屋上层逐层挑出,并以形态多变的山墙朝街,街道蜿蜓曲折,弯曲的街道消除了狭长单调的街景,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的城市景观。

同时,中世纪欧洲的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环境特色。

以城市主色调为例,就有红色的锡耶纳、黑白色的热那亚、灰色的巴黎、色彩多变的佛罗伦萨和金色的威尼斯等。

中世纪城市广场设计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是市民集会、狂欢和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

从功能上讲,意大利广场主要分为市政、商业、宗教以及综合性等类型。

从规划设计方面看,中世纪城市广场大多具有较好的围合特性,广场平面不规则,建筑群组合、纪念物布置与广场格局、道路铺面均具特色。

规模尺度适合于所在城市社区,地点多位于城市中心,周边建筑物一般具有良好的视觉、空间和尺度和连续性,著名实例有锡耶纳()的广场,佛罗伦萨的西格诺里广场、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科广场等。

这一时期的城镇形态总体上是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而形成的。

又由地城镇环境注重生活,并具有美学上的价值,所以有人称之为“如画的城镇”()。

中世纪的意识形态的是黑暗的,但其城市设计在西方城市建设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后学者所瞩目。

6.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

自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的城市设计思想愈来愈注重科学性,规范化意识日渐浓厚。

这一时期的地理学、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对城市发展变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城市布局形态,正方形、八边形、多边形、圆形结构,格网式街道系统,同心圆式街道系统等都以不同的设计方案提出,一时方案不计其数。

但多数都停留在设计图纸上,新的方案在当时条件下推行起来比较困维也难,因此城市改建工作除罗马、米兰等个别案例外,一般并未实行。

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推动了城市设计思想的发展,认为城市的发展和布局形态是可以用人的思想意图加以控制。

阿尔伯蒂主张首先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如地形、土壤、气候等,来合理地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选型,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注重实际和合乎理发一原则的思想特征,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城市设计家,这些设计家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即认业城市与要塞是结合在一起的。

这种思想理论继续发展到16世纪,出现了巴洛克风格()。

巴洛尔时期的城市设计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采取环形加放射的城市道路格局。

这种规划设计思想曾经对西方的城市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8世纪法国拿破仑时期实施的,由塞纳区行政长官欧斯曼主持的巴黎改建设计;美国华盛顿城市规划设计及本世纪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规划设计,都与这种设计指导思想密切相关。

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还没有城市的大展创造好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城市设计专家们便退而求其次,致力于设计城市中的某一细小部分,成了建筑设计师。

这个时代留下了很辉煌的建筑艺术杰作。

著名雕塑家、画家、建筑师米开朗其罗,这位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艺术巨匠,对意大利罗马神殿的设计方案,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罗马城改建、圣彼得教堂的建造、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最后建成也都是这一时期的事。

7.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

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史上曾留下极其丰富而珍贵的遗产,取得过杰出的成就,并有着与西方不尽相同的自身特点。

公元前11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为政治服务的《营国制度》,这种反映尊卑、上下、秩序和大一统思想的理想城市模式,深深影响着以后历代的城市设计实践,虽有经常的继承发展,但却“万变不离其宗”。

著名实例有北京、西安、开封等城市。

北京最早的基础是唐朝的幽州城,辽代北京升格为“南京”,公元12世纪,金人攻败北宋,模仿北宋汴梁的城市形制,在辽南京基础上,扩建为“金中都”,使北京成为半个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元大都北京的位置由原来的地址向东北迁移了很多,皇宫围绕北海和中海布置,城市则围绕皇宫布局成一个正方形,虽然继承了金中都的传统,但规模更大了。

不仅如此,还恢复了一些古代的制度,如“左祖右社”、“前朝后世”等。

公元14世纪,朱元璋“缩城北五里”,21世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又将南面的城墙向南展扩,由长安街移到今天的位置,经过这两次建设,北京城向南移动了四分之一。

同时,还将原南北中轴线向东移动了约150m,正阳门、钟鼓楼也随之东移,这样,从正阳门到钟表鼓楼的中轴线例彻底贯通。

这一扩建从根本上奠定了北京其后数百年发展的基础。

从今天看,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表楼长7.8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

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也有一些城市的规划设计却更多地结合了特定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

以南京为例。

南京,山环水绕,自然景观与其悠久的历史相得益彰。

在南京古代历史上,曾有三次建设高潮。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六朝时期,第二次建设高潮出现在南唐时期。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明初。

元末朱元璋攻取金陵后就开始了都需建设。

经过20多年的兴建,完成了一代帝都的宏伟规制。

南京当时最高的建筑是南郊的报恩寺琉璃塔。

最大的工程就是全长33.68的城墙和它的13座城门。

明代南京城建设实施的城市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城与山水紧密结合,相互交融。

城墙依山傍水曲折穿行,城内街道呈不规则状,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别具一格的都城布局。

由于“自下而下”途径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变革相关,因而在宋代废除里坊制后,特别是明清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时,我国主要城镇开始有了一个很大的勃兴。

江南许多水乡城镇,均在这一阶段历了一个由“市”到“镇”的自发生长过程,如江苏的常熟、江阴、同晨、震泽、盛泽;浙江的绍兴、柯桥、安昌等等。

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建设,岭南广州和上海在近代的规划建设以及类似拉萨布达达拉宫这样的大型建筑群也较多地考虑了来自社会经济、地域条件等客观方面的“力”的作用。

概括地说,古代的中外城镇形态的设计规划,无论其形成途径异同,规模大小不一,都隐含着按某种设计价值取向的视觉特征和物质印痕。

传统的优秀城市设计范例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设计借鉴和启示。

三、城市设计的含义

(一)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都是控制引导并创造城市物质形态的学科,两者都是处理在城市相对空间位置关系上的各种物质要素及其组合关系。

只是规划偏于二度用地形态,而设计偏重三度的空间形态。

关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我国学者已经作了不少分析和比较。

不过,从学科角度看,目前讨论尚浮于描述性陈述,还未从历史渊源、历史进展及其学科作用演化等纵向维度上进行系统地阐释,尤其是未把它们置于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这样,必然使现代有的认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1.现代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工业革命后,西方世界的城市建设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和痼疾,为了从根本上整治这种局面,城市规划应运而生,它汲取了先前人们城市建设的种种经验教训,加上彻底改造现有城市修建方法的绝对信念和当时允许这些信念和观点变成现实的条件,从而逐渐成熟。

1910年,美国第一规划杂志《》问世。

但与此同时城市规划理论逐渐分化出了两种并行不悖的价值取向。

以何种途径和方式来驾驭城市的土地使用和空间开发,什么是城市建设的决定因素是其主要争执点。

1)综合规划与形体规划论历史上互动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