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初成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092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初成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初成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初成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初成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初成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初成稿.docx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初成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初成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初成稿.docx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初成稿

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修改意见:

1.史海引领部分的修改,注意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在语言上,应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在设计上,创意、角度新,有吸引力;

在思维上,有梯度、深度,锻炼能力;

在构思上,设计的问题与内容关联性好。

2.在例题方面,注意“解题思路”是要讲清如何审题、如何答题上,讲解题思路,要具体;而活动栏目中的“方法技巧”是规律性的总结,形式要多样化些。

3.『说文解图』要突出三点,一是由图中内容谈起,二是与教材内容的结合,三要注意简明,

【史海引领】

鞍钢场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根据总路线,实行了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图片中“鞍山钢铁公司”和“长春第二汽车制造厂”就是这一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在探索中,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和宝贵经验,又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

1957年11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在15年左右赶上英国。

同年12月,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正式宣布了这个口号。

1958年1月,中央又提出,我们要在10年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

在这以后,准备再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在经济上赶上并且超过美国,以便逐步地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这种做法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风风雨雨呢?

【教材知识详解】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经济基础: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指导方针: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内容:

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特点: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标志事件: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1)时间:

1953年—1957年。

(2)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

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同时进行。

4、成就:

(1)工业体系:

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工业布局:

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说文解图]

《鞍钢工人学习总路线》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即“一化”为主体;二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三改”为两翼,即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为一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为另一翼。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纲领,对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所以总路线提出后,各工矿企业掀起了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高潮,以便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此图就是鞍钢工人学习总路线的表现。

因为这条总路线是照耀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一五”计划成果图》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实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它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计划规定:

以发展重工业为主,5年内将建立许多我国历史上没有过的、规模巨大的钢铁、汽车、飞机、拖拉机、新式机床、重型机器、发电和矿山设备等工矿企业。

计划还规定在5内年,全国经济、文教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农业和副农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3%;私营工业的产值将有一半转变为公私合营,1/3左右的农户参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5年内职工工资增长1/3,并采取若干措施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此图就是“一五”计划完成后,在全国各地建成的各项工业部门,这样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例1从1953~1957年,我国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该计划体现了党的主要指导思想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

B.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

C.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

理解这一问题要结合“一五”计划内容来认识。

“一五”计划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初步实现工业化;二是初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两方面实质是强调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两项任务同时进行。

一方面改革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来推动社会主义的改造工作。

因此,该题应选A。

答案:

A

方法技巧:

利用“一五”计划的特点去思考问题,学会运用知识迁移是历史学科培养的能力之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措施:

(1)对农业的改造

①原因:

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过程:

A:

1953年,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B:

1955年,全国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对手工业的改造

①原因:

我国手工业种类多、规模小且分散,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②过程:

A:

1951年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B:

1953年,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以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C:

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①原因:

社会主义是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②策略:

利用、限制和改造。

③政策:

和平赎买政策。

④过程:

A:

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B:

1956年,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实质:

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革命。

4、结果: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5、影响

(1)经济: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政治: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说文解图]

《新疆维吾尔族农民积极入社》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农业合作化,从组织形式上说,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从建国后到1953年,以发展互助组为主;1954年到1955年底,以试办初级社为主;1956年以普遍办高级社为主。

1951年12月,中央颁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化运动,走社会主义道路。

1953年2月,中央正式公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全国各地开始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4年春,初级社发展到5.5万人,生产普遍增长,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到1955年初,初级社发展到48万人。

1956年上半年,高级社迅猛发展,到6月底,加入高级社的农户的63.2%。

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6.3%。

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农户为1.07亿户,占农户总数的87.8%。

全国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此图就是新疆农民群众积极入社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受到农民群众的支持和热烈欢迎。

《天津盛锡福帽厂公私合营后,挂上新厂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逐步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1953年以前,国家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采取经销、代销的形式,将其逐步纳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从1954年起,有计划地发展公私合营企业,即向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发展。

1955年10月,中央邀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举行座谈会,毛泽东鼓励工商界人士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首先在北京、上海兴起。

到1956年1月底,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118个大中城市先后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成了。

本图就是天津一企业接受改造后重新挂牌营业的场景,充分说明了商业各界人士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力支持。

例2: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

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的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所有制形式中占主导地位,改私有制为公有制的实现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故选C。

答案:

C

方法技巧: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运用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采取排除法即可解决此题。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成功探索:

1956年,中共八大。

(1)主要内容:

①国内形势: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剥削制度已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

②主要矛盾:

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矛盾,发展生产力。

(2)意义:

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探索中的曲折

(1)原因:

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犯了“左”倾错误。

(2)表现:

①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大跃进”: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④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影响:

①国民经济:

比例严重失调,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生态环境:

遭到严重破坏。

③人民群众:

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④严重困难:

1959—1961年的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

3、调整:

1960年冬的八字方针

(1)内容: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实质:

纠正“左”倾错误。

(3)结果: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成就:

(1)工业:

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

(2)交通:

除西藏外,全国都直通了铁路,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7200多千米。

(3)国民收入:

快速增长。

5、“文革”时期经济的劫难

(1)原因:

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恶性膨胀。

(2)影响:

①人民生活:

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②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③发展机会:

错过了十多年的良好发展机遇,同西方国家的差别进一步拉大。

[说文解图]

《人民日报》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接着,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大跃进不仅在工业战线上提出了高指标。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1958年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1950亿千克提高到3500亿千克。

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件,片面要求深耕密植,深翻土地在l至2米左右。

有的地区举行争取秋粮更大丰收誓师大会,采用“打擂台”形式,由各乡各社派人上台,争报高产。

1958年7月开始,各地报刊连续登载粮食高产的浮夸报导。

天津东郊区新立人民公社用所谓“移秧并田”的方法,虚报亩产6万千克,并说稻上可以坐人,供人参观。

甚至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大跃进“运动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1960年与1957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下降22.7%;粮食产量减少了516亿千克。

社会主义经济遭到了重大损失。

此图正反映了报纸报道各地的农业高产“卫星”。

《1959年试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大型快速通用数字计算机》

1956年—1966年十年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虽有失误,但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十年间,我国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不仅电力、冶金、机械等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电子、原子能和航天等新兴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壮大。

由于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投产,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从1958—1965年,新建铁路通车里程达7200多千米,全国除西藏以外,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通了铁路。

公路和航空运输也有较大发展。

1965年,我国国民收入比1956年增长57%,工业总产值增长118%。

此图就反映了其中我国电子计算机新兴工业的巨大突破。

例3与1958年中共轻率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的是()

①中共八大方针的影响②中共八届二次会议的影响③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④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辨能力。

题目题干的信息是指中共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中共八大与此无关。

答案:

B

方法技巧:

关键是要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的表现,运用教材基础知识即可解决。

【技能拓展应用】

1、“一五”计划

(1)条件:

①政权得到巩固,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②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国家财经状况得到根本好转,这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③已经积累了一些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经验,这实际上成为对其进行改造的最初步骤;④已经积累了一些在土改完成后的农村开展互助合作的经验,这实际上也成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也为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提供了借鉴;⑤苏联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起到了榜样作用。

(2)特点:

①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③优先发展重工业;④逐渐性和长期性;⑤实质是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⑥“一化三改”和“一体两翼”。

(3)目的和任务:

①目的:

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政府在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②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从此开始起步。

(4)成果:

①工业体系: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工业布局: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例1下列对“一五”期间我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评价,正确的是()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奠定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基础

C、适应了当时国家发展需要D、加强了沿海重工业基地建设

解析:

此题考查再现和再认历史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解决一切历史问题的基础。

A项不是“实现”而是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B项是通过没收封建官僚资本实现的;D项应是东北重工业基地。

因此正确答案是C。

答案:

C

2、社会主义改造

(1)目的:

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概况: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

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指导农业建立农业互助组,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高潮。

②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1年,国家开始试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社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3年底,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实质:

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4)结果: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5)影响:

①经济: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政治: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例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B、没收资本主义财产

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概念的转化问题。

三大改造的实质就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即是变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答案:

C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1)正确探索

①中共“八大”决策

A:

内容:

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

影响: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

②八字方针

A:

内容:

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B:

影响:

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2)主要失误: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八大二次会议后,党又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年,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降临。

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例3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

A、使经济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心

B、扭转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错误

C、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确的分析

D、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总任务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可以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四个选项都是八大的贡献,但C项是前提,然后才能使A、B、D三项内容顺利进行。

故正确答案是C。

答案:

C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

①党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对国情和经济规律认识不足;②革命战争年代习惯做法的影响;③骄傲自满,夸大主观意志,急于求成,好大喜功;④毛泽东的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破坏了集体领导。

总之,是“左”倾错误不断发展的恶果。

(2)影响:

①是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②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③生产者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

(3)教训:

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与国情相适应,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②要充分发扬民主,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③要反对个人专断、个人崇拜,实行党的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④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4)两者的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例4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跃进运动中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

A、高指标B、高投资C、高积累D、高能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

大跃进运动中典型表现是高指标。

主要表现为工业和农业的高产指标。

答案:

A

5、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和实质

(1)关系: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②工业化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是总路线的主体。

③三大改造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工业化的发展。

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实质:

改造生产关系,解决私有制问题,使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

例5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其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而言,是()

A、变革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

B、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C、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有机统一

D、发展科技教育与独立外交的统一

解析:

注意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

三大改造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属于发展生产力,而且在时间上两者也是同时进行的,故B项表述最为准确,A、C、D均错误,故选B。

答案:

B

【典型例题讲解】

[基础巩固题]

1、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主要内容不包括()

①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优先发展重工业④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记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1953年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就是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即“一化三改”,而③④不属于其内容。

答案:

B

评注:

此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可灵活运用排除法,此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能够灵活掌握,记忆,运用基础知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

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

“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请回答:

(1)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

(2)“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解析:

本题要求从材料中最大量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和教材知识相连接。

(1)问中的基本任务直接依据教材基础知识即可解决,主要措施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加以归纳,答案就在材料之中。

材料一主要说的是经济建设的投资问题,材料三主要说的是经济建设的项目问题。

(2)问主要从材料二中提取信息,再加以归纳。

答案:

(1)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措施:

国家集中物力财力大规模投入;利用苏联帮助,建立钢铁、汽车、重型机器等重工业企业和重点建设东北地区。

(2)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资源物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评注:

做这类基础性材料题,一定要把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教材信息相结合,稍加整理即可。

综合概括能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

[信息给予题]

3、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以下各图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建设成就。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1953—1957年工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

图二1957—1966年建设成就示意图

图三1966—19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