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5084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配套K12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配套K12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配套K12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配套K12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配套K12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配套K12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配套K12版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章末检测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

2.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他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根据图示判断即可。

第2题,如果当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将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①②④正确。

答案 1.A 2.D

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下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循环的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C.如果⑤环节循环速度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受阻

4.有关作用于⑤环节的人类活动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降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没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解析 第3题,①②③反映了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循环的过程,故A项错误;④环节表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氧化物排放到大气圈中,会导致大气污染加重,故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B项正确;碳排放速度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故C项错误;人类无法改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故D项错误。

第4题,人工降雨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格局,故A项错误;建设水电站后会减少洪涝灾害,故B项错误;发展火电会导致温室气体增多,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故C项正确;北京冬季燃煤取暖会导致大气污染,故D项错误。

答案 3.B 4.C

下图为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图。

读图完成5~6题。

5.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6.影响①→②→③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C.地形D.土壤

解析 第5题,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是水分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6题,①→②→③纬度发生变化,热量发生变化,自然带也随着变化。

答案 5.B 6.A

下图示意南美洲局部区域。

读图,完成7~8题。

7.自然带①→②→③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8.自然带①出现在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地形、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

B.受地形、信风和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

D.受信风和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解析 第7题,图中自然带①→②→③的变化,大致是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符合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8题,甲地所处纬度较低,位于热带;沿岸有自北向南流动的巴西暖流,增温增湿,同时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因而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 7.A 8.B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丙地此时炎热干燥。

读图完成9~10题。

9.若a表示洋流流向,b表示盛行风向,c表示昏线,d表示等温线,则其中绘制错误的是(  )

A.aB.bC.cD.d

10.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①纬度位置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9题,读图可知丙地位于非洲最南端,为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说明为南半球的夏季。

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则图中c表示晨线,而不是昏线。

第10题,甲地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受沿海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乙地位于南非高原,地势较高,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所以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大。

答案 9.C 10.B 

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

完成11~12题。

1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

1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 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 亚热带硬叶林

解析 第11题,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

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

第12题,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 11.D 12.A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3~14题。

13.兰萨罗特岛(  )

A.热带雨林广布B.淡水资源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D.受暖流影响大

14.兰萨罗特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解析 第13题,板块交界处地壳多裂隙,岩浆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

第14题,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说明物种交流机会较少,结合图示兰萨罗特岛的海陆位置特点,判断B选项正确。

答案 13.C 14.B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

下表是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

读下表,回答15~16题。

深度(cm)

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15.表中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

A.NB.PC.NaD.Mg

16.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D.盐碱化加剧

解析 第15题,由表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可知,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

第16题,土壤的淋溶作用是土壤形成作用的一个方面。

指下渗水流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壤表层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

随着淋溶作用的进行,土层逐步酸化;地下水位下降与淋溶作用关系不大;水土流失是外力作用导致土体及营养物质的减少,淋溶作用是土体内部物质的迁移;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

答案 15.C 16.C

(2017·课标全国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7~19题。

17.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18.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

19.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解析 第17题,由材料可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拍摄照片时间是2017年3月25日,是春分日过后,此时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故该城市植被属于落叶阔叶林;而常绿阔叶林一年四季都能生长;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植被没有常绿硬叶林。

第18题,由材料可知,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是数年前按同一标准栽种的常绿灌木,“灌木修剪齐整”一侧说明定期管理,“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说明无人管理,故该造成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行政管辖不同;道路两侧都是绿化隔离带,用地类型、景观规划应相同;栽种标准一致,并非是居民爱好差异造成的。

第19题,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由于常绿灌木叶片较小,对寒冷气候适应能力强,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

故气温(热量)条件影响植被栽种的范围,在降水少的城市通过浇灌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光照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生长状况,不影响植物的类型;土壤影响植物的长势,不影响植物的类型。

答案 17.B 18.D 19.A

(2018·徐州高一检测)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阔混交林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D.荒漠

21.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B.热量C.海拔D.土壤

解析 第20题,该山地位于四川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山地基带带谱与所在纬度带谱一致,所以甲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常绿阔叶林。

第2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山地东坡为夏季迎风坡,降水较多,为森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植被带为荒漠草原。

所以,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答案 20.B 21.A

下图为位于42°N附近的我国某山地北坡自然带谱分布图。

读图回答22~23题。

22.该山地为(  )

A.天山B.小兴安岭C.长白山D.阴山

23.该山地1800m以上的岳桦林是一种匍匐状生长的森林,以下不属于其生长习性的是(  )

A.耐旱B.耐寒  

C.抗风D.耐贫瘠

解析 第22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山山麓自然带为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所以排除阴山和天山,因为阴山山麓自然带为草原带,天山山麓自然带为荒漠带;由该山地位于42°N附近可排除小兴安岭,因为小兴安岭大约位于46°N~52°N。

第23题,岳桦林位于山地北坡海拔较高处,因位于阴坡,蒸发较弱,所以其生长习性与耐旱无关;这里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所以岳桦林能耐寒;这里地形坡度大,山地土层薄,土壤贫瘠,表明岳桦林能耐贫瘠;匍匐状生长的森林主要是为了不被风折断或拔起。

所以A正确。

答案 22.C 23.A 

下面的图a是非洲某区域示意图,图b是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24~25题。

24.图b中序号①②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  )

A.热带草原带、积雪冰川带

B.热带荒漠带、高寒灌木林带

C.热带雨林带、高寒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苔原带

25.形成图b中同一自然带上限南北两坡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水分  

C.光照D.地形

解析 第24题,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类型与所在地区水平自然带一致,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这里的水平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所以图b中的①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虽然位于赤道附近,但高山上有永久积雪和冰川,所以②对应的自然带为积雪冰川带。

A选项正确。

第25题,影响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和降水等,该山位于赤道附近,南坡与北坡热量条件差别不大,但南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答案 24.A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下图为东南亚简图,C岛是火山活动较多的地区,共有112座火山,其中有35座是活火山。

(1)写出图中自然景观名称,并简要分析A、B两地该自然景观的不同成因。

(4分)

(2)分析C岛火山活动较多的原因。

(3分)

(3)从自然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频繁的火山活动对C岛地理环境的影响。

(5分)

解析 第

(1)题,结合经纬网和区域轮廓知该区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其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

A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其热带雨林主要受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影响而形成;B位于赤道附近,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热带雨林。

(2)题,C岛为爪哇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易发生火山、地震。

第(3)题,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火山喷出的物质对地形、生物、大气和土壤等方面影响进行分析。

答案 

(1)热带雨林。

成因:

A地——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阻挡,降水丰富;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B地——地处赤道地区,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2)C岛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灾害。

(3)火山活动中喷发的熔岩流和碎屑物质会影响和改变地表形态;火山活动形成的上升气流,将使周边地区的降水增多;火山活动喷发的火山灰使能见度降低,太阳辐射减弱,使气温下降;火山活动可以给该岛创造土地资源和肥沃土壤;火山活动影响地表植被,使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等。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2017年1月,某科考队从下图中甲城市出发沿图中考察路线经高差较大的山地和较为平坦的高原到达乙地,历时17天。

调查发现沿途气候区域差异显著,河流的浑浊度(河水浑浊度是指河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差异较大,沿途看到的生物物种数量较少,但在乙地附近发现大量的生物物种。

(1)简析图示地区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4分)

(2)说出科考期间图中甲地河流浑浊度特点并分析原因。

(4分)

(3)分析乙地附近生物物种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

(4分)

解析 第

(1)题,由图示可知,该地西北部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从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非洲西北部,北临地中海,冬季盛行西风影响该地区。

由于山脉的阻挡,西风带来的海洋气流不能向东深入。

在北部,地形抬升降水较多,形成地中海气候。

中部和南部为较为平坦的高原,因处于西风带山地背风坡且受信风带或者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山地地区垂直落差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

(2)题,由材料可知,“河水浑浊度是指河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水体中的悬浮物越多,浑浊度越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1月,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冲刷力度大,携带能力强,再加上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中下游沿岸人口密度大,排污水量大,河水污染严重,河水浑浊,所以导致河流浑浊度高。

第(3)题,生物的物种较多,说明该地的生态环境较好,能够为生物提供生长(生存)条件,由图示可知该地河流、湖泊,水源较为丰富,水分条件好,植被生长良好,能够提供多种食物,再加上该地人类活动较少,干扰少。

答案 

(1)图中山脉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阻挡来自海洋的西风向东深入,导致北部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属地中海气候;中部和南部为较平坦的高原,因处于西风带山地背风坡且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属热带沙漠气候;山地地区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2)浑浊度较高。

原因:

图中甲地所示河流均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1月份降水较多,河流流量大,径流侵蚀作用强;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中、下游沿河两岸人口密度大、工厂企业多,污水排放量大,河水污染严重,河水浑浊。

(3)乙地区有河流、湖泊,水源较为丰富(饮水水源充足);靠近河、湖地带,植被生长良好(食物来源丰富);距离人口稠密区较远,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生态环境优越)。

28.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1)指出从甲地到丁地所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3分)

(2)写出甲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未横穿大陆的原因。

(3分)

(3)分析丙地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6分)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知从甲到丁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它以热量为基础。

(2)题,甲为热带雨林带,因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带。

第(3)题,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形成与大气环流、洋流等有关。

然后按要求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1)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因素:

热量。

(2)热带雨林带。

未横穿大陆是由于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3)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影响,再加上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气候极其干旱。

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或有季节性河流,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动植物稀少,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9.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

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

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 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4分)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

(4分)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

(6分)

解析 第

(1)题,自然带差异可从自然带多少、具体类型及分布海拔角度比较。

(2)题,注意问题包括三方面:

地广、质优、种类全,可从气候及地形角度分析。

第(3)题,结合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即可回答,注意气温变化是其转场的根本原因。

答案 

(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3)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

评价:

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