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象达乡两基迎国检汇报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4965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稿象达乡两基迎国检汇报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稿象达乡两基迎国检汇报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稿象达乡两基迎国检汇报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初稿象达乡两基迎国检汇报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初稿象达乡两基迎国检汇报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稿象达乡两基迎国检汇报材料.docx

《初稿象达乡两基迎国检汇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稿象达乡两基迎国检汇报材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稿象达乡两基迎国检汇报材料.docx

初稿象达乡两基迎国检汇报材料

象达乡人民政府“两基”工作情况汇报

(初稿)

中共象达乡委象达乡人民政府

(20XX年10月)

 

尊敬的国检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象达乡党委、政府及全乡各族人民,对检查组一行不辞辛劳,莅临我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现将我乡“两基”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敬请提出宝贵意见及建议。

一、基本情况

象达乡地处龙陵县城西南部,是丝绸之路南线博南古道的交通要隘,境内山川纵横,人杰地灵。

明朝万历年间,大量的内地居民涌入象达定居,手工业相当发达,逐渐形成“南海寨做纸伞、大寨打铁具、大中寨做木工、崩龙寨做竹器”的“一寨一业”的手工业发展格局。

“象达姑娘龙陵雨,芒市谷子遮放米”家喻户晓,诠释了象达妇女的勤劳、善良、能干。

独特的铁具、竹器、八仙桌、纸伞等手工艺品远销海内外。

使象达成为大西南与东南亚交往的重要驿站和商品聚散地。

1.5余万的华侨、侨眷、港澳台同胞及家属,虽身居异国他乡,却心系家乡发展,共筑和谐文明新象达。

革命前辈朱家璧、匡沛兴、朱家祥、冯云等在此生活、战斗过。

著名的晓东中学曾是中共地下党隐蔽和培养党员的摇篮,是全县解放前夕革命活动的中心,1949年龙陵县临时人民政府就在晓东中学正式宣告成立。

作为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20XX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乡”。

象达乡国土面积506平方公里,距县城60公里,东与碧寨、平达两乡接壤,南临木城,西与德宏潞西毗邻,北至龙新乡。

全乡辖15个村民委员会,227个村民小组,218个自然村,9049户,35909人(其中农业人口7989户34299人),劳动力20463人,少数民族以傈僳族为主。

年平均气温15.9℃,海拔985m—2889.1m,位于东经98º47´—99º11´,北纬24º11´—24º25´,年平均降雨量2100mm,无霜期237天。

农作物以水稻、包谷、小麦、大麦为主,乡内有硅、钨、锡矿产资源,水利资源较为丰富。

森林总面积418928亩,覆盖率65.9%,有耕地面积45474亩(其中水田24249亩,旱地21225亩),人均耕地面积1.33亩;粮食总产量1546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51公斤;茶叶面积16230亩,茶叶产量880吨;年末大牲畜存栏12635头(其中黄牛4092头,水牛5887头),生猪存栏22607头,肥猪出栏20999头,羊年末存栏13681头。

农村经济总收入12161万元,肉类总产值2800吨,农业总产值13589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5467万元,林业产值228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573元。

我乡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于1997年通过验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于2000年通过验收。

“两基”工作自通过验收以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乡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加强,教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得到深化,教育质量得到逐年得到提高。

目前,全乡有完全中学1所(龙陵县第三中学),初级中学1所(苏帕河初级中学),中心完小1所,村完小14所,教学点1个。

共有在校学生4389人,其中:

中学生1364人,小学生3025人;共有教师326人(中学教师110,小学教师216人)。

全乡适龄儿童2736人,适龄少年1231人。

二、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普及和扫盲程度

1、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

小学入学率:

2007年7—12周岁适龄儿童人口共3108人,入学3095人,入学率99.6%;

2008年7—12周岁适龄儿童人口共3076人,入学3058人,入学率99.4%;

2009年7—12周岁适龄儿童人口共3020人,入学3009人,入学率99.6%;

20XX年7—12周岁适龄儿童人口共2736人,入学2726人,入学率99.67%;入学率在2000年的基础上上升-0.23%;

初中毛入学率:

2007年13—15周岁适龄少年共1639人,入学1633人,入学率99.6%;

2008年13—15周岁适龄少年共1616人,入学1581人,入学率97.8%;

2009年13—15周岁适龄少年共1587人,入学1514人,入学率95.4%;

20XX年13—15周岁适龄少年共1231人,入学1364人,入学率110.89%;入学率在2000年的基础上上升8.89%;入学率达国家“两基”目标。

2、在校学生辍学率:

小学辍学率:

2000年小学辍学率0.17%;

20XX年小学辍学率为0.06%;

20XX年小学辍学率为0.032%;

20XX年小学辍学率为0%;

20XX年上学年初的小学在校生3060人,学年内辍学1人,辍学率为0.03%,比2000年减少0.14个百分点,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

初中辍学率:

初中2000年辍学率1.7%;

20XX年初中辍学率为0.45%;

20XX年初中辍学率为0.92%;

20XX年初中辍学率为1.35%;

20XX年上学年初的初中在校学生1375人,学年内辍学13人,辍学率为0.95%,比2000年减少0.75个百分点,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

3、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2007年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共16人,入学13人,入学率81.3%;

2008年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共7人,入学7人,入学率100%;

2009年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共6人,入学6人,入学率100%;

20XX年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共4人,入学4人,入学率100%;入学率在2000年的基础上上升29.55%。

4、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

20XX年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5%;

20XX年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81%;

20XX年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82%,

20XX年15周岁人口共536人,(其中仍在小学的1人),已受完初等教育的534人(其中在校449人),初等教育完成率99.8%。

5、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

20XX年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5.9%;

20XX年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4.19%;

20XX年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2.09%;

20XX年17周岁人口526人(仍在初中就读的4人),已受完初级中等教育的507人,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6.4%。

6.青壮年非文盲率

有青壮年人口20604人,非文盲人数20602人,非文盲率99.9%,其中农业人口19690人,非文盲人数19688人,非文盲率99.9%;非农业人口914人,非文盲人数914人,非文盲率100%;15-24周岁人口5838人,非文盲人数5838人,非文盲率100%。

7.脱盲人员复盲率

脱盲人员复盲率为0。

(二)教师队伍

8.教师学历和取得专业合格证书合格率

小学专任教师216人,学历合格212人,合格率为98.1%。

初中专任教师110人,学历合格110人,合格率为100%。

9.新补充教师学历合格率

当年新补充小学教师15人,学历合格率100%。

当年新补充初中教师10人,学历合格率100%。

10.校长任职条件合格率

有小学校长15人,合格率100%。

有中学校长1人,合格率100%。

11.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

全乡中小学校长全部参加了上岗培训和提高培训,合格率100%。

(三)教育质量

12.课程开设情况

全乡中小学均按国家和省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15所完小中已开设信息技术课8校,占学校数的43.7%,中学已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

13.在校中小学生品德操行综合评定合格率

上学年末小学在校生3060人,初中在校生人,品德评定全部合格,合格率100%。

14.毕业班学生毕业率

小学毕业班学生492人,初中毕业班学生477人,全部毕业,毕业率100%。

15.毕业班学生体育合格率

小学毕业班学生492人全部合格,合格率100%。

初中毕业班学生477人全部合格,合格率100%。

16.毕业班学生全科合格率

小学毕业班学生492人全部合格,合格率100%。

初中毕业班学生477人,全科合格477人,合格率98.6%。

17.学校体育运动会举办率

全乡15所完全小学,全部举办了校级运动会,举办率100%;1所中学举办了校级运动会,举办率100%。

(四)办学条件

18.生均占地面积达标率

小学占地60319平方米,生均19.94平方米,达标率100%。

中学占地面积23025平方米,生均16平方米,达标率100%。

19.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标率

小学总建筑面积22763平方米,生均7.52平方米,达标率100%。

中学总建筑面积11562平方米,生均8.48平方米,达标率100%。

20.教学用房达标率

中小学教学用房达标率100%。

21.“六配套”合格率

小学15校,合格15校,合格率100%。

中学2校,合格2校,合格率100%。

22.危房率

20XX年锁定的中小学D级危房已全部排除,危房率均为0。

23.课桌椅配备率

中小学全部配齐了课桌椅,配备率100%。

24.图书达标率

小学生均图书13.6册;初中生均图书16.4册,达标率均为100%。

25.教学仪器达标率

小学教学仪器达标率为99.2%,中学教学仪器达标率为93.3%。

26.文体器材达标率

15所完小全部配备了文体器材,达标率93%;2所中学配备了文体器材,达标率93.3%。

27.劳动(技)课设施配备率

小学劳动(技)课设施配备率96.8%。

中学劳动(技)课设施配备率95%

28.实验教学普及率

中小学实验教学全部正常开展,普及率均为100%。

29.信息技术课设备配备率

全乡小学配置计算机138台,按照比例开设信息技术课完小的生机比22:

1;全乡中学配置计算机63台,生机比22:

1。

(五)教育经费

30.财政对教育的拨款

20XX年至20XX年分别为761.6万元、1319.5万元和2181万元,增长比例分别为4.2%、25.7%、33.68%,均实现了逐年增长。

31.生均教育事业费

20XX年至20XX年,小学分别为:

1740元、2280元和3302元,增长比例分别为3.25%、31.03%、44.82%;中学分别为:

2253元、2613和4184元,增长比例分别为7.18%、15.98%、60.12%。

32.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

20XX年至20XX年,小学分别为:

154.83元、351.32元和582.32元,增长比例分别为2.54%、126.91%、65.75%;中学分别为:

285.08元、476.03元和1262.98元,元增长比例分别为11.77%、66.98%、165.31%。

33.城市教育费附加

2007—20XX年足额征缴城市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教育,做到专款专用,使用合理。

34.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资金,开展勤工俭学情况

20XX年勤工俭学正常开展:

小学纯收入7.49万元,生均24.4元;中学纯收入7.1万元,生均51.6元。

35.中小学教职工工资

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均做到按时足额发放。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始终把发展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乡直相关单位为成员的“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乡中心学校,由中心学校校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各中小学也相继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根据省、市、县“两基”迎“国检”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制发了《象达乡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两基”迎接国家教育督导团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象政发〔2010〕50号),就“两基”工作重点、方法步骤、工作任务进行了明确要求,对乡直各单位工作职能职责进行了细化,多次组织召开有全乡和村干、中小学校长参加的“两基”迎国检动员大会和“两基”迎国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对全乡“两基”迎国检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各村、学校定期向汇报“两基”工作的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力度,举全乡之力,扎实抓好“两基”迎“国检”工作。

按照进度要求,先后进行了“两基”资料整理,学校图书配备使用、实验教学设施配备、实验教学管理、控辍工作等专项评估检查。

为增加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文化户口和“两基”的各种数据张榜公示。

由于职责明确、措施具体,有力地推动了我乡“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了“两基”工作的效益和质量。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5月24日,我乡组织召开了“两基”迎国检成员单位领导、中小学校长和各村支书参加的“两基”迎国检动员大会,会上,乡长和分副乡长对两基迎国检工作做了做了动员部署,龙三中、苏帕河中学、中心学校对存在的困难进行交流,中心学校对业务进行了具体培训。

同时,发放《国检工作手册》,制发了《象达乡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两基”迎接国家教育督导团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象政发〔2010〕50号)。

由于动员及时,安排具体,各村、各单位采取会议、发放宣传单、黑板报、宣传栏、标语、校园广播站、班会课、校会等方式,广泛进行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国家对“两基”的法规、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目前,共召开会议次,街天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在公路沿线和学校周围制作永久性标语20余条,黑板报期、广播次,被上级媒体采用期。

(3)依法治教,保学控辍。

一是是加强宣传,成立了义务教育宣传队和执法队,通过宣传《义务教育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使人民群众增强依法送子女入学意识。

二是明确责任。

通过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职责。

坚持“控辍保学”工作“四包六到位”,即驻村干部包村、村组干包片、校长包学校、教师包学生,并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动员工作到位、执法到位。

三是建立流失生报告制。

四是实行学校承诺制,减少学校因素的辍学。

学校向社会承诺:

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不以任何借口迫使学生退学、转学,不歧视后进生,不乱收费。

五是在全乡实行“控辍三步走”方针,(即:

第一步,学校派教师进村入户对辍学学生进行摸底调查,第二步是强制入学,由乡政府对非贫困生家长采取缴纳义务教育保证金等办法,增强学生家长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责任感,第三步是扶助贫困生入学,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缓政策。

),以达到“该入学的一个不能少,已入学的一个不能走”的目标。

乡政府“一把手”亲自带领干部教师深入农户家中动员适龄儿童、少年复学。

对家庭有经济能力让子女入学,又不愿送子女入学的,依法实行处罚,规劝学生返校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六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和号召全社会都来救助贫困生,保证学生不能因贫困而辍学。

由于“保学控辍”措施有力,我们有效地控制了学生辍学现象。

(四)扫除剩余文盲,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一是稳定成教队伍,保证成教工作的连续性,乡成教专干坚持三年不变更。

二是做好宣传工作,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优抚军烈属,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活动中,宣传《扫盲工作条例》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三是采取集中上课与分散辅导相结合的扫盲办法。

利用农闲时间,在乡所在地的学校或片区中心校集中开办扫盲班,教育部门负责上文化课,农技部门负责讲授农技知识,实行识字、农技“共进餐”,借助学校的教学设施实行“日校办夜校,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的办学方式,具体落实“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工作措施,使学习文化知识与农科技培训的有机地结合,达到让广大农民学一门技术、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的。

四是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初三毕业生的劳动技能培训。

我乡根据地域性、季节性和推广优良品种的需要,由农技部门通过集中传授、现场示范、分散指导等多种形式,广泛对农民开展农科技培训,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石斛种植、姖松茸种植、反季节蔬菜、高产农作物、水果栽培、沼气利用等多种项目的农科技培训。

普遍进行生殖健康、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

近四年来,全乡参加各种农业科技培训达5000多人次。

从而涌现出一大批种、养殖能手和示范户、专业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5)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以规范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从人事制度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安全及德育工作、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教学管理、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突破发展瓶颈。

妥善做好20XX年撤教育办公室,建立中心学校的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撤并了部分生源少、办学效益差的村校和教学点。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学校数由原来的50多所降至现在的16所,辞退了所有代课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同时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教研教改,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逐步向规模办学的目标迈进。

充分落实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20XX年以来,共投入1000多万元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各部门、单位形成合力,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完善校园设施、添置教学设备和扶助贫困生入学。

自2000年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社会各单位和海外人士资助建校项目7个。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境内黄龙玉私挖滥采现象突出,群众一夜暴富思想严重,读书无用论又死灰复燃,学校“控辍保学”工作难度不断加大。

二是排危任务艰巨,全乡现存危房16587平方米。

三是教育欠账过大。

“两基”验收以来,虽然逐年清偿万元,但教育系统政府性负债仍达50余万元。

四是教学仪器更新不及时,专职实验教师不足,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五是办学条件城乡差距明显,“六配套”(院墙、校门、运动场地、厕所、水源、旗杆)还需加强,办学效益、办学质量有待提高。

六是农村教师编制标准太低,乡村教师工作任务繁重。

五、整改措施

“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督导检查后,我们将坚持从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统揽教育工作,坚持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这一观念不动摇,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把“保学控辍”工作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然手段,把提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作为“科教兴乡”的重要举措,把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农技培训作为富民强乡的基础工程。

针对两基迎国检查摆出来的问题,我们采取切实措施,不遗余力进行整改,不断推进我乡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继续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然手段。

建立乡级挂钩村,挂钩领导和挂钩工作队员、村干部包组,干部职工包生机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教师包生的长效机制,实行“两定三包”(定对象、定时间和包动员、包入学、保巩固)。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采取向上级争取一点、政府投入一点、挂钩部门支持一点、村组自筹一点等方式,主动向上级争取项目,加快撤点并校工作,调整优化学校布局,配足配齐中小学教学仪器和音、体、美器材,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提高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强化学校管理,实现安全教育与质量提高双丰收。

以办一流学校为目标,以“三生”教育为契机,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认真落实提质减负各项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巩固提高“扫盲”工作成果。

依托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整合涉农部门力量,组织进行“扫盲”巩固提高教育,重点是15—24周岁青壮年的培训。

坚持把“扫盲”巩固提高与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相结合,与农民增产增收相结合,增强“扫盲”巩固提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严格把控制复盲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