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意象 品味诗情正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952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意象 品味诗情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把握意象 品味诗情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把握意象 品味诗情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把握意象 品味诗情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把握意象 品味诗情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握意象 品味诗情正文.docx

《把握意象 品味诗情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意象 品味诗情正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握意象 品味诗情正文.docx

把握意象品味诗情正文

把握意象品味诗情

SHIXIU–chao(史秀潮)

韩山师院成教院汉语言文学(本科),广东省潮州市521041

一、意象及其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

诗歌陶冶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情操。

诗歌凸显了言志咏情的作用。

高中语文有五分之一是诗歌,广东省更有《唐诗宋词元曲选读》课程。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填空有十几分。

因此,诗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

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

教学一首诗,不能离开对于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

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志向、情感。

意象是诗人表意时借用的形象。

象是形式,意是内容。

造一个象,立一个意。

意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的完美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和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

意境是客观物现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

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

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

意象具有象征功能,它是诗人“心象”的象征,是诗人情感的物化形态。

如戴望舒的《雨巷》: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45页)

诗人在诗中创造了一个“丁香意象”。

诗人用丁香比喻姑娘,它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也是诗人的象征。

诗人彷徨求索,为的就是寻找姑娘——理想,然而这“姑娘”“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是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孤苦心情的象征。

让读者为他不绝的情思和绵长的意味而惊叹!

而这些正是意象——诗歌的核心为我们创造出来的。

本文试从“意象”入手,谈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从而学会自己品味诗情。

二﹑诗歌意象的特征

(一)﹑意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往往给人形象性﹑直观性。

如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月亮”意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月亮,它东升西落,阴晴圆缺,周而复始地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圆.这是我们所能感知的客观存在的事物。

但它盛载了数不清的情思。

(二)﹑意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往往有丰富的内涵。

意象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总会蕴藏深意。

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亿秦娥﹒娄山关》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6页)这八个意象描写广渺的天空﹑如钩的残月﹑排成阵的大雁和铺满地的白霜,还有各种声音,构成一个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美丽而带几分悲壮的如画境界,这个境界显示了:

天气的寒冷,环境的艰苦,任务的急迫,气氛的紧张,心情的压抑,既精彩又形象,艺术手法十分高明。

没有一字说到人,听不到一点人语声,但以景写人,写了人的活动,写了人所见所闻,既显得句句有人在,又创造了一种肃穆的行军气氛,显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几个意象十分苍凉凝重,透露了作者的沉郁心情。

“万里长征,钱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诗人自注)。

所以,意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往往有丰富的内涵。

(三)﹑意象作为情感的载体,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色彩。

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经诗人的眼,诗人的口,诗人的心提炼加工形成的意象,总是饱含着诗人自身的情感。

所以诗人为了能更充分地表达自身的情感,总是在大自然中寻觅,选择独具特色的意象,做到“立象以尽意”。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崇尚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和谐相融,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金柳”有“新娘”般的气质和魅力。

《再别康桥》采用独特的构思方式,跳出了一般别离诗的俗套: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避免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凄凉或寒暄叮咛的喧闹,造成一种悄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带来的沉重感,“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29页)

三,透过意象认识诗歌之美

(一)景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秋景图”;“河畔金柳/波光艳影”的“康桥夕阳图”;“春山暖日和风/栏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的“春景图”等等。

这些景物都成了诗人作诗吟诵、表情言志的对象。

作品中用精美的词语描写景物,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让人联想翩翩。

诗人的情感和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景物的调协,使得两者统一,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

它们相互烘托,相得益彰。

这就是“象”提供了一种美,一种与诗人情感和谐的美。

(二)、韵律美

鲁讯先生曾说过,诗歌起于劳动,源于“杭育、杭育”之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

古诗词曲大可以用来歌唱,既可歌唱者,必有节奏音韵,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至今可以歌唱。

现代诗歌如《再别康桥》和《死水》就具有典型的韵律美。

《死水》是诗人格律诗的代表作。

它具有音韵美,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

各节大体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

正如诗人所说:

“每一行都是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数也是一样的。

结果,我觉得这首诗是我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

”收尾都是双音词,这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

深深吸引了读者。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朱光潜语),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得领悟意象之内涵,就得体味它的韵律美。

(三)、意境美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言:

“词以境界为最上。

”我们也常常用“诗的意境”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优美。

诗的意境往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粤教版《语文》选修一第22页)

此诗用八个常见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日暮泊舟于烟渚,江清见倒影,月与人相近,置身寂寥之境,不觉新愁顿生。

这样的艺术境界真实、自然、生动,能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和感情体验,引起共鸣。

此诗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四)、人情美

有的诗歌描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运用意象来表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展示了人情美。

《诗经﹒邶风﹒静女》这首诗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姑娘之间的一次约会。

女子的迟迟不出现,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断徘徊。

此时,青年男子想起了以前相会的情景;女子赠送他的彤管(管乐器)。

彤管”从颜色上看,是鲜艳的,热烈的,令人心旌摇曳的,能给人视觉上的喜悦感。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粤教版《语文》必修一第90页)。

另外,那时没有电话与手机,约会自然很不方便,于是静女想起一个主意,给他支彤管,要约会则吹起他们熟知的乐曲,对方不就知道了吗?

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是恋人之间的一种人情美。

难怪它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演起小品来惟妙惟肖,让人的情感、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五)、哲理美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道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相对、平衡的观点也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卡之一琳在《断章》中这样写道: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通过两组相关的意象,表达了相对、平衡的观念:

人可以观赏风景,也可能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成为被观赏的对象,这是相对;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而这一切也可能成为他人梦境的装饰,这也是相对的。

这是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明白了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相对、平衡的关系,人就不应该再有怨尤。

美,无处不在,诗歌教学过程,要使学生把握意象,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四、如何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情画意呢?

(一)、用吟咏和美读方法。

诗歌的“每一个字词都是无底的深渊”。

它体现作者的一份浪漫,一份执着,一份诗意,一份追求。

我想,在诗歌教学中,语文老师如果能针对文本资料安排朗读,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契机。

吟咏和美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最直接的方式。

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

而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

 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

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沁园春﹒雪》皆适合配合音乐来朗诵。

 用古人的话来说这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内”。

而诗歌更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

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诗歌是感性的,但它寓于理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我们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

所谓“美读”就是所指“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

诗歌中的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在一种格律里面的,而建设、转化格律押韵的美,主要是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的。

如《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15页)。

教师要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品的节奏﹑气势,感受琵琶奏出的声韵(这是用文字描写音乐的佳作),更要与人物的心境相联,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琵琶女的“晚年沦落”和作者的“谪居卧病”,以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让学生从中受到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审美志趣。

(二)、意象的把握是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意象以客观存在的自然之“象”为载体,形成诗人的心中“象”,意象的“意”是包含在“象”中的,它是艺术表现的产物,所以在教学中须紧扣“象”,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方式,品味隐含的“意”,以此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如“春山暖日和风/栏杆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粤教版《语文》之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第84页)中的“秋千”,我们应引导学生联想到“少女”“和谐”“欢声笑语”“活力青春”“希望幸福”……

(三)、鉴于诗歌意象的特征和美感特点,且诗歌意象融客观性和主观性于一体,寄托了作者情感和思想,因此诗歌教学中应充分抓住意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诗歌的深刻内涵,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杜甫的《春夜喜雨》见春雨及时而降而喜上眉梢。

处处无“喜”字,却处处有喜气。

意境丰满生动,情感真挚,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

(四)、由于诗歌意象寄寓着诗人的复杂而矛盾的情感,特别是朦胧诗往往表达比较含蓄,令学生产生疑问,此时就应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激发学生思考,发挥其探究能力,将鉴赏引向深入,使其充分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舒婷的《双桅船》要引导学生掌握象征的手法去把握诗的主题。

诗题“双桅船”,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意象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心态与复杂的感情。

双桅船就是作者。

双桅船中的“双桅”暗示着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内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而又区别的心理。

要引导学生掌握《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

“岸”等意象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连在一起。

这些意象的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又有隐约的社会感怀。

诗的最后四句:

“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暮暮//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粤教版《语文》之必修二第35页),已经被广泛流传和引用。

诗歌的意象是寄托了诗人深厚的丰富的情感的物象,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就要把握意象的特征和美感,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深刻体会其蕴藏的深刻内涵。

从而领略“诗言志,歌咏情”的特征,进而欣赏美﹑创造美。

致谢辞

本文承蒙余海英教授帮助﹑审阅﹑指导,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陈佳民柯汉琳:

粤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Z】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P85

〔2〕陈佳民柯汉琳:

粤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Z】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P24-25,P31

〔3〕陈佳民柯汉琳:

粤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Z】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P118

〔4〕陈佳民柯汉琳:

粤教版《语文》(选修一)《教师教学用书》【Z】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P117

〔5〕王国维:

《人间词话》 【M】哈尔滨出版社 2004年5月P65

〔6〕公 木:

《毛泽东诗词鉴赏》【M】 长春出版社 1996年3月P102

〔7〕《鲁迅全集》【M】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9年10月P253

〔8〕朱自清:

《闻一多全集》【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87

〔9〕干国祥:

《中国教师用书网论坛》【R】2005年5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