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专题五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926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专题五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必修二专题五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必修二专题五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必修二专题五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必修二专题五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专题五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docx

《必修二专题五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专题五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二专题五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docx

必修二专题五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

必修二专题五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

的新变化

【考纲要求】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想预测】

本讲综合题要引起注意:

一是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当今经济危机比较,分析两次经济危机原因的共性与个性,两次应对危机的对策。

二是将西方经济体制与苏联斯大林模式、中国的改革开放比较,注意几种经济体制的优劣,从中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提供的借鉴和区别。

三是将本讲内容与当今社会热点联系考查,如罗斯福新政对农民实行补贴、弱势社会群体的救助、“以工代赈”等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借鉴意义,如我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可从西方福利国家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等

20世纪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考向一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模式——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考向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考向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复习提示】

(1)抓住三个重点一条主线:

主线: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2)注意概念的理解:

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滞涨、“福利国家”、“新经济”、“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等

纵观下列经济政策的演变:

经济政策

代表及主张

历史背景

主要作用

重商主义

16-18世纪盛行。

认为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标志,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

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封建专制国家要富国强兵

适应了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原始积累需要

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

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残余和重商主义阻碍其发展

对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凯恩斯

主义

凯恩斯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失去作用

二战后普遍流行,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高经济增长

新自由主义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或主张适度干预、混合经济

20世纪70年代爆发经济危机并出现“滞涨”

80、90年代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第一讲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罗斯福

新政

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对过剩,使社会经济陷于混乱和瘫痪的状态。

具体表现是商品滞销、生产下降,企业倒闭、失业多等。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在世界市场已经形成的背景下爆发的。

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调和,导致贫富分化直接原因是供需失衡,生产相对过剩。

过分的股市投机行为致使泡沫破裂,最终引发危机。

2.影响:

①世界经济破坏严重;

②从世界范围看,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导致了德日法西斯的上台,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各国转嫁危机,加紧对外的扩张,是资本主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③从制度层面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民主制度遭遇空前危机。

④从全球化角度看,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其危机的传染性也空前增强。

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的措施

1)英法美:

通过内部的调整

2)德意日: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实施法西斯管理,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2、罗斯福新政

背景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罗斯福上台

内容:

整顿金融复兴工业调整农业社会福利

特点: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评价:

实质、积极作用(直接间接深远)、

局限性

1.核心思想:

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项目

具体内容

金融体系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工业(核心)

加强计划指导,通过工业复兴法,限制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防止盲目竞争。

农业

调整农业政策,压缩产量、稳定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社会福利

加强救济工作,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立法

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社会保险法》《财产税法》等。

4、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实质:

是在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成功调整

进步性:

(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2)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3)改善了美国人的生活

(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局限性:

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

5、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新政为什么会成功?

新在何处⑴新的特点: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⑵新的理论和政策:

放弃了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⑶新的模式: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⑷新的起点:

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成功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适应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作出调整

②与美国国情分不开:

比较完善的民主制度是其政治保障,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其经济基础

③罗斯福的个人才干

④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

6、运用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

近代化

史观

罗斯福新政对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社会

史观

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生态

史观

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整体

史观

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探究:

从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中你觉得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经济发展要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要关注民生);要规范股市与信贷,防范金融投机;

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生产关系;要注意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国际经济关系协调极为重要,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第二讲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核心

1)含义:

指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体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国家职能增强的反映,标志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2)主要特征: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干预”的表现:

(方式多样)

①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经济计划;财政、税收、金融等)②社会福利政策③国有化政策④加大政府投资和扶植⑤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3)发展过程:

①20世纪30年代:

最早形成(美国新政,罗斯福开创)

②二战后—20C70S初期:

普遍实行

4)原因:

A.“新政”显著成效的影响

B.二战后各国经济恢复重建和缓解经济危机的需要

C.凯恩斯主义盛行

D.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新兴产业需要

E.受到世界大战的影响,国家对工业集中管理

F.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5)影响:

⑴使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出现20年的“黄金时期”⑵使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6)评价:

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是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一定程度避免自由放任下的生产盲目性,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利于减轻经济危机的危害程度

③加强政府权威和职能,使垄断资本主义焕发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50-70年代初经济发展“黄金时期”的主要原因只能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能消除经济危机。

随着生产力的新发展,国家的调节程度有限,调节功能逐渐减弱。

主要弊端:

国债大增,财政赤字加大

对私人企业管制过严,使其活力降低

2、20C70S—至今:

调整发展

1)调整:

适当少国减家对经济干预(宏观调控),加强一定程度自由贸易

2)原因:

⑴70年代经济危机后,各国经济“滞胀”现象持续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调节程度有限,调节功能逐渐减弱

⑶新经济学理论的推动各国经济政策调整

3、福利国家:

1)含义:

福利国家制度是在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和。

2)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3)实质:

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4)范围:

医疗保健服务(医疗保险)、住房、教育、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等

5)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已从单纯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障

6)发展:

发端于罗斯福新政--二战结束后发展--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规模

7)影响:

使穷人受惠不少,缓解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也有许多弊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等。

4、第三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含义:

第三产业也称服务行业,是相对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或物质生产部门而言,并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

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法律、旅游、信息等服务行业。

(非直接物质生产部门)

发展表现:

①是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②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上升,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

③其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比重上升,超过物质生产部门

原因:

①科技进步(第三次科技革命),产业结构变化

②生产力发展,第一、二产业劳动效率提高

③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多样化

作用:

①以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提高经济竞争力

②拓展经济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

③一定程度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飞跃

5、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出现: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

特点:

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含义:

知识经济:

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动力:

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认识:

①促进90年代美国经济连续10年的持续增长,经济呈现“三低一高”局面

②依然会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以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③实质:

资本主义的内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有何启示?

局部调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改革要不断深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要和市场相结合

福利国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新经济→重视科技、教育;融入全球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