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780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docx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

 

渔业行业分析报告

目录

全球渔业发展情况3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状况7

海洋渔业行业产业链11

行业经营模式12

海产品行业发展趋势13

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17

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19

行业竞争情况19

全球渔业发展情况

(1)全球渔业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持续增加

渔业为世界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在过去50年中,世界水产品供应量的增速已超过人口增速,如今水产品已经成为世界众多人口摄取营养和动物性蛋白的一个重要来源。

此外,渔业还为占世界人口较大比例的人们提供了直接和间接的生计和收入来源。

随着水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和销售渠道不断改善,根据FAO的统计,全球食用水产品供应在过去50年中出现了大幅增加,1961年到2009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3.2%,高于同期世界人口年均1.7%的增长率。

世界人均食用水产品供应量从上世纪60年代的9.9公斤(活重当量)增加到2009年的18.4公斤。

预计到2015年,全球人均海产品消费量每年将增长0.8%,而整体需求量每年的增幅将达到2.1%。

世界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持续增加

数据来源:

FAO,《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2012》

2010年全球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产量约为1.48亿吨(总价值为2175亿美元),其中约1.28亿吨供人类食用。

而根据FAO的初步统计,2011年全球水产品产量已增加至1.54亿吨,其中1.31亿吨供人类食用,其余产能被用于非食用领域。

2006年~2011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产量及利用量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

FAO,《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2012》

世界水产品利用量和供应量

数据来源:

FAO,《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2012》

(2)亚洲消费需求占据市场需求的主导地位

根据FAO的统计,在2009年1.26亿吨供人类食用的水产品中,非洲的消费量最低,仅为910万吨,而亚洲的消费量则为8540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约三分之二,其中4280万吨在中国以外地区消费。

而全球其他地区的消费量仅占人类食用水产品总消费量的约25%。

世界水产品消费量占比示意图

数据来源:

FAO,《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2012》

(3)世界水产品利用情况

根据FAO统计,2010年,全球水产品中的40.5%(6020万吨)以鲜活或冷藏形式销售,45.9%(6810万吨)以冷冻、烟熏或其它方式加工后供人类直接食用,13.6%用于非食品用途。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用于人类直接食用的水产品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

上世纪80年代,约68%的水产品供人类食用,而2010年这一比例已升至86%,相当于1.283亿吨。

2010年世界水产品利用情况

数据来源:

FAO,《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2012》

1962–2010年世界渔业产量利用量(按量统计分析)

数据来源:

FAO,《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2012》

在供人类直接食用的水产品中,最重要的产品形式是鲜活或冷藏水产品,这部分产品在2010年占46.9%,其次是冷冻水产品(29.3%)、经处理或加工的水产品(14.0%)和腌制水产品(9.8%)。

冷冻是食用水产品的主要加工方法,2010年占食用加工水产品总量的55.2%,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5.3%。

2010年直接食用的水产品

2010年,世界水产品产量中的2020万吨用于非食品用途,其中75%(1500万吨)被制成鱼粉和鱼油,剩余的510万吨主要被用于观赏、养殖(鱼秧、鱼苗等)、做饵料、药用和直接用作水产养殖、畜牧生产和皮毛动物养殖的饲料。

(4)世界水产品大型企业正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由于消费者偏好和加工业及整个渔业行业中出现了长期变化,加工业正日益趋向于集约化、地域集中化、纵向联合,并与全球供应链紧密联系,传统产品加工商的市场份额一直在缩小。

这些变化反映出渔业产业链的日益全球化趋势,且国际大型零售商对水产品销售渠道的控制力日益增强。

在区域和全球层面上,越来越多的加工外包趋势已十分明显。

同时,加工商正与生产方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底层鱼类,亚洲的大型加工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自己的渔船来捕捞此类品种。

在水产养殖中,鲑鱼、鲶鱼及虾的大型养殖户已经建立了先进的集中加工厂。

那些缺乏购买力或原料采购能力的加工商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原材料短缺问题,从而被迫靠进口来解决原料来源问题。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状况

(1)我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迅速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品贸易大国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具有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海洋渔业也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根据《全国渔业十二五规划》的统计,我国远洋渔业结构继续优化,大洋性公海渔业比重由46%提高到58%;水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加工能力提高了30%。

国内水产品供给充足、价格稳定,渔民收入持续增加,在渔业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1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海洋产业总产值为26,508亿元,比2010年增长9.3%;其中海洋渔业生产总体稳定,海水养殖产量稳步增长,远洋渔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海洋渔业实现产值3287亿元,比2010年增长3.7%。

2006~2011年我国海洋渔业生产总值变化情况(亿元)

(2)海产品产量迅速增加

201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5,603万吨,比2002年增长41.7%,年均增长3.9%。

其中,海水产品2908万吨,增长26.5%,年均增长2.6%。

规模养殖扩张迅速,2011年人工养殖水产品4023万吨,比2002年增长59.5%,年均增幅为5.3%。

其中,人工养殖海水产品1551万吨,增长46.3%,年均增长4.3%。

海水捕捞规模则相对增长较慢,2011年,捕捞水产品产量为1580万吨,比2002年增长10.3%,年均增长1.1%,分别比人工养殖低49.2和4.2个百分点。

2006~2011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变化情况(万吨)

(3)海产品消费量持续增加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消费能力的增强,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我国的消费品市场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出现了以中高端食品消费为主要消费点的居民消费升级进程,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

但我国目前的整体消费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明显偏低,特别是居民消费方面,所占GDP的比重仅35.3%,而美国的同一数字高达70.8%,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的韩国也有55%左右。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可提升空间巨大。

2007年-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我国海产品消费量正在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迅速增加,根据FAO的统计,2009年,大洋洲、北美洲、欧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水产品相应人均消费量分别为24.6公斤、24.1公斤、22.0公斤和9.9公斤。

由于中国国内收入不断增长,市场上水产品品种日趋多样化,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出现了大幅增长,2009年已达到约31.9公斤,1990-2009年间年均增长6.0%,已高于世界绝大多数地区,但与消费及文化习惯相近的韩国和日本超过65公斤的人均消费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海产品原料供应以养殖为主,海洋捕捞产品主要用于高端消费

在全球水产品需求增长的同时,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原因造成全球渔业资源枯竭,海产品捕捞量的提升受到了限制。

全球范围内海产养殖逐渐成为海产品的主要来源。

中国海产品产量的持续增长也主要来自于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2011年,全国海水产品产量2908.05万吨,占总产量的51.90%,同比增长3.95%;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551.33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53.35%,比2010年增加69.03万吨,增长4.66%;海洋捕捞(不含远洋)产量1,241.94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42.71%,比上年增加38.34万吨、增长3.19%;远洋渔业产量114.78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3.95%,比上年增加3.15万吨、增长2.82%。

2006~2011年我国海产品养殖和捕捞产量情况

(5)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快速增长,但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国际水产品消费市场的拉动,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高速发展,加工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根据201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水产加工企业达到9,762家,年水产加工能力2,388.50万吨,水产加工品总量1,633.25万吨,比2009年增长10.55%。

水产冷冻品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产量达到1,004.89万吨,占总加工量的61.53%。

藻类加工94.59万吨,罐制品24.31万吨,鱼糜制品及干腌制品242.70万吨,水产饲料(鱼粉等)149.29万吨,鱼油制品3.88万吨,其他水产加工品113.59万吨。

此外,我国目前国内市场需求仍以鲜活产品为主,其次为冷冻产品。

2011年,我国用于加工的水产品量为1,981.04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5.36%,仍远低于世界水产品75%的加工比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海产品加工制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个性化的新特点,优质、营养、方便、安全的水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同时,随着我国物流系统的健全、超市的迅速发展、冷冻链的形成,也将进一步扩大水产品加工制品的市场。

海洋渔业行业产业链

海洋渔业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海洋渔业的良性发展依赖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

海洋渔业产业链可分为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三个主要环节。

海洋渔业产业链示意图

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是海洋渔业原料供应环节的主要经营方式。

我国海洋渔业绝大部分生产堆挤在近海海域,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导致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迅速衰退枯竭。

2012年,农业部发布《全国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要求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扶持壮大远洋渔业。

通过大力发展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渔业原料供应能力。

海洋渔业生产加工环节与其上游原料供应关联性较强,原料供应的品种与数量直接影响海洋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海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及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产加工环节的发展可以推动整个海洋渔业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过程。

目前,我国渔业生产主要以初加工为主,深加工比例较低,产品附加值低。

据统计,201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5373万吨,水产品加工率仅为35%。

随着我国深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未来水产品深加工比例将逐步提高,海洋渔业龙头企业将逐渐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海洋渔业产业链的下游是直接对接终端消费市场的产品销售环节,可分为公司向终端客户直销和由各区域经销商代销两种销售模式。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和健康,高端海产品市场需求迅速增加,高品质的海产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高质量的海产品需要高品质的原料供应及更为先进的加工技术,因此终端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将促进海产品加工及原料供应环节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行业经营模式

现阶段,我国居民仍以采购鲜活初级海产品为主,我国海产品企业多以产品加工后对外出口作为其主要经营模式,由于出口国市场消费习惯和市场准入条件的不同,各企业的特点和比较优势不同,因此不同的海产品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特性有所区别,海洋渔业各环节的经营模式如下图所示:

产业链

经营模式

定义

原料

供应

海水养殖

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

海洋捕捞

在海洋中对各种天然水生动植物的捕捞活动

海产品加工

一般贸易

指单边输入关境或单边输出关境的进出口贸易方式,其交易的货物是企业单边售定的正常贸易的进出口货物

加工贸易

来料

加工

指进口料件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者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的经营活动

进料

加工

指用外汇购入国外的原材料、辅料,利用本国的技术、设备和劳力,加工成成品后,销往国外市场

终端

销售

客户直销

直接与终端品牌客户签署销售合同,产品直接销售到终端客户

经销商销售

通过区域或品牌经销商对外销售

海产品行业发展趋势

(1)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水产品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家水产品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发达国家消费的水产品中很大一部分为进口,而由于发达国家国内对水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但产量却持续下降(2000-2010年间下降了10%),发达国家对进口的依赖性预计会在未来几年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水产品的依赖性。

根据FAO的统计,在2009年1.26亿吨供人类食用的水产品中,非洲的人均消费量最低,为9.1公斤,亚洲的人均消费量为20.7公斤,大洋洲、北美洲、欧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相应人均消费量分别为24.6公斤、24.1公斤、22.0公斤和9.9公斤。

虽然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缺粮国的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已出现稳定上升(分别从1961年的5.2公斤上升为2009年的17.0公斤和从4.9公斤上升为10.1公斤),但仍大大低于较发达地区,发展中国家水产品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2)我国渔业经济市场前景广阔

根据《全国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渔业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水产品供给充足,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安全生产在较高的水平上稳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渔业的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初步建成,部分渔业发达地区率先实现渔业现代化。

具体目标为:

“水产品总产量超过600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1万亿元,渔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水产品加工率达到40%,水产品出口额达到180亿美元,出口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企业境外经营能力不断增强,远洋渔业稳步拓展,产量达到130万吨”。

“十二五”时期渔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渔业经济总产值(万亿元)

1.29

2.10

10.2

渔业产值(万亿元)

0.67

1

8.3

水产品加工率(%)

35

40

5(五年合计)

水产品产量(万吨)

5,373

≥6,000

≥2.2

水产品出口额(亿美元)

138.28

180

5.4

远洋渔业产量(万吨)

110

130

3.4

远洋渔船数量(艘)

1,991

2,300

2.9

(3)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将持续优化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海洋渔业发展方向为:

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实现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型渔业转变。

加快发展养殖业,养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及配套服务产业,努力增加渔民收入,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全国渔业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坚持结构优化与夯实基础相统筹。

产业优化升级是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扎实的基础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前提。

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拓展渔业多功能性,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同时,针对渔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着力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增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建立健全渔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促进渔业产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到“十二五”末,渔业经济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1万亿元、增加值9900亿元,渔业产值达到1万亿元、增加值达到0.64亿元;渔业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53%;水产品加工率达到40%;增殖渔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4)中国将成为世界水产品主要加工基地

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世界水产品的主要消费地区,而这些地区受制于资源价格以及昂贵的人力资本不利于发展水产品加工行业,因此其主要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水产品来满足国内需求。

中国凭借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综合配套能力的优势正在成为世界水产品的主要加工基地,已经连续多年居世界水产品出口贸易首位。

随着全球产业链分工趋势的日益明确,我国将更多地分享世界水产品需求增长所带来的加工量的增长。

(5)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巨大

农业部2012年11月发布的《农业部关于促进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远洋渔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快转变远洋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优化生产布局、加强能力建设、完善产业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着力增强企业实力和产业综合效益,坚持国内管理和国际规则相衔接,促进远洋渔业规范有序发展,努力将我国远洋渔业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装备优良、配套完善、管理规范、支撑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我国从远洋渔业大国向远洋渔业强国转变。

未来将从优化远洋渔业生产布局,加强远洋渔业能力建设,完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加强远洋渔业政策支持,提升远洋渔业管理水平等几个方面着手,推动远洋渔业的发展。

(6)产品深加工趋势日益明显

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渔业生产活动的延续,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等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加工业向海洋药物、功能食品和海洋化工等领域延伸。

海洋生物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国内外多学科研究和开发的热点之一。

各国科学家期待从海洋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中开发出不同于陆生生物的具有特异、新颖、多样化化学结构的新物质,用于防治人们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

目前已从海洋生物中发现3000多种新的化学结构,其2000多种具有生物活性,已确认的海洋药物有90余种,但完成的新药仅十几种。

如从带鱼鳞中提取的治疗白血病的硫代鸟嘌呤;从鲨鱼体表的粘液和血液中提取抗癌物;从鳕鱼和金枪鱼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素;从珊瑚中分离出前列腺素;从虾、蟹壳中提取的甲壳素等。

上述海洋生物制品具有极高的科学和经济价值,研究开发海洋生物中天然产物产品已成为各国海洋资源利用的重要方面和趋势,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蛋白质及其丰富的活性物质,已经成为当代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主旋律。

(7)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能力是我国海产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必备要素

由于海产动植物生长的海域环境越来越受到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养殖水体自身污染的影响,而污染物又通过食物链被水产动植物富集,从而影响海产品的食用安全。

为了保证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和质量,世界各国极为重视渔业环境的保护和监测、贝类的净化、有毒物质的检测技术和有害物质残留量允许标准等的研究,欧、美、加等国家陆续制订了有关的法规和标准。

美国于1995年底以联邦法规形式公布FDA负责制定的“水产品加工与进口安全卫生程序”,其中规定了HACCP的实施要求,不实行HACCP企业的产品不准进入美国市场;欧共体“对投放市场和生产水产品的卫生规定”是强制性欧洲议会法规;加拿大的QMP是加拿大渔业海洋部主持制定的针对本国水产品生产和进口的强制性法规;日本农林水产省颁布有几十项水产品标准,对于进口产品更是从严控制。

有些国家如泰国、巴西、乌拉圭、越南、新西兰等国为扩大水产品的出口创汇已把推行HACCP等质量管理纳入法律轨道,这些国家的水产品质量管理水平较我国先进5到10年。

因此,我国海产品企业要立足于全球市场,必须持续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管理。

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1、海水养殖技术

目前,我国先后攻克了海带筏式养殖技术、虾人工育苗与养殖、扇贝人工育苗与养殖、海水鱼人工育苗与养殖,海参、鲍鱼、河蟹、梭子蟹人工育苗与养殖以及养殖用水处理、配合饲料研制和各种养殖病害的防治技术,并通过运用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遗传育种技术、性别控制术,加快了养殖业的品种改良和种质提纯复壮,培育了如杂交鲍鱼、三倍体牡蛎、全雌对虾、全雌牙鲆鱼、杂交扇贝等一大批海水优良品种,研制开发出了浅海筏式养殖、立体养殖、深海网箱养殖、陆地工厂化养殖、海底养殖等一大批新型养殖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整个海水养殖的科技含量、产业素质和产出效益水平。

我国目前的海水养殖行业中,贝类和藻类的育苗及养殖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海带的育种技术、育苗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海带养殖面积、海带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虾类及鱼类的养殖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海产品加工技术

近年来,我国海产品加工技术水平逐步提高,海产品加工行业从小规模、窄系列、低标准、初加工逐步向规模化、系列化、高标准和精深加工转化。

目前比较成熟的加工技术有冷冻加工技术、罐头加工技术、干燥技术、腌制技术、发酵技术、烟熏技术等。

冷冻加工包括烤鳗加工、冷冻鱼片、虾仁、墨鱼、鱿鱼、扇贝、章鱼以及冻蟹等,超低温冷冻技术迅速推广,隧道式速冻机得到普及,速冻方式从块冻转为单条冻、冷冻小包装,使水产品保鲜冷冻水平迅速提高。

干制品加工包括干制墨鱼、鱿鱼、调味鱼干,腌制品包括盐制墨鱼、鱿鱼以及海藻加工包括海带提取碘、褐藻胶、甘露醇以及海带、裙带菜、紫菜食品加工等。

低温烘干与高温瞬时杀菌技术相结合,使传统盐干、盐渍制品如糟鱼、风鱼等产品从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向工厂化规模生产。

此外,随着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鱼鳞、鱼皮、鱼骨以及虾壳等加工下脚料,这些下脚料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甲壳素、钙等有用成分。

目前,利用这些下脚料虽然已开发生产了一些如胶原蛋白、蛋白胨、添加剂、鱼粉、鱼油、甲壳素、壳聚糖等产品,但综合利用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3、包装技术及产品质量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包装行业的蓬勃发展,海产品包装技术得到不断改进,改变了海产品包装“大、粗、腥”的产品形象。

同时,质量管理水平不断强化。

由于国际国内市场对水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加工产品和加工原料的质量。

目前已有不复海产加工企业先后通过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卫生注册和HACCP、ISO9000体系等质量管理认证,确保了海产加工品的质量安全。

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

1.周期性

海产品为日常消费品,其市场需求无明显周期性。

2.区域性

海产品养殖依赖于水温、水源等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大陆、台湾、东南亚、拉美是主要养殖区域。

国内的主要养殖区域集中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

海产品加工的区域性较为明显,全国海产品加工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沿海省市和地区。

3.季节性

海洋生物的生理周期性导致海洋渔业中不同原料品种的供应存在较强的季节性。

例如,海参养殖的收获时间为每年的4、5月份和11、12月份,对虾则在每年6月至12月为供应旺季,螃蟹则在8月至次年1月为供应高峰期,真鳕鱼的捕获季节在1-4月和9-11月。

原材料收购时间的季节波动使海洋渔业行业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行业竞争情况

1.水产品行业竞争情况

水产行业概念广泛,涉及品种众多,每个品种都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相应的每个领域也有较多的企业参与。

截止2011年12月31日,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共有企业9,611家,规模以上企业2,648家,市场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激烈。

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的海产品企业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海产品加工产品的产量、产值以及出口贸易额占到全国的90%以上。

其中,山东、福建、广东、辽宁、浙江、海南、江苏、广西等沿海省份仍是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2011年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4.6%。

其中,山东省继续稳居我国水产品出口第一大省位置,福建省凭借蟹肉罐头、鱿鱼制品等产品及对台出口的增加,出口额同比增长54.5%,继2010年后继续位居我国第二大出口省份。

山东、福建两省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