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流行病复习大纲要求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625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流行病复习大纲要求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武汉大学流行病复习大纲要求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武汉大学流行病复习大纲要求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武汉大学流行病复习大纲要求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武汉大学流行病复习大纲要求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流行病复习大纲要求知识点.docx

《武汉大学流行病复习大纲要求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流行病复习大纲要求知识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大学流行病复习大纲要求知识点.docx

武汉大学流行病复习大纲要求知识点

流行病学复习提纲(第二版)

标注含义:

(书):

讲义中该内容不全或表述不通畅,以流行病学第六版书上内容为准

(异):

讲义中内容与书中内容有不一致之处,将书中和讲义中内容同时呈现。

(综):

综合性知识,无需背诵,但是要查阅书籍,通读相关内容

(近):

未找到完全符合大纲的答案,使用了近似的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定义:

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书):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又以观察法和实验法为主。

观察法按是否有事先设立的对照组,又可进一步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描述流行病学主要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起到揭示现象、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的作用,即提出假设。

而分析流行病学主要是检验或验证科研的假设。

实验流行病学则用于证实或确证假设。

3.流行病学的特点:

(1)群体的特征: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的疾病现象与健康状态,即从人群各种分布现象入手,不是考虑个人的患病与治疗问题。

(2)对比的特征:

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

(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流行病学研究多使用频率指标,绝对数不能显示人群中发病的强度或死亡的危险度。

(4)社会医学的特征:

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在研究时,应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5)预防为主的特征:

与临床医学不同,预防医学着眼于疾病的预防,保护人群健康。

(6)发展的特征:

流行病学的定义、任务是不断发展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

4.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近):

(1)流行病学内容的三个层次:

疾病、伤残、健康;

(2)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任务是“揭示现象”,第二阶段任务是“找出原因”,第三阶段任务是“提供措施”;

(3)流行病学工作的三个范畴:

“揭示现象”时,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找出原因”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的病因假说,“提供措施”要用实验流行病学工作来完成;

(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方法:

流行病学以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为其基本,其中以观察法最为重要;

(5)流行病学三大要素:

原理、方法、应用。

 

第二章常用的公共卫生测量指标及其应用

1.比、比例、率指标间的区别和联系:

(1)比:

比是两个变量的数值之商,即两个指标的比值。

比常以倍数表示分子与分母之间的数量关系。

分子与分母可以是单位相同或不同的绝对数,也可以是率、比例或比。

(2)比例:

比例是表示事物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在全体中所占的比重,即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的比值。

分子与分母单位相同,且分子包含于分母之中。

常表达为百分数。

(3)率:

流行病学中,率是指在某特定期间特定人群中某事件发生的频率。

由于率可以把疾病频率与人群大小的背景结合起来描述,所以率在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可能具有不同人口数的群体间的疾病频率上有很大用处,即率是一个衡量风险的指标。

注意:

流行病学上的“率”有时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率。

传统的率用于描述某一现象在某一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流行病学中“率”有时表示某种疾病在人群中发生的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的变化,如发病密度,属于传统意义的率;而有时流行病学中“率”可能并不表示单位时间内的变化,这时候的“率”实际上是比例,例如罹患率、患病率、病死率等。

2.发病比例(近)的概念、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1)累积发病率概念: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2)计算方法:

累积发病率(CI)= *K

(3)应用:

 1)反应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 3)用于病因学探讨 4)用于防治措施的评价。

3.罹患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1)罹患率概念:

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2)计算方法:

与累积发病率相同。

(3)应用(书):

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如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暴发流行情况,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概率。

4.发病密度的概念、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1)发病密度概念:

表示某人群在单位时间内发生某病的比例,是在分母中直接加入时间的发病指标。

(2)计算方法:

发病密度(ID)=

(3)应用:

队列研究中常常计算发病密度。

但是由于计算比较复杂,故一般应用于人口波动大,样本量小,不能计算累计发病率的情况。

5.患病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1)患病率的概念(书):

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2)计算方法:

时点患病率= *K

       期间患病率= *K

(3)应用(书):

患病率是横断面研究常用的指标,通常用来反映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

患病率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医疗费用的投入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6.病死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1)病死率的概念(书):

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2)计算方法:

病死率= *100%

       病死率= *100%

(3)应用(书):

病死率表示确诊疾病的死亡概率,因此可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

该指标也可反映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

病死率通常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用病死率评价不同医院的医疗水平时,要注意可比性。

 

7.死亡率的概念、应用条件和计算方法:

(1)死亡率的概念: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2)计算方法:

死亡率= *K

(3)应用:

死亡率衡量了某时期某地区人群死亡危险性大小,可用于反映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依据,也可用于评价干预措施的防治效果。

对于某些病死率高的疾病或存活时间短的疾病,死亡率与发病率接近,这时死亡率常用作病因探索的指标。

 

第三章公共卫生监测与公共卫生防控策略

1.公共卫生监测的概念:

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有关健康事件、卫生问题的资料,经过科学分析和解释后获得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并及时反馈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或机构,用以指导制定、完善和评价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与策略的过程。

2.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特征(工作任务):

(1)连续且系统地收集与健康相关的资料,以便发现公共卫生问题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

(2)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和解释,使其转化为有价值的、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

(3)及时地将公共卫生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人员,并充分合理地利用,从而实现监测的最终目的。

 

第四章描述流行病学

1.描述性研究的概念:

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指根据专门设计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或已有的各类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的人群特征分组,将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点真实地展示出来,为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描述性研究的特点、用途及主要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是病因研究的第一步,既可以是横断面调查,也可以进行纵向调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的分布特征。

描述性研究方法主要有现况研究、疾病监测、筛检、历史常规资料分析和生态学研究等。

3.现况研究概念:

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特定范围内人群以个人为单位收集和描述人群的特征及疾病或健康状况的方法,又称现患调查或横断面调查。

4.现况研究特点(异):

书上:

1)现况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有对照组2)现况研究有规定特定时间3)现况研究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4)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提示因果联系。

讲义上另加两点:

5)用现在的暴露来替代或估计过去情况是有条件的6)定期重复研究可获得发病率资料。

5.现况研究用途(异):

书上:

1)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2)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3)确定高危人群4)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的效果。

讲义上补充两点:

5)补充常规报告登记的不足6)现况调查用于下列疾病较为适合:

a能定量测量的指标b在时间上有变化的特征、变量或指标c病程比较长d发病率比较高。

6.现况研究设计要点(综):

1)明确调查目的与类型2)确定研究对象3)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4)资料的收集5)资料的整理与分析6)控制偏倚

7.普查的概念:

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8.抽样调查的概念: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

9.抽样的方法(异):

书上:

(1)单纯随机抽样:

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签或其他随机方法抽取n个,构成一个样本;

(2)系统抽样:

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3)分层抽样:

是指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层),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

(4)整群抽样:

是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这种抽样方法称为整群抽样;

(5)多阶段抽样:

是指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

讲义补充一点:

(6)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

将总体按一种准确的标准划分出容量不等的、具有相同标志的单位,按照其在总体中不同的比率分配的样本量所进行的抽样。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1.病例对照研究定义:

按是否患有所研究的疾病而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既往的暴露情况及程度,根据比值比来推测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它主要用于广泛探索疾病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明确的病因线索。

2.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与分析(综):

成组比较的病例对照研究OR=

 

病因

合计

病例组

a

b

a+b

对照组

c

d

c+d

合计

a+c

b+d

N

 

1:

1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OR=

对照

病例

合计

有暴露史

无暴露史

有暴露史

a

b

a+b

无暴露史

c

d

c+d

合计

a+c

b+d

N

 

3.OR的含义:

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发病率,因此也不能计算相对危险度,只能用OR作为反映关联强度的指标。

OR的含义与相对危险度类似,指暴露者的疾病危险性是非暴露者的多少倍。

在不同患病率和不同发病率情况下,OR与RR是有差别的。

疾病率小于5%时,OR与RR非常接近。

4.病例对照研究中偏倚及其控制:

(1)选择偏倚:

由于入选的研究对象与未入选的研究对象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误差,包括入院率偏倚、现患-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等。

选择偏倚的控制措施包括采用科学的研究设计和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入选与排除标准等。

(2)信息偏倚:

是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与结局的方法有缺陷造成的系统误差,包括回忆偏倚和调查偏倚。

信息偏倚的控制措施有:

使用同一的标准收集资料,使用客观的研究指标,适当采用一些调查技巧。

(3)混杂偏倚:

在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了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种现象叫混杂,造成的偏倚叫混杂偏倚。

在研究设计阶段,可以利用限制进入和配比的方法,在资料分析阶段采用分层分析或多因素分析模型处理来控制混杂偏倚。

 

第六章队列研究

1.队列研究的定义:

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以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队列研究的原理(书):

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随访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发生情况,比较各组结局发生率,从而检验和评价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前瞻性地收集结局事件发生的资料

 

研究开始   非暴露组

队列研究基本原理/特点:

(1)属于观察法

(2)设立对照组

(3)由“因”及“果”

(4)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3.队列研究的类型(书)(近):

(1)前瞻性队列研究:

是队列研究的基本形式。

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对象现时暴露状况而定,研究的结局尚未出现,需前瞻观察一段时间方能得到。

此类型偏倚较小,结果可信,但样本大、观察时间长、花费多、可行性差。

选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有明确的检验假设2)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较高3)明确规定暴露因素并可获得暴露资料4)明确规定结局变量并有确定结局的简便可靠的手段5)有把握获得足够观察人群并可清楚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6)观察人群可长期随访7)有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

(2)历史性队列研究:

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已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个时点的暴露状况的历史资料做出的。

研究开始时研究的结局已经出现,不需前瞻观察。

该法省时省力,出结果快,但资料积累时未受研究者控制,内容上未必符合要求。

选用历史性队列研究,除应考虑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考虑的各点外,还要考虑是否有足够数量的、完整可靠的过去某段时间内有关研究对象的暴露和结局的历史记录或档案材料。

(3)双向性队列研究:

即在历史性队列研究基础上,前瞻性观察一段时间。

此法兼有上述两类方法的优点,一定程度上弥补各自的不足。

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条件具备时,若从暴露到现在观察时间不满足研究的要求,还需前瞻观察时,选用双向性队列研究。

4.队列研究的目的/用途(书):

1)检验病因假设 2)评价预防效果 3)描述疾病的自然史 4)新药上市后监测

5.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步骤(综):

1)确定研究因素2)确定研究结局3)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4)确定样本量5)资料的收集与随访6)质量控制 7)资料整理与分析

6.队列研究资料的整理(综):

 

发病数

未发病数

总计

发病率

暴露组

a

b

a+b=n1

a/n1=Ie

非暴露组

c

d

c+d=n0

c/n0=I0

总计

m1

m0

N

 

队列研究中可计算的指标有:

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RR、AR、AR%、PAR、PAR%等。

7.RR与AR的关联:

RR与AR都是表示关联强度的重要指标,彼此密切相关,但是其流行病学意义不同。

RR说明暴露者发生某病的危险为非暴露者的多少倍;AR则是指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

前者具有病因学意义,后者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第七章实验流行病学

1.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

将人群随机分为实验与对照两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实验组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以判定措施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流行病学的特点(异):

书上:

1)属于前瞻性研究2)随机分组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4)有干预措施。

讲义上补充三点:

5)研究对象为人群6)设计严密7)具有一因多果的特点,时间顺序上由因及果。

3.实验流行病学的分类:

(1)临床试验:

以病人个体为单位进行实验分组的实验方法,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随机临床试验,常用于对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检验。

(2)现场试验:

是以尚未患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以个体为单位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预防措施而另一组不接受,追踪比较两组的结局。

(3)社区试验:

是以尚未患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以群体为单位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预防措施而另一组则不接受,追踪观察比较两组的结局。

(4)类实验:

一项完全的流行病学实验应具备四个特征,即随机、对照、干预、前瞻。

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少上述特征的一个或几个,就叫类实验。

4.流行病学实验设计原则(综)(近)(书):

实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明确研究目的2)确定研究类型和设计类型3)选择试验现场4)选择研究对象5)确定干预措施6)确定样本量7)随机化分组8)确定对照方式,注意盲法的使用9)确定实验观察期限10)选定结局变量及其测量方法11)注意伦理道德问题

 

第八章病因与因果推论

1.病因的概念(书):

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2.病因研究中因果推断的步骤(书):

暴露E与疾病D  判断是否有统计学关联  判断偏倚   判断时间先后

 (提出假设)   (排除偶然)   (排除虚假)   (前因后果)

3.病因研究中因果推断的原则:

(1)时间顺序:

暴露因素出现在前,发病或死亡或其他结局出现在后,这是判断因果关联的一个必要条件;

(2)关联强度:

关联强度常以相对危险度或比值比来表示。

当相对危险度越大时,该关联有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3)关联的可重复性:

同一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以及不同人群中由不同的研究者获得同样或类似的结果;

(4)暴露因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

暴露因素的分布,应与疾病的分布基本符合;

(5)剂量反应关系:

疾病发生的频率随暴露因素的剂量、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则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较大;

(6)关联的合理性:

疾病与暴露的关联能够用现有医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7)终止效应:

较少或去除暴露因素,疾病频率下降,可进一步支持因果关联;

(8)关联的特异性:

这一条件是针对传染病而言的,对于多病因的非传染性疾病,则是非必须条件。

 

第九章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1.偏倚及其控制方法(书):

(1)选择偏倚:

是在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象之间存在差异。

描述性研究中的选择偏倚主要体现在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上,造成外推受限。

主要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控制,对特定群体的研究成果外推时要谨慎。

分析性研究中的选择偏倚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进入、排除、不参与或失访等与研究暴露因素存在关联,由此带来偏倚,包括入院偏倚、失访偏倚、志愿者偏倚、现患病例偏倚、检出偏倚等。

控制方法为严格掌握对象选取的各个环节,注意选取对象的代表性,避免有问题的选取方式,严格掌握对象纳入与排除标准,增加应答、减少失访等。

(2)信息偏倚:

是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使获得的资料存在系统误差。

无差异性错分往往会导致效应估计值偏低,差异性错分往往导致效应估计值偏高或偏低。

信息偏倚常见于回忆偏倚和调查者偏倚。

控制方法有:

尽可能采用盲法、尽量采用客观指标或记录、使用生物标记物测量等。

(3)混杂偏倚:

是指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

混杂因素在设计阶段可以通过配比、随机化分配或限制进入等方法来控制。

混杂偏倚在统计分析阶段可以采用标准化率分析、分层分析和多变量分析来控制。

 

第十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潜伏期: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

潜伏期的意义在于:

1)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借此追踪传染源,寻找传播途径2)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将平均潜伏期加1-2天3)确定免疫接种时间4)评价预防措施效果,一项预防措施实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若发病明显下降,则认为可能与措施有关5)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3.传染期: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患者隔离时间根据传染期决定。

4.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经历的全过程。

5.垂直传播:

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传播方式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时传播。

6.人群易感性:

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人群易感性高低是影响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某一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水平的高低,可从该病以往在该人群的流行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及人群抗体水平判断。

一般来说,易感性高则传染病容易发生和传播。

7.疫源地: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

 

 

第十一章慢性病流行病学

第十二章伤害流行病学

第十三章现场流行病学

1.现场流行病学的处理原则、流程(近)(综):

现场流行病学设计思路:

1)准备工作2)确定暴发或流行存在3)核实诊断4)制定病例定义5)描述性分析6)形成假设7)验证假设8)现场卫生学调查9)采取控制措施10)结果交流与反馈

 

第十四章流行病学研究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