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6183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docx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

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生字:

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②多音字:

朝(zhao)(例句:

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

“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

(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                      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

这是晋国,都城为绛。

这是郑国,都城新郑。

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

“越国以鄙远。

”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

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

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

”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

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提问: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

回答:

编年体史书。

提问:

《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

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提问:

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

(投影或多媒体)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

回答: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译为: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

“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应译为: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

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

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

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

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

”〈“。

”,“?

”“!

”〈“……”,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

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听多又要稍长些。

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

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

关于语速。

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

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关于重音。

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

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

关于语气、语调。

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这些内容同样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读指导,故后面将不在赘述)

3.放录音(提醒学生要认真听)

4.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

5.指导学生诵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

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

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领读,齐读)

提问:

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

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尝试背诵)

第二自然段

(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领读,齐读)

提问:

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

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

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齐读)

第三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

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

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

但“言用亡郑以陪邻?

”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

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领读,齐读三段)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再齐读一遍)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提问:

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

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

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郑                            危在旦夕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        夜缒而出                           秦军乃还

       (义勇)      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                                                              晋亦去之

小结: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

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

郑国忠于转危为安。

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①提问: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

(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

学生提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

明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

“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

以其于晋无礼。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提问:

“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

明确:

“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

“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

“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

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

“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

“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

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

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出处类型释义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名词作动词名词“事”用作动词:

服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作状语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动词作状语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       技》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

擅长

5.醉醇醲而饫肥鲜《卖柑者言》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

肥肉、鲜鱼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

提问: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

“是”当什么讲?

明确: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

“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

(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进行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若

例句出处释义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刻舟求剑》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

《史记•陈涉世家》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

《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

2.说

例句出处释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

《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同“悦”)《墨子•公输》高兴

3.辞

例句出处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命令

皆好辞而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4.鄙

例句出处释义

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

《为学》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

《方腊起义》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

《出师表》浅薄

5.微

例句出处释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微妙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

例句出处释义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韩愈:

《马说》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

《捕蛇者说》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

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出处释义

慎之!

徐珂:

《冯婉贞》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站》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

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

切实地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语,非常重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

四、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

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板书设计]

郑                            危在旦夕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        夜缒而出                           秦军乃还

       (义勇)      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                                                              晋亦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