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297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二.docx

《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二.docx

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二

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真题2010年

(二)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20,分数:

20.00)

1.观察学习由四个子过程构成,第一个子过程是()。

∙A.保持过程

∙B.动机过程

∙C.注意过程

∙D.动作复现过程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子过程构成,依次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生过程和动机过程。

2.“学生之所以学习,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奖赏、赞扬和优异的成绩等报偿”,持这种观点的学习动机理论是()。

∙A.归因理沦

∙B.麦克里兰德的学习动机理论

∙C.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D.强化理论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题干所述是通过奖励、等级评定等外部强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属于强化理论。

这里的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

3.在人工概念形成过程中,某学生把第一个肯定实例的全部属性都看作概念的属性,每次均选择只有一个属性不同的肯定实例与第一个肯定实例相比较,他采用的是下列哪种策略?

()

∙A.同时性扫描策略

∙B.继时性扫描策略

∙C.保守性聚焦策略

∙D.博弈性聚焦策略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略。

4.瞬时记忆又被称作()。

∙A.知觉记忆

∙B.工作记忆

∙C.感觉记忆

∙D.声像记忆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瞬时记忆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认知心理学用来说明人的感觉作用和记忆形成的术语。

刺激物体的信息接触到人的感觉器官,并得到暂时的存贮,这种存贮形式便叫做感觉登记。

5.提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的心理学家是()。

∙A.奥苏伯尔

∙B.布鲁纳

∙C.加涅

∙D.杜威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儿童获得概念有两种形式,即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并指出概念同化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的形式。

6.桑代克提出的迁移理论叫()。

∙A.相同要素说

∙B.认知结构说

∙C.经验泛化说

∙D.关系转换说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桑代克提出了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他认为学习迁移的条件是两个学习情境之间具有相同的要素,相同要素就是相同联结,因此迁移也是相同联结的转移。

7.有学生用“班头”来记忆外语单词“battle”,他运用的学习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问题解决策略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题干所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中的关键词法。

8.将那些不被社会和自己所接纳的欲望和冲动,采取一种被社会所赞许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心理防卫机制是()。

∙A.转移

∙B.补偿

∙C.升华

∙D.合理化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升华是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另辟蹊径用符合社会认同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并得到本能性满足。

9.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

10.提出解决问题的“顿悟说”的心理学家是()。

∙A.苛勒

∙B.杜威

∙C.西蒙

∙D.桑代克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苛勒历时7年,以黑猩猩为对象进行了18个实验,依据其结果,撰写了《猩猩的智慧》一文,他发挥了格式塔理论,提出了顿悟说。

11.心理学研究认为,知识经验与创造性的关系是()。

∙A.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越高

∙B.知识经验越多,规则越多,越禁锢人的创造性

∙C.知识经验是创造性的基础,但决不能说知识经验越多就一定越有创造性

∙D.知识经验与创造性关系不大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略。

12.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以下哪几种成分?

()

∙A.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B.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

∙C.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D.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品德的基本结构为“知、情、意、行”,即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3.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成熟是指()。

∙A.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B.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

∙C.道德信念的形成

∙D.能运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

(分数:

1.00)

 A.

 B.

 C.

 D. √

解析:

[解析]略。

14.人的气质类型在社会评价上()。

∙A.有好有坏

∙B.无好坏之分

∙C.都是好的

∙D.都是坏的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人的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也无好坏之分。

气质没有社会评价的意义。

15.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坚定、勇敢、顽强的特点属于性格的()。

∙A.理智特征

∙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

∙D.性格特征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是主要的意志特征。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分数:

1.00)

 A.

 B. √

 C.

 D.

解析:

[解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他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中心、课程中心和课堂中心。

17.“距离等于速度与时间的乘积”所表达的内容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A.概念

∙B.原理

∙C.规则

∙D.技能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略。

18.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沃尔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形式训练说的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其理论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19.关于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在知识的应用中都存在着迁移

∙B.在知识的应用中可能存在着迁移

∙C.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没有关系

∙D.迁移就是知识的应用

(分数:

1.00)

 A. √

 B.

 C.

 D.

解析:

[解析]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部存在着迁移,因为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在新的情境中的运用就是迁移。

但是迁移并不都是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应用主要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过程,负迁移就不是知识的应用。

20.研究表明,达到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在一定指导下可以使用复述策略,这个年龄阶段为()。

∙A.4—5岁

∙B.5—6岁

∙C.6—10岁

∙D.10—12岁

(分数:

1.00)

 A.

 B.

 C. √

 D.

解析:

[解析]儿童掌握复述策略可以划分为三阶段:

(1)5岁以下儿童:

缺乏足够的、合适的复述策略。

(2)6—10岁儿童:

在一定指导下,可以使用复述策略,但不能产生自发有效的复述策略,换言之,他们已具有合适的复述策略,但尚不会自发使用。

(3)11岁以上儿童:

可以使用复述策略,还能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复述行为。

二、名词解释

(总题数:

5,分数:

20.00)

21.道德信念

(分数:

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道德信念就是人们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在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对履行某种社会道德义务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

人们对某种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内心的确信,是构成道德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解析:

22.社会助长作用

(分数:

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社会助长是人们在完成简单任务或熟练任务时,如果有观察者在场(观众效应),或者有竞争者(合作者效应),将会激发起优于独处时的表现的倾向。

但是对于复杂任务或不熟练任务,情况则相反,常会出现表现较次的情形。

对于人类,关心他人意见者,以及在不认识观众的情况下,这种效应表现得最为强烈。

这种作用就叫社会助长作用。

解析:

23.规则

(分数:

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规则,一般是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和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

解析:

24.群体规范

(分数:

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所谓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解析:

25.概念

(分数:

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

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运动,概念就必须是辩证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

解析:

三、简答题

(总题数:

5,分数:

30.00)

26.观察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分数:

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观察法的优点有:

第一,搜集非语言行为的资料方面优于其他的方法;第二,观察法的伸缩性较大,有较充裕的时间与被观察对象接触;第三,如果观察是在非人为的自然环境中进行,那么被观察者不易因访问者的出现而在行为上失常;第四,观察者还有利于进行纵向研究,发现一些社会现象的倾向性。

它的局限性包括:

第一,大多数观察、研究者对于环境因素难于控制;第二,只有较少指标可用数量表示,而大量的观察资料难以数量化;第三,观察研究的样本比较小;第四,观察者难以进入观察环境,接近观察对象。

解析:

27.简述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

(分数:

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菲茨和波斯纳把一般动作技能获得的心理过程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1)认知阶段,也叫动作定向阶段。

学生首先认知动作技能的结构,对动作系统有初步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用表象调节动作,掌握分解动作。

有了动作定向,学生就能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2)联结阶段。

这是由动作定向阶段向动作协调阶段过渡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学生尝试把分解动作联结成程序动作,通过不断练习,逐渐熟练,动作定向阶段的表象的调节和有意识控制也减少了。

(3)自动化阶段。

肌肉骨骼动作实现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意识的参与减少,只在出现动作偏差时才起作用。

解析:

28.简述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指导意义。

(分数:

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

(2)对于避免失败者,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取得成功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解析:

29.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分数:

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

(1)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与水平。

(4)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解析:

30.简述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分数:

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有:

(1)动作品质:

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2)动作结构:

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常有多余动作产生。

(3)动作控制:

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

(4)动作效能:

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

解析:

四、论述题

(总题数:

2,分数:

30.00)

31.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其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有哪些?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认知理论是与联结理论相对立的学习理论,它更强调学习的内部过程及认知结构的建立,强调个体的意识。

其代表性的学习理论有:

(1)早期格式塔的顿悟理论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系统。

表征系统主要有动作表征、肖像表征与符号表征三种,它们相互作用,按顺序发展,但彼此不可相互替代。

②学习包含三个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过程:

信息的获得、信息的转换及其评价。

③学习的核心内容应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

④发现学习也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3)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

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②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

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通过同化过程实现的。

(4)认知建构理论

①学习是个体以原有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②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

一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③合作学习可以使不同的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更全面、更丰富。

解析:

32.试述奥苏伯尔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的三个主要变量及其作用。

(分数:

1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1)可利用性及其作用

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观念的原有观念。

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联系和固着点。

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认知结构特点的不同,可以形成三种同化模式,即类属性同化、上位同化和并列结合性同化。

(2)可辨别性及其作用

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差异应清晰可辨。

这种分辨愈清晰,愈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

可辨别性也就是说识别和区分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和相似的新材料(或者容易混淆的新概念)之间的差异所达到的程度。

由于人们在认识与理解环境中有简化的趋势,当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相似而不相同时,原有的知识倾向往往先入为主,新知识常常被理解为原有的知识,被原有的知识取代。

或者学习者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有些不同,但不能具体地说出什么地方不同。

也就是说,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楚地分辨,那么新获得的意义出于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很快就会丧失。

新的意义被原有的稳定的意义所代替,从而遗忘就出现了。

只有在有可以区分的变式或者包容范围较广的原有意义时,新的意义才有长期保持的可能性。

认知结构中原先学得的概念和命题与新学习的观念的可辨别性,可以解释负迁移的原因。

当新旧知识彼此相似又不完全相同,并且原先学习的知识又不牢固时,便会导致负迁移。

例如,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学习英文字母,当汉语拼音未牢固掌握时,常常干扰英文字母的学习。

(3)稳定性与清晰性及其作用

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三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

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应十分巩固。

利用及时纠正、反馈和过度学习等方法,可以改变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

学生先前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同以后所学的有关的知识成正相关。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