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培训教程重点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3953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重点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重点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重点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重点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重点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重点教案.docx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重点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经济培训教程重点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重点教案.docx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重点教案

低碳经济培训教程

 导论

重点内容:

1、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学习低碳经济相关知识的重要意义

2、专业技术人员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3、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     低碳经济是在一定的碳排放约束下,碳生产力以及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     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急剧增加,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并引发海平面上升、气候灾害频发等一系列气候环境问题。

•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

•     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在技术创新、能源安全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关系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

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至少还有5个方面的内在要求。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

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

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

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四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

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间不大。

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一、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学习低碳经济相关知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观念

(二)有利于增加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

(三)有利于立足本职岗位,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专业技术人员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是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节能、环保、践行低碳。

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是制定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发展战略,组织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二是促进企事业单位承担起生态环保责任企业有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将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力所能及的程度,努力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企业。

三是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国际低碳竞争。

国际气候博弈的本质是发展权之争,目前各国都在积极争取优势地位,抢占战略制主点。

总之,为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学习了解低碳经济,更新思想观念,增强低碳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第一章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

重点部分低碳经济理念产生的科学背景和政治背景

低碳经济理念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

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行动,到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气候谈判曲折前进,再到全球范围内的政治行动广泛开展,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对国际气候博弈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刻,最终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

 

第一节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是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

广义:

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氧化亚氮、氟氯碳化物、全氟碳化物、氢氟碳化物、氢氯氟烃、六氟化硫等

狭义:

1997年《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六种温室气体,即:

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

其中二氧化碳由于在大气中存活的赶时间最长、存量最大而最受关注。

“二氧化碳当量"也常常被称为测量温室气体的单位

IPCG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1988联合国大会

根据IPCG报告,近百年(1906--2005)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长了0.74°C。

当前科学上的一个广泛共识是,如果不将气温上升控制在2°C以内,那么人类对气候系统的破坏将走向不可挽回的地步,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各种负面影响也将日趋严重。

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主要危害包括:

1、降水量变化和水资源短缺

如果平均气温上升4°C,全球将有30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2、环境恶化和气候灾害频发

3、冰川减少和海平面上升

4、生态系统破坏和物种灭绝厄尔尼诺现象

第二节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

气候变化是确定的。

气候变化的后果是严重的,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能源活动。

一、早期的国际气候合作

早在1979年2月有,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就已经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了科学研究的日程。

1989年11月,“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部长会议”在荷兰的诺德维克召开,来自64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主张:

限制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可以清除温室气体的活动或机制,即“碳汇”,使温室气体的数量与地球片段调节能力保持一致,以使生态系统能够对气候变化进行自然调节。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二、联合国框架内的气候谈判

1990年12月,根据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的结论,联合国大会启动了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

(一)《公约》文本谈判阶段(1990--1994)

《公约》于1992年出台,并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公约》确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最终目标:

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控制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之内。

同时确立了各国在应对所变化问题上的合作基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二)《京都议定书》谈判阶段(1995--2006)

(三)哥本哈根谈判阶段(2007至今)

《京都议定书》虽然确立了量化的减排目标和减排时间表,并在2005年生效,但由于美国没有参加而具有广泛性。

美国这个全球温室气体最大排放源游离于全球减排的法律约束机制之外。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在全球的期待中召开,只达成一个没有法律约束性的《哥本哈根协议》。

三、联合国框架外的国际进程

第三节气候博弈本质与低碳经济理念产生

一、气候博弈的本质

(一)碳排放权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空间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气具有全球公共物品以及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人类经济活动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因此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正关联。

经研究表明: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与人均GDP之间会经过一个低收入低排放、收入增加排放增加、高收入排放稳定甚至降低的过程。

在碳预算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多排放一些,其他国家就得少排放一些。

换言之,就是一国获得的发展空间大了,其他国家的发展空间就相对小了。

(二)技术开发与转让可推动国家的发展

(三)资金供给与获取影响国家投资情况

(四)减排措施的成效决定着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转型的推力

(一)保障能源安全

(二)避免碳锁定效应(三)提升国际竞争力(四)实现可持续发展(五)应对金融危机选择低碳经济,才是有远见的考虑,才能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低碳经济理念的产生

正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保障能源安全、避免碳锁定效应、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金融危机等因素的推动下,低碳经济的理念得以产生。

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至今,“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第二章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

本章重点:

概念及其内涵和核心要素、避免常见误区共三节

第一节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内涵

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

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

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发展观的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模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发展低碳经济在本质上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致的。

低碳经济

上述概念中提到核心特征即:

低碳排放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小于经济产出的增量

高碳生产力每单位碳当量的排放所产生的GDP总量

阶段性特征。

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理想轨迹是在经济增长速度为正的前提下,碳排放弹性不断降低

并且指出目标是:

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挑战。

实现途径是:

技术创新、提高效能和能源结构的清洁化。

上述有关低碳经济的概念讨论表明:

低碳不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重要的是要保障人文发展目标的实现。

低碳经济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

对于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促进碳排放的相对下降就可被视为低碳发展。

对于发达国家:

面对未来日益有限的全球发展空间,应当履行减排义务,在维持高人文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降低。

 

第二节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4个)

实现低碳经济目标必然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由于技术进步、能源结构优化和采取节能措施,碳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碳生产力高并不表明必然是一种低碳经济。

因为奢侈和浪费性的消费完全可以抵消碳生产力的改进,使得社会总排量居高不下。

发达国家的碳生产力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但其排放水平也数倍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水平。

核心要素

一、经济发展阶段

由生产和消费两种因素决定

发达国家主要是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型社会所带动的碳排放,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生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入带动的资本存量累积的碳排放。

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和背景

二、资源禀赋

这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

涉及广泛

包括:

矿产资源、可再生能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和技术资源等,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投入要素。

碳排放来源于化石能源的使用,广泛产生于人类生产和生活中。

煤碳、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递减,绿色植物是碳中性的,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属于清洁的零碳能源

森林碳汇:

指森林生态系统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恢复和保护森林成为低成本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技术进步因素

技术进步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的核心内容

一般所谈的低碳技术主要针对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重点能耗部门,既包括对遭受技术的应用,近期可商业化的技术,也包括远期可能应用的技术。

在中国电力工业中,大型机组与国外同类机组的效率水平相比差距并不大,整体发电机组能效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小火电机组的存在。

四、消费模式

由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较大的差异。

实际上碳排放除了受到自然气候条件、人均收入水平、文化习俗人、资源禀赋的影响之外,受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因此从消费而非生产角度探讨一国国民实际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有助于采取更加公平的视角从源头上失去低碳发展。

 

第三节消除低碳经济认识上的误区10个

一、低碳经济不等于贫困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走向富裕

二、高生活质量不等于高排放

当前发达国家年均碳排放水平非常高,欧洲和日本约为10吨左右,美国甚至高达20吨,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的平均水平。

北欧国家及其城市的生活水平很高,碳生产率也很高,并且碳排放水平也已经呈现出回落趋势。

因此,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排放多少来度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和社会经展水平能够实现“脱钩”。

三、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特定产业(如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能源密集型产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对于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都是必不可少的,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由此可见,产业发展有其客观的科学发展规律,发展低碳经济不应盲目排斥特定产业的发展。

四、低碳经济不意味着“高投入”

为了实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2°C目标(框架目标),相应温室气体减排量的75%都可以通过非技术措施或是已有的成熟技术来实现。

五、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经济”虽然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长期目标,但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

六、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行动是全球共同的目标

中国各个地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把低碳发展作为失去技术创新、完美政策和体制、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环境的核心战略选择,实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七、低碳经济不强制要求“零碳经济”

八、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不同

九、低碳经济不能等同于“节能减排”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当包括增加碳汇与减少碳源两个方面

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低碳资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等方方面面。

十、低碳经济不是“交易经济"

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

循环经济:

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     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异同

•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既有联系(紧密)也有不同

•     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比循环经济的概念相对宽泛,不光是讲绿色生产,还讲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

•     低碳经济的针对性特别强,其范围比绿色经济要小,但比循环经济要宽泛。

•     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绿色经济没有碳排放的刚性约束。

第三章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

本章重点:

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举措、重点部门的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情况、优化能源结构的主要途径和制约因素、保持和增加林业碳汇的主要措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研发前景。

(六个方面)

第一节调整产业结构

一、能源需求和碳排放与发展阶段的相关性

受发展阶段制约,产业必然有其特定的结构比例。

农业社会能源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相对较低。

工业化阶段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重工业的发展,使得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后工业化社会发达国家走过工业化,伴随经济增长,人均能源消费经历快速增长时期。

美国直到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左右时,碳强度才出现稳定下降的趋势。

二、发展中国家所处发展阶段对能源需求的影响

因此,发展中国家未来能源消费和排放的增长是必然的趋势。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国民经济中高耗能制造业比重上升的阶段性特征一时难以改变,但碳强度已经出现明显下降。

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生产结构不合理;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三是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四是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所以还需要高耗能产业来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求。

服务业也需要一定的工业化。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难以将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原因是多方面的。

•     首先,需要发展高耗能产业来满足自身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需求。

•     其次,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信息、研发等高端服务业,也需要一定的工业基础作为服务对象。

•     第三,在高端服务业,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弱,必然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     碳排放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属于生存排放。

•     三、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举措

•     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5个方面

(4)加快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包括发展金融、物流、研发、工业设计、商务、节能环保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

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

加快构建和完美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等。

 

第二节节能和提高效能

一、中国节能降耗的成效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

汇率的影响OECD的平均水平是0.17,中国0.19。

2。

经济结构的影响

3。

能源资源禀赋的影响

4。

高耗能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

二、发达国家促进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成效和目标

从终端用能的角度看,能源消费主要用于工业、交通和建筑三大部门。

发达国家工业能耗大多不足30%,而建筑和交通能耗比重各占30%--40%。

发达国家普遍将建筑和交通作为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重点领域,通过多重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重点部门的节能减排技术

(一)化石能源发电部门

(二)工业部门

重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中国工业能耗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终端能源消费大约70%是工业能耗,其中钢铁、石油化工、水泥、有色金属和非金属行业是高耗能行业。

钢铁工业占全国总能耗的12%--15%,单位增加值是工业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属于典型的高耗能行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部门。

(三)交通部门

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5种运输方式。

是一个能耗大户。

石油是交通运输消耗的主要能源,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

民航、公路、铁路的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之比约为11:

8:

1.

(四)建筑部门

建筑能耗是指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以及服务业)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

我国建筑总能耗约占社会终端能耗的20.7%

北方城镇采暖能耗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6%,为建筑能耗的最大组成部分。

综合来看,促进工业节能和提高能效仍面临一些经济、技术、意识和制度方面的障碍。

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节能优先的战略,进一步强化节能降耗。

 

第三节优化能源结构

一、主要途径

(一)天然气替代煤炭。

传统化石能源中,相同热值的天然气燃烧产生的CO2排放量大约比石油低25%,比煤炭低40%。

(不可再生)

(二)发展核电

法国核电年发电超过400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80%左右,使法国人均碳排放在发达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

(不可再生)

(三)发展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和太阳能是无碳能源。

但必须具备有利条件,成本不能太高。

二、我国非石化能源的开发现状

中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目前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很低,仅3.9%,利用天然气替代煤炭的潜力相对有限。

除天然气之外,优化能源结构主要是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以及光伏发电、太阳能利用等非石化能源。

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应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一)核电

核电是目前唯一现实的能大规模发展的替代能源。

(二)水电,(三)风电,(四)生物质能源,(五)光伏发电,(六)太阳能利用。

三、优化能源结构的制约因素

(一)受资源禀赋的制约

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是富煤少油贫气

(二)受资金、技术的制约风电投资巨大

 

第四节保持和增加林业碳汇

第五节重视CCS技术研发

CO2捕集和封存(CCS)是指通过碳捕集技术,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所生产的CO2分离出来,再通过碳储存手段,将其输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等与大气隔绝的地方。

第六节控制非二氧化碳气体排放

除CO2外还有5种气体,主要来自于农业、工业、废弃物处理等部门。

一、农业部门

农业生产活动是非CO2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之一,主要包括稻田甲烷排放、施肥造成的氧化亚氮排放、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以及动物粪便处理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二、工业部门

三、城市废弃物处理

除了城市垃圾填埋之外,城市餐厨废弃物因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对保障食品安全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具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潜力。

餐厨废弃物包括餐饮单位、集体食堂、居民家庭等产生的厨余、废弃或过期的食物及食用油脂等。

(地沟油、垃圾猪)

 

第四章低碳转型的国际趋势

本章重点:

1、各国的低碳发展战略,低碳转型政策和新能源产业2、碳关税3、碳金融

第一节、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定位

一、欧盟:

引领全球步入低碳的“新的产业革命时代”

(一)经济结构向低碳转型

欧盟的低碳转型重点落脚于产业升级和转移,以及调整能源结构方面。

为推进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既强调外部性约束,又强调通过经济手段来推动产业部门升级和转型。

(二)加快低碳发展的科技创新

欧盟对低碳经济的科技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领域:

一是有关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二是有关如何减缓气候变化的研究,三是气候友好型技术的研究。

(三)通过市场途径降低转型成本

欧盟于2005年正式启动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

该体系是近年推动欧洲乃至全球碳交易市场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美国:

充当应对气候变化的世界领袖

美国虽然抵制《京都议定书》,但国内的低碳转型并未停滞。

2009年2月,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该法案正式写明要使美国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袖,明确提出到2050年,美国要实现比2005年减排83%的目标。

三、日本:

建立低碳社会

2007年2月,日本提出建立低碳社会的设想。

2008年6月,福田康夫提出著名的“福田蓝图”,要求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日本低碳战略正式形成。

四、发展中国家:

制定低碳转型战略印度、南非、巴西

 

第二节瞄向新能源产业

1、能源体系低碳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2、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形式。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演算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水能、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3、目前全球低碳能源仅占能源供应总量的19%,而中国目前所占的比例更低,仅占8%。

 

第三节、碳关税幽灵

1、碳关税是一种特殊的关税政策,指对高能耗产品的进口,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等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现在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芬兰、荷兰、挪威、丹麦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征收。

2、碳关税的本质及影响(111页)

推行碳关税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相对不利,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都明确反对,事实上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为实”,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借口。

 

第四节、碳金融的诱惑

1、碳金融是指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融资活动,包括对低碳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资和融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产生和交易、对无害环境技术开发的融资、对没有约束性减排义务国家减排行动的资金补偿、对气候变化受害方的资金补偿、适应气候变化的融资等等。

2、温室气体排放权是碳金融或碳交易的原生产品,碳金融市场可分为基于配额的市场和基于项目的市场。

 

一、搭建交易平台

二、金融机构介入

三、私募跃跃欲试

根据,《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发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减排项目,并由此而产生的“核证减排量”抵扣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联合履行机制的运作基本相同,只是减排项目多设立在东欧和前苏联国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