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3891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70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概述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地点:

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不含高新南区和西区)。

项目业主:

成都市兴蓉投资有限公司。

1.2项目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以及研究过程

1.2.1项目的背景

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要求

2008年6月,在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的指导下,由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完成了《成都市中心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评估与实施方案》,并通过了规委会的审查,要求各行政区和职能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范围,尽快部署和完善下一年工作目标,并对具体任务进行分解。

《成都市中心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评估与实施方案》的规划年限是2008年~2012年,完成所有未建市政基础设施的70%,预留30%为远期建设内容。

根据方案中的统计数据,中心城五城区未建的70%污水管道长度为903.93Km,工程直接投资估算为15.43亿元;中心城五城区未建的70%雨水管道长度为961.60Km(中心城五城区),工程直接投资估算为19.68亿元。

中心城五城区现状已建排水管道4259Km,待建排水管道总长2491.73Km。

为了实现《成都市中心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评估与实施方案》的规划目标,提高排水管网的覆盖率,改善排水管网的系统性,并对远期的排水工程进行控制,形成排水工程的专项报告,指导排水工程建设的深入开展。

2.“还两江清水”的目标要求

根据成都市政府提出的“还两江清水”的战略目标以及成都市政府有关安排,《成都市市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目标是力争在2007年内使成都市境内的岷江和沱江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取得明显的成效,市域内主要河道的国家级控制及省级控制断面在主要季节达到地表Ⅲ类水环境标准;争取在10年内,市区内主要河道全面逐步达到Ⅲ类水环境标准。

在水环境综合整治初步成果的基础上,2007和2008年成都市水务局针对中小河道污染严重的现象,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治污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还两江清水”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为了更有效的完成“还两江清水”的目标,需要在河道治理的同时,持之以恒的进行雨污分流工作和排水管道建设,保证源头的污水能收集输送至末端处理设备。

3.污水处理厂安全高效运行的要求

目前中心城建有9座污水处理厂,包括在建的江安河污水处理厂(10万m3/d),污水处理能力为134万m3/d,由于污水收集系统的不完善,导致一方面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另一方面污水处理系统没有达到满负荷运转,甚至一些污水处理厂无法达到试运行标准。

所以完善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迫在眉睫。

下图为中心城5个排水分区的管网覆盖率的示意图,颜色深的排水分区管网覆盖率高,颜色浅的排水分区污水管网覆盖率低。

第Ⅲ、Ⅳ排水分区位于二环路以内区域和南部经济发展较快区域,第Ⅴ排水分区目前正在大力开发建设中,将逐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第Ⅰ和Ⅱ排水分区目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第Ⅰ排水分区污水主干管没有形成,第Ⅱ排水分区的污水总干管都没有全部形成,所以必须加强此区域污水收集设施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处理效率。

图1.1污水处理分区示意图

4.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

成都市为国家重点防洪城市、属特别重要城市。

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按20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部分区域根据重要性和人口规模可根据国家规范适当降低设防标准,沿绕城高速路北部、西部设置中心城截洪沟,洪水分段排入府河、清水河、江安河等河道。

经过多年努力,中心城二环路以内河道的防洪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200年一遇的水平,三环路以内河道的防洪能力已经达到50年一遇的水平,为城市雨水排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中心城三环路以外中小河道大部分尚未整治,未整治的河道多为排、灌两用,以灌为主,坡降平缓,普遍淤积严重,周边地区雨水排放不畅,容易引起内涝,周边小区雨水管网虽按设计标准实施,但存在出路不畅的问题,防洪能力普遍只有5~10年一遇的水平。

所以,从城市防洪安全的角度上讲,中心城还需进一步完善排洪河道和雨水管网的建设,以提高中心城内的防洪能力,消除城区的洪涝隐患。

5.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的要求

2008年9月4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在市政府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中心城区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有关工作。

会议认为,推进中心城区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十分重要,有利于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

会议还明确了由市兴蓉公司负责城镇给排水设施和管网的投资、实施以及维护。

具体包括:

(1)五城区(不含高新南区、西区)范围内供排水设施和管网的投资、建设(新建、改建、扩建)、改造、迁改、维护。

包括供排水设施建设涉及征地拆迁费用,管网建设确需发生的拆迁和土地租用等费用。

(2)满足城市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需要的厂、站和相关设施的投资、建设(新建、改建、扩建)、改造、迁改、维护。

(3)五城区以外的供水和排污管网,由市兴蓉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在与受益区(市)县协商一致的情况下,按市场化原则将自来水管网和污水管网建设及服务向周边区(市)县延伸。

会议还要求,市建委根据中心城区供排水设施和管网建设规划,与市水务局、市兴蓉公司等相关单位研究制定年度计划,市兴蓉公司按照市建委下达的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加快建设,力求在5年内实现中心城区供排水管网满覆盖。

由此可见,成都市中心城的排水工程建设已经正式纳入了市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程。

1.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减轻水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需要

自从2003年,中心城经过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和小流域治污工程等项目,河道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与既定目标--黄龙溪出境断面为Ⅲ类水体仍有一定的距离。

成都市市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目标是力争在2007年内使成都市境内的岷江和沱江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取得明显的成效,市域内主要河道的国家级控制及省级控制断面在主要季节达到地表Ⅲ类水环境标准;争取在10年内,市区内主要河道全面逐步达到Ⅲ类水环境标准。

为了巩固前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初步成果,达到成都市市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目标,迫切需要对成都市中心城的排水设施进行建设和完善,保证排水系统的通畅。

进一步增加污水收集量,减少河道排污量,改善水环境污染现状,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

2.落实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实施的需要

2000年以后,国家陆续制订了相关政策,鼓励减少排污量,对污水直接排放用户严厉惩罚;同时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当地政府一定的扶植,加快对排水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工作,逐步提高城市特别是城镇结合区域的污水收集治理工作。

《成都市十一五报告》强调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为成都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同时逐步完善成都市城镇体系,加强城镇等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3.实施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各排水专项规划,完善成都市市政基础设施的需要

2004年完成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随后陆续完成的排水专业各专项规划均明确了完善市政排水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有些还明确提出了中心城排水工程的建设实施目标。

本工程的建设可以看作是实施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各排水专项规划的实质性步骤。

成都市城市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2002年成都中心城实际居住人口已达376万人,实际建成区面积已达283平方公里。

而《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确定的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70万人,城市用地规模为226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突破了106万人,用地规模突破了57平方公里。

由于城市的发展,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东郊工业的外迁,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用水量指标的增加,中心城的需水量和排水量剧增,需要有完善的、满足城市需要的排水系统来与之相配套。

4.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直接起到的作用就是改善成都市中心城区内的水环境质量,完善后的排水系统可以彻底解决污水直排现象,清除中心城的环境死角,改善中心城的自然景观,提升城区整体环境卫生质量。

为中心城的开发和环境治理提供有利条件,盘活土地资产,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并为发展第三产业,改善产业经济结构创造有利条件。

由此可见,本项目的实施将会直接改善城市的环境卫生状况,改善后的城市环境由可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从而可以起到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状况和水平、丰富人民生活的作用,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经济与实惠。

5.解决城市污水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成都市主城区主要实行分流制,部分老城区由于管道改建问题仍旧实行合流制。

成都市中心城部分排水管道偏小,尤其是滨江路污水管道;同时各排水区域主干管间缺乏相应的连接管,无法对流量进行合理的调节。

目前中心城污水管道有55.586公里处于带压运行状态,不能满足大量的污水顺利接入,制约了水环境整治工程的深入推进。

成都市中心城城乡结合部以及广大农村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尤其是近年来乡镇企业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各河道、渠,加之农药、化肥等农田径流污染,从而引起城区主要河流的水体污染,这些河流的BOD、COD、石油类、氨氮等污染物均超标。

6.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水平的需要

由于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排洪总出口延伸整治工程、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及成都市水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变了成都市城市防洪长期落后的面貌,经过多年努力,中心城二环路以内河道的防洪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200年一遇的水平,三环路以内河道的防洪能力已经达到50年一遇的水平。

但是,中心城在防洪排涝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①部分河道狭窄、河岸低矮,安全行洪断面不足。

三环路以外未经改造河道安全行洪能力普遍不足十年一遇标准,必须拓展有效过水断面才能确保沿岸防洪安全。

②排、灌兼用,重灌轻排,存在防洪隐患。

各中、小河道多为排、灌两用,以灌为主,坡降平缓,普遍淤积严重。

造成行洪能力显著降低,以致暴雨期连连漫水溃堤,给周边地区带来重大损失。

③不当的人为活动加大了洪涝灾害的程度。

“与河争地”的错误思想余害未消,一些开发商随意压缩河道断面,覆盖建房的事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为解决中心城防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水平,完善城区排水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将影响城市的品位,降低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对沿江下游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危胁。

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抓住机遇,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1.2.3项目研究过程

项目的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主要包括盲管的清理工作、未建规划道路配套排水管道的统计工作、污水处理厂的临时补水措施以及各排水分区的临时调控措施。

1.第一阶段:

排水盲管的清理工作

2007年11月~2008年3月,成都市规划局对整个成都市中心城区(59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断头路进行了统一清理,此项工作初步摸清了成都中心城内的断头路的数量、位置、长度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我院又对中心城的断头路情况作了进一步研究和统计,并对断头路上的盲管情况进行了初步排查,该项工作为本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第二阶段:

未建规划道路的排水管道统计工作

2008年3月~2008年6月,在成都市规划局的协助下,对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内所有未建市政规划道路进行统计,形成《成都市中心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评估与实施方案》,中心城绕城高速内未建规划道路1352.50Km,建设年限为2008-2012年,规划实施未建道路的70%。

该方案在进行道路统计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中心城区污水干管、重要节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论证,并要求支线管道与道路同步建设。

该方案为本项目的基础数据收集提供了必要支撑。

3.第三阶段:

污水处理厂的临时补水措施

2008年6月,新建的龙潭污水处理厂、天回污水处理厂、武侯污水处理厂以及江安河污水处理厂相继进入试运行阶段,但由于污水管道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所以近期内污水处理厂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来水量有限,无法达到试运行的条件,需要通过临时补水、调水措施并用的方针,解决新建的4座污水处理厂来水不足的问题。

这4座污水处理厂的补水方案已经进入后期实施方案阶段,作为中心城排水工程的有效补充,为本项目的一部分。

4.第四阶段:

各排水分区的临时调控措施

在完成前三阶段的调查研究工作后,需要对中心城的排水分区重要节点进行改造,增加各排水分区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中心城建设用地范围比较广,包括一环以内的老城区,以及三环以外的新开发片区。

中心城排水工程的建设不仅范围广且历时长,建设的不均衡导致各排水分区的污水量和管道运行情况各不相同,第Ⅲ和Ⅳ排水分区主要收集老城区污水,来水量比较大,导致进厂干管带压运行严重,而第Ⅰ和Ⅱ排水分区主要收集三环路以外大部分污水,所以目前来水量非常有限,导致市政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综合考虑各排水分区的现状和污水处理厂站的运行情况,在重要节点设置污水调控措施,使现有市政资源效用最大化。

1.3编制依据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3.《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7.《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8.《成都市中心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评估及实施方案》—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08年6月

9.《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0.《成都市主城区排水工程规划(2006-2020)》—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11.《成都市市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

12.成都市人民政府〔2008〕213号《研究中心城区供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有关工作的会议纪要》(2008年9月18日)

1.4编制范围

本可研报告研究的范围是:

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不含高新南区、西区)。

本报告研究的主要内容:

包括雨、污水在内的排水工程。

1.5主要研究结论

1.结论性评价

通过对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所涉及的各项相关因素的分析、比较、论证,再结合成都市现有及将来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我们认为:

本工程项目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也是合理的,建议尽快实施。

它的实施不但可以进一步完善成都市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解决中心城内个别地方的污水出路问题,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还可以提高中心城内的防洪能力,实现成都市雨污分流的目标。

从而改善中心城人民的生活环境,活跃当地经济,改善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状况和水平,丰富人民生活需求,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经济与实惠。

2.工程概况及功能

随着成都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工程是在成都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的要求下,为进一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而提出的。

项目的实施将直接解决中心城排水系统长期以来存在的雨污合流、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等问题。

进而可以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早日实现成都市政府提出的“还两江清水”的战略目标。

3.工程规模和投资估算表

成都市中心城排水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污水管道工程(污水厂配套总干管、干管和支线管道)、雨水管道工程、4座污水处理厂补水方案、排水分区调配工程措施。

中心城五城区内未建规划排水管道长度为2491.73Km,其中污水管道长度为1228.50Km,雨水管道长度为1263.23Km,工程直接总投资为46.80亿元(不含工程拆迁费用和第二类费用),具体内容见表1.1和1.2。

表1.1成都市中心城(五城区)排水工程建设方案表

行政区

污水工程

雨水工程

污水厂补水方案

排水分区调配

工程措施

合计

管道总长度

总造价

管道总长度

总造价

规模

总造价

(km)

(亿元)

(km)

(亿元)

(万元)

(万元)

(亿元)

锦江区

230.06

3.81

243.38

4.21

850.00

8.11

成华区

365.12

6.53

343.61

6.61

龙潭污水厂方家桥沟调水管道

645

1250.00

13.33

金牛区

234.82

5.07

293.15

5.28

天回污水厂补水管道和泵站

7020

1250.00

11.18

青羊区

135.21

2.35

127.23

2.41

550.00

4.81

武侯区

263.29

4.69

255.86

4.62

650.00

9.38

合计

1228.50

22.45

1263.23

23.13

7665

4550.00

46.80

 

表1.2工程总投资估算表

项目及费用名称

建筑工程

设备

购置

安装

工程

工器具及生产

家具购置

其它费用

合价

(万元)

投资比例

(%)

第一部分:

工程费用

467978.00

467978.00

69.37

污水干管工程

18226.00

18226.00

2.70

污水支线管道工程

206306.00

206306.00

30.58

雨水管道工程

231271.00

231271.00

34.28

四个污水厂补水方案

7625.00

7625.00

1.13

预留临时工程费用

4550.00

4550.00

0.67

第二部分:

其他费用

84311.14

84311.14

12.50

土地租用费

36203.00

36203.00

5.37

建设单位管理费2.0%

9359.56

9359.56

1.39

勘测费1.5%

7019.67

7019.67

1.04

工程设计费3.0%

14039.34

14039.34

2.08

预算编制费设计费×10%

1403.93

1403.93

0.21

竣工图编制费设计费×5%

701.97

701.97

0.10

工程监理费2.5%

11699.45

11699.45

1.73

前期工作费0.7%

3275.85

3275.85

0.49

工程质量监督费0.13%

608.37

608.37

0.09

第一、二部分费用合计

467978.00

84311.14

552289.14

81.87

基本预备费10%

55228.91

55228.91

8.19

建设期贷款利息

67100.00

9.95

工程概算总投资

674618.05

100.00

4.对下阶段工作的建议

(1)由于建设工程包括道路、排水、电力、燃气、给水和通信等多家投资主体,各专项工程存在一个建设衔接问题,建议道路建设项目牵头单位合理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并提前通知兴蓉投资有限公司、各管线公司、河道投资部门,做好相应工程的资金准备调度工作。

(2)排水工程的建设以排水方案为依据,并结合排水管理部门提出的目标和需求,投资主体调整实施计划,做到排水工程的效用最大化。

(3)排水单元户的雨污分流工程没有计作本工程内容,主要原因是经过多年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单元户的工作已经完成了85%。

剩余单元户的雨污分流工作建议其实施主体与道路的排水管道同步实施。

(4)河道工程未计作本工程内容,但排水工程的建设离不开河道工程的整治工作,所以建议排水工程的投资主体提前告知河道投资主体,制订与之同步的年度实施计划。

(5)本工程投资估算中只按照相关标准计算了污水干管的租地费用,支线管道由于与道路同步实施,未计算其租地费用。

所有排水工程均没有计算拆迁费用,建议通过方案选线和施工措施等多种形式规避拆迁障碍。

 

2区域概况及现状评价

2.1区域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东经102º54’~104º53’和北纬30º05’~31º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

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地区毗邻,南面与眉山地区相连,西南与雅安地区、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

成都现辖9区4市(县级市)6县,即:

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温江区、新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双流县、郫县、大邑县、蒲江县、新津县。

全市面积1239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681平方公里。

2.2城市性质及规模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部重要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邮政通信枢纽,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产业基地,西部地区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居住地,国家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膨胀速度也明显加剧。

2007年,户籍人口总数为1112.3万人,在全国特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重庆居第四位。

其特点:

一是人口密度大。

平均每平方公里为830人,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多在每平方公里1000人以上。

二是社会劳动者人数比重大。

全市劳动力资源占户籍总人口的76.9%,其中从业人员占54.7%。

三是具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者人数比重大,据五普资料,全市每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数为724人,是四普的2.27倍,可见成都市劳动力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文化素质较高。

随着2002年新都、温江撤县设区,成都市主城区面积从2176km2增加到3681km2。

同时,在2002年成都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已达376万人,实际建成区面积已达283平方公里,远远突破了原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其中人口规模突破了106万人,用地规模突破了57平方公里)。

2.3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成都市地质研究历史悠久,地层出露较全。

全市地势差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处大邑县双河乡海拔为5364米,相对高度在1000米左右;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第四系冲击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垦殖指数高,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750米上下。

2.地质情况

成都市土地资源土地类型多样。

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等8类。

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

成都市位于岷江冲积扇的中部和前部,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自然地面坡降1.9~2.56‰,平原区域内地质构造上部为第四纪冲积层,多为砂土及砂砾石构造,厚度约10~30米,下部为白垩纪岩层,地下水位一般在地表下2~3米。

东部及东北部为丘陵,表层多为粘土及膨胀土,局部有岩层露头。

3.气候情况

成都市位于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