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问答题简化答案1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3843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概论》问答题简化答案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公共政策概论》问答题简化答案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公共政策概论》问答题简化答案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公共政策概论》问答题简化答案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公共政策概论》问答题简化答案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概论》问答题简化答案12.docx

《《公共政策概论》问答题简化答案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概论》问答题简化答案1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概论》问答题简化答案12.docx

《公共政策概论》问答题简化答案12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问答题简化答案

说明

(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见期末复习指导书,但指导书中的名词解释与问答题答案有的太长,可以用本简化答案回答)

(本简化答案来自期末复习指导书,如有不同,以指导书为准)

(回答问题时,开始要“抄题目”如问答1)

(回答名词解释时,头几个字抄该名词)

第一章 导论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

(回答名词解释时,头几个字抄该名词)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二、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

公共政策主体的基本特征是:

(提醒:

开始时“抄题目”)

(1)整体性。

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2)超前性。

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

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3)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

(4)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导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

(5)合法性。

政策的合法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

(1)导向功能。

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

(2)调控功能。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

(3)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

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即使制定出来也会失去其灵魂。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答:

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答: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

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1)政策问题。

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

(2)政策目标。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

(3)政策方案。

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

(4)政策模型。

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

(5)政策资源。

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

(6)政策评价标准。

整个政策过程,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

(7)政策效果。

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

(8)政策环境。

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

(9)政策信息。

获得政策信息应是多渠道的,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通。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主体:

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二、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系统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

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2.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政策主体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体现出政策主体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作为一个系统,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

3.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知识经济时代中的新技术革命建立高效、透明的政府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公共政策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4.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答:

(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

这些理念包括:

①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②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③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④要具有前瞻性,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

(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

主要包括:

①提倡公共道德,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

②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

③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一、名词解释

1.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2.集权制:

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3.分权制:

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4.公共政策监控系统:

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二、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信息是进行有效公共决策活动的必要前提。

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为领导服务。

决断系统是由拥有公共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拥有决定权。

监控系统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

这四个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2.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

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

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

3.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

(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

(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4.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

(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

①实行总统制的国家

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总统一人重点掌握了决定权。

②实行议会制的国家

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重点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

(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①实行联邦制的国家

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

②实行单一制的国家

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地方的公共安全、治安、商品管制、教育、税收等等公共问题的决策权力都归地方政府所有。

5.试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

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

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

①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

②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

6.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

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

同时,在野的政党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

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

要求本党全体议员一致保证党的政策主张能在议会中通过,成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

7.试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

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

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

各级地方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它在地区性政策制定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8.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

(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9.试论述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公共决策的影响。

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

①职业团体。

②群众团体。

③工作团体。

我国的群众团体,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努力把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反映给党和政府,有组织地参与和影响我国政策制定活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发展,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第四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

问答题:

1.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

一经大众传媒的传播,立即形成了某种社会舆论,从而使公众议程更容易形成。

(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

(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而现代大众传媒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使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

2.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

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

(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如实施该方案所需相应机构的调整或重新设置,人员的配备状况,以及资金等其它资源量的要求等。

3.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1)效益标准。

成本越低,收益越大,效益也就越好。

(2)方案协调性标准。

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涉及的各种要素的有机整合程度。

(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

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

(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

决策方案力度不够,或力度太大都可能产生问题。

4.追踪决策具有哪些特征?

(1)回溯分析。

而追踪决策的分析过程,首先是从回溯分析开始。

(2)非零起点。

一般决策是以零为起点的。

而追踪决策不是原决策的重复,而是对原决策的修正补充。

(3)双重优化。

而追踪决策的方案选优,必须具有双重优化的特点。

第一,要优于原有的决策方案;第二,是在诸多的方案中进一步选优。

(5)心理效应。

当改变原决策,进行追踪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决策对象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各种利害关系。

第五章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

一、名词解释

1.行动理论:

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2.组织理论:

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3.因果理论

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

(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

(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

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4.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5.交易理论: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6.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7.演化理论:

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

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

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二、问答题

1.举例说明浴盆模型。

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

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比如:

我国持续20多年的深圳特区建设,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执行过程,就经历了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

在政策执行初期,存在着相当高的失效率;政策实行后,进入正常状态,尽管还有失效,但失效率低;耗损失效时期,政策开始老化,失效率又逐步上升。

因此需要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者重新制定政策。

2.简述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史密斯模型与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

实践证明,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对政策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3.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服从、认同与内化。

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次反应。

某些人为了避免惩罚,会从总体或形式上服从政策。

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

在通常情况下,政策对象对政府颁布的政策,总是认可的。

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基本掌握,并积极地自觉行动。

4.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人们习惯于能自动地倾向接受政府政策。

(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

(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5)当某项政策已被社会多数成员认同时,即使那些不基本掌握或反对这项政策的人,也能从利益比较中接受政策。

5.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

(1)社会因素;

(2)政治因素;(3)经济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5)文化因素;(6)教育因素;(7)人口因素;(8)自然资源因素;(9)生态因素;(10)心理因素。

6.简述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

(1)多样性。

任何一个政策(或政策系统)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都会对其施加影响。

(2)动态性。

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3)交叉性。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交叉作用上。

(4)突发性。

环境因素的这种特征大量地表现在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上。

7.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来看,我国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有哪几种态度政策的态度?

(1)抵触型。

政策执行者采取多种手段拒绝执行政策,其结果是政策执行落空。

(2)僵化型。

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机械照搬。

(3)滞后型。

政策执行者因观念、思想上的落伍,从而使政策落不到实处。

(4)折扣型。

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

(5)结构型。

执行中发生误会、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

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实际中有三种态度:

一是求神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

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

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第六章 公共政策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评价: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正式评价:

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3.非正式评价:

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二.问答题

1.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

(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

因此,公共政策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实要求。

2.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

概括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

经过一批杰出的政策学家的不懈努力,政策科学已逐渐完成其学科化。

(2)政府外部动力。

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迫使人们对政府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反思。

(3)政府内部动力。

政府部门也逐步认识到了对政策进行评价的重要性。

(4)技术手段的完备。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政策评价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4.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1)投入工作量。

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

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的实际影响。

(3)效率。

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

(4)充分性。

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

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6)适当性。

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

(7)执行力。

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

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

第七章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完全理性思维:

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2.经济合理性思维:

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3.渐进思维: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

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4.顺序决策思维:

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

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5.剧烈变革思维:

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

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

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6.头脑风暴法: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

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7.德尔菲方法: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二、问答题

1.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2.举例说明简单矩阵思维法。

简单矩阵法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如政府针对市民养狗要进行决策,基本上可以有如下三种选择:

(1)严格禁养;

(2)有条件的养狗;(3)任意养狗。

决策过程中便可以采用简单矩阵思维法:

   关键性能

方案

社会安全

卫生问题

文化伦理需求

严格禁养

×

有条件的养狗

任意养狗

×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条件的养狗,对于社会安全和卫生问题和社会伦理需求问题,都可以较好的解决,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3.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同时,渐进思维具有条件性。

当社会需要根本性变革时,渐进缓行似乎就不太适用了。

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

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有利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

渐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