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二维细目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659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二维细目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二维细目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二维细目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二维细目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二维细目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二维细目表.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二维细目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二维细目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二维细目表.docx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二维细目表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课程与教学评价(11040102015)

院、所、中心教育学部

专业或专业领域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课程论

级别2014级

学年2015-2016

学期2

姓名朱琳

学号112014305000283

类别②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3年6月26日

研究生院(筹)制

 

课程类别

课程考试方式

题号

得分

教师评价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

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目标二维表

按教材体系(注:

一表示一个单元;

(一)表示一课时。

一、准备课

(一)数一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Aa1.2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Cb3.2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Ab1.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Db6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Dc6

  3.学会观察图片的方法;Cb3.2用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

Ab2.1

(二)比多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Bb2.1知道同样多的含义;Bb2.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Cb2.6知道多,少的含义。

Ba2.5

2、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Cc2.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Db6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Da3.1

二、位置

(一)上、下、前、后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Aa1.1,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本含义,Ba2.1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Cb2.1初步感受他们的相对性。

Bc2.4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Aa3.2和空间观念。

Bc2.4

(二)左右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Aa1.1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Ba2.1,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Bc2.4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Ba3.2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Db6.3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1.1Aa会写1.2Aa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Aa2.1初步建立数感,Cc2.4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Aa3.2

(二)比大小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Cc2.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Da3.1/3.2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Ba2.1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Aa2.1

  3、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Cb3.2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Ba2.6

(三)第几  

教学目标: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Aa1.1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Ba2.6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Aa2.1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Da3.2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Da6.3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Da3.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Da3.2

  4.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Bb2.5

(四)分和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Ba4.2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Ba6.3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Dc3.2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Da3.1

(五)加法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Ca2.1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Ca3.1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Ba3.1

  3、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Ca3.1

  4、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Dc3.2

  5、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Dc6.3

  6、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Cb3.2

(六)减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Ca2.1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Aa1.2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Ca2.4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Da3.2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Dc6.3

(七)练习课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巩固练习,对所学的加、减法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Ca2.1并且能够熟练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Ca3.1

  2、结合图进行减法的对比练习,Ca3.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Ca2.6

  3、渗透辩证、统一的思想。

Bc6.3

(八)0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

表示没有和起点。

Ba2.1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Aa1.1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Cc6.3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Cc6.3

(九)有关0减法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说出图意Ab2.1

  2、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Ca3.1

3、渗透空集的概念。

Ba6.3

四、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Aa1.1/1.2

  2.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Ba6.3

3.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Cb6.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Da6.3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6和7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Aa1.1

2.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Aa1.1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Ba2.6

3.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Ba4.2

(二)6和7的组成

教学目标:

1、掌握6、7的组成。

Ba4.2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及迁移类推能力Dc3.2

(三)6和7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Ab2.1并算出得数。

Ca3.1

2.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Ca3.1

3.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Cc6.3

4.掌握一图两式的解题方法。

Cb3.2

(四)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Ca3.2

2.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Dc6.3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Bb6.3

(五)综合练习课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6和7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

Aa1.1/Ca3.1

(六)8和9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Aa1.1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

Ba2.1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Ba2.1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Ba2.6知道8、9的序数含义。

Ba2.1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Ab3.2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Bb6.3

5.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Aa1.1

(七)8、9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8和9的组成。

Ba4.2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Ba2.5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Dc3.2加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八)8和9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8和9相关加减,Ca3.1掌握一图四式的列式过程。

Ab2.1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Bb2.6

(九)8和9的组成和加减法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Ca2.1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Ca3.1

2.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a3.2

3.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Bb/Ab/Ca3.1

4.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Dc6.3

5.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Bb6.3

6.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Da3.1

(十)综合练习课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8和9的组成和相应的加减法。

Aa1.1/Ca3.1

(十一)10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Aa1.1发展学生的数感。

Cc2.4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Aa1.1写数、大小比较Ba2.6和10的分与合,Ba4.2,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Ba2.1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Dc3.2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Dc6.3

(十二)10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10的组成。

Ba4.2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Da3.1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Ca3.1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Dc6.3

(十三)巩固练习课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10的组成Ba4.2及相应的加减法Ca3.1

(十四)填未知加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加法算式中括号所表示的意义.Ba2.1会读有未知加数的算式,能正确填写未知加数.Ca3.1

2.初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Ca6.3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D6

(十五)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Ba2.1/Bb2.1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Ca3.1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D6

(十六)加减混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Ca3.1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Ca2.1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a6.3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D6

(十七)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就在我们身边。

D6

2.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Aa2.1

3.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Dc3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Dc3

5.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Da3

(十八)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

Aa1.1/Ca3.1

2.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Ba2.4

(十九)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数的序数意义Ba2.1和填未知加数。

Ca3.1

2、让学生根据图意能写出四式,Aa2.1并能理解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Aa2.1

六、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Aa1.1初步体会11-20的数的组成。

Ba4.2

2.在实践操作中,初步了解“十”的计数单位,Aa1.1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Aa1.1、大小,Ba2.6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D6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Dc6.3培养初步的数感。

(一)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Ba2.1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

A1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

Dc6.3

(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Bb2.1能熟练地进行口算.Ca3.1

2.使学生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渗透加减法的关系,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Aa1.1/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Dc6.3

(三)数学乐园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D3同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D6

七、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面,Aa1.1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B6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Dc6.3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Dc3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操作进一步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Aa1.2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

Cc6.3

八、20以内进位加法

(一)“9加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D3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Ca2.1/3.1

2、让学生在发现多种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Da6.3

3、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理解算理,Bb2.1初步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Cb3.1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评价他人意见的习惯。

Dc5.2

(二)9加几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9加几的口算方法,Ca2.1/3.1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

Bb2.1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找规律,逐步培养学生探索事物规律的能力,Bb2.5以及运用规律计算的能力。

Cb3.2

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Da3

(三)8、7、6加几

教学目标:

1.会用迁移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索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Cc3.2

2.会用多种方法来口算,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优化大数加小数的口算方法。

Cb4.2

3.在交流、合作中,初步具有数学交流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Db3

(四)8、7、6加几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8、7、6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Ca3.1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Ca2.5

(五)5、4、3、2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Ca3.1

  2.培养学生利用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学习5、4、6、2加几的迁移能力。

Ca2.5

  3.渗透统计思想,Bc6.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品质。

Dc6.3

(六)5、4、3、2加几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练习5、4、3、2加几的题目,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Ca3.1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Dc6.3

(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应用题(用数学)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Da3.2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Cb4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D3

(八)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进行复习。

Ca3.1

  2.通过自己动手摆一摆,小组合作,学会对所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复习,并体验对知识的整理过程。

Da4.2

  3.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

D3

  4.培养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

Dc5.2

5.对函数思想的渗透,Bb6.3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一题多解的能力。

Da4

九、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Ba2.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Ca3.1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Ca3.1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Aa1.1知道整时和半时。

Aa1.1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Ca3.2

 

按二维表分类体系(如图所示,列出教材中的一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

记忆/回忆

2.

理解

3.

应用

4.

分析

5.

评价

6.

创造

A.

事实性知识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3.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4.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1.用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

1.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B.

概念性知识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2.知道同样多的含义;3.知道多,少的含义;4.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本含义;5.初步感受他们的相对性;6.培养空间观念;7.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8.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1.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C.

程序性知识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2.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3.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2.学会观察图片的方法;

D.

元认知知识

1.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渗透思想品德教育;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将二维表整理成条目

A1: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

3.了解“上下”和“前后“的位置关系

4.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5.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6.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

7.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

8.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9.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10.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

11.使学生知道7以内数的数序

12.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

13.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14.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

15.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16.在实践操作中,初步了解“十”的计数单位

17.能够正确地写出11~20各数

18.使学生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渗透加减法的关系,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9.使学生认识钟面,Aa1.1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A2:

1.用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

3.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5.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说出图意

6.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7.掌握一图四式的列式过程

8.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A3:

1.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A4

A5

A6

B1

B2: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

2.知道同样多的含义;

3.知道多,少的含义;

4.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上下”和“前后”的基本含义

5.初步感受”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6.培养空间观念

7.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

8.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9.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10.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

11.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12.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

表示没有和起点

13.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14.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15.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16.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17.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18.学会10的大小比较,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19.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加法算式中括号所表示的意义

20.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1.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

23.使学生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

24.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理解算理

25.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

26.通过找规律,逐步培养学生探索事物规律的能力

B3:

1.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B4:

1.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

2.使学生掌握6和7的组成

3.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8和9的组成

4.10的分与合

5.初步体会11-20的数的组成

B5

B6:

1.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渗透辩证、统一的思想

3.渗透空集的概念

4.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8.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9.渗透统计思想

10.对函数思想的渗透

C1

C2: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

3.会用“上下”和“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4.初步建立数感

5.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

6.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

7.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8.通过本节课的巩固练习,对所学的加、减法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9.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10.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