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S206省道道路改造工程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623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烈推荐S206省道道路改造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强烈推荐S206省道道路改造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强烈推荐S206省道道路改造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强烈推荐S206省道道路改造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强烈推荐S206省道道路改造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烈推荐S206省道道路改造工程可研报告.docx

《强烈推荐S206省道道路改造工程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推荐S206省道道路改造工程可研报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烈推荐S206省道道路改造工程可研报告.docx

强烈推荐S206省道道路改造工程可研报告

 

S206省道道路改造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总论-1-

1.1项目概况-1-

1.1.1项目名称-1-

1.1.2项目建设地点-1-

1.1.3建设性质-1-

1.1.4项目承办单位-1-

1.2项目的编制范围-1-

1.3可研报告编写单位-3-

1.4研究范围及内容-3-

1.5主要研究结论-4-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5-

2.1项目背景-5-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7-

2.2.1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7-

2.2.2交通发展的需要-8-

2.2.3改善城乡面貌的需要-8-

第三章交通分析与预测-9-

3.1芜湖市交通现状-9-

3.2交通量预测-10-

3.2.1趋势交通量预测-10-

3.2.2转移交通量预测-11-

3.2.3诱增交通量预测-13-

3.2.4交通量预测结果-14-

3.3机动车道数拟定-16-

3.3.1现状断面单向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16-

3.3.2车道数初步拟定-18-

3.4建设标准适应性分析-20-

第四章道路方案设计-22-

4.1方案设计规范、标准及依据-22-

4.1.1设计规范、标准-22-

4.1.2设计依据-22-

4.1.3设计标准-23-

4.2道路工程设计-24-

4.2.1平面设计-24-

4.2.2横断面方案设计-24-

4.2.3纵断面设计-24-

4.2.4路基设计-25-

4.2.5路面设计-29-

4.2.6路面材料及施工工艺-34-

4.2.7道路交叉设计-46-

4.3桥涵工程设计-48-

4.3.1概述-48-

4.3.2设计原则-48-

4.3.3技术标准-49-

4.3.4设计规范-49-

4.3.5结构设计-49-

4.3.6主要材料-50-

第五章工程管线综合工程技术方案-51-

5.1设计原则-51-

5.2管线的平面布置-51-

5.3管线的竖向布置-52-

5.4管线交叉-52-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54-

6.1评价依据-54-

6.2项目对环境的影响-54-

6.2.1建设期环境影响-54-

6.2.2营运期环境影响-55-

6.3环境保护措施方案-57-

6.3.1建设期环境保护措施-57-

6.3.2运营期间环境污染防护对策-58-

6.4环境影响评价-59-

第七章节能措施-61-

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61-

7.1.1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61-

7.1.2产业政策和准入条件-61-

7.1.3管理及设计方面的标准和规范-61-

7.1.4合理用能方面的标准-61-

7.2节能背景分析-62-

7.3节能措施-64-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65-

8.1编制依据-65-

8.2影响劳动安全卫生的因素-65-

8.3安全卫生防治措施-65-

第九章项目招标及实施方案-67-

9.1项目招投标-67-

9.1.1实施原则-67-

9.1.2项目执行单位的选择-67-

9.1.3项目招投标方案-68-

9.2项目实施方案-69-

9.2.1项目组织机构-69-

9.2.2项目管理-70-

9.2.3项目的监督-72-

9.2.4项目实施进度-73-

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74-

10.1投资估算依据-74-

10.2总投资-75-

10.3资金筹措-75-

第十一章效益分析与社会评价-77-

11.1经济效益-77-

11.2社会效益-77-

11.3环境效益-78-

11.4评价结论-78-

第十二章结论及建议-79-

12.1结论-79-

12.2建议-79-

第一章项目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S206省道道路改造工程

1.1.2项目建设地点

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区

1.1.3建设性质

改扩建

1.1.4项目承办单位

芜湖市鸠江区区住建委

1.2项目的编制范围

1、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2.2《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2.3《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2.4《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1.2.5《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1.2.7《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1.2.8《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1.2.13《室外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

1.2.18其它有关规范标准

2、编制原则

1、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2012年工作计划的要求,及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分期实施,逐步完善。

2、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交通需求与建设投入的关系,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考虑远期发展。

3、结合实际,尽量采用本地建筑材料,在关键工程中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体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

4、城市道路建设体现服务城市各行各业,改善城市居民生活,促进工农业发展。

5、处理好城市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符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规范。

1.3可研报告编写单位

北京中安慧博国际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1.4研究范围及内容

1.研究范围

根据方案评审和业主要求,本次道路(二标段)实施起点规划江北大道,终点为沈巷和县交界处,桩号K3+540~K8+500;全长约4960m。

道路暂实施40m范围,采用交通性主干道标准建设。

2.研究内容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片区的发展规划、区域交通现状条件及发展趋势、建设条件等方面的深入调查和分析论证,对项目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取得综合研究结论,为建设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现状评价

2、工程建设必要性论证

3、工程方案及比选

4、环境评价

5、节能方案分析

6、项目实施计划

7、工程招投标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9、社会影响分析

10、国民经济评价

11、结论和存在问题

1.5主要研究结论

1.工程方案研究结论

通过本报告综合分析论证,实施本项目不仅是未来发展建设的需要,也是当务之急。

本项目符合规划,建设条件有利,工程方案满足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本项目是可行的。

2.下阶段工作建议

本项目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到周密的施工组织计划,保证资金供给,以确保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在2011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撤销巢湖是及其有关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地级巢湖市,其中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

芜湖这座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的沿江城市,迎来了跨越天埑长江的重大历史性新机遇。

皖江两岸共同繁荣,是几代人的美好梦想,是安徽城市发展进程的必然选择。

浩瀚长江,穿越而过,芜湖由此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城市步入了涌江发展的新纪元。

芜湖市鸠江区位于芜湖市的东北部,东面与芜湖县相连,南面与芜湖镜湖区相邻,西面沈巷镇和裕溪口街道在长江以北与另外四个街道呈跨江分布,北面与马鞍山当涂县接壤。

现辖沈巷镇和清水、官陡、湾里、四褐山、裕溪口5个街道办事处和鸠江经济开发区(省级),有51个社区居委会,18个村委会,国土总面积470平方公里,总人口32.5万人。

鸠江区区位条件优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朱家桥外贸码头,以及安徽工程科技大学、皖江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均坐落境内。

小杨村铁路编组站、芜湖长江大桥、合芜、芜宣、芜马、芜铜高速等路网在区境内纵横交错,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枢纽,80平方公里的城东新区有56平方公里坐落在鸠江区,使其成为芜湖市通向安徽省江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城东门户。

鸠江区资源丰富,有芜湖十景之一的“褐山揽胜”,有亚洲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融入中国元素的现代综合性主题公园方特梦幻王国,正成为芜湖市的旅游胜地。

项目区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居住环境日益改善,居民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十一五”期间,全区围绕“2216”奋斗目标,坚持“工业强区、三产富区、东向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不断壮大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金属材料加工、医药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努力培育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新的支柱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建区初期的不足2亿元提高到145亿元,财政收入由1400万元提高到15.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705元提高到8460元。

经济社会实力的增强,使鸠江区整体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芜湖市的第一方阵,五年来,我们也取得了许多荣誉:

区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

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十一五.残疾人工作先进区”;荣获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区”、“全省平安区”、“养老服务示范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就业示范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教育督导优秀区”、“社区教育实验区”等称号。

随着芜湖市政务文化中心建设的快速发展,鸠江区一跃成为皖江“核心”城市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金融商贸中心。

项目建设地点沈巷区域位于长江北岸,与芜湖市中心城区隔江相望,是芜湖市跨江发展的首选之地,区域总面积约460平方公里。

根据芜湖市鸠江区沈巷区域概念性规划,S206省道位于鸠江区沈巷镇区北部边缘,南起高速公路沈巷出口,向北延伸至和县是贯穿沈巷区域的一条重要的城市快速路,是沈巷区域开发、安徽省江北集中区对外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芜湖市鸠江区围绕“2216”奋斗目标,坚持“工业强区、三产富区、东向发展、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不断壮大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金属材料加工、医药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努力培育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新的支柱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建区初期的不足2亿元提高到145亿元,财政收入由1400万元提高到15.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705元提高到8460元。

随着芜湖市政务文化中心建设的快速发展,鸠江区一跃成为皖江“核心”城市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金融商贸中心。

未来十几年,社会经济定将有更大的发展,芜湖市鸠江区必将出现新的巨大的经济增长极。

与之对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将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是交通条件落后,极大的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建设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区省道206的道路改建工程,可有效改善的交通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项目建成后,将为城区经济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的外延拓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对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均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2交通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项目的机动车数量正日趋上升,道路建设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相应给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

虽然从2010年以来,城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修建县乡道路20.5公里,完善农村公路附属工程142.9公里;但距当前城市建设所需的路网基本架构还有相当的差距,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区的道路改建工程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城区路网主骨架,进一步完善的交通系统,疏解过境交通给城区的交通压力。

2.2.3改善城乡面貌的需要

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区的道路改建工程项目是政府贯彻十二五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结合实际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推进全的城化、打造新的增长极、增强区域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事关全发展的大局和根本。

本项目是改善城乡面貌的重要工程之一。

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城乡结合部的落后交通面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三章交通分析与预测

3.1芜湖市交通现状

2010年末,芜湖市公路总里程为4815.72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公路长度145.18公里。

其中有高速公路119.7公里,先后建成合杭高速公路芜宣段、沿江高速公路芜马段、芜铜段,芜湖长江大桥南岸公路接线立交工程,初步建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高速公路网;国道205线、318线共135.67公里;省道320线、216线、321线共116.19公里;县道1079.35公里;乡道1911.9公里。

有一级公路68.98公里、二级公路412.61公里、三级公路729.4公里、四级公路3075.92公里,其余为等外公路。

市区通往市辖繁昌、南陵、芜湖三县快速通道已建成,总里程125.1公里,给城市发展拓展了空间,使市到县行车时间普遍缩短到半小时左右,带动了一大批沿线乡镇,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和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又大力推进市区过境公路建设,高标准改建了弋江路、弋江路南延线、峨山路等工程。

现有农村公路村道1452.9公里,全市22个乡镇全部通达二级沥青(水泥)路。

498个行政村全部通达水泥路。

全市共拥有营业性公路运输车辆23243辆,其中:

客运车辆1415辆、36375客位;载货汽车18026辆、102592吨位,其它载货机动车3802辆、4742吨位。

全市有三级以上汽车客运站9个,其中市区4个,其余5个分设在市属三县,站场总面积16.07万平方米,已开通运营省际客运班线152条、168个班次,运营区际线路139条、344个班次,运营区内线路89条、循环班次,日发送旅客8.5万人次。

全市有城市(县城)公共汽车经营企业4家,其中:

市区1家。

全市城市(县城)公共汽车运营车数1426辆,其中市区965辆。

市区城市公交营运线路72条,万人拥有公交车8.9标台,出行率18.3%。

全市有出租汽车经营企业12家,车辆4041辆,其中:

市区出租汽车经营企业7家,车辆3504辆。

3.2交通量预测

道路的建设将打破现有的交通平衡,路网交通量将进行重新分配。

在这一过程中,道路交通量生成效应不仅使原道路网交通量转移,还将刺激区域新交通量发生,形成转移交通量和诱增交通量。

因此,预测交通量应由三部分构成:

趋势交通量、转移交通量和诱增交通量。

3.2.1趋势交通量预测

由于经济和人口因素发生变化,道路整改后,这个区域内的交通量会发生一定的增长,对这种增长的交通量预测称为趋势交通量预测。

预测时,以路段交通量的增长与其影响区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法进行预测。

1、影响区系数

影响交通量变化的相关指标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车辆拥有量等,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将各交通区经济指标与相应交通区的客货运量进行回归分析总结,得出各指标的相关系数,取最大相关系数对应的指标作为最相关指标,根据相关指标增长率确定路段的影响区系数。

影响区系数:

m=(∑Lkmak)Lij

式中,Lk:

路段在影响区内的里程

mak:

为影响区域内的最相关指标增长率

Lij:

路段的总里程

2、正常交通量预测模型

Qn=Qn-1iy

iy=A0+A1m

式中,Qn:

远景第n年的路段交通量

Qn-1:

远景第n-1年的路段交通量,当n=1时为基年交通量

iy:

交通量增长率

A0,A1:

待定参数,根据历史年份的iy,m用最小二乘法确定。

3.2.2转移交通量预测

本项目建成后,线路通行能力提高,从而导致部分交通量从其他路线转移到本项目路线上来。

这部分交通量是由于道路的建成而产生的,同时也构成了这一路网的基本交通量。

因此合理地确定转移交通量对道路交通量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1、交通阻抗

确定交通阻抗是转移交通量和诱增交通量预测的关键步骤之一,交通阻抗是指路网中路段或路径的运行距离、时间、费用、舒适度或者这些因素的综合。

我们这里针对城市里居民出行考虑的首要因素,选取平均行驶时间作为路段的交通阻抗。

t=LU

U=α1Ux[1+(QC)]

β=α+α(QC)3

式中,t:

交通阻抗

U:

车辆平均行驶速度,km=NhNp

Nh=Nda⋅δ

式中:

n:

单向规划车道数(pcu。

当发现混合料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立即分析原因,予以消除。

4、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或基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中面层根据情况选用找平方式。

直接接触式平衡的轮子不得粘附沥青。

铺筑改性沥青宜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

5、摊铺机遇雨时,立即停止施工,并清除未压实成型的混合料。

遭受雨淋的混合料应废弃,不得卸入摊铺机摊铺。

(11)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

①压实成型的沥青路面应符合压实度应≥97%及平整度(σ≤1.2mm,IRI≤2.0mkm)的要求。

②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mm。

③路面应以缓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压路机的适宜碾压速度随初压、复压、及压路机的类型而别

④避免辗压时混合料推挤产生拥包,辗压时应将驱动轮朝向摊铺机;辗压路线及方向不应突然改变;压路机启动、停止必须减速缓行。

对压路机无法压实的死角、边缘、接头等,应采用小型振动压路机或手扶振动趁热压实,压路机折回不应处在同一横断面上。

⑤、压路机不得在未辗压成型路段上转向、调头、加水或停留。

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等杂物。

(12)施工接缝的处理

①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

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

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应错开1m以上。

接缝施工应用3m直尺检查,确保平整度符合要求。

②摊铺时采用梯队作业的纵缝应采用热接缝,将已铺部分留下100~200mm宽暂不辗压,作为后续部分的基准面,然后作跨缝辗压以消除缝迹。

③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以下各层面采用自然辗压的斜接缝。

④斜接缝的搭接长度与层厚有关,宜为0.4~0.8m。

搭接处应洒少量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颗粒应予剔除,并补上细料,搭接平整,充分压实。

⑤平接缝宜趁尚未冷透时用凿岩机或人工垂直刨除端部层厚不足的部分,使工作缝成直角连接。

当采用切割机制作平接缝时,宜在铺设当天混合料冷却但尚未结硬进行。

刨除或切割不得损伤下层路面。

切割是留下的泥水必须冲洗干净,待干燥后涂刷粘层油。

铺筑新混合料接头应使接茬软化,压路机先进行横向辗压,再纵向辗压成为一体,充分压实,连接平顺。

(13)开放交通及其他

①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摄氏度后,方可开放交通。

需要提早开放交通时,可洒水冷却降低混合料温度。

②沥青路面雨季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注意天气预报,加强工地现场、沥青拌和厂及气象台之间的联系,控制施工长度,各项工序紧密衔接。

运料车和工地应备有防雨设施,并做好基层及路肩排水。

③铺筑好的沥青层应严格控制交通,做好保护,保持整洁,不得造成污染,严禁沥青层上堆放施工生产的土或杂物,严禁在已铺沥青层上制作水泥砂浆。

3、封层、粘层

(1)封层

稀浆封层采用乳化沥青BC-1,基质与路面沥青一致,厚度为0.8cm,级配型号为ES-3型。

稀浆封层施工必须采用专用的摊铺机进行摊铺,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

各项性能应符合《公筛的合成矿料的砂当量不得低于50%。

一层厚度在8-10(mm),乳化沥青用量应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

混合料的质量应符合《公里沥青路彻底清除原路面的泥土、杂物、修补坑槽、凹陷,较宽的裂缝宜清理灌缝。

最低施工温度不得低于10摄氏度,严禁在雨天施工,摊铺后尚未成型混合料遇雨时应予铲除。

(2)粘层

在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之间必须喷洒粘层油,粘层油采用PCR改性乳化沥青及PC-3乳化沥青,用量为0.3~0.6Lm2。

粘层油应采用智能沥青洒布车喷洒,并选择适宜的喷嘴。

气温低于10摄氏度,不得喷洒粘层油;当路面潮湿时亦不得喷洒粘层油。

路面由赃物、尘土时应清楚干净;当有沾粘的土块时,应用水洗刷后需待表面干燥后喷洒。

喷洒的粘层油必须成均匀雾状,在路面全宽度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带状,也不得有堆积。

喷洒不足的应补洒,过量处应刮除。

喷洒粘油层后,严禁运料车外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过。

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后,紧跟着铺设沥青,确保粘层不受污染。

4、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组成

(1)其材料要求

①水泥

采用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质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为32.5(或42.5),水泥计量3%~5%。

快硬、早强及变质水泥不能使用。

如终凝时间小于6h,可以加入适当的缓凝剂。

为减少水泥稳定碎石的干缩裂缝,应在混合料中加入合适的外加剂。

②碎石

碎石的压碎值不应大于30%,石料颗粒的最大可粒径不应超过31.5mm。

(2)混合料

水泥稳定碎石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为3~5MPa,压实度不小于95%,水泥稳定碎石组成设计应根基强度标准,通过试验确定水泥剂量和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确定掺加料的比例,施工方法采用专用的稳定土搅和机或使用集中拌和法制备混合料。

(3)施工及养护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辗压完成后,需养生一段时间,通常为7天。

在水泥稳定碎石上洒水养生,每天洒水的次数视气候条件而定,一般每天4~5次。

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应封闭交通,养生期结束后,应清扫基层,并立即喷洒透层沥青后,宜在上均匀散布5~10mm的小碎石,用量约为全铺一层用量的60%~70%,并尽早铺设沥青面层:

如产生细微收缩裂缝时,加铺沥青面层前应在裂缝处粘贴1.5m宽的玻纤格栅以防止反射裂缝。

5、级配碎石底基层材料组成设计及施工要求

(1)采用级配碎石底基层时,其材料要求:

①轧制碎石的材料可以是各种类型的岩石(软质岩石除外)、圆石。

圆石的粒径应是碎石最大粒径的3倍以上。

碎石中针片状颗粒的总含量应不超过20%。

碎石中不应有粘土快、植物等有害物质。

②石料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液限应小于28%,塑性指数应小于6.

(2)级配碎石底基层压实度(重型)不小于95%,石料的集料压碎值小于30%。

(3)级配碎石底基层施工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颗粒组成应是一根顺滑的曲线。

2)配料必须准备。

3)塑性指数应符合规定。

4)混合料必须拌和均匀,没有粗细颗粒离析现象

5)在最佳含水量时进行辗压,直到达到按重型击实实验法确定的压实度要求。

6、水泥砼路面结构材料组成设计及施工要求

(1)C30水泥砼面板,水泥混凝土的设计强度以龄期28d的弯拉强度为标准,水泥混凝土设计弯拉弹性模量为29000MPa,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为35.8MPa。

(2)C15水泥砼基层及修补层,水泥混凝土的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