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581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docx

《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docx

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

[守株待兔古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

(1)[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课外文言文练习答案

(一)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②反归取之()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反归取之()

②何不试之以足()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答:

(三)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

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四)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

“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

“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席上啖菱()②或曰()

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③臣闻之()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

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

[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

1、加点词的意思去:

()方:

()欲()还()

2、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

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七)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嬉:

②此非吾所以处子也处:

③复徙居学宫之旁徙:

④遂居焉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3、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得到什么教益?

(八)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

“学何所至矣?

”孟子曰:

“自苦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

“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子之少也

2、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

旦夕勤学不息,

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

”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一)

1、①跑②放下③希望④自己

2、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二)

1、①坐座②反返

2、D度

3、①尺码②履③到、往、尺码

4、①(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

(言之成理即可)

(三)

1、①同“汝”,你②回来③罢了④开玩笑

2、D

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

妈妈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己的妈妈,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教育。

4、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对即可)

(四)

1、①吃②有人③剥掉④想要

2、B

3、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五)

1、①晚②怎么③听说④好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六)

1、离开正想要回去

2、老妪以前的知识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七)

1、游戏,玩耍安置、居住搬家住

2、经常把处理丧事作为玩耍。

这里可以用来安置我的孩子了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熏染太重要

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

(八)

1、绩:

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

这里指织布。

故:

原因

文言文句子翻译技巧提炼

一、三个“遵照”

遵照原文语气、语义和习惯。

二、四个步骤

1.审。

审清句中语法要点,找准采分点。

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

可以先在草稿纸上抄下要翻译的文言句子,然后用笔将这些语法现象一一地圈注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

将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逐一解释。

3.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释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4.誊。

在逐一查对原句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纸上。

在誊写过程中还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三、六字歌诀:

留、对、换、补、删、调

1.留:

即保留法。

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

2.对:

即对译法。

对应直译,逐字落实。

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

3.换:

即替换法。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

4.补:

即增补法。

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

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

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5.删:

即删削法。

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

如:

6.调:

即调整法。

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

(2)[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六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一、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字义。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___

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2分)

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二.1.①边境。

②到。

③难道。

④凭借

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

3.对比,立志。

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解释字义。

(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

(2)如入鲍鱼之肆肆:

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

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

近朱者赤,

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居:

一起店铺

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3.近墨者黑4.(言之成理即可)

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1.翻译下列句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请谈谈你的感受。

四.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2(略)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1.解释字义。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2.

(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

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

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

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

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

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2.C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

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

(3)[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

——《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冀——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简译]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shǒuzhūdàitù)

解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五蠹》: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

用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某越国奇逢》:

“妾闻治家以勤俭为本,~,岂是良图”

近义词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坐享其成

反义词通达权变

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结果,兔子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现在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案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寓意:

①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的不可能发生的。

②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

③比喻不想努力,就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④说明当时政策的腐某,官员的愚笨。

[守株待兔文言文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